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科技革命後,德國崛起,想要與歐洲各國重新瓜分世界,英國的殖民地335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陸地表面積的四分之一,本土的100倍。法國也有很多殖民地(主要是越南),德國也要求佔有足夠的殖民地,英法當然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既得利益。德國人的工業比英國發達,鋼產量600多萬噸,而英國不到500萬噸,雖然英國的海軍在當時是最強的,但德國還是認為自己可以和英國叫板。

1882年,德奧意三國形成了三國同盟,核心是德國。但德國的這兩個盟友很不怎麼樣,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有一句名言,「讓別人打仗去吧,咱們結婚」。哈布斯堡王朝之所以把地盤弄這麼大全靠聯姻,我的公主嫁給你的王子,我的王子娶你的公主,這樣才把地盤逐漸擴起來,根本就不會打仗。所以當「一戰」一爆發,在奧軍總參謀部派駐的德國軍官就給德國皇帝拍電報,親愛的陛下啊,我們是在與殭屍結盟,他們的戰爭水平停留在拿破崙時代,跟這種國家結盟有什麼意思。至於義大利,也不是一個會打仗的民族,經常起到拖德國後退的作用。本來俾斯麥首相在位的時候是處心積慮地促成俄、奧、德三皇同盟的,結果弄成現在這樣,主要是為了對付法國。法國為了自保,只好找俄國結盟,1892年法俄首先協約,歐洲最民主的國家法國和歐洲最專制的國家俄羅斯,在歐洲意識形態最相對的兩個國家,結成了同盟。在俄羅斯,法國的國歌《馬賽曲》是禁歌,不許奏,因為這首歌鼓勵奮起抵抗。當然前提是法國給錢。當時的歐洲除了法國和瑞士,剩下都是君主制國家,法國完全是個另類,是個共和國,把皇帝都給廢除了。1904年,英法協約,1907年英俄協約,三國協約,標誌著協約國正式建立。

協約國的成立比同盟國晚了25年,整整四分之一個世紀,原因就是英國在調整自己的外交政策。英國奉行大陸均勢政策,歐洲大陸的國家最好保持一種勢均力敵,以免對英國構成威脅。英國的前首相帕莫斯頓勛爵,在鴉片戰爭爆發的時候是外相,極力主張對華宣戰的。他有一句名言:「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不變的利益。」英法是世仇,光百年戰爭就打了兩回,從1337年到1453年這是第一次百年戰爭。然後從路易十四時代打到拿破崙時代,這第二次百年戰爭更厲害,不但在歐洲打,在印度、在北美都打,都是為了搶佔殖民地,也就是原材料和市場。

拿破崙戰爭終於把法國這個心腹大患給打下去了,怎料法國下去了俄國又上來了。歐洲憲兵是神聖同盟保護者,封建制度衛道士對英國構成威脅,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聯合昔日的敵人法國,把昔日的朋友俄國又打下去了。克里米亞戰爭後俄國被打下去,法國又變成歐洲老大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一心想恢復拿破崙的光榮,他又沒那兩下子,他整天謀求對外擴張,對英國構成威脅,結果沒等英國動手,德國不爽地跳了出來,把第二帝國給消滅了,德國統一,一下改變了歐洲的格局,法俄普奧大陸上四大國勢力均衡。現在德國又想要英國的命了,所以英國一直在調整自己的政策。

伊麗莎白皇后1870年在瑞士遇刺身亡,她遭到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襲擊。那個無政府主義者也不一定非要殺她,就是隨便殺一個皇族就行,他們正好旅遊,輕裝出行,又不帶隨從。王儲魯道夫公爵,後來因為失戀自殺了。他這一死,斐迪南大公有了機會。他是弗蘭茨皇帝的侄子,本來不怎麼招老皇帝喜歡,但是沒別人了,哈布斯堡王朝沒有其他男性繼承人了,只好把他立為王儲。這哥們又跟老皇上頂著干,他非要娶一位宮女,這在歐洲皇室是絕對不允許的,歐洲皇室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跟平民通婚,英國王室是很保守的,他不可能跟平民通婚。這樣一來的話,皇帝不同意,而大公執意要這麼干,所以最後皇帝沒辦法就妥協了,你可以娶她,但是她在維也納得不到任何故禮遇,比如說她一進來沒有人起立,沒人管她叫殿下,可是人家夫妻倆感情很好。結婚那麼多年,孩子也挺大的了,他就感覺很對不起自己的妻子,既然在維也納宮廷得不到禮遇,我帶著她到外地去顯擺顯擺吧,結果,倆人全死在那兒了,遭到了塞爾維亞激進民族主義者的暗殺。這個大公一被暗殺,老皇上就急了,一生見過太多親人的非正常死亡,媳婦被暗殺了,兒子自殺了,侄子又被暗殺了,皇上那年84歲了,都已經老糊塗了,所以德國就趁機挑唆他宣戰,老皇上一怒之下就向塞爾維亞宣戰!

