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二)
查看文章 |
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二)2010-07-11 04:30
032 《寒林平野圖》 北宋 李成 絹本墨畫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成「師荊浩未見一筆相似,師關仝則葉樹相似。」而且由於他獨特的創造才能,他在宋代「三家山水」中影響最大。李成對山水畫的突出貢獻,在於他擅長表現山川地勢與季節氣候的豐富變化,並有所寄託感喟。他創造的「寒林平遠」的形象已從荊關一派宏偉壯麗的面貌中脫穎而出。本幅繪長松兩株,雜以枯枝寒樹,松樹枝作蟹狀,右上角有宋徽宗題「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書」半璽,畫上端有乾隆題詩及收藏印鑒。
034 《群峰雪霽圖》 北宋 李成 絹本淡設色 縱77.3厘米 橫31.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成(919—967)是由五代入宋的畫家,本來是唐朝的宗室,在唐末避亂移居山東營丘,世家出身使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因不曾入仕,便寄情于山水。他的山水畫師法荊浩,也學過關仝,但青出於藍。此圖無款,表現山高雪密瀑布寒泉,岡阜一亭翼然,左方飄綾上有高士奇題詩,中有「毫端師造化,畫史重營丘」句。畫上鈐有乾隆、嘉慶、宣統等印。
北宋 李成 絹本淡設色 縱162厘米 橫100.4厘米 美國紐約大都市博物館藏 此為張大千氏大風堂舊藏,在大立軸上畫文人騎驢行於郊野,前後有童僕相隨。畫上古松有凌雲之勢,間有枯樹寒溪,頗有意趣。詩堂處張大千題以「大風堂供養天下第一李成畫」。畫幅下端又綴有長題,其中云:「米元章《畫史》雲寶月大師李成四幅,路上一才子騎馬,一童隨,清秀如摩詰畫《孟浩然騎驢圖》,此雲騎馬,一時誤書耳。」又雲「松枝勁挺,松葉郁然有陰,荊棘小木無冗筆,不作龍蛇貴神之狀,即此圖也。」
北宋 范寬 絹本墨筆 縱206.3厘米 橫103.4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范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闢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並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此畫畫巨峰巍然聳立,山澗中瀑布飛瀉而下,山巒雄峻渾厚,樹木繁茂蔥鬱,岩石的皴紋也歷歷可辨,顯示出一種「全景山水」,「大山大水」的磅礴氣勢。山腳下霧氣迷朦、怪石兀立、老枝虯勁、溪流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趕著馱隊經過,人畜雖畫得小如蜉蟻,卻真實生動,使人彷彿能聽到驢蹄得得之聲。范寬在用筆上多採用「雨點皴」,再施以「搶筆」,在刻畫北方山水的風骨方面可謂得天獨厚。此畫氣韻生動,運墨深厚,運筆雄強,意境悠遠,實在是山水畫曠古絕作。
北宋 范寬 絹本水墨 縱193.5厘米 橫160.3厘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范寬,又名中正,字仲立,陝西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生卒年不詳。據畫史記載,他生於五代末,在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1年)還健在。此幅採用全景似構圖,畫面層次分明,中心突出。畫中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縈迴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地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皴擦多於渲染,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皴余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
