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國看齊!避談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盟發狠反傾銷
經濟不景氣時,掄起貿易保護大棒最容易,在這一點上歐盟匆匆跟隨美國。
歐盟委員會一向以決策難產、需要通宵召開峰會而著稱,卻在當地時間12月13日迅速通過一條決議,規定可以在未來對包括來自中國在內的廉價進口原料產品徵收更高關稅,且「自我放飛」,效仿美國,不再遵守「從低徵稅規則」(lesser duty rule)。
而就在前一天(12日),中國就美國、歐盟對華反傾銷「替代國」做法,先後提出世貿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正式啟動WTO爭端解決程序。
區別在於,歐盟自覺法理吃虧,為避免同中國發生正面貿易衝突而全面修改、加強貿易保護工具,美國則仍堅決將「市場經濟地位」同「替代國」問題掛鉤——換言之,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與否,與在反傾銷時是否繼續使用「替代國」是完全兩回事,而美國選擇了繼續蓄意捆綁。
「這將是下一屆(特朗普)政府需要來處理的事情。」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歐玉琳(Erin Ennis)12日就中方提起訴訟一事發表聲明說。
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風險部高級分析師李昕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特朗普治下的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或有抬頭之勢,屆時一些主要貿易夥伴,如墨西哥和中國的貿易盈餘或將出現下降,可能引發貿易摩擦甚至貿易戰,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也可能受到貿易不振的拖累。
他補充說,但是也應該看到,貿易保護主義不一定能夠給美國帶來預期的收益:首先美國出口企業也將是潛在貿易戰的受害者;此外,美國消費者將直接為因回歸美國本土而失去成本優勢的產品埋單。
歐盟的小算盤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於爾基·卡泰寧曾在今年7月訪華記者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最好把這個概念(市場經濟地位)忘掉。」
在今年11月24日的漢堡中歐峰會上,歐盟貿易總司副司長佩特里西奧尼(Mauro Petriccione)也發聲稱,「我們正在廢止『市場經濟地位』這個概念。」
歐盟自身的律師團長久以來傾向於認為,在替代國問題上,中國的司法地位更加有力。而如中國向WTO申訴並獲得成功,中國有權依據高額關稅損失對美歐實施等額報復。
然而歐盟內部存在著包括歐盟鋼鐵企業等遊說團體的強烈訴求,在這種氣氛推動下,歐洲議會曾在今年5月12日通過一項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德國慕尼黑經濟研究所(IFO)的數據指出了在這一問題上歐洲部分群體為何要「夾帶私貨」:如果中國得到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對華的反傾銷稅有可能降低17%~28%,這將直接影響到歐盟的生產和就業。
此後歐盟決定其行事的優先權邏輯是:先充實歐盟自身的貿易保護工具,再履行其WTO義務。
在以往,歐盟在反傾銷方面具有市場經濟體和非市場經濟體兩個名單,11月9日,歐盟委員會向歐洲議會及歐盟理事會正式提交修改後的反傾銷法律制度提案。其中,歐盟委員會計劃引入全新的反傾銷計算方法,不再區分市場經濟或非市場經濟題,只要是出現了國家干預所導致的「市場扭曲」,就可以進行反傾銷訴訟。
與此同時,歐盟方面認為,此種應對足以履行其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規定所承擔的義務。
法國駐華大使顧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上月訪法時,中法在一項聯合聲明中陳述了法國關於這一問題的立場,即法國支持歐盟符合WTO框架下的國際承諾,包括關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15條,法國在原則上支持當前歐盟建立一個有效、透明、對各國中立的貿易救濟機制。
顧山還表示,這一問題現在已經不是法國而是歐盟層面關注的問題,歐盟成員國將權力上交給歐盟,在決定作出後,法國會履行相應責任。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則在上個月的一次記者會上表示,中方認為,提案取消「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體現了歐盟履行第15條義務的意願,中方對此表示肯定。
「但中方感到遺憾的是,歐委會提出的新方法以『市場扭曲』的概念和標準替代『非市場經濟』的概念和標準,並沒有從根本上取消『替代國』做法,只是在變相延續原有做法而已。這一方法既沒有全面、徹底地履行第15條義務,也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 陸慷表示。
