旋轉舞台上翱翔——舞蹈藝術解讀【第二章】

第二章舞蹈欣賞概論

舞蹈欣賞是舞蹈審美活動的主要形態之一。舞蹈的訓練,舞蹈的創作,舞蹈的編導,舞蹈的表演,這一切環節都是為了舞蹈欣賞這一末端環節服務的。任何藝術對於審美、鑒賞、欣賞都是很重視的。為了達到完滿、美好的欣賞效果,不但要推薦出最美最精的作品與表演,還要使用最好的設備(如燈光、音響等),還要提供最舒適的欣賞環境。這都是當今"接受美學"所研究的範疇。構成舞蹈欣賞的雙方為"客體"(舞蹈)和「審美主體」(觀眾)。標誌這一審美活動水平最高的標準是,客體的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及審美主體的政治素質和藝術修養。就像馬克思所說:"對於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引自《馬克思恩格斯論文藝和美學》)

對藝術的欣賞雖有共性,但尊重個人情趣,在審美過程中對同一對象的反映是不一致的。優秀的舞蹈作品,具有完整的藝術形象,但也留給審美主體在欣賞過程中發揮想像的餘地。使主體在欣賞中不知不覺地進行著對象的再創造。這種積極的再創造超越了被動的接受。當主體集中精力凝神關注時,就會產生忘我的聯想,使自己得到象外之象,美外之美。

第一節舞蹈審美心理的產生與審美情趣的個性差異

一、簡述審美心理的形成

我們從人類的審美行為可以確定,它來自於審美心理。而審美心理又是怎樣產生的呢?這要從一個自然人的"美感"去談。而"美感"的產生自古以來各家說法不一,有的說來自於勞動生產,有的說來自於模仿,還有的說來自於巫術禮儀活動。現代腦生理科學和心理學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提供了人類審美行為產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根據。我們可以將"美感"認為是廣義的。它包括了審美感受、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和審美觀念。審美心理的產生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心理動力;二是社會動力。前者是主要的,它是事物發展的內在依據,後者只不過是一種催化劑,是使前者得到發展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舞蹈的審美活動產生,首先要有人本身審美心理的欲求,還要有社會的許可。具體說,審美意識的發生必須具備人類自身的目的要求和一定的社會條件的保證。因此,在人類長期的進化中,人的生理--心理慾望是導致審美心理和審美活動的最初因素。這種慾望是人類的基本欲求之一。普列漢諾夫在他的《論藝術》中談到:"對於節奏的敏感,正如一般的音樂能力一樣,顯然是人類的心理和生理的基本特質之一","人的本性使他能夠有審美的趣味和概念"。"人的周圍的條件決定著這個可能性怎樣轉變為事實;這些條件說明了一定的社會的人(即一定的社會、一定的民族、一定的階級)正是有著這些而非其他的審美趣味和概念。"我們認為人,是社會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處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人。美學理論家李澤厚近年提出"積澱"的理論,也是探討審美心理形成的重要途徑。他說:""積澱"的意思,就是指把社會的、理性的、歷史的東西積累沉澱為一種個體的、感性的、直觀的東西,它是通過自然的人化的過程來實現的。我稱之為"新感性",這是我們解釋美感的基本途徑。"人類作為一種社會群體,經過一代一代的"積澱",形成一定的民族的、時代的、階級的審美心理結構。正是這種心理結構使人對於愉悅的需要產生質的飛躍,它不再是動物意識的簡單反映,而成為人的社會意識的複雜反映,正是由於人的審美心理結構的形成,人才可能在這一基礎上產生出審美觀賞的能力。因此人類區別動物感覺,人"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覺"。這種感覺既包括人的五官感覺,也包括精神感覺和實踐感覺,例如人的意志與愛等等。

人的審美心理促使他介入審美活動的慾望。人在具備了這種心理衝動之後,不單單是欣賞欲求,而是全身心的介入。例如舞蹈,一個人激動時不單是看你跳,他也要參加跳,民間舞蹈的形成大部分是在這種心態下出現的。人類審美心理形成後就會出現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審美活動,積累著審美感受,豐富著審美經驗,就會提出更高的審美要求。這對推動舞蹈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而且在這種審美環境中,審美意識的良性循環中,人們審美能力迅速得到提高,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激勵下,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影響下,人的文化素質得以充分的擇放,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全面發展,這就是人類審美活動從物質到精神再到物質的循環反覆不止的功利。

