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五十年 (ZT)

1949 上海國泰電影公司導演張英和張徹率領一支外景隊,從兵荒馬亂的大陸到達山青水秀的 台灣,拍攝《阿里山風雲》。他們原以為只是出出外景,沒想到這一來,便是四十多年。 六月,影片改由光復後台灣第一家民營製片機構萬象影業公司接手。年底,影片完成, 《阿里山風雲》便在風雲變色之中,豎起了台灣第一部自製國語劇情片的大旗。 你或許沒聽過《阿里山風雲》,但你一定聽過它的主題曲——〈高山青〉中國電影從此 由黃浦灘流浪到阿里山,不少中國影人也從此由繁華的十里洋場流落到蕭瑟的台北街頭,有 人靠賣衣維生,也有人組劇團巡迴演出以便餬口。這年,物價飛漲,一張電影票四萬元。 由於上海片源中斷,電影界幾乎斷炊。三家公營片廠(撤退來台,設於台中的農業教育電 影公司製片廠和設於北投的中國電影製片廠,以及台灣製片廠)驚魂未定,缺錢、缺人也缺膠 片,大家忙著整頓,沒空也沒心情拍片。 風雨飄搖,人心惶惶,沒有人知道《阿里山風雲》將會飄向何方? 1950 三月,蔣中正先生復行視事,開始收拾爛攤子,扛起複國的重擔。 五月,國民黨文宣部門導演,中國文藝協會成立,標舉反共抗俄與戰鬥文藝路線,期能 配合全面接管控馭下的報紙、雜誌,從中央到地方,從平常百姓到軍人、婦女、學生層層控 制,達到一呼百應的威力。同時以獎金鼓勵創作,而文藝協會中的電影委員會,接下尚方寶 劍,成了負責指導台灣電影創作方向的幕後那隻巨手。 同年,中國電影製片廠改隸國防部,業務由總政治部督導。台灣省電影戲劇商業同業公 會成立,處處皆有黨國無孔不入的關愛眼神。 十一月,農教廠終於和中制廠合作,由宗由導演,開拍了來台後的第一部影片《惡夢初 醒》,中華民國總算惡夢初醒!而台灣電影的好夢則遙遙無期…… 1951 五月,內政部公布「電影片檢查標準」,九月,又公布「戡亂時期國產影片處理辦法」 ,對大陸影片及一九四九年以前的影片設限,以防赤色影片滲入,而任何影片,凡可與「匪 」字沾上邊者(如:公司親匪、導演附匪……)一律賞它一個大字——禁!同時,省教育廳訂 定「影劇事業申請登記注意事項」,加強對民間影劇院的管控。十二月,教育部通過「社會 教育實施綱領」,籌制教育影片及編寫反共劇本。 曾幾何時,電影已成為中興復國的有效工具之一。這年,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高呼「文 藝到軍中去」!農教廠立刻籌拍《軍中芳草》以響應。五月,立法院通過三七五減租條例, 中制廠和大華公司便拍了一部《春滿人間》作為宣揚。九月,國防部公布「共匪及附匪分子 自首辦法」,十一月,全省各地的大屏幕便開始打出「勸告匪諜自首」來勸告匪諜們趕緊金 盆洗手;此外,農教廠還完成了《永不分離》,描寫政府破獲匪諜策動的工潮,為本省人與 外省人之間的悶熱情緒退燒…… 為了解決片荒,這年,經參議會建議,恢復進口日本片,但僅限於符合國策者,因此, 一部叫作《明治天皇與日俄大戰》的日本軍國主義電影准予進口,因為它符合「抗俄」的國 策。 1952 台灣首次徵兵陸續報到入伍,片商公會在春節期間,致贈每一征戶電影慰勞票六張。二 月,省教育廳訂定「改進全省影劇計畫」,推動反共社會教育。八月,內政部電影事業輔導 會議召開座談,提齣電影事業輔導草案十項,計畫性地扶植國片事業。 文藝協會理事長,時任立法院長的張道藩發表文章強調,唯有反共抗日的作品,才可消 滅共產主義毒素。 中制廠完成《春滿人間》,歌頌「三七五減租」使貧農翻身,讓共產黨在台灣沒得混。 農教廠完成《軍中芳草》,以女青年隊受訓為題材,中間穿插一段京戲《花木蘭》,以 闡揚戰鬥精神。同年亦完成《皆大歡喜》和《原來如此》,皆是配合反共抗俄路線的作品。 十月,民營的東華影業社借用農教廠片廠拍攝反共文藝片《烽火麗人》。 1953 四月,香港影人籌組自由影人總會,台北市影片公會立刻代替政府出面,敦促其加入反 共抗俄的行列。六月,台北電影商業同業公會「主動」提議於票價中附加一角,作為反共宣 傳費,獲市議會「嘉許通過」。 產金小組為節省外匯,削減外片進口商的匯款數額,每年節省外匯支出約三十萬美元。 這年,農教廠拍了《嘉禾生春》和《風塵劫》後,終於劫數難逃,由於反共政宣片沉悶 而八股,票房一片慘綠,農教廠遂因阮囊羞澀,暫停拍攝劇情片,改拍社教短片,中制廠的 劇情片生產線亦是停擺數年,台灣電影前途茫茫。 1954 六月,蔣中正總統參觀台中農教廠,隨即指示該廠與轄有二十家電影院的台灣電影事業 公司合併,成立中央電影公司,歸國民黨所有,第一任董事長戴安國,總經理李葉,直接聽 命於中常會與文工會,攝製「配合國策、打擊共匪暴政、激勵民心士氣、移風易俗……」之 影片;引領台灣電影發展近半世紀風騷的中影,便這樣中規中矩地誕生在黨營事業大家族中 ,擁有一貫製片、發行和映演的部門,而台灣電影較具規模的發行也由此開始。 同月,行政院公布施行「國外電影片輸入管理辦法」,限制無邦交國家影片進口,籌設 文化專約進口保障額,作為外交談判籌碼,此外,更調高影片進口關稅,徵收百分之六十娛 樂稅,以此保障國片競爭條件。 這年,原本專拍新聞紀錄片的台制廠與民營的中國文化公司合拍《千金丈夫》,並再獨 資開拍第一部反共間諜片《罌粟花》。中影則開拍《梅崗春回》,壯大反共片聲勢。 1955 二月,依據「戡亂時期國片處理辦法」,訂定「附匪電影事業及附匪電影從業人員審定 辦法」,斷絕左派影人在台生路。 三月,景氣低迷下,電影製片集體向黨部陳情;七月,長期失業的演員包圍當時的電影 主管,要求解決飯碗問題。 底片押稅進口辦法通過,以香港公司來台拍片,可押稅進口底片,在攝製後出口退稅, 來爭取香港自由影人來台拍片,卻也為台語片之風起雲湧,打下了物質基礎。 同年,電影檢查法頒布,新聞局電影檢查處成立,政府對電影的管制進入一個新階段, 深深影響此後台灣電影的發展。 這年,中影完成自成立後的第一部劇情片《梅崗春回》。台制廠完成《沒有女人的地方 》和《黃帝子孫》,後者是蔣中正總統特別指示拍攝的一部歷史社會教育片,強調台灣和大 陸的血緣和歷史關係,片中啟用呂訴上先生的「台語劇團」參加演出,成為第一部國台語雙 聲帶影片。 民營電影公司的華明、自由、國光等,開始拍一些較具娛樂性的非政策性電影,如《聖 女媽祖傳》、《日月潭之戀》、《遙遠之愛》…… 受到粵語片傳入台灣,以及《聖女媽祖傳》片中結尾時所穿插北港媽祖進香盛況的影響 ,醞釀了台灣戲劇界銳意革新的企圖。 六月,光復後台灣第一部台語片亮相,由邵羅輝執導、都馬歌劇團演出的十六厘米片《 六才子西廂記》在台北首映;雖然聲光欠佳,三天下片,卻為台語片時代的來臨拋磚引玉。 1956 二月,教育部電影事業輔導委員會成立,下設兩組,分別負責製片輔導和發行推廣。六 月,根據電影檢查法第四條訂定之「電影片檢查標準規則」公布實施,除反共抗俄外,電影 還不得挑撥團結、侮辱元首、妨害友邦利益、顯示我國落後……自此,電檢工作不但要灌輸 戰鬥意識,還要防堵「不當思想」。對於電影,政府是一手輔導,一手監控。 台北市戲院開始分甲、乙、丙三等級,甲級戲院專映外片;乙、丙級戲院有的映外國片 ,有的映國產片,院線制度建立雛型。 「國片交換日片辦法」公布,限定日片進口數,設立配額制度,用以獎勵國片製作;電 檢處也設立「外片限制進口委員會」,控制進口影片數量。 