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基礎知識入門,教你如何用好手中的相機拍出好照片(1)
數碼相機與傳統相機的根本不同之處在於,數碼相機使用了CCD或CMOS影像感測器和存儲卡卡來取代膠捲。一台相機的檔次,CCD或CMOS的大小是一個重要的指標(感測尺寸越大,相機檔次相對越高,價錢越貴)
數碼相機極重要的一個元件:影像感測器 影像感測器又稱感光器件,是數碼相機的核心,也是最關鍵的技術。一般分為以下兩大類: 1、電荷藕合器件圖像感測器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CCD 是半導體組件,於 1970 年在美國貝爾 (Bell) 實驗室發明。 CCD 其實是一組可以進行"光電轉換"的光電體,當光通過鏡頭聚焦形成影像後,CCD便會將影像的光訊號轉換為電訊號(電壓)。光量愈大,釋放出之電子數量便愈多,電訊號亦愈強,像素的顯示則會愈光。在 CCD 上組成畫面的最小單位被稱為像素,每個光電體亦即等於一個像素。每塊 CCD 所含像素的數目與大小都與影像質素有著直接關係。像素愈高,輸出的影像質素便愈高。 2、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和 CCD 一樣同為在數碼相機中可記錄光線變化的半導體。CMOS 的製造技術和一般計算機晶元沒什麼差別,主要是利用硅和鍺這兩種元素所做成的半導體,使其在 CMOS 上共存著帶N(帶–電) 和 P(帶+電)級的半導體,這兩個互補效應所產生的電流即可被處理晶元紀錄和解讀成影像。 需要注意的是:CCD採用的時間在CMOS之前,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市面大部分數碼相機的感測器採用的是CMOS,粗略來講,CCD的功耗大,成本高,成像相對更為細膩,CMOS能耗低,成本低,高ISO下的成像相對CCD不足,但隨著技術的發展,二者之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小,所以CMOS目前被大量採用。 後面涉及到的感測器均以CMOS為主 感測器的大小以及35mm標準 先講35mm標準以及全畫幅、APS-C規格 數碼單反相機的CCD很多都是「APS-C」畫幅。那麼,究竟APS-C究竟是什麼意思? 還得先從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誕生135膠捲談起。那時候德國研製出拍攝35mm(36-1mm×24mm)電影膠片的Leika照相機後,35毫米膠捲又叫「萊卡卷」,後來世界各廠生產用於拍攝35毫米膠片的照相機越來越多,「萊卡卷」這個名稱已不能適應了,於是就按膠捲的寬度改為「35毫米膠片」直到五十年代之後,為了區分35毫米電影膠片和照相機用的35毫米散裝膠捲,在膠捲盒上印有135的代號。後來大家就公認把35mm膠捲稱為135膠捲,把用135膠捲的相機稱為135相機。 1996年由FujiFilm、Kodak、Canon、Minolta、Nikon五大公司聯合開發的APS(Advance Photo System)膠片系統問世。APS開發商在原135規格的基礎上進行了徹底改進,包括相機、感光材料、沖印設備以及相關的配套產品上都全面創新,大幅度縮小了膠片尺寸,使用了新的智能暗盒設計,融入了當代的數字技術,成為了能記錄光學信息、數碼信息的智能型膠捲。 APS定位於業餘消費市場,共設計了三種底片畫幅(H、C、P): H型是滿畫幅(30.3×16.6mm),長寬比為16:9; C型是在滿畫幅的左右兩頭各擋去一端,長寬比為3:2(24.9×16.6mm),於135底片同比例; P型是滿幅的上下兩邊各擋去一條,使畫面長寬比例為3:1(30.3×10.1mm),被稱為全景模式。 APS問世以來前後有50多家生產廠商加盟。 