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一朝驚嚇成泄瀉,十年求醫不尋常

泄瀉,既是中醫的常規疾病範疇,也是中醫診治的優勢病種,治療上可謂經驗豐富,治法多樣,在辯證準確,立法合適,選葯恰當的情況下,常能取得確切的療效。

案例

吳某,男,54歲,2013年7月23日初診,患者自述,腹瀉十餘年,一天四五次。92年寒冬的一個夜晚,因驚嚇導致大小便失禁一次,後愈,隨後身體每況愈下,便前綿綿腹痛,大便不成形,無粘液泡沫及膿血便,無後重感,遇生冷、油膩、生氣則頻作,現餐後約一刻鐘內即行腹瀉,時有腹脹、矢氣,納可,舌苔薄白,舌體稍胖,脈沉弦。

陳老四診合參後認為,患者屬中醫脾虛泄瀉,肝鬱侮脾,治以健脾止瀉,培土抑木。合用參苓白朮散、痛瀉要方、四神丸加減。

党參20克 白 術10克 炒蒼朮10克茯苓10克

炒薏米30克 炒山藥15克 蓮子肉10克 木香10克

訶子10克乾薑6克 生黃芪30克 白頭翁10克

赤石脂10克 防風10克 補骨脂10克 白芍30克

肉豆蔻10克 五味子10克 伏龍肝30克 車前子10克

按:《景岳全書》雲,「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又雲「泄瀉之因,惟水火土之氣為最」。患者突受驚嚇而成病,驚則氣亂,恐則傷腎,遂致氣血失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二便失禁。積病日久,久病多虛,脾胃虛弱,其運化、受納功能失常,肝之疏泄條達不利,則橫逆乘脾,脾胃升降、運化失常,故而清氣不升,濕不運化,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見大便泄瀉。泄瀉一證,通常認為多與感受風、寒、濕、熱有關,而輕視了情緒所致的影響,宋代醫家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特提出「喜則散,怒則激,憂則聚,驚則動,臟氣隔絕,精神奪散,以致溏泄」,認為泄瀉的發生,不僅可由外邪導致,情志失調也可導致泄瀉。可見泄瀉的發生與脾、腎、肝關係密切,治療應著眼於健脾益氣,溫腎固腸,培土抑木,並以此處方立方。

方選參苓白朮散以健脾益氣,和胃滲濕;四神丸以溫腎暖脾,以治久瀉,《醫方集解》云:「久瀉皆由腎命火衰,不能專責脾胃」,久瀉則脾腎陽虛,溫煦不足,運化失常,故可見完谷不化;配以痛瀉要方,功能疏肝補脾,抑木培土,方中防風為理脾引經葯,味辛能行調肝氣,兼以祛風勝濕。然參苓白朮散一方,藥性平和,惟燥濕之功稍遜,酌加蒼朮以燥濕健脾,伏龍肝以溫中止瀉,用車前子分利小便,取其「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意,引其下行,赤石脂、訶子以澀腸止瀉,肉桂、乾薑以溫中散寒,白頭翁清腸胃濕熱,應「濕勝則濡泄」之意。

作者:陳西林

推薦閱讀:

《中醫名方》【終極版】【10】
刮手指老中醫一絕治百病,99%的人不知道!
中醫藏象學說的探討
廣東省中醫院十三位名醫獲「廣東省名中醫」
【人人都是老中醫】 系列 1—38

TAG:中醫 | 十年 | 驚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