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文藝
十八般文藝
時間:2016年5月22日
地點:上海市楊浦區教師進修學院附中
主講人:陳以鴻
主持人:楊先國
(整理人:杜亞群 許 可)
三年前(2013年),也是在楊浦區教院,我曾有機會講過題為《中文十事》的一個講座,講到與中文有關的十件事情。哪十件事呢?散文、駢文、韻文、律賦、詩詞、楹聯、詩鐘、文虎(就是燈謎)、書法、吟誦。後來,我琢磨下來,對這個內容有點改動,醞釀成今天要講的內容。題目就叫做《十八般文藝》。
《十八般文藝》題目是現成的。解放前,上海有很多小報,我曾經看到一張小報上連載了一位小報作家的「十八般文藝」。當然,他講的和我講的不一樣,我就利用他現成的題目。要講的內容實際上就是中國傳統文學有多少種不同的文體。有十八種文體。上次講的《中文十事》,我拿掉了三件和文體無關的事:書法、吟誦和燈謎,因為不牽涉到寫作的形式。拿掉三個,剩下七個,怎麼反而變十八個了呢?因為上次我是把詩詞並在一道講,這次我把詩詞部分詳細化,一種變成十二種,加起來就是「十八般文藝」。
一、 散文
十八般,第一般是什麼呢?第一般
就是最最一般的文藝,也就是散文。散文是最普通的寫作方式,因為它沒有特殊要求,沒有特殊規定,你有什麼意思就把這個意思講清楚就是,至多加上一些辭藻上的修飾。絕大部分的作品,可以說都是散文。那麼,什麼叫特殊要求、特殊規定呢?就三件事情。
第一,押韻。散文是不押韻的,如果要押韻就成了另外的文體。
第二,對仗。要一句對一句,或者兩句對兩句。散文不講究對仗。如果要講究對仗,又成了另外一種文體。
第三就是平仄結構。散文是不講究平仄的。平仄是漢字獨有的聲調。散文是不管你用什麼聲調,把意思講清楚就可以了。如果在聲調上、在平仄上也有要求的話,那又成了別的文體。
散文也不是說完全不可以押韻,完全不可以講平仄,完全不可以講對仗,偶爾用一下是可以的。但是不影響它作為散文的性質。
二、 駢文
第二是駢文,是和散文相對而言的。它是通體都要對仗的。從頭對到底,或者說,至少大部分是對的。什麼地方對,什麼地方不對,都有規定,有一定的規則,這個叫駢文。駢文除了意思對以外,還要講究平仄結構。駢文也是自古就有,不過,古代的駢文沒有後代這麼嚴格,就是意思對起來就可以了。逐步發展到近代才特別嚴格,必須平對仄、仄對平,也不是每一個字都必須平對仄仄對平,大部分的字、關鍵性的字都要平對仄、仄對平。這個才叫駢文。在《古文觀止》里,大部分都是散文。著名的駢文有兩篇,一篇是王勃的《滕王閣序》,一篇是駱賓王的討武則天的檄文。駢文又叫駢體文,駢,馬字旁一個「並」字,二馬並行曰駢,用於文章,就是講究對仗的文體。近代的駢體文除了意思對以外,還特別講究平仄結構,句子以四字、六字為主,所以近代的駢文又叫做四六文。
《滕王閣序》應該就是最早的四六文。它有什麼規則呢?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從最著名的句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兩句開始,我們來研究一下。「落霞」對「秋水」,「孤鶩」對「長天」,「齊飛」對「一色」,這是意思上的對。接下來,還要平仄上相對。「霞」是平聲,「鶩」是仄聲,「飛」又是平聲,在這句句子中,就造成平仄平這麼一個曲線。那麼,上句是平仄平,下句必須對仄平仄。所以「水」是仄聲,「天」是平聲,「色」又是仄聲。上句是平仄平的波形,下句就是仄平仄的波形,這就對起來了。
