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釋疑(2)「六證」心訣
「六證」心訣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知道有所依止,才能心定一處;心定一處之後才能靜氣凝神;靜氣凝神之後才能安住當下;安住當下之後才能精思細慮;精思細慮之後才能得未嘗有。萬物都有本有末,事緣都有始有終,知道它們的先後次第和運行規律,就趨近於宇宙人生的無上大道了。
這一段,說老實話,譯得我非常痛苦。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在一些關鍵、微奧的字句上很不容易處理,腦子裡也許有若干意思相近的詞,可就是沒一個非常準確的,叫我「為求一字穩,拈斷數根須」。
前邊已經說過了,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是三而一的關係,一通而俱得。那麼,如何能求證到自己光明的德性?方法就在這一章的「止、定、靜、安、慮、得」之中。南懷瑾先生在《原本大學微言》中加了第一個「知」字,稱七證。可我作「六證」,因為「知」在本章並非單獨成立的心性修行的次第,「知」是知道、能夠的意思。也就是說,《大學》全文共有三處關鍵性的數字:三綱、六證、八目。三綱是根本,是「道」的體、相、用,所以三綱其實是「一綱」,不明白這一層,就容易象朱熹那樣,企圖在文章中找到解釋這三綱的章句。所以最好概括為「一綱、六證、八目」,既不容易使學人產生混淆,數字「168」還非常吉祥。照易經數理看,一元為道體,乾坤大始,六爻通一切神變,八卦盡萬物情狀。按生意人的心態,新燕頓旺解讀的《大學》蘊涵聚寶盆,「168」就是「一路發」,哈哈,一定生意頓旺的。所以有錢人最好多買我這本書。
六證是「內聖」的步驟。八目是「外王」的步驟。這個我後邊還會詳細去說明。只是一般人都容易把重心放在八目上,而忽略了「六證」對儒典修學的決定性作用,這正是造成人們期待「八目」要被完整闡述,認為「格物致知」有漏簡的深層原因。關於這一點,我們先點出來,到後面一併討論。
親民,就是仁,對「仁」的闡述在《論語》中已經基本完成——包括「吾道一以貫之」、「仁者愛人」等仁的內涵的闡述,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以及「忠恕」以得仁的修學方法,還特別指出了「里仁」得智的重點,使我們能獲得「中庸」至善的妙用。
子思對孔子學說整理、發展的偉大貢獻,便在於對明明德(達道)、中庸至善(達德)的發明闡述,使孔子「下學而上達」的心得智慧得到完整的延承。同時,子思還結合自己的修學體驗,對原先以「禮樂」修學為綱的方法加以發展,拈提出本章「止、定、靜、安、慮、得」六步內證心訣,使得儒學成為可學、可得、可行的完整體系。
準確地說,是子思成功地將「禮樂儒學」發展為「心性儒學」。而且我認為,這一看似輕巧的轉變,實際上卻事關儒家思想的生死存亡。
從春秋到戰國時期,正是違禮、僭禮行為從躲躲閃閃到毫無顧忌的時期,可謂世道沉淪,人心不古,醜惡當道,良善無存,社會秩序混亂已極,禮樂重建已成幻想。所以,儒家思想欲借禮樂而修身、治國的理念將不復為人徵信。所幸的是,亂世而有聖人輩出。曾子因孝禮、忠恕以悟道的經驗,使他深刻領悟到孔子之所以崇尚禮樂,並不在於堅持禮的各種細節和形式,而在於他深知「禮敬」在修身、治國方面的重大作用。孔子尚禮,其實是尚禮的精神、禮的本意,這一大智慧在曾子為主導編輯成的《論語》中被一再闡述並反覆強調(參見拙著《隱藏的論語》「八佾第三」、「顏淵第十二」等章)。
子思作為《論語》編輯的重要參與者,在曾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吾日三省吾身」的貫徹禮敬以修身養德風格的影響下,自然深明要義,才將禮樂的精神內核更巧妙地轉述為「誠敬」和「慎獨」,從而擺脫時代「禮崩樂壞」的現實對儒家思想造成的衝擊,突破了儒士們在修學、實踐儒家思想時所有的困擾。所以,「禮樂儒學」發展為「心性儒學」,乃大勢所然,它一方面延承了孔子學說的精華,又剔除掉了孔子學說中因過於強調禮樂而造成的不合時宜,使儒家思想在戰國及其以後的時代能夠繼續在「士人」中發揮巨大的精神感召力量。
到孟子的時候,他既在「善養吾浩然正氣」的心性修行上頗有心得,又將孔子的「仁義」思想進一步引申,發展為「王道」精神的「政治儒學」。此後,漢武帝「獨尊儒術」,《春秋》「公羊學」、「穀梁學」在西漢時相繼得到發展,「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遂雙木成林,互融互輔,《大學》所示之內聖、外王之道才真正得以展現。至於「宗教儒學」,則與西漢王莽倡導古文經學,使之與《易經》玄學、五行學說相結合,興起東漢時期「讖緯學」熱潮有關。同時,官方尊孔、廣立文廟,帶動了民間尊孔、祭孔的宗教傾向。但我認為,儒學後系的發展中,「宗教儒學」並沒有理論上的繼續發展,對儒家思想的實踐和普及意義也不大,不必多予考析。
推薦閱讀:
※情人節,單身最值錢
※你的大學在知乎上排第幾?
※懷特海:大學及其功能
※香港嶺南大學校歌
※無量壽經 (第五十六集) 1992/6 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 檔名:02-012-0056
TAG: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