北宋 范寬 絹本淡設色 縱166.1厘米 橫106.3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無款,表現的是崇山峻岭的山野景象。山中點綴溪流飛瀑和樓閣寺觀,氣勢恢弘,雲煙浮動,近岸秋林老屋旁有一老叟在臨流撫琴。畫幅上有明洪武時蘇伯衡等人的題詩,鈐有「式古堂卞氏」、「天目吳元讓圖書」、「王獻臣印」、「希代之珍」及乾隆等收藏印。《式古堂書畫匯考》和《石渠寶芨續編》著錄。
039 《雪山蕭寺圖》
北宋 范寬 絹本淡設色 縱182.4厘米 橫108.2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無款,王鐸題為范寬之作。畫面畫皚皚白雪覆蓋下的群山深谷,山頂密林寒樹叢生,山澗布置古剎、寒泉及行旅,以水墨染出陰翳的天空,山石皴筆不多而氣象雄渾,依然顯示出范寬「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精湛技藝。畫上鈐有清嘉慶諸璽,詩堂有王鐸題「博大奇奧,氣骨玄邈,用荊關董巨運之一機,而靈韻雄邁允為古今第一」。
040 《秋林飛瀑圖》 北宋 范寬 絹本設色 縱181厘米 橫99.5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范寬學畫初期,取法於荊浩、李成,後來立志革新,移居終南、太華諸山中,朝夕對著真實景象,創意構圖,最後終於領悟到「山川造化之機」,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此圖無款,舊傳為范寬所作。圖繪秋山棧道瀑布流泉,遠處岩關列岫隱約可見,氣勢磅礴,景色宜人。著錄於《石渠寶芨三編》。
041 《雪麓早行圖》 北宋 佚名 絹本淡設色 縱162.5厘米 橫74.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本圖寫大雪過後深山巨壑的早晨,崎嶇的山路上行進著騾隊行旅,左方山坳處有山村茅舍,右方則建有水磨,山間瀑布流經磨房注入溪澗之中。此圖舊題為范寬所作,從畫風看應為宋時范寬傳派畫家的作品。當時「關陝之士唯摹范寬」,據文獻記載,師法范寬較為著名的畫家有黃懷玉、紀真、商訓、寧濤等人,元代湯垕《畫鑒》中認為范寬的弟子中「黃(懷玉)之失工,紀(真)之失似,商(訓)之失拙,各得其一體。若懷玉刻意臨摹其雪山,遇得意處,深淺未易斷也」,此畫當是黃懷玉一流所作。
042 《江山放牧圖》 北宋 祁序 絹本設色 縱47.3厘米 橫115.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祁序,生卒年不詳,江南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謂其工畫花竹、禽鳥,兼長畫水牛圖、鬥牛圖,奇思巧構,人或雲有戴嵩遺風。其作品生動活潑,富于田園野趣。此畫為祁序傳世孤本,細筆畫春景牧放。平遠的江南水村田野蔥蘢,農人們或在田間辛勞耕作,或偷閑盤坐樹下對弈。水塘中、沙岸邊,牧童們趕著自家的牛兒彙集於此。用筆工緻秀潤,設色清麗淡怡,樹石畫法明顯受郭熙的影響,是風俗畫與山水小景畫的完美結合。
045 《溪山秋霽圖》 北宋 王詵 絹本淡設色 縱45.2厘米 橫206厘米 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 本圖以長卷形式表現秋日雨過天晴後郊野的清麗風光。卷中忽而兩山夾峙野水逶迤,忽而重岩疊嶂連綿而起,忽而江水橫陳浩淼空闊,其中點綴高人逸士漁夫釣者,表現其悠閑生活情趣。宋人論畫山水謂需寫出可游可居之景,此圖布置有序,意境優美,正體現了這一要求。畫上無作者款識,元時曾經倪瓚、柯九思等人收藏,定為郭熙之作,但此畫畫風清潤素雅,用筆尖利,與傳世的郭熙雄健渾厚之畫風頗不相同,謝稚柳更定為王詵之作。
047 《山水圖》 北宋 李公年 絹本淡設色 縱130厘米 橫48.4厘米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館藏 李公年,北宋後期畫家。曾為江浙提點刑獄公事,是一位文人身份的山水畫家。《宣和畫譜》稱他「運筆立意,風格不下前輩,寫四時之圖,繪春為桃源,夏為欲雨,秋為歸棹,冬為松雪,而所布置者,甚有山水雲煙餘思,至於寫朝暮景趣,作長江日出,疏林晚照,真若物象出沒於有無之間,正和詩人騷客之詠題。」可知李公年善於在山水畫中圖繪四時朝暮,抒寫富有詩意的景趣。
