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二月黨人看俄羅斯知識分子的精神

你是聖徒,你是殉道者——從十二月黨人看俄羅斯知識分子的精神劉利民 列賓的油畫《不期而至》

天生愚鈍,粗陋淺薄,對於高雅的藝術,素無涉獵,自然也不敢妄加指點。但列賓的油畫《不期而至》卻使我心底陡生波瀾,久久難以平復。這幅油畫是列賓1884年前後創作的,內容表現的是那個時代俄羅斯一個家庭不同尋常的一幕:黃昏時分,一個「陌生人」的不期而至,彷彿投石擊水,在這個平靜的家庭盪起了一陣漣漪。畫面中的男子是一位刑滿釋放的十二月黨人。一身風塵灑滿了疲憊的身軀,流放的艱辛鐫刻在滄桑的臉頰。只有那深邃堅毅的目光,依然放射出奪目的光華,噴射出灼人的正義之焰!他本是這個家庭的主人,高貴的身世足以讓他終生過著優裕富足的生活。然而,孤高的靈魂卻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良知的蘇醒。終於,十二月的一聲驚雷,劃破了沉沉的暗夜。也宣告了他們夢魘般噩運的開始!長時間的流放,使他明顯地和這個家庭產生了疏離:背向牆壁端坐在桌前的母親,很快就認出來久別的兒子,悲喜交加的慈母欲言又止;在桌子前陪伴兒女的妻子,也本能地轉過身來注視著這位不速之客——曾經熟悉卻又陌生的丈夫,久別重逢的驚喜使她不知所措;兒子帶著好奇盯著未曾謀面的父親,女兒則羞澀地注視著這位似曾相識的來客;就連門口的女僕也滿臉狐疑地打量著不期而至的男主人。於家庭而言,這是久別的重逢,是親情的回歸。於俄羅斯知識分子而言,這卻是聖徒的凱旋,是普羅米修斯的歸來!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後,120多位十二月黨人戴著沉重的鐐銬,被流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服苦役。這是一片野獸出沒、人跡罕至、荊榛遍野的蠻荒之地。在漫長的 30年間,不斷有人因勞累疾病而死,但「在關鍵時刻,他們中無人會往後退」,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因何而來,更明白自己為何而活著!在困厄潦倒的處境中,他們一刻也不曾放棄鬥爭。他們給家裡人寫信詛咒黑暗的專制制度,揭露政府慘無人道的罪行。一時間,十二月黨人的書信在俄國各地被人們爭相傳抄,就像不滅的火炬,鼓舞著生活在黑暗和暴戾中的勞苦大眾奮起反抗。他們以「行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烈焰」的樂觀主義精神,在蒼涼的西伯利亞上空,唱響了一曲震古爍今、響遏行雲的壯歌!如果說高貴的血統是與生俱來的,那麼高貴的精神卻是在日復一日的切磋磨礪中生輝的。平和寧靜、從容不迫的心態似乎從來就是這個階層最顯著的標誌。即便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他們仍然興趣盎然地打獵、耕種、辦學校、建新村。到了年底,他們甚至還可以為心愛的妻子置辦上一件帶著貂皮領的節日外套,儼然世外桃源的悠然。香梅吐艷傲寒霜,青松昂首笑風雪。他們就是綻放的紅梅,是挺拔的青松!十九世紀的俄國知識分子生活在了無根基的飄浮之中,而十二月黨人就是他們的代表。一方面,那個時期,俄羅斯的貴族階層愚昧無知、慵懶散漫,是過著無意義生活的「多餘」人。作為他們中間的覺醒者,十二月黨人與廣大的中等貴族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另一方面,他們與處在社會底層的廣大的「無知」農民也是格格不入的。在農民眼裡,他們是貴族,是農民起義要消滅的對象。在進退維谷中生存的他們,同時受到來自上層專制君主和來自於底層的廣大「無知」民眾的擠壓,感到異常的孤獨。儘管如此,他們又始終腳踏著廣袤的俄羅斯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心系著祖國的未來。列寧在自己被後人讚譽為天才論文的《紀念赫爾岑》里寫道:「起初是貴族和地主、十二月黨人和赫爾岑。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狹窄的。他們與人民相距甚遠。但是他們的事業並沒有落空。十二月黨人喚醒了赫爾岑。赫爾岑展開了革命鼓動。」愛國主義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道德品格,追求真理則是知識分子天然的秉賦。而在俄羅斯知識分子身上,兩者得到了有機的統一。恰達耶夫說:「我寧願傷害俄國,我寧願讓它傷心,讓俄羅斯蒙羞,我也絕對不說一句謊言,我必須把真理和祖國聯繫在一起。」「我比你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更愛自己的國家,我希望它獲得光榮,我也能夠對我的民族的高尚品質做出評價;但是,我的愛國感情與有些人的有所不同……我沒有學會蒙著眼、低著頭、閉著嘴地愛自己的祖國。我發現,一個人只有清晰地認識了自己的祖國,才能成為一個對祖國有益的人;我認為,盲目鍾情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我們首先要獻身於真理的祖國。」這個時期,俄羅斯知識分子在愛國主義上曾經存在著所謂的「斯拉夫和歐洲派」的爭論。但在「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共識下,兩派的目標是一致的。赫爾岑曾生動地將這比喻成朝著不同方向,但跳動的卻是一個心臟的雙頭鷹。愛真理,愛祖國,是俄羅斯知識分子精神的核心和精髓,這一主旨展示了俄羅斯知識分子的寬廣心懷和高遠境界。1837年2月10日,普希金去世之後,沙皇政府千方百計地壓低葬禮的規模,排斥民眾參加。但民眾卻詠著《自由頌》,自發地從四面八方趕來,向普希金做最後的告別。普希金的一位朋友問一個淚流滿面的老人是不是普希金的親人,老人回答:「不是,但我是俄國人。」赫爾岑