由於在現今數碼單反相機中,大都是採用了小於135規格的CCD或CMOS感光器件,除了奧林帕斯的4/3系統和佳能全畫幅以外,現存幾乎全部都是和APS-C型膠片一樣的大小:長寬比為3:2,邊長近似為24.9×16.6mm,為了便於形容,人們就把類似這種大小的感光器件稱之為「APS-C規格」。 到了數碼相機時代,由於35mm膠捲的廣泛使用,於是乎它便成了數碼影像感測器的標準(其實感測器的作用相當於膠片相機的膠捲),就像我們用米或者公斤來度衡長度和重量一樣。35mm成為我們判斷鏡頭視野度的一種標註。例如,28mm 焦長可以實現廣角拍攝,35mm焦長就是標準視角(人單眼視覺),50mm鏡頭是最接近人眼自然視角的,而380mm鏡頭就屬於超望遠視角,可捕捉遠方的景物 剛才說了,35mm是感測器的標準,大小為36x24mm,這種尺寸的感測器就是全畫幅尺寸(因為是基礎知識,中畫幅和大畫幅不在此處涉及)。如下圖基本上為市面上常見的影像感測器大小,同為APS-C,佳能和尼康有一點差異,尼康的標準更大一些。 圖一:各廠家的感測器標準(這也是相機好壞的一個極其重要指標)
圖二:各尺寸下的面積大小
圖三:35mm的膠片和35mm規格的感測器(大小一樣)
數碼單反相機的核心構件 快門機構 相機曝光時間的長短是通過快門實現的,快門和光圈配合使用,其用途是控制相機內部感光元件的進光量。在光線條件相同時,要想獲得正確的曝光,如果光圈設定很小,需要較長的曝光時間,而當光圈設定得較大時,則需要較短的曝光時間進行曝光。 光圈 光圈是鏡頭內部的一個控制光線進光量的組件,光圈開啟的大小是通過一個可調整的控制器實現的,通常光圈採用多片結構,它於人類瞳孔的結構,可以很輕鬆地關閉和打開,光圈數值用F值表示,有時採用小寫的f,光圈的數碼越小,光圈越大,進光量也越大,如f2.8的大圈大於f4。 鏡頭體系 鏡頭是單反相機的眼睛,它的內部由各種透鏡組成。每一個品牌的數碼單反都有著龐大的鏡頭系統,每套系統中的鏡頭各類繁多,常見的有廣角鏡頭、中焦鏡頭、微距鏡頭、長焦鏡頭等。具體分類,說到鏡頭的時候再細講。 什麼是快門速度,光圈,ISO,白平衡? 先講快門速度 快門是鏡頭前阻擋光線進來的裝置,是一種讓光線在一段時間裡照射膠片的裝置。 一般而言快門的時間範圍越大越好。也就是說相機能達到的快門速度越快越好。 各級快門速度 快門速度單位是「秒」。專業135相機的最高快門速度達到1/16000秒。常見的快門速度有: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等。相鄰兩級的快門速度的曝光量相差一倍,我們常說相差一級。如1/60秒比1/125秒的曝光量多一倍,即1/60秒比1/125秒速度慢一級或稱低一級。1/60秒的曝光量是1/125秒曝光量的2倍。為什麼夜晚的時候,我們手持相機,拍出來的照片會發虛,模糊?那就是因為快門速度太慢的原故。目前大多數單反相機都具備了B門功能,這是一個能自由決定快門曝光時間長短的功能,目前暫不涉及。 安全快門速度:什麼是安全快門呢?簡單地說,就是保證手持穩定拍攝的快門速度。高於這個快門速度,就能夠保證手持拍攝的穩定性;低於這個快門速度,手的晃動可能會造成照片拍虛。 安全快門的計算 快門速度是以秒來衡量的。那麼,什麼樣的快門速度才能稱得上是安全快門速度呢?實際上,安全快門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它與所使用的鏡頭焦距密切相關。安全快門速度是焦距的倒數,也就是安全快門速度=1/焦距。例如,如果在佳能EOS 30D上使用一支50mm的鏡頭,那麼1/80s就是安全快門,因為EOS 30D的焦距轉換係數為1.6(這個系統和後面為什麼要乘以1.6,關於等效35mm焦距,這個後面講),所以50mm的鏡頭的實際等效焦距是80mm。如果選擇1/125s或者1/250s的快門速度,能夠保證拍攝的穩定性。反之,如果選擇1/30s的快門速度,則有可能會出現「拍虛」的情況。 快門速度不同,拍攝的題材,進行的創作也不同。慢絲綢般的流水、夜晚拖拽的車燈,需要用慢速快門,抓拍高速運動的飛鳥、賽車,則需要快速快門。 圖一圖二:慢速快門拍攝出來的車水馬龍和流水絲綢般的效果