下面為了節省時間,我就不詳細分析句子內部的平仄了。我們只注意每一句最末一個字,中間就不管了,因為這最後一字最要緊。「飛」是平聲,「色」是仄聲,這兩句對好了,「色」是仄聲,那麼,接在下面那一句的最後一字必然也是仄聲。因此「漁舟唱晚」的「晚」就是仄聲,這是必須符合的規定。這裡是兩句對兩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注意「晚」是仄聲,「濱」是平聲,這前兩句句末的字先仄後平,那麼和它相對的下兩句必須是先平後仄。所以「寒」是平聲,「浦」是仄聲。必須這樣。對好了,最後一字是仄聲,注意,下一句「遙吟俯暢」,「暢」是仄聲,必須是仄聲,不然就錯了。「遙吟俯暢,逸興遄飛」,這裡是是一句對一句。「暢」是仄聲,「飛」是平聲。對好了,最後一字是「飛」,「飛」是平聲,下一句「爽籟發而清風生」的「生」是平聲,必須是平聲。就照這個規則進行下去。《滕王閣序》還只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符合規則,還有百分之幾不符合規則,大家有時間可以仔細研究。至於另外一篇,駱賓王討武則天的檄文,那是大大地超過《滕王閣序》,幾乎就是百分之百地符合這個要求的。
駢文還有一個特點:一句對一句、兩句對兩句要相間著用,不要老是一句對一句,也不要老是兩句對兩句。同樣,長句和短句也是相對出現。一會兒長,一會兒短,相間而用,形成駢體文聲音上的美。
三、 韻文
剛才我們說有三件事情(特殊要求):一個是押韻,一個是對仗,一個是平仄。駢體文佔了兩樣,講究對仗,講究平仄,但就是沒有韻。韻文恰恰相反。韻文不講究對仗,也不講究平仄結構,就是要押韻。押韻有時每句押,有時一句隔一句押,有時三句押,或隔幾句押都有。從頭至尾,基本上都要用到韻腳,由此產生另外一方面的音樂性。
韻文在《古文觀止》里倒是多一點。隨便舉些例子,賦都是韻文:《阿房宮賦》、《赤壁賦》、《秋聲賦》。還有名字不叫賦的:《弔古戰場文》是韻文,《陋室銘》是韻文,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是韻文,韓愈的《進學解》也是韻文。韻文還有一個慣例,就是韻不是一定要從頭到底,有一段是押這個韻,到另一段可以押別的韻。
四、 律賦
韻文和駢體文比較起來,駢體文有兩樣要求,韻文有一樣要求,那麼要問:有沒有三樣要求都滿足的呢?有。就是律賦。
律賦也是賦,不過它在賦的押韻的基礎上,還要講究對仗,講究平仄。可以這麼說,散文押韻了變韻文,駢文押韻了,就變律賦。不過,不是簡單地把駢文不押韻的地方改為押韻就是律賦。沒這麼簡單!為什麼呢?因為剛才我們講,駢文中句子對好了,句末是平聲,那它下句句末必須是平聲,如果一句對一句,平聲對仄聲,那麼,下面對好了就變仄聲了。我們說押韻要同聲調的押韻。外國也有韻文,但是外文沒有聲調的,他們的韻文就是韻母相同,我們的韻文,除了韻母相同,還要聲調相同。所以如果剛才對好了,最後一個字平聲,到了下面,最後一字是仄聲,仄聲和平聲怎麼押韻呢?押不起來的!有人說有個辦法,兩句對兩句,前面對好了最後是平聲,那麼下面兩句對兩句,平仄對仄平,不又是平聲了嗎?對的!可以的。但不能老是兩句對兩句。我剛才說過,必須兩句對兩句和一句對一句夾著用。都是兩句對兩句不行的!所以剛才所講的駢體文規則在律賦是不適用的,它另有一套。就是單句對單句,複句對複句,短句對短句,長句對長句,還有句子中平仄相間的規則,律賦是和駢體文一樣的。可是中間韻的組織,每一次對好的句末,在駢體文可能句末是平聲,可能句末是仄聲,到了律賦每一段都要押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押韻,它既有駢體文的音樂性,又有韻文的音樂性。所以我認為,律賦是很好的一種文體。