一宣戰,俄羅斯就不幹了,我們都是同族,你對他宣戰就是對我宣戰,你敢打我南斯拉夫兄弟就等於打我,俄國就向奧匈宣戰:結果德國也說了,我們和奧匈帝國都是同族,你打我日爾曼兄弟就是打我。於是德國就向俄國宣戰;法國說我跟俄國是盟友,你打他就是打我,於是法國向德奧宣戰。這時候已經四大國了,英國本想再觀望一下,沒想到德國竟然進攻中立國比利時,比利時國王是英國國王的舅舅,當時也是德國皇上的舅舅,英國就調整政策,準備去打德國。於是,薩拉熱窩街頭三聲槍響,三顆子彈,英、俄、德、奧、法五大強國就幹上了。這還差一個「意」呢,威廉二世皇帝拍電報給義大利國王愛曼努埃爾,你該履行同盟義務了,該宣戰了。國王回一封電報,我們很想履行同盟義務,可我們國家窮,你們也知道,我們需要點物資,您借給我。皇上一看這電報,給扔地上了。你要300萬支步槍,10000門大炮,5000個火車頭,我要把這東西給你,我們德國人得拿棒子打仗去。不要你了,你自己一邊玩泥巴去吧。結果義大利就觀望了兩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不愧是被稱為全國都是哲學家的國家,思維非常縝密,擅長制定長遠計劃,早在1900年,大戰爆發前14年,總參謀長施里芬元帥就制訂了德國的作戰計劃,因此這個計劃被稱為施里芬計劃,伯爵設想,戰爭一爆發,德國無法避免法俄兩面夾擊,因此施里芬元帥說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那麼集中優勢兵力,首先殲滅誰呢?元帥認為俄國工業落後,鐵路落後,除了人多,什麼都少,所以打起仗來,從宣戰到參戰需要準備3一6個月的時間。因此德軍集中主力在西線,爭取3一6個月內消滅法國,然後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把軍隊調到東線,在俄國完成戰爭準備之前擊潰俄國,結束戰爭。他這個設想是集中優勢兵力,跟拿破崙的奧斯特利茨戰役翻版一樣。德國的軍隊一共是81個師,8個集團軍,設想在東線投入1個集團軍,9個師對俄國構成牽制,在西線投入72個師,7個集團軍,進攻法國。於是出現了一個問題,部隊如何分配?如果部署在法德邊界上,法國的6個集團軍70個師在這邊界上,你72個他70個,邊界設防都很堅固,就變成僵持了,不能速戰速決。所以邊界上擱1個集團軍9個師,採取守勢,牽製法軍,然後再投入6個集團軍,63個師去進攻中立小國比利時。比利時全國只有4個師,比、法邊界不設防,德國人設想我一宣戰他就投降,他一投降,我就可以沿不設防的比、法邊界進攻法國,部隊這麼迂迴,兜擊法國,佔領巴黎,封鎖英吉利海峽,英國遠征軍渡海增援,在法軍從法德邊境回撤之前,就佔領巴黎,從而結束戰爭。等於,兩線作戰要分散兵力,這一線又要分散兵力,一定要加強右翼。元帥在1905年退休,1913年故去,死之前他再三地告誡自己的繼承人毛奇將軍,一定要加強右翼,戰爭一爆發,實際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毛奇將軍在戰爭爆發之後,發現法軍瘋了似的進攻法德邊境,要打過來,所以毛奇一看這9個師擋不住,萬一最後是我們佔了巴黎,他們佔了柏林,成雙方交換場地了。這兒27個師了,這兒38個師,比施里芬元帥設計的兵力少了一半,元帥跟他說無論如何加強右翼,結果削減了一半。更沒有想到的是中立小國比利時激烈反抗,戰爭一爆發,12歲的王子都穿上軍裝到前線作秀去了,全國緊急動員,馬上從4個師就變成12個師,一個小小的烈日要塞擋了德國人18天。德國人認為我一宣戰你就投降,當天就可以進攻法國,結果等他打進法國的時候已經是8月底了,這個時候法軍已經開始從法德邊境回撤,所以雙方爆發了第一場大戰,就是馬恩河戰役。

馬思河戰役打了3個月,雙方的傷亡是150萬人,拿破崙戰爭十多年都沒死這麼多人,歐洲人終於領教了工業化時代的戰爭是什麼樣,大炮、速射步槍、馬克西機關槍,一分鐘300多發子彈,割草似的,而士兵進攻的方式跟拿破崙時代一樣,沒區別。一個腦袋,兩手端著個槍你就這麼上嘛,面對機槍、大炮、鐵絲網、地雷組成的這種死亡陷阱,進攻就是自殺,無異於自殺。