十二月黨人的精神,深刻地影響著廣大的俄羅斯知識分子。沙皇當局絞死十二月黨人五位領袖時,赫爾岑還只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可年少早慧的他,卻感到了最深切的恥辱、仇恨和痛苦。執行死刑後,當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禱式,以示慶祝。三十年後,曾參加過此次祈禱儀式的赫爾岑寫道:「彼斯捷爾和他的同志們的被處死,完全驚醒了我的靈魂和童稚的夢。」「在那個被血淋淋的儀式玷污了的聖壇前面,我發誓要替那些被處死刑的人報仇,要跟這個皇位、跟這個聖壇、跟這些大炮戰鬥到底。」是十二月黨人殷紅的鮮血激發了赫爾岑的鬥爭激情,點燃了他反抗黑暗的思想火花。這位被訓斥為「您不會有出息的」的青年也以自己深邃的感悟和洞察感染了老師:「我的確以為您不會有出息,不過您那高尚的感情會挽救您。」「但願這些感情在您身上成熟並且鞏固下來。」 列寧也坦言:「十二月黨人的起義喚醒了他,並把他『洗凈』了……他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農奴制的俄國,竟能上升到與當時最大思想家並駕齊驅的高度。」就在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以後,尼古拉一世曾把普希金找到莫斯科,請看他們下面的一段對話: 「在被我流放到西伯利亞的人之中有不少人是你的朋友?」 普希金抬起頭說:「是的,陛下,我與他們之中不少人很要好。我敬仰過他們,至今依然如此。」 「普希金,假如你在彼得堡,你也會參加12月14日的那次起義嗎?」 普希金一字一頓地答道:「一定的,皇上。我所有的朋友參與謀事,我不會不參加的。」不卑不亢的普希金用平靜的話語詮釋了尊嚴的價值。這看似平和的一問一答間,蓄積著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普希金