二、審美情趣的個性差異

審美活動總是通過個體的審美者去完成的,任何外來思想都無法改變或阻止審美主體的個人感受。人們在審美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視覺和聽覺去感知、感覺審美客體所提供的原始形態。人們對作品的美感程度,完全取決於主體的審美經驗、審美水平,並在審美過程中利用自身的感性與理性、想像與理解去判斷客體作品的好惡、優劣、雅俗、高低等標準。那麼這個過程是欣賞者自身獨立完成的。可以說,客觀存在的審美對象,譬如舞蹈作品,是千姿百態的,而審美主體的個性特點又是千差萬別的,所以即便是大家同時觀看一個作品,也不可能結論是百分之百的一樣。由於審美趣味的個性差異,所以才表現出審美情調非常豐富多樣。但我們不排除在審美過程中,大家有許多共同點,特別是在政治、民族、歷史、國家等相同的人群里,他們的相通點更多一些。那麼在這一人群中,又可能出現有一些人,或某個人會對審美對象或對象的某個方面,表現出特別的喜好和偏愛。這種喜好和偏愛,就屬於個人的審美趣味,這是無可非議的,是無可指責的。

產生審美個性差異的具體原因可概括為如下方面:

(一)個體感知形象的能力不同

前邊我們談到人在欣賞藝術作品時,主要是依靠視覺和聽覺。那麼這兩個感覺在感知形象的能力上是不同的,它包括先天和後天兩個方面。一個先天失明的人,肯定對於色彩與線條是無法感知的。一個先天失聰的人,對音樂等音響的藝術是無法接受的。即便是視、聽器官完善的人,也由於後天所接受的文化、藝術的教育不同而有許多差別。

(二)個人的心理特點不同,觀察與思維方式不同

在審美過程中由於每個人的生理條件不同,和心理素質不同,心理學專家把人的知覺分為「綜合型」和「分析型」。「綜合型」具有概括性和整體性,但在分析方面較弱;"分析型"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對細節感知清晰,但在綜合方面較差。還有一種人具有綜合型和分析型兩類的特點。由於這些特點,形成不同類型知覺的人,在審美過程中觀察切入角度不同,有的善於捕捉對象的細微方面,有的卻善於把握作品的整體效果。有的習慣於直來直去觀察對象,有的卻在審美過程中浮想聯翩。

(三)個人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不同

在不同環境生活的人,會形成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如城市和鄉村;順境和逆境;山區和平原;沿海和內地等等。更不用說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意識形態的人。這些不同環境下生長的人,觀察事物的角度、敏感性、記憶、分析、判斷、選擇、放棄等都全然不同。例如各類人同時欣賞芭蕾舞劇《白毛女》,有著和喜兒同樣遭遇的人,和有著和黃世仁同樣身世的人,他們感受是不會相同的。或者說有著和喜兒相同命運的人,和沒有受過同樣苦難的人,她們的感受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所受教育的深淺,對舞劇產生的共鳴也截然是不相同的。和楊白勞、王大春、趙大叔同樣命運的人就會對作品的內容、情節、人物心理有較深刻的理解。從而做出較深刻的反映。

(四)個人的心境和情緒不同

一個人的心境好壞,會直接影響對客體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價值。好心境會帶來喜悅和歡快,此時反映迅速,感覺敏銳。對作品做出正常的評價和判斷。如果心境不好、情緒低落,此時失去欣賞的興緻,感覺遲鈍。那麼就會對作品做出個體感情色彩的判斷。例如歌曲《黃河怨》:"風啊,你不要叫喊;雲啊,你不要躲閃;黃河啊,你不要嗚咽!"我們說這裡提到的"風、雲、黃河"都是無情之物,它怎麼會"叫喊"、"躲閃"、"嗚咽"呢?這是因為主人公的心境而定的。一位善良的中國婦女,無辜的被日本鬼子糟蹋,孩子被日本鬼子殺害,她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來到黃河邊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這種心境的情況下,一切都是陰暗的、凄涼的,因此她就會順理成章的呼出"風啊,你不要叫喊;雲啊,你不要躲閃;黃河啊,你不要嗚咽!"如果有一個好的心境,站在黃河邊,面對黃河又是一番心境,很可能認為"黃河唱著歡快的歌,從我面前奔騰流過……。"