049 《溪山樓觀圖》 北宋 燕文貴 絹本設色 縱103.9厘米 橫47.4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燕文貴又曰燕貴,兼擅山水、界畫與風俗題材,較為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生活景況。此圖繪高遠、深遠景色,溪山重疊,自下而上,自近及遠,繁複細密。在險峻的峰巒之中,顯現出雄偉壯觀的樓觀殿宇,山崖下水榭迴廊與水波浩淼的江面互相映襯,加上陡峭的山勢與艱險的山徑,使此畫的境界雄渾沉秀,繁中見清。筆法尖勁峭麗,山石皴中有染,精細工整,是「燕家景緻」的典型範例。本幅左邊石上有「翰林待詔燕文貴筆」。有清代皇帝弘曆的御題詩,並鈐有「古稀天子」等收藏印章。
宋 米芾 軸 紙本設色 縱35厘米 橫44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居士、海岳外史等,40歲後改名芾。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襄陽(今湖北襄樊),世稱「米襄陽」。宋徽宗時為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其性潔成癖,好奇石,行止狂放,人又稱「米顛」。其畫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爛漫,不求工細,多以水墨橫點,人稱「米點皴」,而其山水面貌多雲煙變滅之景,人稱「米家山水」,在中國山水畫中別具一格。此圖描繪的是雲煙涌動的山林景色。畫中山石樹木的造型秀雅溫和,松樹姿態婉然,山石以「米點皴法」,青翠柔麗,使景物開闊、平靜而凄迷,顯示出春日潤濕而有生趣的意境。
052 《夏山圖》 北宋 屈鼎 絹本淡設色 縱45.3厘米 橫115.2厘米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屈鼎,河南開封人,仁宗朝為圖畫院邸侯,擅畫山水,論者稱其「頗得燕文貴之彷彿」。本卷為全景式構圖,描繪夏季山野景物。開卷為江水沙岸,遠山隱現的平遠之景,繼而轉入煙籠霧罩的崇山峻岭,點綴以舟橋水榭、樓閣寺廟及行旅、魚樵、高隱等人物活動,景色明潤,景物多變,從中可以看到燕文貴山水的影響。此卷題為《燕文貴夏山圖》,押縫處有「宣和」、「大觀」小璽,北宋徽宗時收藏於內。
055 《關山春雪圖》
北宋 郭熙 絹本淡設色 縱197.1厘米 橫51.2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圖以立幅形式表現深山春雪過後的景色,畫之上部雪山巍峨,峻峭的山巒和茂密的林木襯出山中的屋舍,溪水流淌,水磨歡轉,使寂寥靜謐的雪山增添了生氣。畫幅左下方山石上有「熙寧壬子二月奉王旨畫關山春雪之圖,臣熙進」款識,可知此圖繪製時間與《早春圖》為同一年,畫法有大體相近。
北宋 郭熙 絹本淡設色 縱109.8厘米 橫54.2厘米 南京大學藏 此圖於夏季山野風景中穿插村落及隱居的生活。立幅正中是崢嶸巍峨的巨峰,山勢奇險在煙藹中浮現,其下為兩山夾峙的峽谷,下部平坦處建有山莊及亭閣,山麓淺沙平岸有漁船停泊,山水中點綴乘轎的士大夫及樸野的漁夫山民,雖寥寥數筆,但人物神情動態躍然於絹素。此圖雖無款識,但似捲雲狀的山石和壯健的筆墨正是郭熙的本色,畫中山巒林木鬱鬱蔥蔥,展現的是「夏山蒼翠而如滴」的風貌。
北宋 郭熙 絹本墨筆 縱96.5厘米 橫46.3厘米 雲南省博物館藏 此畫寫深秋山水。凌雲而出的高山,清冽的溪水,巨石突兀,長松喬木,點綴著尋幽訪友的高士,表現了寄情林泉的雅興。畫幅右上方有作者楷書「臣郭熙」三字款識,應系在畫院奉旨所作,此圖筆墨秀勁章法嚴整,繪製年代應在《早春圖》之前,是現存郭熙傳世繪畫中的早期之作。
北宋 郭熙 絹本墨筆 縱167.7厘米 橫53.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本圖構圖創意頗為別緻,在狹長的立幅上布滿險峻的山石,岩間生有寒樹數株,石罅中又瀉出清泉一股,畫家以淡墨畫山,用濃墨寫樹,境界清幽,頗有筆簡氣壯景少意長之妙。但從景物布置而論,此圖又似是通景大屏中的一部分,原畫已難窺全貌,此一推測很難確定是否成立。此畫為北宋秘府收藏,著錄於《宣和畫譜》,畫幅上鈐有「宣和寶殿」等印。此畫雖無作者名款,但流傳有緒,歷代皆定為郭熙之力作,應屬郭熙傳世繪畫中的精品。
北宋 郭熙 絹本墨筆 縱153厘米 橫98.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圖於雙幅拼成的立軸上畫古柏一株,旁襯以寒林枯木,古柏老乾虯枝,寒樹木葉盡脫,二者各具姿態,鮮明地寫出了柏樹歷經歲寒不凋的品格。郭熙不專以畫寒林著稱的,但這方面也具有相當的造詣,他曾在宋宮欽明殿中圖繪《松石平遠圖》,可惜未流傳至今,此幅寒林圖無作者款識,曾經清宮收藏,雖不能斷言出自郭熙之手,但作為李郭傳派的宋代優秀作品當無疑義。