導演何基明與麥寮歌仔戲團拱樂社的陳澄三合作,將該社當家戲目《薛平貴與王寶釧》 略加分鏡,拍成電影。推出時,歌仔戲班全體演員出動遊街,上映時,觀眾湧入,擠破玻璃 ,賣座超越這年最叫座的外國片《金字塔》。台語片從此強強滾,各地戲團、劇院、片商紛 紛投入,大量啟用歌仔戲新劇舞台演員,生產台語片,一年間開拍二十一部,遠超過前幾年 國語片之總和。 同年,《薛平貴與王寶釧》推出續集和第三集,何基明又拍了一部傳統戲曲片《范蠡與 西施》和一部社會悲劇《運河殉情記》。另外,唐紹華導演的《林投姐》、郭柏霖導演的《 桃花過渡》和李嘉導演的《補破網》均取材於民間歌謠和傳奇,加上邵羅輝導演的時裝文藝 片《雨夜花》,熱熱鬧鬧地奠定了台語片的主要類型。 中制出品兩部國語片《奔》和《養女湖》。中影開拍一部結合港台影星的大片《關山行 》,以及《鼎食之家》、《偷渡》。 1957 台語片產量突增數倍,各地一窩蜂搶拍,全年光是登記送檢的,即有六十二部,盛況空 前。 高和影業完成戲曲傳奇改編劇《薛仁貴與柳金花》、《白蛇傳》,並由我國第一位女導 演陳文敏綜合初期台語片的賣點,參考連環圖畫來分鏡,拍成社會苦情劇《茫茫鳥》,和邵 羅輝的《雨中鳥》在全台對打,毫不相讓。 何基明的華興電影製片廠擴大組織,兼具製片與發行部門,拍攝創業作《青山碧血》。 漢興的金山片廠規模不大,雄心不小,完成《誰的罪惡》、《赤崁樓之戀》、《酒瓶花 》、《黃昏再會》、《大橋情淚》……等頗為叫座的社會苦情劇。 聯合影業由杜雲之編劇製片、徐欣夫導演,完成戲曲、傳說改編劇《呂洞賓》、《呂洞 賓三戲白牡丹》,並委請台制出身的白克執導了第一部《瘋女十八年》,風靡全台。此外, 南洋推出由庄國鈞導演、社會事件改編的《基隆七號房慘案》,也是頗為轟動。 早期的台語片大多租用公營片廠,這年,民間除了有何基明在台中新建的華興片廠,還 有華聯在淡水以戲院改造成的萬國片廠,以及新興影業由船塢改造的淡水片廠。 台語片熱潮開始引起文化界人士的關心,豐原與台中兩地分別出現台灣影業和藝林影業 ,皆是以提升台語文化為主的電影公司。前者出品了《愛情十字路》,後者則推出《邱罔舍 》。 中制的《養女湖》參加亞洲影展,由於演技過火、處理不當,被封為「最佳勇氣獎」, 結果引發國內輿論嘩然,甚而導致中制換廠長。受此事件影響,這年公營片廠只有中影出品 一部《鳳還巢》。 十一月,由徵信新聞社(即中國時報前身)首次舉辦「台語片影展」。 1958 教育部電影事業輔導委員會的業務移交到電檢處,新聞局同時掌握了對電影的輔導與檢 查之權。 台語片生產更加百花齊放,這年,全台出品影片的公司有六十四家,發行台語片的公司 有五十七家,全年產量達七十六部。投機者紛紛投入此一新興市場,瓜分大餅,而電影導演 們,不分本省外省,不管會不會講台語,都爭先恐後地拍起台語片,如邵羅輝、宗由、田琛 、何基明、李泉溪、孫俠等,皆為多產導演。而主要演員,如戽斗、矮仔財、何玉華、天炮 枝、武拉運等,也都是從台語片起家。 林博秋投下一千多萬現款,在桃園、鶯歌一帶十甲土地上,創建湖山片廠,建有宿舍, 供演職員住廠。片廠面積、建築和演員數甚至超過公營的中影,玉峰影業成立,準備大展身 手。 何基明的華興片廠推出《金山奇案》、《無膽英雄》等片,聯合推出《慈雲太子復國》 ,漢興推出《誰的罪惡》二、三集,以及由辛奇導演、改編自張文環小說《閹雞》的社會倫 理劇《恨命莫怨天》,萬壽推出由張英執導的家庭倫理劇《小情人逃亡》。 中影拍了一些政宣片,有《長風萬里》、《她們夢醒時》和《苦女尋親記》。 1959 七月,中影台中片廠因支持台語片生產,片廠使用過度,電力超過負荷,導致影棚大火 ,迫使中影進行整頓改組。 九月,整頓中的中影台中片廠倉庫再度失火,影片一千五百零七部付之一炬。十一月, 中影台北士林廠動工。 八月七日,發生八七水災,台灣中南部地區洪水泛濫,一片汪洋,十三縣市災情慘重, 相當於省政府一年總預算的財物金額泡湯,台語片的主力市場經濟受到重創,台語電影業繁 華不再。水災後,隨電影票附征救助捐,更使電影業雪上加霜。而日片進口與走私浮濫,加 上各種勞軍票、晚會映演,以及一窩蜂搶拍形成台語片的粗製濫造……台語片終於「恨命莫 怨天」,一敗塗地。 台語片的支柱——華興片廠終因市場衰退、周轉失靈而關門大吉。 這年,台聯推出由李行等人導演、矮仔財、李冠章、戽斗等人演出的經典喜劇《王哥柳 哥游台灣》上、下集和《豬八戒與孫悟空》,玉峰推出由林博秋執導的《阿三哥出馬》和《 嘆煙花》上、下集,安益推出由郭南宏導演的《男之罪》上、下集,金馬則推出由梁哲夫導 演的第一部台語武俠片《羅小虎與玉嬌龍》。 中影完成三部影片《永結同心》、《懸崖》、《蕩婦與聖女》。 香港的新華來台拍攝武俠片《青城十九俠》、《刀光劍影》、《女俠飛紅巾》等,轟動 一時,為後來台灣的武俠片時代譜出前奏。 1960 這年,台語片陷入低潮,許多在前幾年盛極一時的發行公司皆落魄衰微。林博秋的玉峰 公司雖然完成《錯戀》,但另兩部新片均告停擺,工作人員辛文亭等人另組南星新藝,在完 成《生母奪親子》之後,亦告收攤。台聯推出李行導演的《凸哥與凹哥》,依然多產的導演 梁哲夫和李泉溪則各推出五部影片。全年台語片產量跌至二十一部。 中影拍攝《天倫淚》、《音容劫》等家庭倫理片。張小燕因《天倫淚》再獲亞展童星獎 。 為促銷日片,日本駐華大使館主辦六場映演活動,並有日本代表團隨片來台,是為台灣 第一次國際性電影節。 1961 台灣經濟開始起步走,帶動鄉下人向都市發展的決心。萬壽推出張英導演的《孤女的願 望》,在台北連演一百五十場,鄉下戲院反應更為熱烈。 四月,台北市中華商場開幕,也揭開了西門町電影院時代的序幕。同月,中影內部整頓 結束,沈錡出任董事長,李潔任總經理,開始了中影的台北時代。同年,中影士林片廠起用 。七月,電檢處因日片進口作業出現舞弊事件而被迫改組為電影事業管理處;稍後宣布,如 果劇情確實需要,電影中可以准許擁吻的鏡頭。 這年,台語片跌落谷底,全年產量僅十餘部。不過,台聯逐漸恢復元氣,又開始加速生 產台語片。福華為自立影業發行李行導演的喜劇《兩相好》,為第一部寬銀幕彩色台語片, 頗為叫座,從此便自行投資生產影片。另外,庄雪芳主演的《龍山寺之戀》,外景遍及全台 ,演出轟動。 中影也推出了一部宗由導演、國台語混合發音的文藝喜劇《宜室宜家》,以喜劇形式來 調和省籍差異。另有《颱風》一片,脫離政宣說教,以天氣來刻劃男女心理,唐寶雲因本片 獲亞展最佳女配角獎,台灣星空從此多了一顆巨星。 1962 由於台灣中南部的經濟已走出八七水災的陰影,電影稅捐減少、水災救濟捐款取消、影 片器材進口關稅降低,以及因電影處所採的外片管制進口措施騰出了不小的市場空間,種種 原因推波助瀾,使得可以迅速量產的台語片再現第二春。 三月,行政院公布輔導攝製國語電影片貸款辦法,流行拍台語片的民間公司也開始考慮 拍國語片。 中影開始和日本公司合作拍攝《秦始皇》、《海灣風雲》,提升了彩色電影的製片功力 ,並欲藉日本知名導演、演員來提振票房,但終因中影只淪為配合角色而飽受輿論批評。台 制廠廠長龍芳也聘用了香港名導名演卜萬蒼和王引,並引進日本彩色技術人員來台拍攝《吳 鳳》,上映後頗為轟動,台語演員張美瑤因而扶搖直上。 這年,台語片產量一下跳升到一百多部。永達推出由邵羅輝導演、洪一峰演出的歌唱片 《舊情綿綿》,結果影片和唱片雙雙大賣。福華推出徐守仁導演的《穆桂英挂帥》、《洪武 君出世》,天勝推出李泉溪導演的《姜子牙下山》、《雙王子復國》,榮豐推出李行導演的 《白賊七》。 