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十九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第十九集)

凈空法師主講

1990/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2-19

(第十九集)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二十五面: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台。如須彌山。十方諸佛凈妙國土。皆於中現。】

  這是世尊接受韋提希夫人的請求,示現諸佛剎土,叫韋提希夫人自己觀察,自己去選擇。這也是放光現瑞的一部分。諸佛剎土並不相同,下面經文就看出它的差別相。我們翻開來看一百二十六面第一行:

  【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這一段是略略的顯示諸佛國土的狀況不一樣,都是佛凈土,讓韋提希夫人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地方我們知道韋提希夫人,經上說得很清楚,她是與五百宮女,所以這個見是大家見的。佛當年示這個相,阿難在旁邊,目犍連也在旁邊,韋提希與五百宮女都親眼見到的。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凈。皆有光明。】

  這是她對於諸佛凈土的讚歎。

  【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十方國土在她比較之下,她就是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比較之後選擇出來的。由此可以證明,彌陀凈土確實是比諸佛凈土殊勝。此地是佛沒有介紹,是展現出來,讓她自由的去選擇。選定了,怎麼去法?這個要求世尊教導。底下一科是「正請修因」,我們要修什麼樣的因,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這就提出要求。註解裡面說「疏雲,思惟是願」,《疏》是智者大師所說的,思惟是發願,「願思是業,正問其因,正受者,非邪曰正,領納名受,即第二問觀行」。這兩句話簡單的講,一個是問願,怎麼發願?一個是問怎樣修行?這非常重要。底下是四明尊者的解釋,「鈔雲,此請凈土正助二因,初教我思惟,若不思惟,不成願樂,有願之思,乃成業因,此請事善助道之業也,次教我正受,離邪倒想,領納所緣,此請修行凈土觀法,即正觀也」。這一段是疏鈔裡面的解釋。底下一段,「竊謂」,這一段是諦閑法師的話,「據疏意,思惟是願,觀行是行,是以願導行也,鈔據答文」,四明尊者是根據世尊答覆韋提希的啟請,答覆的文還在後面。「先示凈業是助,次明妙觀是正,是正助雙修也」,釋迦牟尼佛的答覆,是先答覆三種凈業,那就是思惟,後面再答覆十六觀,這十六種修法,那是講正受。這是四明尊者根據經義來寫的。這兩種解釋都符合經義,以願導行,正助雙修,正是凈宗修學的綱領。

  我們看經文。從經文上,世尊教學方法的善巧可以很活潑、很生動的看出來。佛知道韋提希的意思,也知道她多生多劫的善根今天起現行,所以他特地到皇宮裡面來,顯示無比的歡喜。這是成佛機緣成熟,所以佛來度她真是無比的歡喜。用這種方式讓她自己去選擇,實在說,佛知道她一定是選的極樂世界。選出來,提出問題,問修行的方法。我們看底下世尊是怎麼答的,在一百二十八面: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

  這個『微笑』裡面含的意思就很深。微笑是歡喜,是顯示出她善根成熟,選擇非常正確。不但她自己得到利益,而且將來有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能夠得到這個利益。經過她這一問一選擇,許多人得到往生凈土的利益。

  【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阿那含』是小乘三果,你看國王在那裡持戒、修行,證小乘三果。下面的註解,先看智者大師的開示。「從此以下,酬前凈業」,酬是酬答,前面韋提希夫人提出問題,佛要在此地給她解答。「近答思惟正受,三種凈業」,這是先答覆她,「散心思量,曰思惟,十六正觀,名正受」。思惟、正受,這個解釋也很好,什麼叫思惟,什麼叫正受,這與我們現在修行有關係。散是散亂心,散亂心憶佛念佛都叫做思惟;一心專稱,那是正受,差別就在此地。放光,佛在沒有說法之前先放光,光裡面代表的意義很深,不僅有表法的意義在,而且有滅罪、斷惑的功德在其中。像凈宗經裡面,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的經本,雖然《彌陀經》的梵文本裡面沒有「一心不亂」這個字樣,梵文本裡面是「一心繫念」。羅什大師把它翻作「一心不亂」,玄奘大師沒有認為他翻錯,是因為往生的人,在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佛來接引先放光注照,放光注照的時候就把他念佛的功夫提升了一倍。因此,羅什大師翻的「一心不亂」,在意思上來講就沒有錯誤。