律賦在這三個要求之外,還有一種要求,出題目規定你要押什麼韻。一般的韻文只要是同韻部的字用進去就可以,隨便你押什麼韻。可是,律賦出題目就告訴你,每段必須用什麼韻。今天我特地給大家提供了律賦的資料。這篇律賦是《李克用置酒三垂岡賦》,韻要用「此先王置酒處也」這七個韻,規定寫七段,第一段用的韻是「此」字,第二段用的韻是「先」字,一直到第七段用韻「也」字。這篇律賦我介紹一下,在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提到這篇律賦中的幾句句子。說他的老師壽老先生非常喜歡讀這篇文章,可是魯迅說自己也不知道這是篇什麼文章。那麼現在我就提供給大家參考。律賦在科舉時代是必試題,科舉廢了,這種文體基本上就失傳了。我覺得很可惜!我認為是倒洗澡水把活潑可愛的嬰兒一起倒掉了。
五、 二言詩
中國傳統的詩,講究的基本上是整齊,很多詩每句字數是一樣的,所以我就按照字數的多少來區分詩體。文體就上面的四種,詩體我分出十二種。
兩個字一句的二言詩很少很少,我只舉得出一首,可這一首在文學史上有它一定的地位,必須告訴大家: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彈歌》
意思是講把竹子做彈弓,去打動物,打死了那個動物,就吃它的肉。這是古代人生活中的一件事情。這首二言詩非常簡單,卻很有規律,兩字一句,第一、第二、第四句是押韻的。兩個「竹」字和最後一個「肉」字押韻,第三句「飛土」的「土」不押韻。它與後來的五言詩、七言詩等有相似處,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押韻,第三句不押韻。當然只有兩個字,談不上平仄結構,就是押韻用的是入聲字「竹」和「肉」,「土」也是仄聲,句末不講究平仄關係。
六、 三言詩
大家知道,《三字經》就是三言詩。基本上是一句不押韻,一句押韻。「人之初,性本善」,「善」押韻。「性相近」不押韻,「習相遠」就押韻了。句子中的平仄沒有講究,只要逢雙句押韻就行。押韻也是押了一段就換別的韻,不是從頭到底一樣的。除了《三字經》以外,大家如果喜歡寫字的話,有一本《曹全碑》,前面是散文,後面的銘文:
懿明後,德義章。貢王廷,征鬼方。威布烈,安殊荒。……
就是三言詩,在一定的地方押韻,不押韻的句末平仄隨便。這就是三言詩的情況。
七、 四言詩
四言詩就多了。我們知道,曹操有四言詩,陶淵明有四言詩,古代人漢以前很早就有四言詩。再說得早一點,《詩經》里很多詩都是四言詩。《詩經》第一篇《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我們就拿這個來做例子,它也是這個規矩。「鳩」,「洲」,和「逑」押韻,第三句不押韻。所以詩自古以來就有這麼個規律:如果四句成為一組或者說一首詩的話,一二四句押韻,第三句不押韻。至於中間的平仄格律、平仄節奏,同樣沒有固定的規則。「關關雎鳩」四個平聲字,「窈窕淑女」四個仄聲字,都沒有平仄節奏。所以四言詩在平仄節奏上沒有什麼要求,更沒有對仗上的要求。就是與韻文一樣,在一定的地方要押韻。
八、 五言古體詩
九、 五言近體詩
五言詩有兩種,這兩種是不一樣的,有質的區別。
五言古體詩和二言、三言、四言詩一樣,也是在一定的地方押韻,沒有平仄結構,更不講對仗。古體詩古到什麼時候呢?就是唐代以前早就有的,像漢朝留下來的詩,很多都是五言。四言當然也很多,五言比四言還多。它的規則就是,只有到一定的地方押韻,沒有對仗,也沒有平仄節奏的規定。
