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休斯敦的「中國」傳奇

陳瑞琳

窗外是德克薩斯最美的秋冬,天氣總是不夠寒,樹上的葉子才略略變紅,臨近的墨西哥海灣吹來快意涼爽的風。

電話鈴響了,是休斯敦的一位長輩,說他要回台灣養老,聽聲音很喜悅,原來是他在中國城的房子賣了一個好價錢,買主來自中國大陸。早就聽說休斯敦中國城的房子漲了又漲,買主們要努力加錢才能拿下。如今的局面是來自台灣的大叔大嬸們漸漸迴流,大陸的同胞正在蜂擁而至。休斯敦的中國人,正如長江後浪,演繹的卻是一代一代接力的傳奇。

德克薩斯,誰是英雄?

知道「德克薩斯」這個名字很早,因為看過一部美國電影,就叫《德克薩斯州的巴黎》,裡面的德克薩斯很荒蠻,完全不是想像中美國「巴黎」的繁華和浪漫。

想當年,一個叫摩西·奧斯丁的男人第一個從墨西哥的西班牙總督手裡拿到了開墾德克薩斯的特許狀,他竟然從美東一口氣動員了三百多戶人家一同前來,決心要為美國開闢一個南部的新世界。就在1821年的8月,剛滿十七歲的斯第芬·奧斯丁也來到德州,父親摩西已經去世,英俊高大的斯第芬立志繼承父業。兩百年後的今天,兩位奧斯丁先生都應該感到欣慰,不僅德克薩斯成為美國最具活力的大州,靠近海灣的休斯敦城,正要超越芝加哥,成為美國的第三大城市。

每次出門驅車,都要登上那座通向山姆休斯敦大道的環城高速,在虎踞龍盤的高架橋上,總能看見德州大平原上特有的雲朵正在空中翻卷,它們時而如海浪在綿延起伏,時而又如群雄逐鹿的草原,那種粗獷豪邁真讓人激動,讓我不禁感嘆這是一座充滿了英雄情結的城市。

德州真的很大,大到你整夜開車也沖不到邊界。遼闊的休斯敦城,竟然有九十多種活躍的語言,據說這裡的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是在外國出生。每次我遙望著高速路兩邊一幢幢神秘的大樓,總感覺在那些透亮的玻璃窗後,隱藏著無數生命的故事。曾經的德州,以它粗獷豪邁的胸懷吸引過無數壯士的熱血,今天的休斯敦,又在演義著多少滄桑的故事,締造著多少人間的傳奇!

百利大道,誰主沉浮?

車子里放著國內的流行歌,男人唱的是《江山美人》,女人唱的是《真的好想你》。眼前的這條路太熟悉,20年了,每次車子從山姆休斯敦大道出來,心裡都要顫動一下,前方的百利大道就是休斯敦西南著名的新中國城。

進中國城的第一個喜悅就是看到了路口的中英文雙語路牌,標誌著這一區的華人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比例。眼前的這條剛剛被市政府加寬的百利大道,不知走了多少次,但每次的心境都不同。

怎麼也忘不掉23年前的那個中午,我第一次站在百利大道上,太陽出奇地亮,身上的白襯衣很白,沒人會注意到一個剛剛離開中國的異鄉女子,正孤零零地靠在一根滾熱的水泥電線杆上瑟瑟發抖。因為餓了太久,走進一家最便宜的越南麵包店,店主隨口問我是哪裡人,我說完「西安」就後悔,因為她的表情告訴我「西安」兩個字怎麼寫都不知道。直到太陽下墜,我在百利大道上也沒有找到一家願意雇我的餐館,理由是我不會說粵語。

粵語沒學會,一年後我做了中國城的報社記者。眼看著風水開始逆轉,早年香港人、潮州人最愛的茶市越來越少,驀然抬頭,街邊上開始出現狗不理包子和油條煎餅果子,更奇妙的是喜歡說粵語的人也開始喜歡說國語了。

從1994年到2014年,我幾乎每周漫遊在26平方公里的休斯敦新中國城。比起舊金山、紐約、芝加哥的老唐人街,休斯敦的中國城顯然沒有那樣的縱橫交錯,但它是由一個個大型的商業中心連接而成,外面是寬闊的街道,裡面是寬敞的空間。難怪《今日美國》曾經評選全美十佳中國城,認為休斯敦的新中國城在全美最乾淨、最有發展潛力。

