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教學自信從哪裡來?
我一位老友是某校退休的英語教師。一次,我們在一起吃飯,在座的另一個英語教師為了活躍氣氛,講起了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
有些學生初學英文時喜歡用漢語標音,學到了「English」一詞時:學生甲標以「陰溝里洗」,學生乙標以「應給利息」,學生丙標以「因果聯繫」,學生丁標以「硬改歷史」。結果二十年後:甲成了賣菜小販,乙成了銀行職員,丙成了哲學教授,丁從了政。
老友聽了這個笑話之後,一言不發。後來,竟然再也不願和那位英語老師見面了。我問起原因,老友說:一個看不起自己專業,拿自己專業來開玩笑的人,我認為是缺乏基本的教師素養的,因此我不願與之交往。聽了老友的解釋之後,我深以為然。
教師執教的專業,不僅是我們的職業謀生之道,更是我們在廣闊知識領域裡擁有的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一個具有專業精神的教師,首先應該尊重的,就是自己的專業。而這種尊重,我覺得甚至應該用專業信仰來概括。
教師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專業人員,因為教師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面對的是廣大學生,教師的專業功底是否穩固直接影響其教學的成敗,也直接影響所教學生的成長,因此,教師的專業水平事關每個學生的未來,豈容忽視。而一個不尊重、不熱愛自己專業的教師能夠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這是不可想像的。
作為語文教師,這種專業信仰尤其顯得重要。語文是中學各科中唯一的母語教學科目,也幾乎是唯一一個能相伴每個學生一生的科目。語文教學承擔了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獨立自由的思考精神、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為學生幸福人生打下底色的諸多重任。而一些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影響,採用題海戰術應付考試,課堂上語文的美感、韻味蕩然無存。這也與語文老師在一些風氣和重壓之下,專業信仰弱化,主動放棄專業陣地有不可否認的聯繫。
圝圝希望有朝一日,語文教師們能夠意識到民族文化傳承賦予語文老師的神聖責任,能為自己從事的母語教學工作而自豪,並在這種自豪感以和責任感的驅使之下進行教學研究,提高教學水平,語文教師們才能開始擁有教學自信,母語教學的復興才有希望。
自信來自閱讀帶來的豐厚學養
有一個故事,我經常講給年輕教師聽:
某名牌大學的學生畢業晚會上,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期望:「希望你們畢業後,盡量能做到每年讀一本書。」學生們聽後都頗不以為然:教授似乎太小看我們了,一年何止讀一本書呢?
十年後,這些學生開同學會,又請來了這位老教授。當老教授問他們:十年前我提出的要求你們都做到了沒有時,絕大部分人都沉默了,走出校門之後,生活的奔波,工作的壓力,他們這些昔日的名牌大學學生現在每年能讀一本書的,已經幾乎沒有了。
這個故事是我上大學時看到的,印象頗深。從那時起,我也暗自告誡自己,不要成為故事裡講的那種學生。因此畢業之後,不管工作生活壓力是否大,聊以自慰的是,讀書的習慣基本上還沒改變過。
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在,很多老師,甚至語文老師是很少讀書的,在很多地方,這幾乎已成普遍現象。
讀書是為了什麼?
我以為,閱讀的目的有如下幾點:
一,為生命打底色,創造幸福人生。一個不讀書的人可能生活得很簡單很快樂,而一個不快樂的人,其不快樂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還沒有讀到能夠拯救他的書。
二,建構合理的知識體系,適應社會生活。要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教師必須以自己專業為出發點,建構儘可能合理的知識體系,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日趨變化的社會和教育。
三,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增長職業技能一個合格的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學習型的教師。通過閱讀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水平,成為一個專業性強的教師。
因此,我認為,教師閱讀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建構生命,最後才是為了提高專業水平。從某種角度說,第一點是一種生命閱讀觀和幸福閱讀觀,而後兩者則是功利閱讀觀。
圝圝真正的閱讀,其目的應該是超越職業藩籬之上的,也正因為這種超越,閱讀給職業生活帶來的正面影響才可能是強大而深遠的。而也只有一個學風踏實,作風勤勉的教師,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找到真正的價值所在,建立起超越世俗標準的專業自信。擁有這樣的自信的老師,就會是博學的老師,智慧的老師,神采飛揚的老師,固然也會是學生們喜愛的老師,能夠影響學生一生的老師。
自信來自對生命的關切與尊重
我曾經是個很單純的應試高手。
在一所鎮上的子弟校,生源欠佳,教學條件也較差,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和我的同事們創造了學校的升學奇蹟。奇蹟發生之後,一時間,我似乎已經成了學校乃至全市語文教學的高手,學生的喜愛,同事的肯定,家長的期待,讓我似乎已經看到了「名師」的曙光,直到一件事,徹底改變了我。
可可是我01級的學生,因為第一次高考沒有考上重點,選擇回來複讀,卻在第二次高考後服毒自殺。
一年後,我帶完04級高三之後,我離開了那個學校,那座城市,原因有很多,但是可可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從那時候開始,我經常在問自己:「我們到底在幹什麼?我到底在幹什麼?對可可的死,我應該負有什麼樣的責任?除了分數之外,我們還應該對孩子的什麼負責?!」
多年後,我看到張文質先生的著作,其中的四個字讓我醍醐灌頂:生命在場。
回顧我走過的教育之路,時時刻刻分數是在場的,有時候「表現」在場,有時候「態度」在場,這些構成了我以前教育的整個評價體系,也成為別人,特別是學校和家長對我的評價依據。學生在成績上失敗,就是我的失敗,我被迫在學校和家長的壓力之下開始懷疑我的教學,以分數為依據改變我的教學。
其實,成績是不可靠的,將自信建立在成績上的教師,會因分數的失利而自信全無;領導是不可靠的,將自信建立在領導評價上的學生,也會因領導不盡正確的評價而否定自己;甚至學生也是不可靠的,將自己完全建立在學生評價上的老師,也許不會意識到,學生也正處在成長之中,他們的評價往往也是建立在個人好惡基礎上的,對老師的辛勤付出,他們的反應往往是厭惡而不一定是感激,而所謂的好學生,他們的評價標準甚至會比專搞應試的領導還勢利。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有身在最高層。只有超越了現實功利的老師,才能超越現實壓在我們頭上的陰霾,才能置身於雲層之上觀察教育:身下的雲層永遠是溫暖而雪白,頭上的藍天永遠是湛藍明澈,站在這樣的高度的老師,怎麼會沒有教學自信呢?