可是到了五言近體詩,產生了質的變化。五言近體詩有五言絕句和五言律詩。在《唐詩三百首》里,依次是古詩、律詩和絕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五言律詩簡你五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四句的叫絕句,八句的叫律詩。五絕四句,第二、第四句必須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第三句肯定不押。那麼到了律詩呢?又有新的規定:三四句必須對,五六句必須對,一二句、七八句可對可不對。所以從五言古詩到五言絕句,再到五言律詩,這裡邊有新的規定。五絕除了押韻,還要加上平仄格律,不像古體詩那樣隨便,可以說,它有一定的平仄模式,可是它沒有對仗。所以它在三個要求里,佔了兩個:押韻,有平仄結構規定,可是沒有對仗。到了五律,三個都佔全了:押韻,有平仄模式,中間四句要對仗。五言近體詩還要加上一個內容,叫做五言排律,簡稱五排,作的人比較少。排律什麼意思呢?就是把律詩對的部分任意延長增多,規定就是頭上兩句不對,最後兩句不對。如果一共三十句的話,中間二十六句是要對的。就是這麼個規定。
十、 六言詩
六言詩的情況比五言詩簡單,作的人不多。古代就有人作。它的規則也是:只要押韻,沒有對仗的要求,也沒有平仄節奏上的要求。杜甫的詩裡面大多數都是五言、七言,可是也有六言。杜甫的六言詩有時候也偶爾對,有時候不對。有時候講究平仄,有時候不講究平仄。就是該押韻的地方押韻。所以六言詩比較簡單。
十一、 七言古體詩
十二、 七言近體詩
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七言近體詩分七絕和七律,還有七排。剛才所說五言近體不同於五言古體的地方,七言也是一樣。七絕四句只要求押韻和平仄模式,可是沒有對仗。和五絕一樣,兩個要求。七律呢,八句。中間四句,三四句對,五六句對,一二句,不一定對,七八句也不一定對,每一句平仄都有固定的模式,不能隨便。這個道理,七言近體詩和五言近體詩完全一樣。還可以說明一點,七言近體詩實際上就是在五言近體詩每句前面加兩個字。不過七言近體詩前面加了兩個字,它的節奏就豐富了。
所以有了七言詩以後,寫七言詩的人,七言詩的作品,大大超過五言詩。還有,可以這麼說,自從有了近體詩,寫近體詩的人,近體詩的作品,大大超過古體詩。近體詩並沒有取古體詩而代之,古體詩現在還有人寫。不過寫近體詩的作品的數量肯定是大大超過古體詩。拿毛澤東詩詞來講,裡面就沒有一首古體詩,都是近體;也沒有一首五言,都是七言,就說明這個問題。
十三、 七言歌行體詩
這是七言多出來的,五言沒有。什麼叫歌行體?舉幾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唐詩三百首》裡邊就有,王維的《桃源行》、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這個呢,在《唐詩三百首》裡邊,它是放在古詩裡面的。可是,我要把它拿出來,歸為另外一類。它是介於古體和近體之間,它既有古體詩的特點,又有近體詩的特點。它一般比較長,而且中間可以換韻,像古體詩,但是它講究句子的平仄節奏,而且常用對句,又像近體詩。所以歌行體詩,它是兼有古體和近體詩的特點。古體詩,平仄不拘,除了押韻以外。近體詩呢,七絕只有四句,七律只有八句,好像太短了。那麼現在如果寫歌行體詩的話,就可以充分地發揮近體詩的長處,又能夠像古體詩一樣加長篇幅。所以我個人認為,文章裡面的律賦和詩裡面的歌行體詩,是中國文學史上兩座奇特的高峰。這是我的體會。我是非常喜歡律賦和歌行體詩的。