中影也首度投資台語片,與民營公司議定合作十二部台語片,第一部《誰能代表我》, 由李冠章、矮仔財主演。 第一屆金馬獎開始,港片《星星、月亮、太陽》囊括最佳影片、編劇、女主角、攝影等 多項大獎。(凡獲獎公司,可獲進口外片配額。) 十月十日,台灣電視公司開播,台灣進入電視時代。 1963 年初,李行在其家族自立的電影公司里所執導的第一部國語片《街頭巷尾》中,已奠定 其日後「溫情寫實」的風格。二月,新聞局副局長龔弘接任中影總經理,提出「健康寫實主 義」的創作路線,為國產片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在這一口號下生產的作品有《蚵女》及《養 鴨人家》(1964)、《我女若蘭》(1966)、《路》(1967)等。 五月,邵氏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李翰祥導演,凌波、樂蒂主演)在台連演一百六十二 天、九百三十場,打破影史紀錄,台北萬人空巷,成了香港人眼中的「狂人城」。《梁山伯 與祝英台》的大賣,帶動了之後黃梅調電影的大行其道。 十二月,李翰祥獲台制廠長龍芳和聯邦影業夏維堂的支持,來台自組國聯影業公司,拍 攝一系列歷史古裝片,打下李翰祥在國片的金字招牌。在其旗下招攬的一批新導演,如朱牧 、楊蘇、宋存壽、郭南宏、張曾澤、林福地與王星磊,日後都先後成為台灣電影界的棟樑。 此外,李翰祥還親自主持演員訓練班,從中飛出「國聯五鳳」:江青、汪玲、鈕方雨、李登 惠和甄珍,重新將觀眾從台語片吸引到國語片市場。 國聯第一部影片《七仙女》和李翰祥老東家邵氏的《七仙女》互打對台,還演成台灣首 樁電影雙包官司。 1964 台制由楊樵繼任廠長,在完成歷史古裝鉅片《西施》後,拍片業務告停頓,製片廠由台 北植物園,南遷到台中霧峰。 香港導演卜萬蒼來台拍攝平劇戲曲電影《梁紅玉》,結合平劇名角徐露、鈕方雨、古愛 蓮、孫元坡等參加演出。 在台灣擁有最多影迷的亞洲影后林黛,在香港自殺。 六月,香港國泰機構董事長陸運濤、聯邦影業夏維堂與台制廠長龍芳因飛機失事而遇難 ,影界折損甚大。當時,李翰祥正在執導《西施》上、下集,因此一空難事件,國聯頓失財 力支柱,一度使《西施》的拍攝陷入膠著,國聯的經營亦陷入困境。三年後,國聯終因被債 務壓得喘不過氣而宣告瓦解。 邵氏來台設分公司,拍攝《情人石》,並與中影合拍《黑森林》,充滿台灣本土氣息。 1965 王引購下瓊瑤《煙雨蒙蒙》的電影版權,瓊瑤筆下的多情男女,從此在大銀幕上海枯石 爛,台灣電影因而「煙雨蒙蒙」了好一陣子。 在「健康」與「寫實」是否能和平共存的質疑下,中影自我修正為「健康綜藝」路線, 推出的作品有李行的《婉君表妹》、《啞女情深》(皆改編自瓊瑤小說),以及白景瑞的《寂 寞的十七歲》、《家在台北》。 台制與國聯合制的《西施》盛大上映,內容考究、場面壯觀,浩浩蕩蕩地坐上這年十大 賣座國語片冠軍的寶座,但因投資過大,終究入不敷出,《西施》雖美,照樣賠錢。 1966 中影製片部經理胡成鼎與導演李行、白景瑞離開中影另組大眾公司,所出品的影片如《 秋決》、《小城故事》、《今天不回家》、《母親卅歲》等,大多為迎合金馬獎胃口之作品 ,品質整齊,風格溫馨保守。 台制廠拍攝政宣片《梨山春曉》。 瓊瑤與皇冠雜誌發行人平鑫濤首度合作,合組「火鳥公司」,但在拍攝《月滿西樓》、 《幸運草》兩部影片後,因票房不太幸運而告停擺。 1967 中影出品健康寫實的作品《路》,由張永祥編劇,李行導演,反映退伍老兵的艱辛生活。 國聯在拍完《破曉時分》、《北極風情畫》之後,宣告解散。 台制廠拍攝符合社教政策的影片《小鎮春回》。 中影開始引進彩色沖洗技術,減少了寄往日本的沖片手續。 1968 由於武俠片泛濫江湖,教育部公布「六點原則」作為武林爭霸的遊戲規 則── 凡有下列情形者,一律廢除武功,禁止播出: 一、 不分主從、善惡,斬盡殺絕,充分表現嗜殺行為者。 二、 顯示武藝出眾、槍法神奇,草菅人命者。 三、 利用武藝達成其姦殺目的者。 四、 亂刀亂槍,或以凌遲等兇狠方法殺人者。 五、刀槍所及,頭飛股斷,肚破腸流,血花四濺,血肉模糊,慘不忍睹者。 六、 動作或言語,足以使人極度驚駭者。 同年,教育部舉辦第一次「國片輔導座談會」,重點放在「如何把武俠片製作內容正常 化」。 標售日片配額十三部,共得一千五百萬元,文化局曾表示,將用作輔導國片之用,但因 乏「輔導電影法規」可循,遲遲未能定案。 中影改走輕鬆喜劇路線,拍攝《新娘與我》(白景瑞導演)以及《玉觀音》(李行導演), 製片方向開始逐步加重商業考量。這年出品了歷史古裝鉅片《還我河山》,也有三廳式愛情 的《寂寞的十七歲》。 聯邦公司建立大湳片廠,首部影片為胡金銓的《龍門客棧》,上映後客官熱情捧場,票 房居中外電影之冠,從此直至1974年,所有年度賣座冠軍之武林盟主寶座皆被功夫動作片所 打下,各英雄豪傑依次為《獨臂刀》、《揚子江風雲》、《十三太保》、《十四女英豪》、 《猛龍過江》、《龍爭虎鬥》等。 據統計,台灣觀眾每年平均觀看電影十一次,僅次於日本,高居世界第二,然後才輪到 印度、美國、香港…… 自秋天起,國民義務教育由六年延長為九年,為籌措九年國教經費,全省戲院必須在娛 樂稅中再附征30%的教育捐,加上「救濟大陸災胞金」印花稅,實已超過電影票價的一半。 1969 二月,全省戲院已達754家,專映電影的有441家,從光復至今,戲院的成長率達17倍。 中制廠延聘李翰祥執導間諜片《揚子江風雲》,再掀票房風雲。 台制廠完成《小鎮春回》,以喜劇形式響應中影的「健康寫實」口號,為台制廠贏得金 馬獎、亞展多項獎項。 中影延用留學導演廖祥雄、白景瑞,拍攝《小翠》、《家在台北》。 唐書璇拍《董夫人》,開台灣藝術電影之先河,該片曾參加坎城影展、瑞士盧卡諾影展 、舊金山影展,周遊列國,就是未曾在台灣正式商業放映。 台視進入彩色時代。國內並首次以人造衛星實況轉播人類登陸月球活動。 1970 被譽為「台灣影壇四大導演」的李翰祥、胡金銓、李行、白景瑞四人合拍《喜怒哀樂》 ,成為這一年的影壇盛事。 白景瑞執導改編自陳映真小說的電影《再見阿郎》,成就了其從影以來的巔峰之作。 自本年度後半期起,台語片全面停拍。 十月,台灣成立第二家電視台「中國電視公司」。 1971 中制廠請李翰祥拍《緹瑩》,果然提走了金馬及亞太的大獎。 香港嘉禾爭取李小龍回港拍攝《唐山大兄》,大兄所向披靡,颳起世界旋風,也影響台 灣此後數十年的製片策略,以中國功夫片賺取外匯,開發歐洲、南北美洲、乃至中東的市場。 1972 梅長齡接任中影總經理,在其任內,中影開始賺錢。此時,中影的拍片策略一方面大拍 抗日愛國的戰爭鉅片,如《英烈千秋》、《八百壯士》、《梅花》……另一方面則又善體人 意地拍了不少軟調愛情片,如《純純的愛》、《雲深不知處》、《蒂蒂的日記》等。 李小龍再以《精武門》破票房記錄,邵氏與嘉禾的影片全面武打起來。 據製片協會統計,本年國產片海外市場總銷量超過一百五十部,外銷地區多達五十三個 ,總收入超過四億元,打破歷年外銷記錄。 1973 文化局發布「加強電影檢查工作實施要點」,防止暴力色情泛濫。 政府宣布:1.降低膠片進口稅率為13%。 2.台灣影片娛樂稅不得超過30%。並於九月公布 「獎勵優良國片辦法」。 李行執導《彩雲飛》,男女主角甄珍、鄧光榮行情上飛,成為銀幕情侶偶像。 