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德國差在哪裡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德國而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以及中國出口超過德國而成為「世界出口冠軍」,加上中國外匯儲備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國內外對中國的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出現了一些不客觀、不全面的估計,給人的印象似乎是中國已成了「經濟強國」,與發達國家德國的經濟技術水平差不多了。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與德國這樣的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技術水平、經濟實力和富裕程度總體上差之遠矣! 筆者曾在德國生活、工作了共25年,走遍了東、西德各個不同的地區,對這種差距深有體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中德發展水平的差距:德國是一個殷實的富裕國家,而中國才踏上致富之路。 首先,中國雖然在經濟總量上超過了德國,但德國只有8200萬人口,而中國人口卻是13億,中國人均GDP剛達到3700美元,還不到德國人均GDP39442美元的1/10。 第二,德國職工平均每月毛工資為3000歐元左右,扣去各種稅費,每月人均純收入為2000歐元左右,按目前市場比價約合人民幣1.8萬元。 據不久前《北京晚報》公布的數字,首都北京的職工人均月工資為4000元,不及德國職工人均收入的1/4,而北京的人均工資水平遠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儘管兩國物價有所差別,但不少食品的價格已相當接近,至少德國的房價比北京、上海的低一些。 第三,德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俾斯麥時期開始建立的,迄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不僅覆蓋全社會,而且涵蓋養老、醫療和失業等廣泛領域,社會福利水平很高。而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不久,還是低水平的基本保障,遠不能與德國的相比。 去年,筆者訪問德國時發現,從那裡的老百姓身上看不出該國遭國際金融、經濟危機嚴重衝擊的痕迹。根本原因就是他們有社會保障,即使失業,一年之內仍可拿到原工資70%左右的失業救濟金。可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既是德國經濟實力的表現,也是確保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第四,德國的城鄉差別已基本消滅,地區差別也不大,而中國還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地區和城鄉差別,中國城市化的程度要趕上德國的水平尚需很長的時間。 中國城市人口為住房問題困擾,既是由於供需矛盾較大,更是因為房價飛漲超出普通職工的經濟承受能力;而德國基於全國相對均衡的發展水平,房源供求矛盾不突出,房價也保持穩定,甚至穩中有降。這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經濟尚處於不夠發達的狀態。 第五,更為重要的是,中德兩國的技術發展水平差距更大。僅以汽車工業為例,目前中國汽車的產量和銷售量已名列世界前茅,但中國產汽車基本上以中、低檔為主,不僅不能與賓士、寶馬的高檔汽車相比,而且中國產的中低檔汽車,核心技術還不是中國的品牌,而是通過合資企業從國外引進的。 列舉上述中德發展水平差距的例子,目的是使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而不是為了「長別人的志氣,滅自己的威風」。事實上,中國人在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的指引下,奮發圖強,善於學習外國經驗,不斷進取,這種精神正是西方有些人既敬佩又害怕的。德國人基於長期以來擁有的優勢地位,相對而言思想比較保守,銳意改革的動力不夠強烈。 但是,現在面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不少人正在開始驚醒。另一方面,德國人注意勤儉節約,不圖表面虛榮,不因富裕而奢侈浪費,工作講究質量和效益,這些優良品德值得我們中國人學習。當前,我們中國人尤其要保持謙虛謹慎,提倡求真務實,力戒浮躁心態,腳踏實地追趕包括德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的經濟技術水平。
推薦閱讀:
※德國會前行納粹禮,這是犯罪行為 錢江晚報
※二戰時納粹德國的異族軍團(二)為血統所困的猶太裔官兵
※8國民眾網購習慣 法國圖便宜德國常退貨
※德國啤酒知識
※德國純植物有機護膚先驅 安娜柏林Annemarie B?rlind--面部特殊護理產品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