雙方一看,這麼打不行,再打下去國家就沒男的了,挖戰壕吧,於是德國人先挖戰壕。德國人很聰明,從瑞士邊境開始挖戰壕。法國人也不傻,你挖我也挖,雙方向大海奔跑,綿延700公里長的戰壕就挖出來了。這樣一來馬恩河戰役之後轉入到塹壕戰,就是陣地戰。這一轉入陣地戰對德國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實際上就是雙方僵持了,人力、物力資源跟同盟國沒法比,德國是沒有海外殖民地的,不僅沒有足夠的物資,也不能像英法一樣調集印度人和越南人,所以說它只能死他自己的人,因此毛奇將軍跟德皇說,陛下我們輸掉了戰爭,陛下一生氣就把他給撤了,換上了法爾肯海因將軍。

法爾肯海因將軍一上來就要打破僵局,法爾肯海因將軍的設想,攻敵所必救,進攻一個敵人絕不放棄的地方吸引他的主力來和我決戰,這樣的話就把陣地戰變成了運動戰,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所以法爾肯海因把這個戰役命名為「處決地行動」。要在這兒把法國人處決,他的口號是讓他們把血流干。打了半年,法國人幹了,德國人也幹了,所以這場戰役也叫凡爾登絞肉機。這麼一個小城,雙方的傷亡超過了70萬人,就整個凡爾登被炸得跟月球沒什麼區別了。之後英國人發動了索姆河戰役,開戰之前往德國人的陣地上傾瀉了1100萬發炮彈,整個德軍的陣地被炮火淋了一遍,地下水都炸出來了。一開戰英國的步兵一進攻,一天之內倒在馬克西機槍下的就是5.7萬人,陣亡2.2萬人,受傷3.5萬人,再打幾天英國男的就沒了,就打光了。英國人投入了坦克,奇形怪狀一個大盒子,過頂履帶,後面兩個大輪,那輪是轉向輪,如果那輪打壞了坦克只能直著開,沒法轉向,一共做了48輛,運到法國壞了30輛,開戰之前壞了12輛,真正投入戰鬥的是6輛,沒等戰爭結束全都壞了。不是被德國人打了,是坏於機械故障,但是把德國人嚇得夠戧,刺刀捅不怕,手榴彈不怕,機槍掃也不怕,還能噴火的這玩意兒挺可怕的。這個時候大戰的主動權已經轉到了協約國一方。

十月革命爆發,俄國退出大戰,最後德奧投降,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這樣一來的話,一戰結束,800萬人死亡,1000萬人終身殘廢,歐洲的精英階層幾乎全完了,因為那個時候的傳統軍官是貴族,打仗的時候軍官要衝在最前面,死得最多。歐洲的政治平民化在「一戰」之後算是完成了。

一戰從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爭由平面發展到立體。原來的戰爭只是平面化的,地上海上。現在地上、天上、海上,海底下,大戰剛爆發的時候,雙方飛行員見面就揮揮拳頭,小子等著瞧,因為飛機沒有武器。後來有人帶手槍上去,1915年機槍開始裝上,到了1918年殲擊大空戰的場面就出現了。今天所有的空軍戰術的動作,基本上在「一戰」的時候就已經定型了,雙機編隊,四機編隊,那個時候就都有了,所以誓一戰一結束的時候,世界頭號王牌飛行員德國的里奇特霍芬男爵,一個人就打下80架敵機。王牌飛行員的界定就是「一戰」的時候定下來,擊落敵機五架,就叫王牌飛行員,十架雙料王牌,里奇特霍芬男爵16料王牌,這個奇蹟是德國人創造的。

一戰也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女權運動興起。原來的歐洲婦女是不工作的,在家相夫教子,戰爭中800萬人死亡,1000萬人終身殘廢,多少就業崗位空出來了,只能婦女去做了,所以歐洲國家的婦女普遍獲得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二戰」後,包括美國婦女,1920年代才獲得這個,女權運動興起了。

這時資本主義政府開始調整政府職能,實施國家干預。現在人們一想國家干預政策就是羅斯福最早,他那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戰」的時候,大規模開展實施國家干預,兵工廠原來都是私人的,現在最起碼得駐廠區代表,國家干預你進行生產。和平主義思潮瀰漫,導致30年代的綏靖政策的出現。綏靖政策說穿了就是英法這些大國怕打仗,損失太多了,嚇壞了。維多利亞女王60年的積攢,4年全打光了,英國庫存的炮彈只夠遠征軍打10天的,工業化時代的戰爭太殘酷了。

推薦閱讀:

鮮血與土地——阿爾比恩行動
【一戰風雲錄】羅馬尼亞 1916
想像不可想像的
假期薦書:《德意志帝國的大戰略》
戰前準備——走向現代化的印度軍隊

TAG:世界 | 世界大戰 | 第一次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