然而不僅如此,在13日,歐盟又追加了一項貿易保護措施,即當認定對歐盟出口的原材料價格被人為壓低後,即可對上述產品徵收更高懲罰性關稅,拋棄了「從低徵稅規則」。
從通常意義上而言,「從低徵稅規則」 指的是以傾銷幅度(dumping margin)和損害幅度(injury margin)中的低者,作為確定反傾銷稅依據的做法。比如在2011年歐盟「對中國玻璃纖維反傾銷案」中,傾銷幅度為9.6%,損害幅度為7.3%,最終歐盟確定反傾銷稅為7.3%。
然而在廢除了「從低徵稅規則」後,如證明存在成本/價格扭曲,歐盟可以按照傾銷幅度全額的關稅進行徵收,這也是歐盟內部一些國家長期推動的,令歐盟向美國看齊的結果。以冷軋板卷為例,由於歐盟存在「從低徵稅規則」,其對中國徵收的關稅為21%,而美國則平均徵收高達265%的關稅。
美國的風險
與歐盟變相延續原有做法相比,美國的回應更為直接。
實際上,需要注意的是,美國早在2006年就開始布局,以發起「雙反」調查(「反傾銷」伴隨「反補貼」)的方式未雨綢繆。
根據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經濟學家、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伯恩(Chad Bown)的計算,截至2015年,美國對中國產品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超過三分之二都伴隨著反補貼調查。
這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任何有關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變動,即停止「替代國」計算方式,僅能影響在對華反傾銷方面的新調查,而並不影響美國發起包括反補貼在內的其他臨時貿易壁壘。
伯恩還以2013年為例,指出美國這一做法的具體影響。當年,中國出口到二十國集團(G20)國家的產品只有7%被徵收反傾銷關稅或存在其他臨時貿易壁壘;而中國對美出口的商品中,大概僅有9%受到美國反傾銷進口關稅或其他臨時貿易壁壘的限制。
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總額,與中國商品受到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的比例。(1990年-2015年)
因此,如美國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並取消「替代國」做法(即關稅下降50%),中國對美出口是否會出現大幅增量呢?伯恩指出,這其中存在大量假設,是無法給出確切預測的。
然而,如果美國同中國在「市場經濟國家」問題上無法達成政治解決,美國則有可能因中國實施報復,而喪失其出口收入並讓美國工人丟掉工作。
具體而言,中國在WTO啟動爭端解決程序將耗時2~3年,伯恩指出,美國有可能輸掉官司。當美國輸掉官司,卻又拒絕修改相關反傾銷程序的時候,中國可以在WTO的授權下,對美產品提高關稅,來彌補因美國將中國認定為非市場經濟體國家所產生的關稅損失。
與中國要價的籌碼
而需要看到的是,即便對華友好派在內的美國學者、商業界領袖所給出的解決之法也是一條折中之路:他們敦促特朗普政府結束使用對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國家(NME)計算方式,並在具有爭議的行業中使用新的方法論;甚至是使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作為下一屆美國政府同中國談判的砝碼。
伯恩指出,中美需要達成政治解決方式。中美之間可以在過剩產能和國有企業改革方面進行協商。
不過正如中美經濟關係問題專家、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在他最新報告中所指出的,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中,無法想像美國國會能夠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投贊成票。
杜大偉建議,下一任美國政府應使用「市場經濟地位」作為談判籌碼進行談判,特別是在降低鋼鐵等過剩產能方面。
「雖然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並沒有表明任何立場,然而他對於關稅的支持以及他對中國貿易政策的批評,讓一切看起來好像他改變目前在反傾銷計算方式上使用非市場經濟國家標準的可能性不太大。」歐玉琳表示,考慮到WTO訴訟的時間程序,特朗普政府將不可避免地要對這一案件進行應對。
歐玉琳提出,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方面一直支持美國應遵守其WTO承諾,並結束此前替代國等計算方式,並形成一個新的計算方法論:「這可以令美國應對在中國經濟中仍存在扭曲的一些行業。」
她表示,美國可在此種方式方面贏得三重勝利:確保中國不會將產能過剩問題對美輸出,解除國內選民疑慮,同時遵守了美國WTO義務。
推薦閱讀:
※美國駐英大使館耗資66億,背後有何用意?
※美國人終於承認手術或放化療後癌細胞反而加速擴散!
※美國為何總把中國當「軟柿子」捏?
※美國 F1 學生簽證申請必看指南
※美國議員到訪香港要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