製片協會指出,今年五至七月,台港兩地開拍武俠片一百五十部,數量已達歷年來最高 ,市場供過於求,導致滯銷,版權費下跌。 菲律賓開始禁映華語片;高棉規定中國片須配高棉語;印尼宣布徵收中國電影稅金十萬 元;南非禁演三部國產功夫片,理由是過分「殘暴」。國片海外市場亮起紅燈。 1974 延宕數十年的輔導國片方案終於訂定實施:1.以外片配額基金輔導國片。2.全國戲院每 年至少放映國片二十八天。 六月,中央銀行宣布依照新法收受電影所申請結匯。 八月,教育部修正「優良教育影片審查辦法」,所獎勵影片須以國片為準。第一部「優 良教育影片」為《吾土吾民》。 公營片廠競拍愛國片,中影的《英烈千秋》受到熱烈歡迎。 姚鳳盤拍一系列鬼片,如《秋燈夜雨》、《秋夜孤魂》、《寒夜青燈》、《鬼琵琶》等 ,繪聲繪影地營造聳動視聽的效果。 宋存壽的《窗外》和劉家昌的《雲飄飄》發掘了林青霞,使她取代甄珍而成了文藝片中 煙塵不染的女性新偶像。 中制廠拍攝政宣電影《女兵日記》、《大摩天嶺》。 張徹率弟子來台組「長弓公司」,開拍《少林五祖》、《八國聯軍》等片。 江日升、江晉德成立「永升公司」,成為生產時裝文藝片的大宗。成立十年間,出品影 片超過四十部,為七○年代台灣民營製片中,業績奇佳的影片公司,其喜劇文藝片如《晴時 多雲偶陣雨》(白景瑞導演)、《愛情長跑》(陳耀圻導演),均曾帶動了類似題材的流行。 台北市原為五條院線,因中國與台北戲院的合併,縮為四條。 1975 新聞局促請經濟部將製片業列為獎勵投資對象,但直到1980年才獲回應。 四月五日,蔣中正去世,戲院停業一個月。 新聞局利用外片進口配額金與片商公司共同組成「電影基金會」,以每年一千萬元處理 電影輔導相關業務。基金會並制定辦法,獎勵發行優良外片之片商,及提供電影科系獎助學 金。十一月,基金會公告輔助國片攝製要點為:由該會按中央銀行所定抵押貸款利率補助三 分之二。 中影文化城成立。 《俠女》在坎城奪下最高技術成就獎。 台北市十四家電影院試辦戲票預售制,但三個月後因效果不彰而告流產。 1976 第一屆優良劇本徵選,林清介以《汪洋中的一條船》獲優等。 中影愛國片熱賣,從1976到1978年,中影年年登上賣座冠軍的影片依次為《八百壯士》 、《筧橋英烈傳》、《汪洋中的一條船》。 瓊瑤與平鑫濤再組「巨星公司」,和《皇冠雜誌》結合,從小說、編劇到搬上銀幕,一 貫化作業,將瓊瑤小說文字轉成影像,形成托辣斯雛型。 「長弓公司」結束,張徹的武俠天下從此夕陽西下。而香港導演楚原的《流星蝴蝶劍》 卻日出東山,在台橫掃票房,不以功夫表演,而以剪接和布景取勝,開拓出武俠新路線。另 外,劉家良也以「神打」和「槍炮」打出另一片功夫新天地。 印尼縮減華語片進口,並宣布自1978年起,停止外片進口。同時,新加坡亦表示自下一 年起,將對外片課以重稅,國片海外市場再受打擊。 由於本屆亞洲影展主辦國泰國屈服於中共壓力下,我國退出。 1977 電影處在台北機場加設「電影片檢驗室」,檢驗十六厘米非營業性影片。 三月二十二日,蔣經國當選總統,次日,全台北市戲院以電影票半價優待表示「全民歡 騰擁戴」。 新聞局長丁懋時於立法院表示將以「加強輔導、督促電影院環境的改善」為年度工作重 點。二月,會同衛生署等五個單位,檢討台北市電影院環境衛生。三月,市政府研擬一套輔 導小型電影院的辦法,以提高其設備與安全標準。四月,衛生署對戲院展開查驗。五月,新 聞局邀集業者展開協調會,表示政府決心。 金穗獎前身,試辦第一屆實驗電影展,但因社會大眾對「實驗」之精神與意義無法掌握 ,實驗失敗。 隸屬於電影基金會之下的電影圖書館成立,由徐立功出任館長。 中影成立沖印廠。 張美君拍三D立體電影《千刀萬里追》及《十三女尼》。李翰祥則與金漢競拍《金玉良緣 紅樓夢》和《新紅樓夢》,互別苗頭。 1978 第一屆實驗電影金穗獎開始。 電影界人士聯名緊急陳情,希望免徵影片買賣權利金。 中影拍攝政宣片《汪洋中的一條船》及《黃埔軍魂》。六月,明驥接任中影總經理。 導演唐書璇走商業路線,拍攝《十三不搭》。陳耀圻赴美拍攝國內第一部同步錄音影片 《無情荒地有情天》。 新派功夫喜劇打下擂台,《蛇形刁手》、《醉拳》大賣,成龍一躍而為超級巨星。 長期以來,戲院一直被視為「不正當場所」,依法必須徵收「不當行為取締稅」,電影 售票小姐被視同如「特種營業人員」,必須定期接受身體檢查。經過文化界長期的抗議,終 於在今年取消。 1979 一月,宋楚瑜上任代理新聞局長,電影界的「宋楚瑜時代」來臨。 二月,「電影事業暨演藝人員輔導管理規則」公布實施,規定影片公司負責人及演藝者 的學歷、資格。從此,凡擁有演員證者方可參加演出。 電影圖書館正式開放,首先以「李行作品回顧展」放映18部影片,並有數場演講、座談 會,歷時兩個半月。 金馬獎擴大舉行,邀影星伊莉莎白泰勒和詹姆斯梅遜來台,讓社會大眾眼睛一亮,使金 馬獎不只是圈內大事。 中影以六千萬元鉅資拍攝《源》,引進日本技術,並聘請歐美名演員約翰菲利普勞等人 參加演出。 歐陽俊與朱延平首度合作編導,以馬沙的暢銷書拍攝成《錯誤的第一步》,為黑社會暴 力∕煽情電影踏出第一步。 瓊瑤、林青霞和劉立立持續合作拍攝「夢幻罐頭」《一顆紅豆》、《雁兒在林梢》。 本年度港台皆出現新銳電影,如徐克的《蝶變》、王菊金的《六朝怪談》。 從本年度起,賣座影片皆由香港喜劇包辦,如《半斤八兩》、《師弟出馬》、《賭王斗 千王》、《龍少爺》、《五福星》、《A計劃》。 法國文化中心支持舉辦「法國電影節」,以平衡美國電影之壟斷,結果大受歡迎,開我 國藝術電影展之先河。 三月,影劇公會與片商公會達成協議,此後非經其同意,不得供應影片給非正式的戲院 上映。(註:美商八大拒絕加入片商公會。) 六月,片商公會進一步致函新聞局,盼能削減好萊塢八大的外片配額,改按生產實際數 量進口。月底,新聞局應允美國片配額削減十五部(由110減至95部),五部增為輔導國片配額 ,十部則作為輔導在國內設公司之民營獨立製片。 1980 五月,新聞局重申禁止自由影業出品之國片在「匪區」戲院上映。 八月,專家學者共組「電影評議委員會」,評議:1.新聞局對受檢影片發生疑議者。2. 影片持有人對新聞局的核定提出疑議者。3.其它屬專業性者。其中,第二項的開放被業者譽 為「有人情味」。 新聞局放寬電檢規則,但影片中有中共頭目及標誌者仍被禁止。 影劇公會與製片協會組成「挽救國片危機項目小組」,向新聞局提出四項生存發展要求 :1.改革院線2.減免稅捐3.設立基金4.政府撥款在香港設立國片院線。宋楚瑜表示將以:1. 電影法的制定2.在國外組織院線3.電影器材及膠片的減免稅捐,上列三點為優先考慮事項。 七月,財政部和新聞局決定,國內片商進口國外影片可免課稅。 蔡松林成立「學者電影公司」,以低成本高產量成為國內民營公司的龍頭之一。 瓊瑤片依然讓國片繼續「煙雨蒙蒙」,但《瘋女十八年》、《火葬場》等片則企圖使五 ○年代之台語片敗部復活,只是票房依然了無生意。 徐進良掀起學生電影潮流,如《年輕人的心聲》、《拒絕聯考的小子》、《不妥協的一 代》等,片名很叛逆,內容則並未拒絕與社會價值妥協。 黑社會電影大行其道,如《凌晨六點槍聲》、《落翅仔》、《落翅的海鷗》、《斷指老 幺》、《賭國讎城》、《一個問題學生》。 自從《成功嶺上》捧出諧星許不了之後,朱延平繼續與許不了合作《小丑》、《大人物 》,皆賣座鼎盛,造成日後許不了被黑社會剝削利用,以致這位喜劇演員演出了1985年因打 速賜康過量而死的悲劇。 