詩到七言為止,有沒有八言詩呢,沒有。也沒有九言。就到此為止了。所以我們說,在詩歌史上,唐朝的偉大在什麼地方,不僅在於詩人多、作品多,還在於它開創了近體詩。五言近體、七言近體都是唐代開創的。到此為止,再不能進一步發展了,沒有了。九言詩,我認識一位老詩人,他告訴我,他想發展九言詩,他也寫過一首九言詩給我看,不過也就是一首,沒有再發展。所以詩就是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到此為止。而尤其是以五言、七言為最重要。
十四、 雜言古體詩
很多古體詩,實際上往往裡面不完全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其他的。如果以五言句為主,你說它五言,以七言句為主,說它七言,是可以的。可是有的如《夢遊天姥吟留別》我就認為應該算是雜言古體詩。它裡面五言、七言、四言句等都有。還有:「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也應該是雜言古體詩。還有,《唐詩三百首》里,最怪的就是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兩句五言,兩句六言,它放在七古裡面。我覺得是不合理的。它沒有一句七言,怎麼能算七古呢!這就是雜言古體詩。雜言古體詩只講押韻,它不講究對仗,也沒有平仄格律。
十五、 詞
詞又稱長短句,實際上就是雜言近體詩。我不叫它雜言近體詩,因為雜言古體詩雜到什麼程度呢,寫起來隨便,你願意幾個字一句就幾個字一句,沒有人來規定你。可是詞呢,它這個長短句是規定的,不是隨便你愛長就長,愛短就短的。規定幾個字就是幾個字。不但長短有規定,平仄也有規定,詞的句子的平仄和詩一樣,都有固定模式的。詞都有詞牌,不同的長短和平仄,就是不同的詞牌。一種詞牌就是一種表現形式。所以長短句這個詞呢,是繼唐詩之後,也是一個突破,一個新的里程碑。
十六、 曲
宋詞之後是元曲。元曲是由宋詞發展而來,它的性質和詞差不多。實際上很多詞牌也就是曲牌,照樣用到曲裡頭去。為什麼叫曲?因為它唱。不單唱,而且還演出,和戲曲結合起來。所以曲有曲牌,曲牌有些就是利用現成的詞牌,更多的是超出詞牌的範圍,新編的曲牌。曲牌,同樣的,每一句多少字有規定,平仄也有規定。不過相比於詞來講,它要稍微自由一點。因為它要演出。適合演出,有時候在固定的模式上可以略微有一些變通,不像詩詞那麼嚴格。另外,曲和詞的不同,因為要演出,很多當時的口語,吸收到曲文里去了。詩詞基本上都是書面的,很少是口頭的。曲吸收了很多口頭的因素,當然是當時的口語,不是現在的口語。詩的部分就到這裡。
十七、 對聯
接下來就是對聯了。對聯就是楹聯。楹聯這種文學形式,有兩個來源。一個是駢文,還有一個就是律詩。因為駢文講究對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副對就是從《滕王閣序》里來的。把律詩里對仗的句子,寫到對聯裡邊去,完全可以,照樣用。對聯吸收了駢文的句法,又吸收了律詩的句法,進一步就發展了。
第一個發展,它可以把詩的句子和文的句子嫁接起來。本來,詩裡面不會出現文句,文裡面不會出現詩句,文和詩是清清楚楚的。就像剛才講的,文裡面也有七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可是這樣的句子不可能到七言詩里去,它們的結構不一樣。
可是對聯可以把詩句和文句結合起來。我這裡舉一個例子,諸葛亮的祠堂——武侯祠,有一副對聯,它就是一句文句和一句詩句結合在一起的,這個在文章里看不到,在詩里也看不到,只有在對聯里看得到:上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能攻心則反側自消」是一句文句,不是詩句,而「從古知兵非好戰」是一句七言詩。那麼下聯呢,「不審勢即寬嚴皆誤」也是一句文句,「後來治蜀要深思」是一句七言詩句,所以它是文句和詩句結合在一起。