060 《樹色平遠圖》 北宋 郭熙 絹本墨筆 縱32.4厘米 橫104.8厘米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此圖描繪一河流兩岸樹色平遠的景色。畫中之景以河為界可分作前後兩部分。前景畫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樹數叢,枝幹盤曲伸張,樹上枯藤纏繞,垂蔓點水。整個景物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曠平淡。畫面以平遠布局,構景簡潔,開闊而均衡。其樹似鹿角蟹爪,山石筆法靈活多變,墨色濃淡變化豐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體真實,從中可以看出李成畫風的影響,同時又體現出郭熙山水畫的典型風格。
北宋 郭熙 絹本水墨 縱158.3厘米 橫108.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郭熙,中國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人,生卒年不詳,出身布衣,好道學,喜遊歷。善畫,初無師承,後在臨摹李成山水畫中受到啟發,筆法大進,後升遷待詔,成為宮廷畫院重要成員。郭熙能畫出「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此畫表現出冬去春來,大地復甦的細緻的季節變化。在章法上兼有高遠、深遠、平遠,層次分明,畫中雖無桃紅柳綠的景色,卻已傳達出春回大地的信息。畫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樹繞岩葉溪開凍,樓閣仙居家上層。不籍柳槐間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063 《沙汀叢樹圖》 北宋 惠崇 絹本設色 縱24厘米 橫25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惠崇(?-1017),北宋詩畫僧,淮南(今江蘇揚州)人,一作建陽(今屬福建)人,與希盡、惟鳳等八人時稱「九詩僧」。畫工小景,煙雨蘆雁,寒汀遠渚,沈括歌其為「小景惠崇煙漠漠」,實為南方山水畫派之支流。此圖原是《唐宋元集繪冊》中的一幅,梁清標定為惠崇所作。表現早春季節郊野沿河的景色。河塘里水草浮在水面,林木煙籠霧鎖,溪水明凈,具有抒情的詩意。
064 《漁父圖》 宋 許道寧 絹本淡設色 縱48.9厘米 橫209.6厘米 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藏 許道寧,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曾在長安市賣葯,畫山水招徠顧客,後師李成,至中年成名,專工山水,脫去舊習。畫高峰峭結,頗似李成,但差清婉致遠。老年筆筆簡練,峰巒峭拔,林木勁硬,故張士遜有詩云:「李成絕世范寬老,惟有長安許道寧。」此圖畫江岸上群峰,江心有捕魚船數只,筆法堅挺,學楊成而有所變化,所謂「峰巒峭拔,林木勁硬,別成一家體。」觀此畫信之。所畫層巒疊嶂,似有輕雲繚繞其中,山石形式別具一格。漁舟水波也有一番情趣。
065 《關山密雪圖》 宋 許道寧 絹本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許道寧擅畫山水,學李成而能自成一家之體。長於畫林木、平遠、野水,是繼李成、范寬之後在北宋最享有盛名的山水畫家。本圖繪覆蓋大雪的高山寒林,畫中山巒起伏,皴筆很少,山頭俱施以粉,水天皆用淡墨渲染,景物荒寒蕭寂。畫左有小字款書「許道寧寫李咸熙關山密雪圖」。畫上鈐有「明昌御寶」、「沈周寶玩」等印鑒。
宋 翟院深 絹本墨筆 縱155厘米 橫99厘米 安徽省歙縣博物館藏 翟院深,營丘(今山東益都)人,宋代前期畫家,出身於樂工,擅畫山水,學李成幾可亂真,但不能跳出藩籬,缺少創作,也缺乏自己的畫風。此畫表現北方山區冬日寒冽景象。畫中雪山崔巍,老木寒柯,氣象蕭疏,因畫面所點綴的獵人與犬而得名。此畫左下楷書署款「營丘翟院深畫」。翟院深無作品流傳於世,此畫是歙縣博物館自安徽文物商店收購,不見於著錄,是一幅李成傳派的宋畫。
|
推薦閱讀:
※中國傳世名畫 ( 元代)
※傳世名畫:《錦春圖》
※歷代名畫中的小舟!
※揭秘明代著名畫家張宏作品是什麼樣的風格?
※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的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