(五)個人的文化程度和藝術修養水平不同

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文化程度也不同,一個文盲對審美的要求不可能和一位大學生一樣,更不用比碩士、博士了。對作品的內容、主題思想、以及美感程度等的理解與否,理解的程度,個人感受的深淺都會有很大差別。藝術修養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著對藝術作品的鑒賞。對舞蹈審美鑒賞能力很高的人,他可以在欣賞一個舞蹈作品之後寫出一篇高水平的評論文章,而且所言之處令人折服。而不懂得舞蹈的人,可能會說出個好看或不好看,更多的就說不出什麼了。音樂欣賞能力強的人,不但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音樂的內容及思想,還可以把音樂的旋律、和弦記錄下來,這也是一般人達不到的。由於"程度"、"修養"不同,也是在審美過程中形成個性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

思考題

1審美活動最高的標準是什麼?

2審美心理的產生是由哪兩個方面實現的?誰是主要方面?

3為什麼說審美活動是通過客體主體實現的?

第二節舞蹈的藝術美及審美聯想與審美想像

美的形態存在於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科學美。社會美是我們經常看到和接觸到的,就在我們身邊、周圍。在勞動生產的實踐中,人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等等實踐中的功績、成就都會給人以美的享受。英雄、先進、模範人物的高尚品德,美好心靈都觸及人的靈魂,給人以美感。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是美的擁有者和體現者。人不僅有美的面貌、肌體,還有美的靈魂、思想、情感。人是肉體與靈魂的統一體,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體。以上整個構成了社會美。

自然美主要指客觀世界存在的大自然的美。它包括了數不清的日月星雲、山川草木、江河湖海、花鳥魚蟲。還包括被人們改造點化、重新塑造的亭台樓閣、屋塔船橋、寺廟庵觀、文博園林等等。那些變幻莫測的風雲霞霧,迷人的景色、神秘的世界;那些能工巧匠奉獻的藝術珍品,傳世不朽的古代建築、別具匠心的人文景點……。都給人以留戀忘返的美感,成為人類永遠閃光的財富。自然美感染著人的精神,陶冶著人的靈魂。

科學美是美的一種高級形式,它包括了理論與實踐。愛因斯坦稱"科學美"為"思想領域最高的神韻。"它是科學家心靈和智慧創造的結晶。人有自由創造的美,有創造成功的喜悅之美,人還為人有這麼大力量征服宇宙的自豪之美,人還為享受到科研成果的幸福之美。

下邊我們重點談談在審美活動中藝術美的體現。藝術美普遍存在於藝術作品之中,藝術作品具有無窮的魅力,使人傾倒、令人陶醉、膾炙人口、傳世不朽。它給欣賞者賞心怡神的美的感受,同時在潛移默化中陶情養性凈化心靈。

舞蹈的藝術美更體現在一定的藝術作品之中,藝術家按照審美需要,審美尺度借用一定的物質媒介、手段、和載體,把審美意識物態化。舞蹈以人體為媒介和載體去表現舞蹈家的審美意識。舞蹈家深入生活,從體驗中提取素材,經過大腦思索,加工,把原始的生活進行升華,用舞蹈藝術的手段反映出來。它是藝術家用心血培育出的新的花朵,所產生的藝術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

各種藝術都存在於一定的形態之中,只有這樣才是具象的,才可被人感知,才能以完整的藝術形象訴諸於人的視覺和聽覺。舞蹈藝術美是心靈的產物,它能表達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和審美要求。感性的東西經過藝術家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又借感性化而顯現出來了。藝術作為觀念形態的東西,正是同人的心靈交往的,無論是藝術的創造或是欣賞。都只提心靈顯現或觀照,只訴諸於心靈的自由交流和傳達,而與物質上的佔有和實用無關。因而,藝術這種物態化的審美意識的感性形式是心靈化了的,是精神性的。這種心靈化了的感性和精神是要通過一定的媒介、載體,用一定的形態呈現出來,這就是藝術作品,是視覺的,是聽覺的,或是視聽合一的。