  一心不亂的功夫有淺深之別,我們念佛念到煩惱伏住,這才有往生的分;煩惱伏不住,不能往生。能伏住煩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信念具足的時候,佛來接引,接引的時候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了一倍。所以,佛光有滅罪、有斷惑的功德。提升了,從功夫成片就提升到事一心不亂,這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理論上才講得通。相當於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斷八十八品見惑,思惑還沒有斷,所以他還是在凡聖同居土,他不能到方便有餘土。幾時再把八十一品思惑斷盡,這才能往生到方便有餘土。所以,凡是往生的人,即使下下品,蒙佛光照注,他的地位在一般講應當相當於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此地佛一放光,對於韋提希夫人來講,也有這個力量,對頻婆娑羅王也是給他加持。他在那裡精進、用功的修行,遭這個大劫難,他修道的心特別的殷切,修道的心特別真誠,所以他進步非常的快速。佛光一照,他就能夠證到阿那含果。

  諦閑法師在此地有幾句話,解釋經義說得也很好,他的註解在一百二十九面倒數第二行最後一句。他老人家的話上加了兩個字「竊謂」,有這兩個字下面就是諦閑老法師的話。「佛因頻婆,果熟蒂落,時至理彰,故先放光照觸,令其出樊籠,而成聖果,況彼小機,自成小果。」這就是國王、夫人這兩個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他們心思也不一樣。頻婆娑羅王是小乘根機,就是過去生中修學小乘時間很長,小乘的習氣很重,這一生親近世尊還是證小乘果。他的緣也成熟了。「不比韋提,是本經發起人,又是當機眾」,夫人是大乘根機,不但是大乘根機,是本經的發起人,是當機者。「頻婆二事俱無,故令先脫也」,國王不是本經的當機,也不是本經的發起人,所以他是先證小果。

  「佛於未放光前,先微笑者,喜於中,而形於外,謂出世與世,兩俱不可思議也」,這個因緣非常不可思議。出世是跟根熟的眾生要說一生成佛的法門,這個不可思議。世間法,就是阿闍世王這次政變,引發出這麼個因緣,也是不可思議。底下說,「頻婆若不生闍世,未必現生,即成聖果」。這是真的,他不那麼專心、用心去修道,不專心,一生未必能成就。是因為生這個不好的兒子,反而叫自己證了聖果,這是不可思議。「即使現生得成,亦未必有若斯之速」,即使這一生能夠修成,沒這麼快,不可能現在就證阿那含果。「闍世若不逢惡友」,就是阿闍世他要遇不到提婆達多,「未必便有殺父圖王之念」,提婆達多不挑唆他,他也不會動這個念頭,「無此極惡之心,斷不作此逆事」,他沒有這個噁心,不會做這個壞事,「以世間極惡之苦因,助成出世證聖之善果,豈非不可思議者歟」。這是講阿闍世王、提婆達多、頻婆娑羅王他們這些因因果果,不可思議。

  「頻婆因親生子,殺父圖王,由是塵念若灰」,對於這個世間真是灰心到了極處。「及至關於七重室內,國政纖芥不聞,此時還他本來面目,兼之以奉戒聞法,三學齊修,是故斷惑證真也,宜矣。」這是講國王的因緣,國王平時政事煩瑣,現在被兒子囚禁起來,真的是一切都放下,身心清凈。遭這個劫難,對人生沒有一絲毫留戀,全心全力在修行,這是個很難得的增上緣。所以諦老講此時還他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是身心無事,無事就是本來面目。無事要找許多事,這就不是本來面目了。清凈心是本來面目,這總是要記住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本來面目。頻婆娑羅王被幽禁起來的時候,正是他本來面目恢復了,沒有平常這麼多事情纏繞。所以他三學增上,三學是戒、定、慧三學,是故斷惑證真。

  「頻婆證果,佛心舒暢,所以微笑者也」,沒想到頻婆娑羅王因這麼一樁事情,是快速的、加速度讓他證到小乘三果。這是佛微笑的一個原因。「光有五色者,表從佛法性五陰體上,顯露妙光,照破頻婆五陰,轉變而成五分法身果也,所以王雖幽閉,而內外心身無不舒暢」,他得的是法喜充滿。「七重房壁,萬不能遮,雖曰遙見,如在目前,作禮之頃,即證三果,梵雲阿那含,華言不來,謂已斷欲界九品生因,可以不來下界受生也。」三果叫不來,不來是不到欲界來了。他住在什麼地方?住在四禪五不還天,他到那裡去修行,到五不還天修行去。諸位要曉得,到五不還天修行不是身去,他的神識去了。國王被關在那裡,也沒人送東西給他吃,在我們看國王是餓死了,實際上國王到五不還天去了。這是佛先度他。阿闍世王殺父親的目的達到了,沒有想到父親生五不還天,四禪天去了,已經證了聖果,他對這個世間已經毫無留戀。

  像這個,肉眼凡夫看不出來,佛在此地不給我們說明,這個問題也沒法子交代,國王到底是活著,是死了?到底情況怎麼樣?這一交代就清清楚楚了。三果羅漢,三果也稱為羅漢,具足五種神通,所以他看到佛在王宮給王后說法,他在那裡頂禮拜佛,就證了三果,他是五種神通都具足了。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