圖三:高速快門,將賽車運動的瞬間凝固下來
圖四:巧用快門速度,拍攝出來的運動效果(如何拍攝,手法後面的創作篇再講)
光圈 光圈是一個用來控制光線透過鏡頭,進入機身內感光面的光量的裝置,它通常是在鏡頭內。表達光圈大小我們是用f值來表示。 光圈F值=鏡頭的焦距/鏡頭光圈的直徑 從以上的公式可知要達到相同的光圈F值,長焦距鏡頭的口徑要比短焦距鏡頭的口徑大。[1] 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0,F1.4,F2.0,F2.8,F4.0,F5.6,F8.0,F11,F16,F22,F32,F45,F64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光圈 F 值越小,通光孔徑越大,在同一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便越多,而且上一級的進光量剛好是下一級的兩倍。例如光圈從F8調整到F5.6 ,進光量便多一倍,我們也說光圈開大了一級。F5.6的通光量是F8的兩倍。同理,F2是F8光通量的16倍,從F8調整到F2,光圈開大了四級。對於消費型數碼相機而言,光圈 F值常常介於 F2.8 - F11。此外許多數碼相機在調整光圈時,可以做 1/3 級的調整。F後面的數值越小,光圈越大。光圈的作用在於決定鏡頭的進光量,光圈越大,進光量越多;反之,則越小。簡單的說就是,在快門速度(曝光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光圈F數值越小光圈越大,進光量越多,畫面比較亮;光圈F數值越大光圈越小,畫面比較暗。 光圈的作用 1.能調節進入鏡頭裡面的光線的多少,舉例來說:家養的小貓,白天的瞳孔總是縮成一條線,到了晚上,就自動地打開成為一個圓孔。所以,同樣道理,在拍照時,光線強烈,就要縮小光圈,光線暗淡,就要開大光圈。也就是說F值越小的相機(其他參數不變),越有利於夜景拍攝。 2.光圈是決定景深大小最重要的因素,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舉例來說:患有近視眼的朋友,不戴眼鏡的話,總是習慣性地眯起眼睛看東西,這樣往往看得清楚一些,套用攝影的術語,這就叫做:縮小光圈(瞳孔),增加景深! 為什麼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漂亮的背景虛化的圖片,這和大光圈離不開關係,光圈越大,背景虛化得就越厲害。 圖一:光圈的大小
圖二:光圈在鏡頭中的樣子
圖三:大光圈、長焦距下拍攝的背景虛化的人像(背景虛化成像,關係到焦距、光圈大小、景深控制的影像,焦距和景深的概念後面講)
ISO 感光度 感光度是膠片對光線的化學反應速度 數碼相機的感光度是一種類似於膠捲感光度的一種指標,實際上,數碼相機的ISO是通過調整感光器件的靈敏度或者合併感光點來實現的,也就是說是通過提升感光器件的光線敏感度或者合併幾個相鄰的感光點來達到提升ISO的目的。數碼相機提升ISO以後對畫質的損失是很大的,尤其感光器件面積較小時,提升ISO簡直就是要命。 早在膠片時代我們的攝影生活就默默遵循這一行業標準,購買膠捲時包裝上都會標示ISO 100、ISO 200、ISO400這樣的字樣,此處的ISO數值越大,表示膠捲的感光速度越快,意味著ISO數值高的膠捲,只需要較弱的光線就能使膠捲生成影像,以便在同樣亮度的光線條件下,可以使用較小的光圈或較高的快門速度,即感光度與所需的曝光量成反比。舉個例子來說,ISO 100的曝光速度比ISO 50快一倍,因為在相同情況下使用ISO 50時曝光1/125秒,如果換用ISO 100的膠捲只要1/250秒。 