美的形態也可以理解為心靈感性的物態化。物態化和物化是兩個概念,例如一朵鮮花,可以供人觀看,也可食用或藥用,那麼它是物化了的實物。如果把它畫出來或拍下來,也非常美,但它只供欣賞,卻不可作為它用,它沒有實用價值,但它是畫家靈感筆下的藝術作品,它已經將感性物態化了,成為一種藝術美的形態呈現給廣大欣賞者了。人們在不滿足物化的時候,會積極追求物態化的精神食糧,這是產生藝術美的主要動力。下邊我們談談,在藝術美中物態化的審美意識是如何以情感為聯結點,又怎樣同感知、理解、想像、等心理諸因素和諧統一起來的。

一、藝術美中的情感與感知

情感是一個人對事物的主觀體驗,它可以表達,但易變化。感知是感覺和知覺的總和。在藝術審美中感情是凝聚在藝術作品提供的形態、氣氛、表現層次或順序之中,因此在藝術審美中情感不會流變,因為它是被作品規定了的,是被動的。但也不是絕對的,例如聽音樂,一首有標題的交響樂,並且有明確的內容、主題思想。人們在欣賞這首交響樂時,盡量遵循提示的內容,沿著這個主題聽下去。但中間人們仍可找到自我思維馳騁的大量空間。因為這是音樂藝術的特徵所決定的,在音樂和繪畫之間有著割不斷的情景交融之美,作曲家可以根據一幅美景寫成音樂,畫家也可以根據一段優美的音樂繪出一幅圖畫,這在實踐中屢見不鮮。人還經常會觸景生情,觸物生情,詩詞、文學都善於借景寫情,以情顯景,在作品中往往是情景交融。情就是流動於個人心理的主觀體驗,感知是觀照外物表象的感覺知覺。因此在藝術美中,情感與感知是相互依存的,它們和諧統一於物態化的藝術形象之中。

二、藝術美中的情感與理性認識

藝術美中的情與理,應是統一的,但又具有矛盾的一面。藝術家在生活的體驗中,往往是先產生情感,在這種情感的激發下,產生創作靈感。但是創作什麼主題、用什麼形式表現,不知不覺就走進了理性的階段。因為藝術作品必須是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如果說源於生活是屬於感情狀態,那麼高於生活應屬於理性階段。好的作品成功在於藝術家有高深的藝術才華和修養,還具有很高的社會覺悟和政治覺悟,否則如何提煉?如何升華?這一實踐始終運動在情與理的過程中。情與理是和諧統一的。它還有矛盾的一方面,我們認識到的"情感"是生動的,活躍的,是獨立的,透視著個性的特點。而理性是規定了的規範化的,是有著共性特點的理論條框。所以兩者體現在藝術美當中,必然會產生彼此讓步、犧牲等現象。就象人的情緒一樣,太情緒化就會失去理智,就會失去平衡。如果一個人太理智化,就給人以冷冰冰之感,大家就覺得這個人缺乏人情味,就會評價他是"冰塊"、"木頭"。一個完美的藝術作品,要給人以高深的藝術美,就不難想像它給人的情感和理性成分,比例是應該恰當的、諧和的。如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中說:"神用象通,情孕所變,物以貌求,心以理應"。"象、情、理三者在同一想像過程中融合一體,給人以撲朔迷離、含蓄之感,使人產生耐人尋味、其樂無窮。就好像一段優美而又富於哲理的舞蹈,看完之後感觸甚深,但你只是體味到,但說不出來。你會有一種"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你會陷入"可言不可言"、"可喻不可喻"之狀。由於這一特點使得藝術美包含的內容比抽象概念深廣豐富得多。因為它是藝術而不是教科書。

三、藝術美中的情感與想像

藝術家在生活的海洋里,經常是觸景、觸物、觸人生情,大量的情感物態化以後,化做為記憶,然後展開豐富的想像,即表象的再現、分解、組合和改造。由情感激發出的想像,又在理念的梳理和理解的支配下,規範著它的方向和深度。在藝術構思中充分發揮想像的能力,在對生活原形觀察、比較、選擇和提煉的過程中,情感靠想像造型,最後誕生一個飽含著情感和理性融合的形象。我們形象地說:想像好比一座"熔爐",情感則彷彿是熾熱的爐火。理性好像是掌握火候,看護儀錶的冶煉工。只有這三者協調工作,才能把心靈諸因素進行"冶煉"融會在一起,最後誕生出優美動人的藝術形象。