  佛度兩個人幾乎是同時的,放光當中同時加持這兩個人。告訴韋提希夫人:

  【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這講西方極樂世界。

  【汝當繫念諦觀彼國。凈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凈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這一段話顯示啟請的功德無量無邊。首先,安慰、告訴她,你選擇的彌陀凈土,去此不遠。想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繫念諦觀彼國』,「繫念」是答覆她思惟,「諦觀」是答覆她正受。在這個地方雖然沒細說,就是告訴她,不但她得利益,『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凈業者』,今天你所選擇的這個法門,別人看到了一定羨慕,一定也想往生彌陀凈土。這種利益都是你在此地選擇而引發的,這個功德利益就太殊勝了。

  此地,智者大師的解釋,為什麼說『去此不遠』。「疏雲,去此不遠者,極樂去此十萬億剎」,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的距離是十萬億個佛國土。一個佛國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當中距離是十萬億個大千世界,怎麼能說不遠?這個答裡面有兩個意思。「答有二,一以佛力故,欲見即見」,佛今天以他的神力,把十方諸佛國土都展現在韋提希夫人的面前,不遠,你看得清清楚楚,你剛才看見了。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光中現土,顯於佛頂,一念能緣,言不遠也」,恆沙諸佛國土,佛都能在佛光當中展現出來。所以,我們心一動念就能到達。如果從世間事相上來說,確實是十萬億佛國土,十萬億佛國土一念就到達。這一念究竟能達到多大的範圍?給諸位說,能達到盡虛空遍法界。十萬億國土太近了,就好像放射的電波一樣,電波一放射是盡虛空遍法界,十萬億的距離的確是很短,不算是很長。

  所以,念頭不可思議,經上常講「念劫圓融」,一念展開是無量劫,無量劫濃縮是一念,一念就是無量劫,無量劫就是一念。這也就說明,時間不是真的,空間也是假的。我們今天講時間、空間,時間空間在佛法里是不相應行法,換句話說,就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一念就是心識起用。所以,一念能變虛空法界,再遠也是一念就到達。不要說彌陀凈土,比彌陀凈土更遠,無量無邊恆河沙的大千世界,也是一念到達,不需要二念、三念,只一念就圓滿到達。所以說不遠。

  下面諦老法師給我們開示。「佛言不遠者,顯極樂乃唯心凈土,何遠之有,疏指佛頂光中彌陀,固是,佛不一定彌陀說在光中,如果是光中彌陀,與韋提覿面相見,佛亦不問知之與不,據佛意謂,爾前言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此不遠,不難往生,祗要繫念阿彌陀佛,諦觀彼極樂國土。」諦閑法師重在這兩句,這兩句解釋非常親切,確實比智者大師說得清楚,說得中肯,說得好!遠近不是要緊的事情,要緊的事情是怎樣去,決定去,這個才要緊。諦老根據經意來解釋,只要繫念阿彌陀佛,「繫念」根據前面的意思就是信願求生,求生之心非常的懇切,這就是繫念。求生之心懇切,我們這個世間自然就淡薄,這個世間不論你是處人接物、對人對事,你不會去計較,也不會去認真,為什麼?一心一意想到極樂世界去。想舍離這個世界,還會跟這個世界有什麼過不去?沒有!這就是所謂萬緣放下,這是真放下。繫念就是放下萬緣,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

  諦觀就是憶佛念佛,十六觀把它總括起來說,就這四個字。前面十五觀是憶佛,最後一觀是念佛,憶佛念佛,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才曉得諦觀是包括了修行的方法。憶念的範圍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繫念,即思惟,助道也,諦觀,即觀想,正行也」,持名念佛是屬於正行,它是屬於觀想的範圍,十六觀範圍之中。所以諸位要記住,持名不是助念,持名是正念,不是助道的,是正行。「二俱凈業」,佛給我們講的二種都是凈業,「正助行成,臨終決定往生,可無疑貳」。正修助修,正助雙修,臨終決定住生,這是毫無疑問的問題。

  下面佛是先要給我們講繫念,繫念的三種凈業。我們把這個文念下去,這個非常重要,這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所以科題上講「正示往生正因」,裡面兩段,第一段是正因。所以這是非常重要。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管是積功累德修行的人,或者是臨終懺悔往生的人,『三福』一定具足。阿闍世王以後也往生凈土了,他殺父害母,他有沒有修「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給諸位說有。現在是沒有,臨終一懺悔就有,一懺悔就具足。想像過去對父母那種態度,心態、行為真正是錯了,徹底改過自新。這一下改過自新,他這個福就具足了,為什麼?他再不會用這個心態、用這種行為對待父母,真正改過。我們中國人有個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他真徹底悔改了。阿闍世王到臨終才悔改,所以他必須具足這三種凈業,沒有這三種凈業是決定不能往生。這是諸位同修要記住的。