高感光度優點 感光度對攝影的影響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速度,更高的感光度能獲得更快的快門速度,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其二是畫質,越低的感光度帶來更細膩的成像質量,而高感光度的畫質則是噪點比較大。說到這裡順便導入一個概念——噪點,主要是指CCD將光線作為接收信號接收並輸出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影像中的粗糙部分。那麼噪點是怎麼產生的呢?首先要明白對於作為電子產品的數碼相機來說,內部的影像感測器在工作中一定受到不同程度的來周邊電路和本身像素間的光電磁干擾,簡而言之就是拍攝出的圖片一定會存在噪點,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看到的只是程度的輕重而已。 高感光度缺點 對於第一種提供高ISO數值的解決方案來說,在加大增益幅度的同時,噪點信息也被相應放大,故在高ISO畫面中噪點也越發明顯;而第二種方式如上文所述那樣,在獲得高ISO的同時與成像相關的像素數也會成倍縮減,為了保證成像尺寸原本的影像信息會被擴大,噪點就這樣產生了;對於第三種解決方案而言,因為減少了感光像素,所以在白平衡過程中只有進行像素插值才能得到完整的影像。相信這三條解釋並不難理解,對於現在數碼相機中流行的「降噪功能」就是為了消減第三種解決方案帶來的噪點而設計的。相信經過本文的論述,數碼相機擁有可變ISO感光度已不再是秘密了,雖然高ISO在噪點方面還是令我們有這樣那樣的擔憂,但為了獲得更高的快門速度和更明亮的畫面,這也算是一種不增加成本的折中解決方法。 圖:同環境,不同ISO下的圖片對比。可以看出,ISO越高,圖像的嗓點越多。合理運用光圈、快門、ISO才能正確對一張照片進行曝光。
接下來說白平衡 說到白平衡,就得先說一下色溫的概念 什麼是色溫?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就是「色彩的溫度」,色彩光線也有溫度?是的,但此溫度非彼溫度,那麼,色溫如何解釋呢? 色溫(colo(u)r temperature)是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單位為K(開爾文)。色溫是表示光源光譜質量最通用的指標。色溫是按絕對黑體來定義的,光源的輻射在可見區和絕對黑體的輻射完全相同時,此時黑體的溫度就稱此光源的色溫。低色溫光源的特徵是能量分布中,紅輻射相對說要多些,通常稱為「暖光」;色溫提高後,能量分布中,藍輻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稱為「冷光」。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溫為:標準燭光為1930K(開爾文溫度單位);鎢絲燈為2760-2900K;熒光燈為3000K;閃光燈為3800K;中午陽光為5600K;電子閃光燈為6000K;藍天為12000-18000K。 在色溫上的喜好是因人而定的,這跟我們日常看到景物景色有關,例如在接近赤道的人,日常看到的平均色溫是在11000K(8000K(黃昏)~17000K(中午)),所以比較喜歡高色溫(看起來比較真實),相反的,在緯度較高的地區(平均色溫約6000K)的人就比較喜歡低色溫的(5600K或6500K),也就是說如果你用一台高色溫的電視去表現北極的風景,色彩看起來就感覺偏青;相反的若你用低色溫的電視去看亞熱帶的風情,你會感覺色彩有點偏紅。意思也就是說,拍出來的東西,顏色和看到的不一樣,會出現偏色。而色溫和白平衡有什麼關係呢,接下來就講。 色溫圖展示
常見光線色溫表
同一張照片,選擇不同色溫的情況下,拍攝出來的照片效果。左邊為高色溫,右邊為低色溫。