四、藝術美中的情感與審美理想

在欣賞活動中,每個人都積累了大量的審美經驗,它包含著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有相似之處,但有著本質的不同。"情趣"更富有感情色彩,是心靈的直接反映。而"理想"更富有理智情調,它比情趣有更高的要求。它是人類審美意識高度發展的結果。由於"審美理想"的產生,人類的藝術生產才得以規範。

這種"理想"又是在不同歷史時代、不同階級階層、不同國家民族的背景下產生的,由此產生的綜合意識必定又作用於"審美理想"。因此藝術作品在生產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賦予了時代意識、階級意識、民族意識。這是任何人都擺脫不了的。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制社會,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每個時期的代表性的藝術品,無不是當代審美理想的產物。不同歷史時代的藝術作品,不僅是不同時代的審美理想的積澱,也是不同時代審美理想與情感生動的融合。

以上我們從藝術美的角度談到了審美的幾個方面,在欣賞活動中人人都會碰到關於藝術美的情感問題,以及與之有關的"感知"、"理性"、"想像"、"理想"等問題,我們領會和掌握了這些理論性的知識,就會提高我們的欣賞能力,提高我們對藝術再創造的水平。

思考題

1什麼是審美情感?

2談談藝術美中的情與理的關係。

3情感--想像--理性的相互地位和作用是什麼?怎樣理解?

4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有什麼不同?

第三節舞蹈欣賞的社會作用

舞蹈欣賞(審美)的社會作用,不在於欣賞的本身,主要在於舞蹈藝術本身的社會作用,影響社會的不是它的欣賞,而是作品本身。當然是作品對審美主體的影響。簡單的說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考慮到一部作品對社會(的人)的影響,不是欣賞的那一剎那間,而是從藝術家開始體驗生活,用靈感去捕捉素材,一直到作品角本的完成--排練成型--演出。甚至包括了造就一個舞台藝術家的整個過程,因為一位藝術家思想品德高尚與否、文化水平高低、藝術造詣深淺等等都關係著他的作品對社會的影響。一位藝術家接受什麼教育,吸收什麼營養素質,將直接影響他將要生產什麼,給予社會什麼。馬克思說:"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這句話精闢地說明了在藝術欣賞過程中,作為藝術家(主體)觀察生活,然後提煉生活,使藝術化了的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自然生活。然後將對象再提交給欣賞者--審美主體進行再創造。這就產生了客體和主體角色轉換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客體和主體共同提高和升華的過程。也就是平常大家說的好作品培養出好觀眾,好觀眾又要求好作品。下邊我們就圍繞著這個審美話題談談它的社會作用。

一、舞蹈是人類藝術發展的結晶

舞蹈是人體藝術,地球上的萬千物種中,形態最美的是人,是人體。其結構上、外觀上、形態上的美感是萬物莫能比的.玉石的美,珍珠的美,畢竟是"死物"之美;喬木之美,鮮花之美,畢竟是"無意"之美;孔雀之美,駿馬之美,畢竟是"無心"之美.只有人,才能達到有形有態、有意有情之美。

我們為人體唱讚歌,用各種藝術手段去表現人體之美,都是不過分的.在人體的一切美感中,"性美感"是最出色的美感之一.沒有性別差異的人,不男不女或亦男亦女,註定無風采、無神韻,當然也無起碼的美感可言。

人體之美,最有美感的是動態之美、行為之美.因此,用多大的興趣去崇尚人體之美,謳歌性別之美,讚美動態的人體之美、性別之美,都是有道理的.而表現這一切美,最佳也最生動的藝術形式就是舞蹈。借用舞蹈形式把人的美感能量發掘出來、表現出來、發揮出來,這是舞蹈藝術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

但是,人之美的內涵是多元的,廣義的,首先包括人體和人性的統一,美好行為和美好意識的統一.人類是為了美才創造藝術的,在各類藝術中,惟舞蹈對美的追求最為強烈、鮮明、直率而毫不含混。可以說舞蹈就是美的象徵,美就是舞蹈的意義。人們是為了美才舞蹈和觀賞舞蹈的。