  我們現前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沒有關係,學阿闍世王,到臨終我們再來懺悔往生」。如果抱著這種心態,叫投機取巧,這樣的心態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你臨命終時沒有機會懺悔,必然墮落。佛教訓我們,我們在沒有聽到佛法之前造作的罪業,是迷惑顛倒。聽到佛法之後,尤其是接受三皈、眾戒之後,再要造作罪業,是罪上加罪。所以,四重戒不通懺悔,懺悔的機會沒有,這是諸位一定要記住。決定不能存個僥倖的心理,那就大錯特錯了,從今天起認真的修學。

  這個三句,第一句裡面有: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四樁事情。第二:

  【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樁事情。第三: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四樁事情。

  總共十一樁事情。第一是人天福,註解裡頭說第一是「共凡夫」,人天福報,第二是「共小乘」,第三是「菩薩福」。所以這個三條後後勝於前前,後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後面。如果細說總共十一句,後一句包括前面一句,前面一句不包括後一句。換句話說,不孝父母決定不可能『奉事師長』,沒有這個道理的。不能夠奉事師長,慈悲心一定沒有,不會有慈悲心。沒有慈悲心怎麼可能修十善業?沒有十善業怎麼可能『受持三歸』?受持三歸的人決定是圓滿的十善。你從這個地方來看,就曉得凈土宗是易行道,實在也不容易!要容易,那是一萬個念佛的一萬個都往生,為什麼李老師常說,一萬個念佛的人當中,只有兩、三個往生?那兩、三個往生的人你仔細去觀察,他真的做到,他確實做到。凡是不能做到,陽奉陰違,不能往生,不管你是在家出家,你想生凈土沒那麼容易。佛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是我們自己沒有去照做。

  此地的註解我們簡單跟諸位念念。這段不必細說,因為我們剛剛在講堂當中說了不久,我記得是講了三次,把這個三條講完。希望大家把那個錄音帶找出來細細去聽聽,非常重要。得生與否這是關鍵,沒有這個基礎,那一句佛號怎麼能念得好?怎麼能念得相應?我們今天念的阿彌陀佛不相應,愈念煩惱越多,念到最後都不想念了,念不下去,就是沒福。這是三福。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相應,是有大福報的人,這才能念得相應。

  我們看一百三十四面倒數第二行,從第三句看起。「總之欲修凈業,父母不能不孝,師長合宜奉事」,合宜是應該,「身口意業,不得不慎」,慈心、十善就是身口意業,十善是身三、口四、意三,要謹慎。「是凡夫分所當行,故曰共凡夫」,這是人天基本的德行,這個地方做不到;換句話說,人天的資格來生都得不到。來生得不到人天,到哪裡去?當然到三惡道去了。能把這個四句真正守住,做到了,來生決定不墮三惡道,人天福報。父母,這個沒有話說,養育之恩怎麼能不報?師長,這裡頭有問題,我們親師、擇友要選擇。父母不能選擇,沒法子選擇的,老師可以選擇,要選擇真正善知識,親近他,拜他做老師。拜他做老師要聽話,不聽話沒用處,奉事師長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所以選擇老師要慎重又慎重。

  佛門裡面,皈依的師父沒什麼關係,皈依的師父、剃度的師父、受戒的師父都不重要,那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個等於說介紹我們入佛門來的,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是指導我修行的師父,我們佛門裡面講傳法的師父,這個弟子叫法子。這個師父在佛門裡面非常重視,這叫師承。我不是在他那邊歸依的,他也不是我的戒和尚,這個沒關係。我跟他學法,他傳法給我,這就是我的和尚,親教師,這個重要!在家修行也是如此,一定要選擇善知識。實在選擇不到,哪個是真正善知識,我們也不認識。愈是真正善知識,你去求他,他愈謙虛,「我沒有東西教你,我自己生死都不能了」,愈謙虛、愈客氣。那個不是善知識的,「我修行功夫好,我可以放光,我有神通」。今天真假不容易辨別,在這個時候怎麼辦?所以我常常勸同修我們以古人做老師,這個沒錯,用這個方法。

  最好的老師是阿彌陀佛,那還會錯得了?直接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不在,那怎麼辦?凈土五經就是的,依照凈土五經去學,你就是拜阿彌陀佛做老師、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這個老師決定錯不了。如果說這個太深,我還不懂,淺一點,找近一點,印光大師。印光大師雖然不在世了,《文鈔》在。我天天讀《文鈔》,依教奉行,他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印光法師是我們的老師,這是准錯不了的。要好好的選擇老師,選擇同參道友,我們這一生才會有成就。


推薦閱讀:

佛經
感覺很不錯的佛經語句
盤點佛經中的經典名句,比金子還要貴!
觀無量壽佛經第八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佛經故事:懶惰的難陀

TAG: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