各種形態下的攝影師。剛才微博上看到的,發上來,供大家一樂。
接著說白平衡 白平衡,字面上的理解是白色的平衡。白平衡是描述顯示器中紅、綠、藍三基色混合生成後白色精確度的一項指標。調整白平衡的實質是調整色溫。 白平衡的基本概念是「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將白色物體還原為白色」,對在特定光源下拍攝時出現的偏色現象,通過加強對應的補色來進行補償。 白平衡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最通俗的理解就是讓白色所成的像依然為白色,如果白是白,那其他景物的影像就會接近人眼的色彩視覺習慣。調整白平衡的過程叫做白平衡調整,白平衡調整在前期設備上一般有三種方式:預置白平衡、手動白平衡調整和自動跟蹤白平衡調整。通常按照白平衡調整的程序,推動白平衡的調整開關,白平衡調整電路開始工作,自動完成調校工作,並記錄調校結果。如果掌握了白平衡的工作原理,那麼使用起來會更加有的放矢,得心應手。 數碼相機中,選擇白平衡通常都是通過WB按鍵,根據環境光線下色溫的不同,最好是手動設置白平衡,自動白平衡往往不太準備。(本節白平衡需要結合上面的色溫共同理解) 圖一:相機預置白平衡,以及其對應的色溫
圖二:同場景,同時間段設置不同白平衡(色溫)的照片對比
對焦與景深 單反通常會提供三種自動對焦模式:1、單次自動對焦,當對焦完成後半按快門即可鎖定對焦。2、連續自動對焦模式,自動 對焦會一直跟蹤運動主休連續對焦。3、智能伺服自動對焦模式,該模式由數碼相機自動判斷被報運動主體是靜止還是運動,若靜止則採用單次自動對焦,若運動則採用連續自動對焦模式。 在數碼相機機身上,自動對焦通常都是AF.S/AF.C,該檔位通常都在鏡頭和機身的連接處。此外,還有一檔MF檔,該檔位是手動對焦檔位,初學者暫時不推薦該檔位。 景深 景深是指被攝主體(焦點)前後仍然能夠清晰成像的距離範圍,如果距離較大則可以說景深較大,如果距離較小則可以說景深較小。 對同一款單反相機來說,景深和如下三大要素有關:1、光圈,光圈越大則景深越小,反之亦然。2、焦距,焦距越長則景深越小,反之亦然。3、對焦距離,對焦距離越近則景深越小,反之亦然。這裡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同等條件下,影像感測器面積越大,虛化的效果越好(也就是景深越小) 另外,背景景物距離被攝主體越遠則虛化效果越明顯。如何解釋呢:意思就是說,即使我們採用同樣的數碼單反相機和同樣的攝影鏡頭,採用同樣的光圈拍攝時,我們仍然會發現有的照片背景虛化效果很強烈,有的卻不明顯。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被攝主體,離背景越遠,虛化效果越明顯。通過下面的照片來具體說明。 圖一:不同的景深。大光圈下,景深較小,如圖右所示,除人物主體外,焦點以外的後面的房子都模糊了。小光圈下,景深較大,如圖左所示,除人物主休外,焦點以外的後面的房子相對比較清晰(圖片不好找,大家將就看,意思明白即可)
圖二、圖三為同焦距、快門速度,光圈大小、ISO下拍攝的圖片。即可看出,圖二背景樓房、燈光離被攝主體(女孩)較遠,所以背景完全被虛化掉了,圖三背景離被攝主體較近,虛化的效果就不如圖二明顯。
相素 此段直接摘抄自中關村網路 很多人去買相機的時候,會有銷售人員告訴你,這款相機1600W相素,那款相機1200W相素,1200W相素的賣5000,1600W相素的賣1500,你們是否就覺得很奇怪,不是說相素越高,越好嗎,怎麼低相素的相機反而賣得更貴呢?要明白這個,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相素,相素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簡單一點來講,將 一將照片放大到最大,我們會發現照片實際上是由很多單一色彩的「點」所組成的,這些單色的點就是我們所說的像素,它是構成照片的最小單位。一張照片,如果橫向有4000個點,縱向有3000個點,那麼組成這張照片的有效像素即為4000×3000=1200萬。照片的有效像素越多就意味著組成照片的「點」越多,說的專業點就是照片的解析度越高。如下 圖所示
