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民的名義》看交友的三個層次
三觀一致才能做朋友。
作者:左生生(富書專欄作者),轉載請加微信fushujs
從《人民的名義》看交友的三個層次要說這個四月最火的電視劇,非《人民的名義》莫屬。
這部正氣浩然的反腐劇,從視頻網站火到了朋友圈,又從朋友圈火到了表情包,撩撥著觀劇群眾和各路粉絲的神經。
大家看劇的視角也應有盡有,有的看到了婚姻百態,有的看到了嫁人哲學,有的看到了職場技能,還有的看到了年輕人的現狀。
我從這部劇里感受最深的,卻是男主侯亮平所結識的三個朋友,這三個朋友反映出交友的三個層次,可謂令人唏噓。
1、知人知面,卻不知心
第一個要說的,是侯亮平的發小蔡成功。
蔡成功是侯亮平從小就認識的,也算是相識幾十年。
按侯亮平的說法,他覺得自己很了解蔡成功,雖然侯亮平也認為蔡成功為人精明,但他相信這位發小的本質是好的。
於是,當這位發小來到北京,向當時任職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局的侯亮平說要舉報的時候,侯亮平對他是深信不疑的。
他相信蔡成功的說辭,認為他確實是受奸商和腐敗分子陷害,才會破產,最後導致廠里工人抗拆遷,釀成一場惡性社會事件。
所以,他按照蔡成功的舉報,去調查案件、收集證據,以此證明這位發小確系被陷害,也由此突破腐敗窩案。
他志在必得,組織一場三堂會審,結果一審下來,結果讓他大跌眼鏡。
他的這位發小,不僅沒有對他說實話,更隱瞞了自己欠下高達10億巨額債務的事實,也正因為如此,導致案件進展嚴重受挫。
侯亮平深受打擊。
借劇中另一位被調查人的話來說,千萬不要相信什麼發小,這麼多年過去了,你根本不知道他已經變成什麼樣了。
的確,那此我們自認為很了解、很熟悉的朋友,其實他們的真實品質到底如何,也許我們並不那麼清楚。
相識多年,並不能成為真正了解一個人的充分條件,人是會變的,在社會的大風大浪中翻滾,誰也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們多年認識的人,我們天天謀面的人,也許他的想法就會讓我們大吃一驚。
所以,朋友之間的信任不能只憑認識,更不能因為相識多年就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很了解對方。
特別是在我們遇到需要做重要決策時,一定要理性分析,全面了解情況,不要因情感左右自己的決策,最終釀成不可收拾的後果。
2、肝膽相照,攜手共進
說完這位差點坑死侯亮平的發小,接下來要說說他的大學同學陳海。
侯亮平和陳海,是大學時代住同一個宿舍上下鋪的同學。
兩人學生時代關係就很好,畢業了,又一起進入政法系統工作,成為了並肩作戰的好戰友。
從劇中兩人的互動,能夠看出兩人的關係確實很好。
侯亮平在北京查案,可以在手續沒有下來的情況下,直接電話要求陳海協助辦案。
而陳海,也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這份責任。
侯亮平來到京州,陳海請他在家裡吃飯,侯亮平直接翻出他藏在柜子里的螃蟹,還逼他拿出平時捨不得喝的好酒,關係不到一定程度,肯定不可能如此親昵。
陳海遇車禍住院,侯亮平經常去看他,陪他聊天,跟他說自己辦案中的疑惑、困難。
他們兩個人的關係,真可謂是肝膽相照,一個戰壕時並肩作戰的親密戰友。
他們之間相互信任,可以無話不談,因為他們不僅了解對方的性格,更相信對方的人品。
這樣的朋友,他能理解你的理想追求,也能容忍你的暴躁脾氣。
在你遇到困難時,他給你支持;
在你困惑茫然時,他為你指路;
在你春風得意時,他善意提醒;
在你低沉失落時,他給你打氣。
他是人生的知己,也是事業的夥伴。
這樣的朋友,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上,與你一道砥礪前行。
3、化敵為友,並肩戰鬥
最後想說的這一位,是開始視侯亮平為敵,最後卻握手為友的人,他就是京州市公安局局長趙東來。
由於對同一案件的立場不同,一開始就導致這兩人針鋒相對。
為了查清「116」案的真相,侯亮平想要將舉報人蔡成功提到檢察院進行詢問。
而趙東來也出於同樣的目的,想要把人提到看守所。
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可是一開始都對對方心存猜忌,所以恨不得動手把舉報人搶走,雙方僵持不下。
所以,從一開始,他們就把對方看成是自己辦案的阻力,各種猜疑各種設防,明明都是一條船上的,硬生生成了對手。
不過,在侯亮平得知趙東來居然也派了人在醫院暗中保護受傷昏迷的陳海時,他就對趙東來放下了戒備。
兩人深談一番,終於發現原來是志同道合的戰友。於是,從原來的敵對,轉變為聯合辦案。
能化敵為友,光知道真相還是不夠的,這需要兩人都有足夠的胸襟和氣度,才能不記前嫌。
生活中,職場上,我們都會遇到與我們意見相左的人。
有時可能只是因為雙方溝通不暢,導致不了解對方的真實意圖,於是造成諸多的誤會。
