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譜的體例(六)

家譜的體例(六)

18、領譜字型大小

古代的家譜只允許在家族內部收藏,嚴禁隨便外傳。為了確保族人能夠悉心收藏,不遺失,不外傳,家譜修成以後,每部家譜都編定一個特定的號碼,各房的領譜人按號碼領取家譜,稱為領譜字型大小。領譜字型大小就是家譜的編號,與此相對應,家譜上還記載著印譜的總數、分發各房譜數及領譜人的姓名等內容。由於領譜字型大小具有惟一性,一旦出現外傳或損壞,就能清楚地找到責任人,同時,領譜字型大小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偽造家譜,冒認宗親。領譜字型大小有的套用現成的字書如《千字文》,也有的自己編寫。如《銅鼓邱氏重修族譜》規定的領譜字型大小為:「聖人在上,天地合德,日月同光。雲蒸霞蔚,鳳起龍驤。政昭四海,恩善萬方。輿圖鞏固,家國平康。宏猷炳煥,至治馨香。倫明學校,業務農桑。親賢樂利,集瑞呈祥。咸敦禮讓,屢兆豐穰。」又如《義門陳氏族譜》的領譜字型大小是:

天地元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余成歲,律呂調陽。

雲勝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

圖片說明:義門陳氏族譜

(義寧陳氏一族淵遠流長,是唐昭宗御筆親題的「旌表義門陳 氏」之後。陳師曾的先祖輾轉遷徙至江西義寧定居是在清朝康熙、 雍正年間。經過幾代的苦心經營,作為 客家居民的陳氏家族逐 漸在義寧立足,並且繁衍成書香門第的地方名流,一族之中出現 了近現代歷史上多個成就非凡的人物,其中值得記載的有陳師曾的祖父陳寶箴、父親陳三立、弟陳寅恪以及次子陳封懷等。)

19、餘慶錄

又稱續後篇。是在家譜後預留數頁空白的紙張,留待後世子孫續寫,用以顯示後世子孫綿延不絕。

20、族產

記錄族中集體產業,有祀田、墳地、義莊、學田、義塾、山林、房屋等。如徽州府祁門縣六都善和里程氏仁山門宗族族產十分豐厚。該家族於族譜之外,專門立有記載族產的家譜分冊,「名曰《竇山公家議》,因梓以傳,共為永守之規」,每十年大造之時編印一次。族產,是我們了解古代宗族經濟、教育及其管理制度等項的重要資料。

21、契據文約

登載與族產有關的契據文約及宗族內部關於承嗣、婚姻、分家等的契據文約。例如洪秀全家族的廣東《洪氏宗譜》就載有「賣田出賬」、「買田出標帖」、「領會寫田訂簽」、「領會寫田」、「買田立定帖」、「買田契式」、「賣屋地字」、「借銀按田字」、「按田過耕字」、「賣穀子地」、「批牛字」、「寫繼書」、「賣小兒」、「繼書式」、「娶女人字」、「賞帖」、「保領字」、「替換田字」、「兄弟分家寫分單」、「立禁簽字人△村」等契據二十二張。

家譜的體例除了以上這些常見的,還有些家譜會有些不同的內容。比如不少家譜都有纂修人名表和捐資人名表,用以表彰對纂修家譜有貢獻的家族成員。還有的家譜中設名跡錄,記載與家族有關的山水橋樑、亭台堂合、庵寺書院等,以誇耀家族對鄉里的貢獻。還有些家譜專為宗族中一位或少數幾位影響大的人物而作「年譜」,按照年月日專門記載其生平事迹。

三、玉牒的體例

圖片說明:清代皇家族譜玉牒】

中國歷史上,最高貴、最為特殊的家譜當屬皇室家譜,也就是玉牒。玉牒一詞,從目前發現的史料記載看,最初出現於唐代。玉牒的主要功能在於記載宗室人物世系,反映宗室世系的嫡庶親疏、血緣遠近,因此早期玉牒的內容大多比較簡單。如周代的譜官稱為小史,其任務就是「奠繫世,辨昭穆。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也就是說,小史負責記錄王室世系,區分宗室成員的嫡庶親疏遠近關係,遇有祭祀大典,則要稟告先君的忌日和謚號。小史記載的宗室世系,實際上就是周王朝的王室譜牒,可見,當時的玉牒只有世系和謚號。難怪司馬遷在編著《史記》時感嘆前代的譜牒太簡單,無法從中發掘更多的歷史資料。