如果從中國城的東邊向西行,長度大約有五英里。再從北到南之間大約又有兩英里。這樣的格局使它成為美國目前最大的以駕車為主的中國城之一。如此的宏大構建,形成的時間也就是最近的三十年。

那是上世紀的八十年代,休斯敦的石油業崛起,一批批華人工程師、留學生來此安家立業。中國人多了,首先是對「吃」的需求,中餐館開始大量出現,人們喜歡呼朋喚友,慰藉鄉愁。1981年,一位來自香港的王增達先生特別從洛杉磯來到休斯敦尋求機遇。他後來回憶說:「那時候市中心的老中國城已經人滿為患,很難有空間再插進去,所以我們選擇了休斯敦西南,1983年聯手當地的開發商共同投資建造了頂好亞洲市場。」 這個頂好廣場是以香港模式為基礎建造的,其中一個大超市是核心店,其他小的空間是餐館,服務業或者辦公室。整個空間有14000平方英尺。它的出現,迅速取代了老市區中國城的那種小型超市,成為華人移民的首選。

與此同時,另一位來自新加坡的華人開發者洪長瑞先生,迅速買下了5英畝土地,在1987年修建了一個室內購物中心外加一個超市,就是今天的王朝廣場。可惜我後來接手的王朝書局在幾年前因為買書的人太少不得已關閉,但我卻毫無悔意,想起自己當年買書店,戀著那一股書香,還有鴻儒清談的雅趣,既擋住了外面世界的俠盜高飛,又為自己營造了一份恬靜和淡遠。

在不到5年的時間裡,休斯敦西南的百利大道上就有3家華人超市和購物中心在互相緊鄰不到四分之一英里的地方相繼開業,再小一些的購物中心和辦公樓逐漸在它們附近修建起來,就像扇子一樣展開。就在同一時期,越南華人運營的越華超市在1984年從市區搬到了西南,再有香港超級市場於1987年開張。西南中國城開始形成鼎盛的規模。

到了1999年,一位來自越南的華人移民王欲炎先生在百利大道的西部開發了香港城,其中有一個超大型的香港超市,一個兩層的宴會大廳,一個荷花池和超過100家零售店、咖啡店、餐館和服務業,並且它們大部分都在室內彼此相連。直到今天,這個香港城仍然號稱中國城最大的購物中心。這些年,每次走進中國城,心裡都充滿了對華埠開拓者的敬意。

每年的元旦前夜,看電視上紐約時代廣場上的水晶球緩緩下落,金髮碧眼的人們紛紛擁抱,但我們這些黑髮黃臉的華人卻沒有那麼激動。因為真正的新年還沒有到來,魯迅老先生早就說過:「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正是從元旦開始,休斯敦的中國人才開始真正興奮起來,準備舞龍舞獅的,清著喉嚨準備拜年的,母親們忙碌著美食,孩子們準備著登台的表演。

到了春節,除了官方的道賀,來自休斯敦民間最大的慶祝活動就是由報業巨頭《美南新聞》連續十八年主辦的中國新年商展園遊會。早期的園遊會就在美南新聞廣場,後來移師到附近的社區公園。到了2016年的春節,盛大的園遊會竟然在休斯敦市中心的綠色公園亮相,達到了萬眾矚目。

這裡不是唐人街,叫中國城!

記得剛來美國不久,我站在舊金山的漁人碼頭,遠望碧波上的點點白帆,視線里驀然跳進一座美麗的孤島,拉住友人驚呼:「看那兒的小島!」友人輕輕拍了拍我的肩膀:「知道嗎,那就是當年排華法案時囚禁華人十幾萬的天使島!」

海外的中國人,步步走來都是血淚。早在 1785 年,華人開始來到美國。1849年,加州發現了金礦,1852年消息傳到中國,人們幻想那兒遍地黃金,就把舊金山取名為「金山」。當年就有兩萬多華人簽訂了定期賣身契約,被當作「豬仔」運往舊金山的苦力市場。1862年美國開始修建橫貫美洲的「太平洋鐵路」,又僱用了上萬華工。有一年春天,我在加州淘金谷的母親河畔,讀到了一位華人的先輩寫給母親大人的漢字家書,真是字字如血。