這樣的誤會,會讓我們錯失優秀的夥伴。
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成見,與對方坦誠相待、坦白溝通,就有可能消除誤會,多一個朋友,少一個敵人。
4、以誠相待,不失理性
人是社會動物。
人的社會屬性就決定了,在這個社會,我們無法孤家寡人般地生存下去。
馬斯洛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成五類,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
進入現代社會,生理和安全需求的滿足已經不是問題,所以,人們需要的是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
所以,我們需要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而這些,都與人際關係、社交網路密不可分。
我們需要朋友,才不會在茫茫人海中感到孤獨,才能在失落無助時有人傾訴。
我們需要朋友,才能在打拚事業有人相助,才能在遭遇難題時有人伸出援手。
但是,如何才能交到值得信任的朋友?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首先,三觀一致才能做朋友。
交友,第一步要做的是明確對方與自己的三觀是否一致。三觀一致,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
三觀一致,你的想法才會得到對方的支持和認同,才不會在原則性問題上出現分歧,才有可能互相支持、互相勉勵,共擔風雨。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三觀不同的朋友,也許可以一起吃吃喝喝,但如果涉及到雙方更重要的問題,就不那麼容易相處了。
比如,你認為做人要誠實、不能貪小便宜,而對方覺得撒謊沒什麼大驚小怪、便宜不佔白不佔,當你要找個生意夥伴的時候,你敢找他嗎?
所以,三觀相同是深度交友的前提。
其次,了解深入才能有託付。
對朋友的了解,可不是只限於平時一起吃吃飯、聊聊天,那隻能算是酒肉朋友,離真正的朋友還有差距。
對朋友的了解,需要深入了解他的思想、他的脾氣、他的品質。
看看他以前做過的事,聽聽他身邊交往的人,特別是你需要做重要決策,有可能對你產生重大影響的時候,更要慎重。
比如,當朋友邀請你入股經商時,可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以為和對方相熟多年,就可以放心地信任對方。
以前有個朋友找我合夥入股開店,許諾一年可以分紅多少,並且說賬本隨時讓我查。
因為和他雖然認識很長時間,但我並不太了解他的為人品行,所以並未加入。
結果後來聽說,他的店虧損倒閉,而且賬目混亂,幾個合伙人之間鬧得雞飛狗跳。
因此,沒有理性地深入了解之間,不要輕易給朋友任何託付。
最後,真誠溝通才長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即便是好朋友,相互間也會有分歧的時候。這很正常。分歧正是了解對方的最好契機。
如果產生分歧,不要相互猜疑,最好的辦法是坦誠地溝通,把自己的相法說出來,反而有助於分歧的解決。
以前有一對同事是好友,兩人因為合夥送禮物的事鬧得不愉快,A以為B虛報了價格,而B卻渾然不覺,直接兩人吵架,才明白其實是因為買的渠道不同。
你看,多小的一件事,卻險些毀了一份珍貴的友誼。
拉伯雷說過:人和人之間,最痛心的事莫過於在你認為理應獲得善意和友誼的地方,卻遭受了煩擾和損害。
真心待人,亦會得到相同的對待。
友誼使歡樂倍增,悲痛銳減。這是培根的名言。
的確,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伴一生,成為人生道路上珍貴的回憶。
交友、交好友、交一生摯友,這是我們每個人的願望。
願志同者皆為友。
作者簡介:左生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專欄作者,供職於世界500強的職場女漢子,擁有多年管理經驗,擔任企業內訓師、新員入職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企業EAP執行師。
推薦閱讀:
※又到春節說吃喝(人民論壇)
※曾子墨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北京 1972年10月22日
※《吳鵬飛手機報》170:呼籲,設立最高人民巡迴監督法庭
※詩成掩捲去 脂齋余香沉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高房價是百姓心中的痛 元兇是各級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