清代的玉牒是現存最完整的、最系統的玉牒,據統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現存的清代各類玉牒有2600餘冊。清代玉牒規定每10年一修,每逢修牒之年,都要專門設立玉牒館,由皇帝親自從宗人府宗令、滿漢大學士、禮部尚書、侍郎、內閣學士等大員中選派正、副總裁,負責玉牒的纂修。玉牒修成後,要選擇吉日,舉行隆重的恭貯儀式,玉牒館的官員在總裁帶領下,對玉牒行三跪九叩大禮,然後由宗人府和禮部組成的儀仗隊吹吹打打地送人皇宮,進呈皇帝御覽,文武百官於午門外跪迎,待皇帝認可後,由太監捧出,在金水橋外王公貴族的跪送下,用彩車送入皇史宸保管。清代玉牒共有二份,除送到皇史宸的一份外,還有一份要送到瀋陽故宮,在玉牒運送過程中,沿途地方官員都要搭棚迎送;出山海關後,由盛京將軍派人專程迎接,到達瀋陽時,所有官員都要穿朝服出城跪迎,然後恭恭敬敬地送到瀋陽故宮敬典閣保存。

清代的玉牒,可以說是家譜發展史上最系統、續修次數最多的一種,200多年間,一共修了28次,平均不到10年就續修一次,可算是家譜續修之冠。

圖片說明:清代宗室玉牒和覺羅玉牒

(清代皇族族譜稱玉牒。每十年重修一次,自順治十八年(1661)至清亡後的1921年,共纂修28次。黃色封面為宗室玉牒,記載皇帝的直系子孫;紅色封面為覺羅玉牒,記載皇帝的旁系叔伯兄弟之子孫。)

清代皇族譜牒自「顯祖皇帝」塔克世以下各子孫的名譜,內容有婚嫁、生育、繼嗣、封爵、授職、升遷、降革和死亡。大體同明代一致,以帝係為統,長幼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依次排列。例如乾隆敕撰的《欽定八旗滿州氏族通譜》八十卷,在每一姓氏下總書地名,地名下敘其得姓由來及支分派別,人名下「撮其官階事實為傳」。久隸八旗的蒙古、高麗等族也一併收錄。而記載正宗帝系的玉牒與《欽定八旗滿州氏族通譜》又稍異且各代又有所不同。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二)初次纂修玉牒時,對各人的生卒、婚配時間及獲罪緣由、妻父姓名、婿卒年月,有載有不載。因為當時尚未建立男女黃紅名冊,故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康熙九年(一六七一)重修添寫玉牒時,自順治十八年以後的官職升階緣由、生卒婚配時間、女婿之官職品級等,都詳細記載。康熙十八年(一六八〇)重修添寫玉牒時,對職官升降,只載升降時間而不載升降緣由,同時在漢字玉牒中,對康熙九年以後的宗室覺羅及其妻父或女婿的官職品級,都改譯漢銜書寫。乾隆十二年(一六四八)重修添寫玉牒時,從前宗室無嗣而過繼族人之子為嗣者,在本人下仍無嗣,此次則改為不書無嗣字樣,而將承繼子載於名下。道光十七年(一八三八)重修添寫玉牒時,重新確定了對后妃記載的規定,即皇后無論是否有子女,都載入玉牒,其餘妃嬪,生有子女者載入,無子女者不載入。可見清代各個時期玉牒的體例也是有所不同的。

圖片說明:欽定八旗氏族通譜輯要,乾隆五十七年武英殿刊本

同一般家譜相比,玉牒的格式及所載的內容是要簡單一些。各代玉牒儘管都保持有自己的體例特徵,但其中心內容或曰重點內容則是相同的,即都是沿著周代玉牒的「奠繫世,辨昭穆」纂修原則而發展來的,都是將玉牒的重點放在皇族人物世系的嫡庶親疏、血統遠近的記載與分辨上,而其他則是次要內容。歷代玉牒體例之所以要保持這一共同的特徵,是與皇族特殊的政治地位分不開的,皇族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血親集團,更是一個有著濃厚色彩的政治團體,帝王權力的繼承、分配、享受都受皇族世系的嫡庶親疏、血統遠近的制約。因此,皇族譜牒比一般家譜就更為重視,更為慎重,更加嚴格。


推薦閱讀:

家譜的寫法相關文章
歷朝家譜
龐氏宗族第九代家譜
三皇五帝的家譜(吐血版)
林氏家譜1

TAG:家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