還是在亞歷山大一世時期,藝術院長以阿拉克切夫伯爵離皇上最近為由,提名他作名譽院士。藝術院秘書拉勃津反駁說:「要是這個理由站得住的話,我就推薦馬車夫伊里亞?巴依科夫為院士,他不單離皇上最近,還總是坐在皇上前面。」為此,拉勃津秘書遭到流放。可他卻用形骸的流放,張揚了道德的風采,捍衛了藝術的尊嚴和自己的良心。朝聖者拒絕服從世俗政權,思想者不會在權勢面前匍匐。普希金和拉勃津就是思想的朝聖者,是信仰的朝聖者。他們傲然不羈的風骨,架構起了俄羅斯知識分子睥睨權勢、勇擔道義的磊落風範。在血腥和鐵腕中成長起來的俄羅斯知識分子似乎更懂得理性的價值。沙皇樞密院總檢查官祖布科夫別有異趣的書房布置似乎在向人們傳遞著什麼。赫爾岑曾寫道:「他的書房裡掛滿了所有革命名人的肖像,從漢普登和伯伊到菲艾斯基和阿爾芒?卡列爾。在這個革命聖像壁下方有一個完備的禁書庫。一具骷髏、幾隻鳥標本、幾隻製作過的兩棲動物和若干保存在酒精里的動物內臟——它們給這間氣氛非常熱烈的書房加上一種思考和研究的色彩。」這些「在黃昏起飛的貓頭鷹」深諳越是在聒亂和嘈雜中,就越要保持幾分淡泊和淡定,越要多幾許思考和審度。「看看我的周圍——我的靈魂由於人類的苦難而受傷」,一直以來,人道精神便成了俄羅斯知識分子難以割捨的心結。「俄羅斯知識分子的始祖」拉季舍夫曾滿懷深情地說:「我心中充滿人類的苦難。」十二月黨人的旗幟上,高高飄揚的是「應該廢除被稱為高貴等級的貴族特權」,「不許在高貴的人和普通人之間進行劃分」的平等博愛理念。在《薩哈林旅行記》中,契訶夫是這樣描寫這個流放之島和監獄之島的島區長官科諾諾維奇將軍的:「談吐高雅,文筆優美,給人的印象是一位誠摯的、充滿人道精神的人。」契訶夫還不忘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為了尋救一位被波浪捲入大海的苦役犯,一位少校典獄長曾冒著生命危險,從傍晚到凌晨兩點一直巡遊海上。在這裡,只有生命終極意義的彰顯,沒有身份的霄壤和軒輊。從溫文爾雅的藝術家到威嚴尊崇的檢查官;從富麗堂皇的藝術院到人跡罕至的荒島。他們每個人的身上無時無刻都四散著強烈的尊嚴意識,瀰漫著溫潤的人道主義氣息。正是這種嶙峋崢嶸的氣節和悲憫柔美的情懷相交織,構築起了俄羅斯知識分子精神的基石。也支撐起了這個泱泱大國巍然屹立的脊樑!質樸的人道情愫,厚重的普世情懷,濃郁的宗教氣息,把俄羅斯知識分子熏陶成了這樣一個偉岸卓立的高貴群體:「他們全身心地感到,應當不是單純活著,而是為了什麼活著。典型的俄國知識分子認為,這個『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加入完善世界和最後拯救世界的共同事業。」(弗蘭克)赫爾岑也認為:「他們所想的,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社會地位,不是個人利益,不是生活保障;他們的整個生命,他們的一切努力,全部貢獻給了沒有絲毫個人利益的共同事業;一些人忘記了自己的財富,另一些人忘記了自己的貧窮,為了解決理論上的問題,前進不息。真理、科學、藝術和人道的利益壓倒了一切。」無論回溯過去,還是瞻望未來,這個時期的俄羅斯知識分子絕對是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他們是拯救眾生的虔誠聖徒,是探求真理的倔強殉道者,更是照亮人類心智的普羅米修斯!
推薦閱讀:

特朗普拉攏俄羅斯 第一個倒霉的卻是這個國家
有俄羅斯黑幫教父稱,他曾縱橫兩個超級大國間,年屆古稀死於非命
俄羅斯舉行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紅場大閱兵
圖集|俄羅斯又雙叒叕要閱兵:女兵方陣和空天軍方陣首次亮相
俄羅斯為什麼要吞併克里米亞?

TAG:俄羅斯 | 知識 | 精神 | 知識分子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