但是,誰會想到,從1882年一直到1943年,美國國會竟然通過了一個嚴苛的排華法案,華人不能入籍,還不準與白人通婚,真是「弱國無外交」。直到「二戰」爆發後的1943年,在國民政府的努力下,美國才逐步廢除了排華法案。整整68年後,也就是2011年10月6日,美國參議院終於通過了201號決議案,就1882-1904年的排華立法正式致歉。2012年6月18日眾議院也通過683號決議案,就排華法案表達歉意。

面對這遲來的道歉,我不禁想起了早年林語堂寫的《唐人街》,上世紀60年代黎錦揚寫的《堂門》,80年代台灣作家張錯寫的《黃金淚》,還有90年代嚴歌苓寫的《扶桑》,21世紀初張翎寫的《金山》……

再回看今天中國人在海外形象的巨大演變,應該說首先要歸功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台灣的赴美留學浪潮。正是這個浪潮,讓美國人開始刮目相看中國人的科技智慧,開始意識到從苦力老移民的形象到新一代學者移民的飛躍轉換。繼而是八十年代風起雲湧的中國大陸學子精英又浩浩蕩蕩地開進了美利堅的東西海岸,讓偏執的美國人不得不重新反思當代中國人的民族形象。電影《阿波羅十三號》里不能沒有東方人智慧的臉,華府西屋的小學人獎年年都有炎黃的子孫,街頭巷尾人們津津樂道的是籃球明星姚明,而電視網的頻道中時時可看華裔節目主持人的清新面孔。一位做教授的老同學描述他們在夏威夷開全美的高層學術會,中國的學子竟佔了大半,大家的發言幾乎可以用中文演講了。在我們的休斯敦城,交響樂團演奏的小提琴手是中國姑娘,舞台上跳芭蕾的是中國王子,市中心花園的雕塑是中國美術家的傑作,前總統老布希請客進的是中國的「全聚德」。

中國人的形象變得真是太快,英格蘭裔老祖母記憶里的中國人還是只會做「雞炒飯」的大廚,可大學裡念書的孫子卻已經娶回了博士畢業的中國媳婦。才短短几十年啊,那曾經是化不開的「鄉愁」已不再是海外華人夢中的淚滴。去年在義大利威尼斯的水邊,一位來自中國的富豪對我這樣感嘆:「真不敢相信,曾經的夢想,竟能夠這麼快實現!」

小街老了,但中國剛剛睡醒!

太陽將要落山,帶小狗出來散步。右手邊的鄰居是一對年近七十的美國白人,看上去心慈面善,他們家的狗叫威爾森,每次見了我那憨厚樸實的「黑花生」,總是一副友好姿態,很像它的主人。最怕遇見左手邊鄰居家的狗,主人也是一對白人,卻總是一副冷眼與冷臉,尤其是這幾年看著小街上的中國移民和印度移民多起來。

驀然看見斜對面的人家在割草,這才發現小街上近來又搬進來幾家中國人,共同的特點是自己動手打掃庭院,絕不請人。但想不到的是中國鄰居之間也不願意講話,因為一看就知道你是哪兒來的。很明顯,那位年長的男工程師一家來自台北,他家旁邊的那位養蝦專業戶則說著一口台語,再過來的一家是個單身的香港女人,早出晚歸,只說粵語。住在路口的美國老太太有一次問我這幾家中國鄰居的關係,我只能告訴她太複雜。

回家上網,英國開始「脫歐」,感覺歐洲已不再是從前的歐洲。再看看地球上的災難似乎越來越多,氣候也很不正常。

小街上風起,窗外亂葉紛飛,大樹分杈,象徵著這個正在裂變的時代。樹開始老了,小街也老了,世界也要老了。

晚上,一位做房地產的朋友來電話:「你要趕快買房啊,休斯敦和北京已經直航,這裡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紐約、舊金山、洛杉磯的房價太高,休斯敦最有漲值的空間!」我當然明白,那是睡醒的中國已經勢無可擋!

作者單位:美國《世界華人周刊》


推薦閱讀:

每個生命都是一個不朽的傳奇
傳奇影星李麗華辭世 成龍曾下跪為其頒獎
「賽金花」劉曉慶6段傳奇情史
宇宙天機*龍嶾傳奇(43)
【水晶傳奇】12星座開運指南(0331

TAG:中國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