相素不同,粗略來講是相片的大小不同。高像素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照片的尺寸會很大,下面這張圖就是使用不同像素相機拍攝的同場景照片。從圖片中我們能很明顯的看出,雖然拍攝到的畫面是相同的,但是高像素照片的尺寸明顯比低像素的大,這不僅便於我們沖洗大尺寸的照片,而且在後期剪裁時也能擁有更大的靈活性。
在大多數人眼裡,高像素就等同於高畫質,這樣的說法到底對不對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更多的像素只是拍出高解析度照片的基礎,但並不是全部。因為照片成像質量的好壞和感光元件尺寸、影像處理器、以及鏡頭解析力都有直接的關係,就如同「木桶原理」一樣,高畫質取決於相機成像系統中最薄弱的環節。因此高像素只能說不給畫質拖後腿,但並不能說就等同於高畫質。 畫質與感測器的尺寸也有很大關係
三年前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iPhone 4發布會上介紹視網膜技術時是這樣闡述的:「當你所拿的東西距離你10-12英寸(約25-30厘米)時,它的解析度只要達到300ppi這個『神奇數字』(每英寸300個像素點)以上,你的視網膜就無法分辨出像素點了。」這就是蘋果對「視網膜屏幕」的最初定義。 同理,我們將視網膜的概念延伸到照片上,當照片的列印解析度達到300dpi時,我們就可以認為其列印清晰度達到了視網膜水準,也就是說在一般距離下,人眼是無法分辨出單個像素點的。那麼到底一張照片達到多少像素時,才能滿足視網膜清晰度的沖印呢?看下面的表格。
參考上面的表格,家庭用戶最常沖印的8寸照片僅需432萬像素就能滿足了,即便是沖印15英寸的大照片,也才需要1500萬像素,目前市場上的大多數相機都能滿足這樣的沖印水準。當然,如果你經常在沖印前對照片進行大規模的剪裁,那就另當別論了。因此對於基本只衝洗8英寸以下照片家庭用戶來說,高像素更加顯得「意義不大」。 接著講曝光 曝光通俗一點來講,就是相機通過進入機身的光線,將景物清晰的呈現出來的過程,意思就是說,通過合理的設置快門速度、光圈大小、ISO,將你眼睛所見的景物,明暗對比,細節清晰的拍攝出來,即如眼所見.當你半按快門鍵,焦點鎖定以後,再全按快門鍵,聽著咔嚓的一聲(快門聲音),相機即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曝光過程。 正確的曝光,其實就是要設置光線進入機身的進光量,上面我們已經說了快門和光圈,快門慢一級,通光量增加一倍,同理,光圈大一級,通光量增加一倍,如果是慢速快門,和大光圈,高ISO在晴朗的天氣下,那麼照片就會白茫茫的一片,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曝光過度,如果是快速快門,小光圈,低ISO在晴朗的天氣下,那麼照片會偏黑,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曝光不足,所以,要正確的設立快門速度、光圈大小、ISO值,才能得到一張曝光正確的照片。 同一張照片,同光圈,同ISO下,不同快門速度下,曝光得到的照片,同理,同快門速度,同ISO下,不同光圈和同光圈、快門速度,不同ISO下,得到的都是如下照片