舞蹈永遠是一種人以自身所創造的人體動作美的形式,或也可稱作有意味的美的情感視覺形式。舞蹈一旦失去這一美的中心本質的實在,也就失去了舞蹈藝術的意義,同時其他一切功能也就不復存在了。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前邊我們講過,舞蹈產生於生產勞動,伴隨人類生活,娛悅人類精神,服務人類需要。它的誕生本身就蘊涵著重大的社會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舞蹈由實用的原始狀態----自發的、即興的、規範的、編創的。在舞蹈史一節里我們已談到了舞蹈的起源與發展,這裡就不重複贅述了。舞蹈藝術從簡單到豐富,從粗糙到精細,都顯示出人類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藝術的殿堂里不能沒有舞蹈,在姊妹藝術中,舞蹈是不可缺少的成員,是人類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應該說大家都喜歡看舞蹈,甚至愛跳舞。在舞台上,演員穿上特製的舞蹈服裝,舞動優美的動作,再配上動人的音樂.所產生的強烈效果,深深地感染著觀眾的心,觸及著人的靈魂,強烈的節奏,撼人的舞步,搖曳著人們的軀體,鼓動著大家翩翩起舞。這一特殊的審美過程說明了舞蹈的感染力是其它藝術所沒有的。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人類的進化,文化科技的發展,舞蹈越來越精,品類越來越繁雜。形成了一支浩大的舞蹈藝術家隊伍,創造了一大批寶貴的舞蹈藝術經典作品,創辦了不計其數的舞蹈學校,還有專門的舞蹈家協會,生產了數不勝數的舞蹈音像製品,出版了讓人愛不釋手的舞蹈書籍和作品版本……。總之在藝術的天河中舞蹈成為一個主要星座,舞蹈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是人類藝術發展的結晶。

二、舞蹈是人類抒發情感的手段之一

《樂記》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其意思就是說:"詩,表達人的志趣;歌,唱出人的心聲;舞,將內在情感表現於外。詩、歌、舞都是表達感情的方式。"漢代《毛詩序》中說:"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用語言,歌唱都表達不了的感情,就只有用舞蹈表達,因此說感情最衝動的表達方式是舞蹈,舞蹈表達的感情最熾熱,最狂烈。並且以最強烈的感情的衝動,激發著觀眾的心。它最富於感染力、鼓動力。舞蹈是感情的產物,以人體為感情的載體,播撒著愛和恨,渲染著喜、怒、哀、樂。舞蹈藝術家被生活的激流衝擊著,激發起創作的慾望,這種強烈的感情通過理智的梳理,通過思索和想像,化為深刻的意境,按照舞蹈的審美規律,創造出優美的舞蹈形象,然後展示出千姿百態的舞蹈語言,以驚人的美感和高尚的情操,震撼著每個欣賞者的心靈,並同時產生強大的共鳴,影響著社會,點綴著生活。

三、舞蹈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表現

舞蹈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是人對現實生活的反映,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人是社會的人。毛澤東說:"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古老的舞蹈藝術從一開始就透發著功利色彩,為生產、為獵捕、為求神祈雨、為祭祖祈福等等。到了階級社會形成以後,舞蹈就充滿了階級意識形態的色彩,並成為各個階級的工具。人們所想像的純人性、純愛、純美等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往往精神生產,包括舞蹈,都要依附於一定的階級,代表一定的社會意識,表現出一部分人的觀念形態。

按照馬克思主義論斷,階級社會只是人類歷史的一個階段,它從無階級的原始社會走來,向著無階級的共產主義走去。那麼舞蹈藝術除了它階級色彩和社會功利的一面,它還具備著人類自然的共性,它渲染的真誠、善良、美麗、正直、人道形成了人類社會的道德標準。它可以給人類帶來穩定、和諧、美滿、幸福。人們對於祥和的美和大自然的美,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愛情的追求,有著共同的看法。在這種共識下,階級色彩會淡化,會移位,會創作出人類共性的方位的作品。例如芭蕾舞劇《天鵝湖》、《仙女》等,歌頌了人間的真、善、美,鞭策了邪惡。許多優秀的舞蹈、舞劇的作品,至今在全世界,不同政治、不同信仰的國度里都有它的席位,這些都是人類共性的體現。是社會意識形態,是對人類好、惡的規納和規範,誰也跳不出這個圈子.