軍教片再度正步走,由於《成功嶺上》的賣座,民營機構「佳譽」拍攝《大地勇士》, 還有公營的《皇天后土》、《丹尼爾的故事》、《碧血黃花》。 電影界颳起一陣倒帳歪風,製片公會制定催收辦法以因應。 為抒解國片困境,業者自訂五條「發行自律辦法」,規定首輪國片聯映不得超過四家, 打破了行之多年的大院線制。 影碟機開始引進台灣市場,錄像機也已逐漸流行,台北街頭首次出現「地下電影院」, 為日後MTV開道,此乃繼電視之後,對電影之另一重擊。 1981 宋楚瑜表示,基金會正研究成立「實驗電影院」,以提供場地放映沒有進口的好片,此 即「國家藝術電影院」之雛型。 新聞局再將美商配額由95部降至85部,所減十部用作輔導國片配額。 宣布電影分「普」、「限」二級制,並於次年元旦開始試辦。現行電檢尺度不放寬,還 要再區隔觀眾,片商自然是配合意願低落。 結合民族沙文主義與黑社會鬥智火併場面,黑社會電影可分為:類型一、賭片。類型二 、女性復仇片,如《女王蜂》、《瘋狂女煞星》、《怒犯天條》。類型三、幫派鬥爭片,如 《清洪幫》、《洪門三柱香 》、《上海灘龍虎鬥》等。 反共愛國電影出現改編自大陸傷痕文學的《假如我是真的》與《上海社會檔案》,在票 房與金馬獎上均受肯定。 繼徐進良之後,林清介以《學生之愛》獲得電影觀眾之愛,但之後的一系列學生電影《 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均因未能掌握實際學生生活而失寵於票房。 在陳坤厚與侯孝賢的合作下,瓊瑤電影有了新的轉型,他們的一系列都市愛情喜劇,讓 男女主角愛到戶外實景去,如《就是溜溜的她》和《蹦蹦一串心》。 香港喜劇當道,《摩登保鑣》、《泡妞》、《夜來香》在台大受歡迎。 製片協會與高雄市政府合辦「台灣電影展」,以吸引國外片商。 1982 香港影人赴大陸成風,新聞局特訂新「香港附匪影人審定辦法」。 新聞局取消事先審核劇本限制,改為直接審查影片,並遴邀社會人士參加審查。 電影法草案通過,「電影」終於登上大雅之堂地被正名為「文化事業」。要點有:1.確 立電影為文化事業的一環。2.提高從業人員水準與製片環境。3.建立電影事業完整的管理體 系。4.確保國產影片政策。5.明確電影檢查標準。6.建立獎勵與輔導體制。7.遏阻不法從重 處罰。 吳念真與小野進入中影,促成日後一批新銳導演以中影為大本營,開展了讓世界眼睛一 亮的「台灣新電影」運動。這年,《在那河畔青草青》和《光陰的故事》為「台灣新電影」 揭開了序幕。 瓊瑤在失去林青霞之後,欲以呂琇菱代之,卻仍挽不回頹勢,《燃燒吧火鳥》、《卻上 心頭》與《問斜陽》皆走下坡,預示瓊瑤時代的落幕。 新聞局原打算開放有版權帶發行,使錄像帶由非法轉為合法,但因電影業者的激烈反對 而暫緩。此外,電影界積極成立「影視錄像帶非法營業調查取締小組」。 亞洲影展一改以往的分獎制度,台灣電影全軍覆沒,引為恥辱。 1983 一月,行政院通過「戡亂時期國片處理修正案」,經修正後,邵氏李翰祥的《武松》、 翁維銓的《再生人》和許鞍華的《胡越的故事》終能在台重見天日。 宋楚瑜宣布,凡獲亞洲影展最佳影片者,可得一千萬元獎金。 政府為紓解國片困境,將娛樂稅再降至百分之六。 立法院三讀通過「電影法」以取代原「電檢法」,將電影升格為文化事業,具體作法為 ,自次年起,1.進口影片到關時,新聞局不再派員會提,僅核發提片證明書。2.已領有準演 執照的影片在上映時,不須再向當地政府送驗准演執照。 九月,張京育接任新聞局長。 不景氣中,中影與交通銀行各拿出五千萬、兩千萬元,鼓勵民間拍片。 瓊瑤《昨夜之燈》票房亮不起來,「巨星公司」如巨星隕落,瓊瑤時代成為昨日黃花。 台灣新電影的新紀元,中影總經理明驥推動年輕導演拍小成本電影,完成《兒子的大玩 偶》、《海灘的一天》,為新導演打下一片天。張華坤、侯孝賢、陳坤厚與許淑貞等四人因 合作完成了叫好叫座的新電影作品《小畢的故事》而合組「萬年青公司」,後經改組更名為 「萬寶公司」,成為新電影導演在民間的主要據點。 片商抵制「一票兩片」戲院,采停止供片措施。 電影粗劣加上錄像帶的普及,戲院業者遭到重創,前半年已有三十二家停業。四月,龍 頭戲院「碧麗宮」因無力清償片款而關門大吉。 電影界景氣低迷,國內片商怪罪美國片壟斷市場,新聞局應要求,將年度外片配額由85 部再減至50部,為歷年削量之最大手筆,這下惹火了美商,從七月至次年春節黃金檔停止進 片,以示抗議。 七月,廣電處實施「順風一號」項目行動,一場颱風掃向非法錄像帶和第四台。 1984 電影處表示,本年度以輔導國片開拓海外市場為主要重點。 電檢復歸保守,金馬獎入圍影片《玉卿嫂》中的床戲遭剪,而《超級市民》里,凡違章 建築、賣假表等「曝露台灣貧窮卑賤」之鏡頭一律挨剪。 「獎勵優良國片項目融資方案」開始實施,為期三年。凡獲金馬獎最佳劇情片者,可得 七部外片配額(摺合台幣二百八十多萬元);其它入圍者可獲三部半。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 柏林影展評審推薦特別獎或威尼斯影展評審推薦獎者,均給予兩部配額。 在美國片風波之後,四月,新聞局擬定「進口外片徵收國片輔導金辦法」,規定以後除 項目性、輔導性的外片配額,凡進口外片一律須繳20萬元輔導金。 新聞局擬定獎勵國策影片辦法,凡內容有抵制中共統戰或宣揚三民主義者,經審核可獲 每年四部外片補助。 持續三年的「學苑影展」,因效果不彰而宣布停辦。 中影的政策片《聖戰千秋》、《洪隊長》與中制的《戰爭前夕》全部戰敗。 曾壯祥的《霧裡的笛聲》、陶德辰的《單車與我》、侯孝賢的《冬冬的假期》均上映失 利,新導演士氣受挫。 林清介的《北南西東》及學生電影《頑皮男生俏女生》行情均不看俏。剝削性和暴力的 電影如《狂情》、《一代名妓小鳳》、《窺情》、《華埠風雲》等也已風雲不再。 文學電影蔚為風潮,成為新電影主流,如《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嫁妝 一牛車》、《在室男》、《不歸路》、《殺夫》、《策馬入林》、《我愛瑪莉》等。但之後 終因過度泛濫而衝垮了票房,也衝垮了新電影的健全成長。 香港喜劇票房報喜,如《鐵板燒》、《全家福》、《快餐車》、《開心鬼》等,成龍、 洪金寶、許冠文與新藝城成為金字招牌。 關於美商進口配額被大量削減一事,美國貿易代表署要求新聞局提出說明,宋楚瑜局長 致函譴責美商長期壟斷電影市場。美商八大則在停片半年之後,於二月恢復進口。六月,電 影處放寬西片拷貝至四個,即同一地區聯映之西片,不得超過四個。 錄像機降價,台灣錄像帶租售店由三千增至八千家。 一清項目,電影界的楊登魁、周乃忠等人因與黑道有染而被捕。白景瑞、董桂森亦涉及 「江南命案」。 1985 影劇協會等五個團體,聯名進一步要求新聞局全面廢除電影娛樂稅捐及其附加稅捐。 四月,「國片自救委員會」召集人亦為龍祥負責人王應祥向新聞局列舉影響國片營運的 五大要素:1.外片拷貝太多。2.取締盜錄錄像帶不力。3.電影預告片的審查太緊。4.中外影 片電檢尺度不一。5.輔導國片參加海外影展未獲實利。 電影分級制經過近三年的試辦期,新聞局於十二月一日正式實施,且「馬上抓,立刻罰 」,無奈分級制出世後即命運坎坷,民眾無守法觀念使分級制精神無法落實;業者則擔心影 片被列為限制級會影響票房,往往不惜自我修剪整容以爭取普級。 文工會主任宋楚瑜取消多年來中影影片企劃須先提報的規定,使中影成為自治與獨立的 機構。