自信來自獨立的思考與批判精神
教師的任務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是要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然而,中國教育體制下的學生創造能力不容樂觀,這固然與教育體制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但是,與學生直接接觸的教師,特別是教師缺少獨立的思想與批判精神無疑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為什麼我們的教師缺少獨立的思想?
首先是因為愈演愈烈的考試競爭將教育拉入了漩渦中,應試教育與現實社會脫節。教師的付出、學生的努力被異化為統計表上的一個個數字。
其次,當在校的學生都變成獨生子女的時候,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已經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許多學生在學校出現的缺乏教養、喜歡暴力、自我中心的問題,很明顯是家庭教育環節出現了疏漏,但是似乎現在所有的問題矛頭都指向了教師,而似乎也有些教師心甘情願地背負起了所有的責任,包括本不該自己背負的家庭教育的責任,自願為學生的一切錯誤買單。
這些都壓著老師們,往往使教師沒有獨立思想的喘息空間。
自信來自正確認識教師工作的有限
班級規模太大、教育收費飛漲、就業環境不景氣……這些,都讓教師成為替罪羔羊。
同時,由於網路以及其他媒體對教育負面新聞的過多報導,使教師社會地位急速下滑,從反面抑制了教師的獨立思考,而對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合理負擔逆來順受,教師不僅下滑到了專業化的標準之下,相當一部分教師甚至滑到了職業化的紅線之下。
教師們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能夠做到什麼,在一邊倒的強勢壓力之下,把很多原本不屬於自己的職責也攬了過來,但是力量有限,在一次次任務沒有完成之後,教師的教學自信必然受到嚴重打擊。
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做一個聰明的教師》在對一位老師的案例進行點評時有這樣的論述:
您說「我總不願意做一個罪人,尤其是樹人(學生名字——作者注)的罪人,這種責任誰也承擔不起啊!」這話我很不贊成。孩子又不是您一個人教育出來的,有那麼多人在影響他,憑什麼他教育不好要您一個人負責任?這沒道理。您只能負您應該負的那部分責任,請您不要把別人的責任攬在自己的身上,那樣只能破壞您的身心健康,對工作沒有絲毫好處。
教師工作是有邊界的。
教師是學生一生的指導者,而不是承包者。
恕我直言,想承包孩子的一生,看起來好像是責任感挺強,其實是自我中心——對自己的作用估計過高了。學生怎樣度過一生,首先是他自己的事情,某個班主任不過是他的很多幫助者中的一個而已。對許多孩子來說,我們只是個過客。
真正的自信絕不是大包大攬,不是把自己當超人包打天下。或者說,這種心理恰恰是摧毀教師自信的,因為每個人的力量都有限,當我們承擔起我們無法承擔的任務時——不管這種任務是自願承擔還是被迫承擔的——其結果只有一個:失敗。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負,大包大攬的自負只會造成失敗之後更深的自卑。真正的自信是對自身能力的合理評估,並以此決定對自己工作成效的評估。可以這樣說:如果未能發揮自己應該發揮的能力,即使成功也等於失敗;如果自身已經儘力,但是由於外界的諸多不合理因素而導致自己的工作成效不盡如人意,那麼,即使失敗,也就是成功。一個自信的教師必須要有這樣的判斷能力,即使這種判斷可能與外界相矛盾。
很多時候,自信也就意味著同外界壓力的抗爭。也唯有自信,才能促使自己與這些壓力進行抗爭。
(來源:楓葉教育網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決勝語文課堂教學之磚
※八字預測教學系列之合婚的吉凶
※讓文體意識擦亮語文的星空——我的語文教學探索 羅才軍
※芭蕾舞基本功「擦地」練習要領教學
※教學研究:「長文短教」中的四項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