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家庭理財的八個神奇定律
07-07
家庭理財一定要有個規劃,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其實就是說的有沒有理財規劃的問題。在人生不同階段,如何調整自己的理財規劃,在制定家庭理財規劃,配置家庭資產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個人事業發展、家庭的成長等多方面因素,選擇適合不同家庭時期的資產組合。就像每個人都要經歷出生、成長、成熟、衰老這幾個不同階段一樣,普通居民的個人收入、家庭財產、家庭支出,也都有這樣一條時間線。因收入不同、心態不同、生活方式、風險承受能力不同,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應該制定不同的理財規劃。普通居民的個人收入、家庭財產、家庭支出,也都有這樣一條時間線。剛走出校園的職場新人,隨著經驗、資歷和職務的提升,收入水平會不斷提高,但在到達事業頂點後,又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慢慢回落。同樣,一個新家庭,隨著子女的出生,支出也會逐漸加大,但到子女獨立時,家庭開支也將從峰頂逐步回落。由此,因收入不同、心態不同、生活方式、風險承受能力不同,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應該根據各自不同的行為特徵和理財趨向,制定不同的理財規劃。 在制定家庭理財規劃,配置家庭資產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個人事業發展、家庭的成長、個人職業、理財渠道等多方面因素,選擇適合不同家庭時期的資產組合。一般而言,風險承受能力低時,在投資組合中應以風格穩健的資產為主,如存款、債券、偏債基金;風險承受能力強時,在投資組合中可選擇一些收益高、風險高的資產,如股票、偏股基金等。以下是張雪奎教授總結的理財八個定律,建議大家在理財時參考和靈活運用。 1、家庭理財整體配置的4321定律 在家庭資產整體配置方面,目前比較流行的是理財4321定律。即家庭資產合理配置比例是,家庭收入的40%用於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資,30%用於家庭生活開支,20%用於銀行存款以備應急之需,10%用於保險。 但是,4321定律只是一般規律,各人在制定家庭理財規劃時,有四點必須考慮: 一是家庭的風險屬性。大家需要根據個人及家庭的具體情況以及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資產種類,尤其需要考慮家庭資產積累狀況、未來收入預期、家庭負擔等,因為這些因素與個人及家庭的風險承受能力息息相關,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種類和相應的投資比例。 二是家庭理財目標,這決定了投資期限的長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需要對個人及家庭的財務資源進行分類,優先滿足家庭的理財目標,構建核心資產組合;再將富餘資金配置於具有一定風險的資產,構築周邊資產組合,在保障家庭財務安全的基礎上通過投資來增加收入。在兩類資產組合下,便可清晰地得出具體股票類資產、債權類資產、現金類資產的配置比例。 三是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人們的職業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對於理財的觀念和理財工具技巧的掌握也不同,理財最好和自己的職業接近,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理財工具也很重要。如果你是從事銀行、保險、證券職業的,那麼提高你職業方面的理財比例也是有必要的,如果你的心理狀況和抗風險能力很強,適當提高風險類投資的比例也是可以的。這就是投資理財專家張雪奎教授常說的:定律是死的人是活的,定律是普遍規律人是單獨存在,沒有最好的理財規劃,只有最符合個性需求的理財規劃。 四是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案。確定了理財目標、風險屬性和個人理財特點之後,一個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案就要決定了,也就是需要制定一個可行性方案來操作,在投資上稱之為投資組合。投資人的風險承受力是考慮所有投資問題的出發點,風險承受力高的,可以考慮較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工具,諸如股票,偏股基金;風險承受力低的,可以考慮低風險的工具,債券、偏債基金、保險等。2、保險的「雙10定律」 保險是家庭的必需品。但總有這麼一個現象:要麼花了太多錢買保險,要麼保額不夠。那麼,應該要買多少保額,負擔多少保費才恰當?很簡單,記住兩個「10」:保險額度為家庭年收入10倍,總保費支出為家庭年收入的10%。 比如一個年收入10萬元的白領人士,同時也是一家之主,那麼他的壽險保障總額度可簡單界定在100萬元以下,有能力的就買足這100萬元額度,沒有能力的就可以減半(配偶也有相當收入的話),不放心的可以買到七成。 而一個年總收入15萬元的家庭,所有家庭成員每年用於壽險保費支出的,簡單來說控制在8%~10%為宜,多了就會增加支出壓力,影響其他的消費和投資,過少就無法達到足夠的保障需求。 3、投資股票「不超過30隻」 理由就是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但籃子太多也不利於財富的積累。張雪奎教授在理財講課時經常說的話:買股票最好不要超過30隻的第一個理由是,因為超過30隻的組合,其平均收益與大盤基本沒有區別,還不如去買更便宜又不用費腦筋的指數基金。第二個理由是,股票越多你投入股票研究的精力越多,超過30隻股票,也超過了大部分個人研究股票的能力。4、股票投資比重 股票投資適當比重=100-年齡/100。風險與報酬成正比,對一個30歲的年輕人,追求成長,適當地投資股票比重是七成(100-30/100);一名70歲的退休者,股票投資就不宜超過三成(100-70/100)。這個法則是國外教科書推薦的法則,那麼在國內,我們應把100變為社會平均生活年齡,比如80歲,或75歲。當然,如果你是從事或者曾經從事證券投資的,可以放大比例。 5、增值計算「72法則」 著名的「72法則」:不拿回利息,利滾利,本金增值一倍所需的時間。其公式為:本金增長一倍所需時間(年)=72÷年報酬率(%)。舉例來說,如果存10萬元在銀行,年利率2%,每年利滾利,需要36年本金才可以翻倍;如果10萬元投資年報酬率12%的開放式基金,約需6年時間變成20萬元。 6、房貸「1/3收入法則」? 一個家庭一個月可以負擔多少房貸?從銀行審核房貸額度的觀點來看,通常會以每月房貸不超過家庭所得的三分之一做為發放貸款額度的重要參考。 7、活期存款「6個月生活費」 活期存款利息極少,存多了浪費,存少了又怕不夠家庭應急。一般來說,活期存款為個人或家庭6個月的生活支出最為合適。 這條定律是對一般理財來說的,如果你是從事銀行職業,或者有銀行理財渠道的,按照張雪奎(歡迎定製張雪奎教授投資理財課程13602758072)教授的說法,本條定律不再適合你。有條件的可以藉助銀行理財的低風險,獲得較大收益,適當提高銀行理財比例。 8、金融資產1:1固定資產 家庭金融資產(存款、基金、股票、債券等等)和固定資產(房產、汽車、商鋪等等)的比例最好為1:1. 這個定律主要適合中等收入小康家庭。高收入家庭的金融資產和風險較大的金融資產應該適當調高,當然也有人把房地產投資作為金融投資者不在此列。低收入家庭大部分兩房也買不起,就是買得起也是用了一生儲蓄,也不在此列。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