同時各補助三家公營機構一千萬,開拍大規模政策性電影。 《童年往事》與《我這樣過了一生》完成,侯孝賢、楊德昌與張毅受到國際影壇注目。 《A計劃》打破《梁祝》所保持的歷年最高票房紀錄,成龍成了翻騰於大銀幕上健康、喜 感及身手俐落的超級巨龍。 金馬獎移到高雄市舉辦。 四月,永懷公司發起另組織一個「製片公會」,獲十餘家電影公司呼應。 諧星許不了去世,遺作《小丑與天鵝》大賣,片商趁勢推出許不了系列影片,想賺它個 沒完沒了。 《暫時停止呼吸》以劇情取勝,廣受歡迎。餐廳秀明星廖峻、澎澎拍《電影秀》,中下 階層票房驚人。 戲院群起杯葛國際影展,稱國際影展應多與片商溝通,以使能符合多數人利益,除聯合 抵制,並主張停辦。 年底,新聞局針對「是否開放外片進口」與「放寬外片拷貝與映演場地」召開討論會, 業者基於各自利益,各執一詞。國片商與外片華商一致反對放寬;戲院業者與美商則主張開 放,認為在公平經營的原則下,可吸引更多觀眾。 十二月,第一屆「楊士琪紀念獎」頒給明驥,以表揚其在中影總經理任內,帶動電影風 潮,使國片展現新的轉機。 1986 自「電影事業暨演藝人員輔導管理規則」規定演員學歷限制之後,原已取消童星參加演 出之資格,今年重新放寬,准許童星參加演出及掛名,但仍不發予正式演員登記證。 八月,在美國被列為X級的色情電影《波麗露》在台灣獲准以普級上映;另外,電檢處宣 布自今年起之國際影展影片,亦須比照一般影片排檔檢查,並予以分級。顯示執法者在開放 與限制之間的尺度迷失方向。 發行國片錄像帶的年代、新船、三一和標緻等公司爭購國片最新院線版權,使國片錄像 帶版權價格由原價三、四十萬漲到七、八十萬元。 《大頭兵》系列與《報告班長》一頭熱,再度吹響國內軍教片的號角。另外,由國內片 商自製的影片《好小子》與《一見發財》首映,果然一映發財,締造了十餘年來國片單日賣 座的最高成績,並引起之後一系列殭屍片與兒童功夫片的跟風。 年底,五十位新電影工作者、評論家、文化人士共同簽署「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電影宣言」 ,提出「另一種電影」的呼聲。 1987 這年元旦,真善美戲院成立藝術電影院,由先鋒與中影合作發行。電影午夜場也已悄悄 越過凌晨一點收場的規定,新片《倩女幽魂》率先刷新子夜場紀錄,小倩與觀眾直至凌晨三 點才分手。 二月,「電影分級處理要點修訂草案」擬定,准露兩點。 四月,邵玉銘接任新聞局長,七月,曾任導演及台制廠廠長的廖祥雄就任電影處處長。 在《那一年我們去看雪》(李佑寧導演)的洋煙事件之後,新聞局與電影工作者的對立情 勢再升高。八月,民生報邀新聞局電影處官員與電影工作者參加「電檢座談會」。會中電影 工作者與文化界人士對現存電檢制多所批評。九月,為改革現存電檢制,電影處決定:1.初 檢時刪除「社會人士」會檢,複檢時由業者推薦之社會人士參與。2.公開社會人士名單。3. 邀業者訂「電影製作規範」。 周文勇等卅二位立委連署,表示電影法公布實施已三年多,財政單位不應仍視電影事業 為「特定營業」而繼續課以娛樂稅。朱高正立委也於「電影文化聽證會」中呼籲政府不要以 政治干預電影,金馬獎應交由電影專業人士去運作,電影基金會應獨立運作,基金來源應由 片商自主,並建議成立「文化科學部」。 十月,新聞局委託小野執筆的「電檢法規草案」擬定,內容以減少執法者「自由心證」 新聞局決定每年提撥八十萬元,資助片商前往各國影展設攤,促銷國片。 十二月,新「電檢法」開始實施。 由於國內色情片拍攝泛濫,新聞局函告國內三家電影沖印片廠(中影、台北、大都),不 得沖印色情影片,否則依法辦理。 中影的《旗正飄飄》直接使用《八百壯士》的片段,並盜用夏之秋的名曲《中國一定強 》而遭指控。 唐書璇的《再見中國》解禁。 新電影導演侯孝賢與陳國富為國防部拍MTV招生廣告「一切為明天」,部分人士不以為然。 1988 元旦起,正式實施新的分級辦法與電檢規範。由於電檢尺度大開,大量色情、暴力影片 闖關,一至三月,只有五部遭禁演。 新聞局改變優良劇本甄選方式,為鼓勵電影公司採用獲選之優良劇本,凡一經採用,該 電影公司可獲廿萬元獎金。 電影基金會與民生報聯合恢復舉辦「學苑影展」。 六月,電影處表示正積極研擬「振興國片五年計劃」,以提振投資意願,製作精緻影片 為重點。 八月,「電影信息中心」正式啟用,委託淡江大學計算機中心負責電影資料計算機系統 的建立。 十月,新聞局通過「國片輔導金申請辦法」,凡經審查通過之製片企劃書即可獲三百萬 之輔助金。 電影業不景氣,電影公司紛紛倒閉,共有105家公司遭片商公會撤銷會籍。國片業者盛行 的說法是:買港片比拍新片划算;合拍比獨資牢靠;在香港拍又比在台灣拍合算。截至五月 ,正拍或將開拍的影片中,共有十餘部為台港合資。全年國片陷入一片低迷,至十月陳坤厚 的《春秋茶室》殺青後,已無影片在拍攝。 中影的《落山風》與《陰間響馬╱吹鼓吹》均票房告吹,使中影培養第二代新導演的計 劃觸礁。 導演徐進良成立「賞心悅目電影公司」,計劃與中影合作,將小說「無卵頭家」、「哲 雁」搬上銀幕。 年代所屬的「合作社電影」成立。 午夜場時限正式取消。 片商取締盜錄的氣勢轉為妥協,普遍以「付費」方式代替「取締」。 亞太影展後,台灣成為韓國片最大的出路,計有《替身》等九部,用以補足國內片源之 不足。 中時晚報成立「電影獎」及「年度電影評選」。 十一月,北市戲院公會與稅捐機構達成協議,將以公會的票房報表數字課稅,以糾正國 內戲院虛報票房數字的惡習。 片商公會訂定:國片在下片卅天后、西片在下片三個月後,方可發行錄影帶。 成龍《警察故事續集》再破票房紀錄。 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參加第十八屆南斯拉夫貝爾格勒影展,成為第一部官方選派進軍 東歐國家影展的影片。 1989 由文建會與新聞局合辦的第一屆「金帶獎」,具強烈官方保守性格,由於分類標準模糊 ,參加作品水準不齊。 「附匪影人、影業審定辦法」在解嚴後取消,代之以「國安法」,審定標準則依情節輕 重而放寬。 導演協會促國民黨秘書長宋楚瑜能實踐當初構想,協助建立「國家級電影院」,專映藝 術電影。 自去年底,台灣製片重心已移往香港,使前半年的台灣市場有七成五左右被港片所壟斷 ,土產國片僅供點綴。其中,國片賣座前十名中,土產國片僅佔兩部,如朱延平導演、歌星 張雨生和王傑主演的《七匹狼》。 前半年,出現新導演初執導筒之作,如陳國富的《國中女生》、張蜀生的《寒假有夠長 》和余為彥的《童黨萬歲》,皆是以成長經驗作為創作 主題。 九月,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獲第46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成為國片的最高精神指針。 高仕請香港導演許鞍華拍具自傳色彩的《客途秋恨》,目標指向國際影展。 年底,為補充片源,台灣片商資金大舉登陸香港,造成香港小獨立製片興起。後因成效 不佳,台商又紛紛抽腿,導致這些公司無以為繼。 根據民國七十三年統計,全省共555家戲院,至七十八年已剩208家,五年間,共關閉347家。 為因應九七大限,自八月起,內政部頒訂法令,香港製作的影片已不再擁有國內著作權。 1990 一月,新聞局電影處開會決定將國片輔導金總額提高為四千萬元。 