四、舞蹈是美育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我們的教育方針規定了,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那麼美育是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的一個重要方面。舞蹈美育是傳播舞蹈知識,用舞蹈陶冶人的心靈的教育。它的意義在於完善人的綜合知識結構,培養人的美好情感和藝術鑒賞力,開啟人的心智。通過對舞蹈的學習、欣賞、分析,可以啟發、培養青年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從而提高人的精神品質和綜合素質。隨著人類審美活動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美育對培養和造就全面人才的重要作用。人們主動接受著各種美育,內容和方法越來越廣泛、豐富。特別是舞蹈藝術之美是情感美和肢體美的高度融合,這種美既是屬於藝術家的,也是屬於廣大人民的。它不但可以使人去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還可以起到娛樂的作用。因此舞蹈藝術在美育中的地位最為突出,是能廣泛實施的首選美育方式。因此,舞蹈的審美教育早已成為整個美育事業和文化事業最重要的部分。

(一)舞蹈藝術的直接感知能力,確定了它化人深、育人快的作用。舞蹈是通過人體直接表達感情的,所以人們在欣賞舞蹈時,不用解說,也不用打字幕欣賞者很容易理解舞者的感情。在國際上,人們稱舞蹈藝術是不用翻譯的直接交流感情的語言。生活中的人,雖然並沒有舞蹈狀態,但人的一舉一動,都是舞蹈動作的生活源泉,是舞姿動作的依據,只不過經過藝術加工的動作更美、更動人而已。人對於人的每一個動作的內心感知是非常靈敏的。有人說打呵欠有傳染性,但並不是傳染,而是人們的感應神經在起作用。例如一個人唱歌,技術不高,常常不會換氣,憋得臉紅脖子粗。其實在他憋氣的同時,聽眾也在憋氣,等他唱完了,觀眾才鬆一口氣。這都是感應神經作用的結果。跳舞是直接感應觀眾最有號召力、動員力的,可能你開始不想跳,可是等別人一個一個都進了舞場以後,你心裡就痒痒了。例如集體舞,包括少數民族的節日舞蹈。開始幾個人,十幾個人,最後會有幾十、百多人參加進來。

正因為舞蹈的感染、感知能力的強大,能產生最大的號召力、動員力,所以舞蹈才能在美育教育中獨佔鰲頭。除了舞台上的表演性舞蹈能給予廣大欣賞者以真善美的教育,存在於生活中的大量舞蹈還能通過人們的直接參与,產生巨大的娛心育人的作用,這是其它藝術所不及的。因此舞蹈是最普及的藝術,是不能缺少的美育形式和手段。

(二)舞蹈藝術可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包容量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參與美育活動當前舞蹈形式存在的場合是舞台、廣場、街頭、家庭、村頭、田間、山寨、集墟等地。常見的形式,在舞台上有表演性的民族民間舞、中國古典舞、芭蕾舞劇、現代舞、外國民風舞等。在體育館有健美舞、健身操舞、國際標準交誼舞等各種形式。在廣場(包括運動場)有大型表演舞,各種民間社火舞蹈,還有與舞蹈類似的各種團體操舞。村頭、山寨、集墟、田頭等處出現的大多是民間舞(多用道具)和雜耍。目前城市街頭早晚出現不少目的在於健身的舞蹈,如八卦扇、彩扇、紅綢、新秧歌等,還有年輕人跳的搖滾、迪斯科、街舞。另一塊天地是在歌舞廳里,各路特色,流彩紛呈。在這個廣闊天地里,社會可以立即把舞者和愛舞者雲集在一起,進行美育活動,人數不拘,場地不限,動作簡單易學,可以吸收很多人參加。

思考題

1為什麼說舞蹈是人類藝術發展的結晶?

2舞蹈抒情的特點是什麼?

3舞蹈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嗎?為什麼?

4在自娛方面舞蹈有什麼長處?

5談談舞蹈在美育方面的地位。

推薦閱讀:

童年是一首不成調的歌
年輕時尚婚房 品嘗波普風藝術味
藝術文化古今談丨5首詞牌賞析,從韻律詳解到填詞欣賞
[馬方玲]江蘇民歌《茉莉花》的藝術魅力初探
風華絕代——王丹鳳的藝術人生

TAG:藝術 | 舞台 | 舞蹈 | 舞蹈藝術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