不僅如此,對聯裡面,白話文也可以用得上。上海城隍廟(豫園商城)有一副對聯:「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做個好人,行些善事」完全是白話文,文言文里不會有的,詩里當然也沒有。可是「心正身安魂夢穩,天知地鑒鬼神欽」完全是七律的句子。一句白話,一句詩句,它們能夠結合起來。這就是對聯的創造。
對聯的創造還不僅如此。對聯可以向長裡面發展。因為對聯有一個特點,它這個形式的文學作品,比起別的來,它只有兩句,甚至可以說只有一句,上聯後面用個分號,下聯用個句號。如果要講的話多怎麼辦呢,那就擴充。把上、下聯盡量放長,當然放得同樣長,而且同樣要對仗,這個就是功夫。所以對聯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要說篇幅是最短,它只有一句,長吧,當然長聯也有,不過即使長,和文章還是不能比。昆明大觀樓對聯長吧,一百八十個字,那算長了。它這個對聯長了,要看起來不吃力。所以什麼是對聯?對,就是上聯和下聯對。怎麼叫聯?就是上聯下聯自己一句一句要連貫得起來。寫文章沒有這樣的經驗。剛才我講過,駢體文,一句對一句,兩句對兩句,很少有超過三句的。大觀樓長聯上聯十幾句,下聯十幾句,讀起來非常順暢,不覺得疙瘩,這個也是功夫。
十八、 詩鐘
下一次專門講詩鐘。所以今天只稍微提一提。
詩鐘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兩句的詩。我們知道,詩至少四句,沒有兩句的,兩句的詩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是半首詩。
詩鐘的起源不很早,據我所知,大概是清朝,清以前好像沒聽說。是清朝一些詩人,作為業餘消遣,不寫整首詩,只寫兩句,可這兩句有特殊條件、規定。寫詩有一個題目,這個兩句的詩,一般沒有題目,給兩個字,或者給幾個字,你要把規定的字放到兩句詩里去。那麼有人說這不是和七言對聯一樣嗎?是這樣。如果說你寫對聯是寫七言對聯,的確和詩鐘是有相近或相同之處。不同的是,寫對聯總歸是有目的的,送給什麼人,總是要對這個人表示尊敬啊,或者勉勵啊什麼的。假如是自己掛在自己書房裡,那麼是自勉的格言。詩鐘沒有這個要求,只要兩句符合詩的規則,只要把規定的字嵌進去就好了,隨便你說什麼,所以略有不同。如果說你的詩鐘作出來,意思很好,的確可以移作對聯用。
除了這些嵌字的詩鐘以外,還有一類詩鐘,它倒不要你嵌字,給你題目,它又不是一個題目,是兩個題目,這兩個題目寫兩句詩,一個題目寫一句,另外一個題目寫另外一句,可是這兩句要對得起來。這是詩鐘很有趣的方面。舉個例子,曾經有人出個題目,一句要講秦始皇,另外一句講自來水筆,要對得起來。得第一名的,是「命殞沙丘屍裹草,胸涵墨海夢生花」。秦始皇的一條命不是送在沙丘么,還秘不發喪,不讓人家知道,恐怕要亂,所以就草草成殮,運回宮去。「夢生花」,夢筆生花,「筆」字就藏在裡面。這叫「分詠格」,兩個題目分開詠。分詠格詩鐘規定題目里的字不許露出來。「胸涵墨海夢生花」,胸脯里包含著墨海,那不是自來水筆,又是什麼呢?非常貼切,一句就把題目點明了。下次我重點講詩鐘,不同的作法叫作不同的格。一共有二十二個「格」。
【編者按】原稿較長,此文由主講人摘編。
推薦閱讀:
※外國人的抗戰神劇!被文藝青年們稱為神作的重口味二戰電影!
※文藝匯演應把握的三個要素、
※百搭文藝小背心,很有韓國歐巴的氣質
※嘿,老闆!來杯冰焦瑪【縫紉隨筆】
※寫個小文青
TAG: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