二月,國片《魯冰花》獲第四十屆柏林影展「人道精神特別獎」。 張艾嘉成立「果實文教基金會」,發起台語影片認養活動,以贊助電影資料館搜集保存 台灣早期電影作品。 四月,電影戲劇協會代表大會決定以電影法頒布之日,即每年的十一月十八日為電影節。 五月,由導演協會推動,文建會出資贊助舉辦的第一屆「影像傳播藝術人才研習會」開 始招生,免費培訓影視新血輪。 七月,徐立功接任中影副總經理,恢復拍片計劃。 楊登魁因掃黑被捕,侯孝賢、吳念真、朱天文、陳松勇等人公開聲援,表示不能未經審 判就關人。 泰國、菲律賓提供實彈裝備,新加坡也開出優惠條件,台灣製片成本高漲,港商因而出 走東南亞。 十一月,《客途秋恨》獲亞太影展最佳影片。葉鴻偉的《刀瘟》獲法國南特影展邀請參 展。 十二月,新聞局宣布自明年起,優良電影劇本甄選對象,將擴及大陸人士。 才復業的藝術電影院只曇花一現,因票房慘淡而匆匆收場。 1991 一月,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獲日本《每日新聞》選為1990年最佳外語片。 因應台灣本地製片環境長期不景氣,新聞局在評選優良國片時,規定片商只能以台灣制 作的影片參加角逐,將港片排除在外。此外,在國片輔導金新方案中,也規定只能起用台灣 本地影人。 台灣影片《媽媽再愛我一次》自去年八月在大陸上映以來,已被大陸同胞一愛再愛,打 破了大陸影史的票房紀錄。 二月,新聞局提出振興國片方案,併入六年國家建設計劃。 學者和年代兩公司宣布成立「大學公司」,展開在台、港、大陸和國外投資拍片和購片 的計劃。 四月,電影基金會正式通過組織章程修正草案,改組成民間機構。 九月,國際演員協會邀我國入會。 王童的《香蕉天堂》享譽日本福岡影展。 十月,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四屆東京影展國際影評人組織費比西獎及 評審委員特別獎。葉鴻偉的《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則獲青年導演競賽的銀櫻花獎。 電影和錄像帶合法業者罷市上街,抗議第四台非法破壞經營秩序。 十一月,為使新實施的五千萬元國片輔導金更能發揮功效,新聞局決定不公布評審名單 ,也不讓評審會面。 十二月,法國南特影展揭曉,葉鴻偉的《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獲最佳影片及音樂獎, 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最佳導演獎。 黃明川《西部來的人》獲第十一屆夏威夷影展最佳攝影獎。 1992 一月,導演侯孝賢表示,計劃以八年時間來推動,於公元2000年成立一所電影學院,來 培養幕後技術人才,以活絡華語市場。 新聞局電影處針對國片參加國際影展競賽獎勵辦法進行諮詢會議,決定將國外各影展分 成三個等級,分別給予不同的獎金,並修正以往得獎才 發獎金的鼓勵辦法,改為入圍即領獎。 三月,我國第一座國家電影資料館終於合法誕生,由廖正豪出任首任董事長,井迎瑞出 任首任館長,將有系統地整理、保存我國電影資產。 在美國301條款的壓力下,新聞局采不定時抽查全省MTV視聽中心。 五月,行政院陸委會和新聞局就開放大陸演員及編導人員參加台灣電影製作人數比例進 行協調,決定大陸人員參與我方電影人數不得超過二分之一。 「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從今年起,正名為「台北金馬影展」。 六月,立法院通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把電影列為獎助對象,並得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 七月,李安的《推手》在第一屆比利時「國際鑽石影展」中進行首映。 電影資料館正式定名為: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十二月,大陸影片不準登台,導演謝晉等十一人抵制金馬獎,刻意「遲到」。 全國電影會議召開,電影人紛提建言,新聞局彙整十項總決議。 王童《無言的山丘》獲金馬獎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1993 一月,電影年打板開幕。 教育部取消核發演員證之後,新聞局擬跟進,演員工會極力反對。 二月,「溫馨歡樂國片展」開始巡迴全省各地放映。 李安的《喜宴》獲第43屆柏林影展金熊獎,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獲「青年導演論壇 」觀摩單元CALIGARI獎。 東南亞新加坡等國舉辦「台北電影節」。 五月,《霸王別姬》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侯孝賢的《戲夢人生》獲評審團獎。 六月,「文化藝術獎助條例」通過,確定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化藝術事業營業稅全免、娛 樂稅減半的優惠措施。 海峽兩岸首屆電影展開鑼,台灣電影觀摩展在北京、成都、南京、上海各地巡迴放映, 參展的有《悲情城市》等八部影片。 九月,紐約林肯中心舉辦「十年來台灣電影回顧展」,共十餘部國片參展。 《月光少年》獲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大獎,後又在第六屆東京影展中,獲青年導演影 片單元銅櫻花獎。 十月,陸委會通過「赴大陸拍片管理辦法修正案」,《霸王別姬》及《大紅燈籠高高掛 》因而可在國內做商業放映。另外,原先的「事前審查制」也改為「事後報備制」。 十一月,現行電影三級制在普遍、輔導、限制之外新增「保護級」。另由於影片《鋼琴 師和她的情人》引發電檢爭議,電影法中不得裸露第三點的禁令也終於遭到突破。 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獲義大利都靈影展最佳影片及法國南特影展新導演「處女作最 佳影片獎」。影片《十八》獲希臘鐵撒隆尼卡影展藝術成就獎及國際影評人協會之最佳影片 獎。 首批大陸影人組團參加金馬獎活動。 1994 一月,洛杉磯所舉辦之第一屆聖地亞哥影展,導演劉家昌的《梅珍》獲最佳影片、最佳 導演等六項獎項。 《霸王別姬》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二月,《喜宴》、《霸王別姬》雙雙入圍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美商華納兄弟電影公司在台北成立「華納亞洲」部門,並以《獨立時代》為其第一部代 理髮行的國片。 四月,電影法施行細則部分修正條文生效,取消了電影從業人員的學歷限制。 中影同時開拍六部新片:李安的《少女小漁》、劉怡明的《袋鼠男人》、尹祺的《在陌 生的城市》、易智言的《寂寞芳心俱樂部》、陳國富的《我的美麗與哀愁》、陳玉勛的《熱 帶魚》。 由年代出資,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獲第47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六月,新聞局舉辦「國片參加國際影展獎勵要點檢討座談會」,決定擴大獎勵範圍,除 增列影展數目外,在二、三類中獲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的導演也可獲得獎金。 九月,《飲食男女》獲亞太影展最佳影片,《月光少年》獲最佳編劇。 《愛情萬歲》獲51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東邪西毒》獲最佳攝影獎。 經建會反對興建國家電影文化中心,引來電影、藝文和學術界上百位人士連署發表「為 國家電影文化中心請命」的共同聲明。 十月,全面開放日片進口,並大輻增加外片輸入拷貝及映演場所。 柯一正的《娃娃》獲美國兒童影展第二名。 胡台麗的《蘭嶼觀點》,獲芝加哥影展「藝術與人文類」銀牌獎。 十一月,吳念真的《多桑》獲希臘鐵撒隆尼卡影展銀牌獎、最佳男主角 (蔡振南)和國際影評人協會費比西三項大獎,後又獲都靈影展最佳影片獎。 《愛情萬歲》獲法國南特影展最佳導演(蔡明亮)、最佳男演員獎(李康生)。 1995 二月,影評人焦雄屏在接受華視訪問時指出有黑道介入電影發行,引起片商公會抵制。 三月,行政院通過國片輔導金增為一億元。 四月,生態紀錄片《台北樹蛙》獲休斯敦國際影展銅牌獎;《愛情萬歲》獲新加坡影展 最佳亞洲影片獎;《多桑》獲評審團大獎。 五月,徐立功升任中影總經理。 影評人焦雄屏自籌五百萬經費,成立電影文教推廣基金會。 七月,劉若英在亞太影展中封后。 八月,陳玉勛的《熱帶魚》獲瑞士盧卡諾影展「藍豹獎」及國際影評人協會費里尼獎。 九月,演員公會宣布改組為演藝工會,並徹底執行「業必歸會」政策。 兩岸三地的電影學者出席在台北舉行的「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發展與文化變遷研討會」。 十一月,行政院陸委會放寬台灣地區大眾傳播事業可以與大陸地區的人民、法人、團體 機構共同拍片、採訪、製作節目及發行,以及我方赴大陸拍攝的電影片,可以不必得到國際 影展大獎即可在台上映。 1996 一月,李安所執導的首部西片《理性與感性》獲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及53屆金球 獎戲劇類最佳影片及最佳劇本獎。 蔡明亮的《愛情萬歲》獲荷蘭全國影評人票選去年度在荷上映影片十大佳片之首。 二月,李安、楊德昌的新作《理性與感性》和《麻將》,分獲第46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 金熊獎及評審團特別推薦獎。 中影推出台灣第一套電影電話卡,全球限量發行一千套。 三月,侯孝賢近作《好男好女》獲第十屆瑞士福里堡影展特別評審獎。 成龍應邀出席第68屆奧斯卡影展擔任頒獎人,不料與籃球長人賈霸的高矮配方式卻引來 了正、負二極化的說法。 四月,陳玉勛的《熱帶魚》獲法國第12屆蒙玻利耶市中國電影節金熊貓獎。 內政部營建署決議,將刪除電影院限高12公尺的限制,並開放「一廳改多廳」。 《好男好女》獲新加坡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導演侯孝賢獲特別成就獎,楊德昌 則以《麻將》獲最佳導演獎。 五月,美商華納兄弟公司國際影院部門宣布,將在台設立一系列結合休閑、購物的「多 元化電影院」。 七月,中影影片《今天不回家》首創國片上網路宣傳的方式。 中影於高雄光復戲院成立「藝術電影院」,與台北的真善美戲院相互輝映。 八月,邱順清接任中影總經理。 金馬獎針對六十分鐘內的35mm、16mm劇情影片新增「創作短片競賽單元」。 《好男好女》獲41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及最佳藝術指導獎,《忠仔》獲評審團獎,《今 天不回家》獲最佳編劇獎。《好男好女》也獲長春電影節最佳影片、導演及編劇三項獎。 九月,黃建業接任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 張作驥的《忠仔》獲韓國釜山影展評審團特別推薦獎。 十月,新導演林正盛的《春花夢露》獲東京影展青年導演銀櫻花獎。 楊登魁因受通緝而滯留國外。 《少女小漁》獲比利時根特影展國際影評人協會獎。 十一月,張作驥的《忠仔》獲希臘鐵撒隆尼卡影展最佳導演獎。 1997 一月,為加速亞太媒體中心計劃的推動,行政院通過將影視事業納入「促進產業升級條 例」,影視業者只要投資金額達一定標準,就可享有五年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或股東投資抵 減百分之二十的租稅優惠。 中華民國電影戲劇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於台北成立,將保障國片檔期及家數等。 蔡明亮的《河流》獲第47屆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暨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四月,新聞局公布修正「電影法施行細則」部份條文,包括電影從業人員領證資格放寬 等多項協助電影業者拓展營運空間的措施。 七月,新聞局公布港片進口台灣的新辦法,使九七變化後的港片不致被視為大陸片。 國片輔導金增為一億兩千萬元,並開放個人申請。 八月,由北市戲劇商業同業公會擬定的「映演國產影片輔導金輔導細則如何訂定案」公 布,規定凡參加此專映國片的戲院者,必先簽訂一年合約,不得臨時抽片或放映其它港片或 外片。 新聞局電影處從今年輔導金中提撥一千萬作為鼓勵短片創作,並交由電資館開辦甄選。 九月,嚴浩的《我愛廚房》獲第一屆漢城富川影展最佳影片獎。易智言的《寂寞芳心俱 樂部》獲捷克斯洛伐克影展最佳女主角獎(白冰冰)。 十月,《一隻鳥仔哮啾啾》獲亞太影展最佳影片暨和平特別獎,《給逃亡者的恰恰》獲 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音效三項獎,金穗獎短片《美的過火》獲最佳動畫片獎。 徐小明的《望鄉》獲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影評人協會費比西獎,後又於夏威夷 影展中獲紀錄片首獎。《河流》獲芝加哥影展評審團大獎。 十一月,《美麗在唱歌》獲東京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劉若英、曾靜)。 
推薦閱讀:

前台北副市長在台灣某電視節目中敘述了台灣與大陸的差距,在場嘉賓都被大陸的發展震驚了。
旗揚:台灣拒批春節加班機,台灣民怨衝天
妳爹接受妳們的道歉大賽
台灣著名書人 應鳳凰、傅月庵《冊頁流轉》
你吃的「澳洲保健品」很有可能是台灣人造的。。。代購是不會告訴你的

TAG:電影 | 台灣 | 台灣電影 | 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