舉報 回復 作者:菜有些咸 時間:2013-03-20 16:16:14 M舉報 回復 作者:霍犀子 時間:2013-03-20 16:26:49 馬克舉報 回復 作者:不知所起僅此而已 時間:2013-03-20 16:32:49 1舉報 回復 作者:問卜0_0 時間:2013-03-20 16:33:30 @370901027 282樓 2013-03-20 15:26:10 拍雪景,應該盡量使畫面乾淨而整潔,攝影,並不是將所有的景物全部都納入取景框,攝影是減法的藝術,畫面要有主體。後面講構圖的時候會具體講到。 下面給你看一組,和我們公司有合作關係的某位攝影師拍的雪景,對比一下,你是否會發現,你拍的雪景,構圖很雜亂無章呢? ----------------------------- 好看呀~不過這些照片都是雪後照的,那在下雪中應該怎麼拍?怎麼把飄落的雪花拍出來呢?舉報 回復 樓主:370901027 時間:2013-03-20 16:38:47 上一組圖片,自拍的小技巧,拍照的時候,不要都是剪刀手(圖片來源於微博)
多人聚會時候拍攝方案
接下來講曝光補償和測光模式 能將這些概念講得深入淺出,那真是一種過人的能力啊。看到上面有很多筒子說看不明白,樓主實在汗顏啊,樓主表達能力離深入淺出還很遠。後面的東西,盡量說得直白,簡單一點。 曝光補償 上面我們已經說了要讓一張照片正確的成像,需要用相機正確的進行一次曝光。 當我們用相機拍照的時候,輕輕按照一半的快門鍵,液晶屏上就會顯示和最終拍攝效果接近的圖片,這時按下快門按鈕,對焦,曝光一切啟動。這個時候的曝光,正是最終照片的實際曝光效果。但是,機器畢竟是機器,在相機自動測光的過程中,其曝光不一定是正確的曝光量,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通過曝光補償來修正相機的曝光量,使其達到正確的曝光。打個簡單的比方來說:通過相機自動曝光,拍攝的照片,在液晶屏上回放看到的效果,和眼睛看到的真實影像,如果偏暗,那麼則要對相機進行增加曝光補償,重新拍攝照片,得到一張正確曝光的照片。反之,如果照片偏亮,則要進行減少曝光補償的設置。 曝光補償怎麼應用呢?總起來講,是白加黑減,白的環境下,測光有偏低的狀況,需要增加,反之亦然。 幾乎所有的數碼相機的曝光補償範圍都是一樣的,可以在正負2EV內加、減,但是加減並不是連續的,而是以1/2EV或者1/3EV為間隔跳躍式的。早期的老式數碼相機比如柯達的DC215就是以1/2EV為間隔的,於是有-2.0、-1.5、-1、-0.5和+0.5、+1、+1.5、+2共8個檔次,而目前主流的數碼相機分檔要更細一些,是以1/3EV為間隔的,於是就有-2.0、-1.7、-1.3、-1.0、-0.7、-0.3和+0.3、+0.7、+1.0、+1.3、+1.7、+2.0等共12個級別的補償值。 以下為某相機的機械轉盤曝光補償鍵
注意:曝光補償只在在相機的P(程序自動曝光模式)、AV(光圈優先曝光模式)、TV(快門優先曝光模式)下可以調整,而在M檔(手動曝光模式)下,曝光補償不能進行調整,其原理,在後面講相機的各檔位的時候再講。 既然上面講到了各檔位,那大家先來認識一下相機檔位上面按鍵的意思 以下為佳能5D2的截圖
我們看到,如5D2這種准專業機器,上面常用的檔位為P、AV、TV、M、B 五個檔位(傻瓜自動檔通常只會出現在入門級單反上面),這五個檔位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 P檔:程序自動曝光檔,此檔位下,相機會根據拍攝的情況,自動匹配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該檔位適用於:1、只是拍攝到此一游的照片以及大量的日常生活攝影,2、光線較好時拍攝風景,3、不想耗費時間思考究竟該用什麼光圈或者快門速度時。 當採用P檔時,只要我們旋轉數據輸入撥輪即可在不改變曝光量的前提下重新設置光圈和快門速度組合。 數據撥輪(圖中紅圈所示)
注意:當用P檔時,我們必須時刻關注ISO感光度,白平衡,曝光補償等拍攝模式,如果你根本就不關注這些參數,那就不如乾脆採用傻瓜模式好了。 在旅途中為了充分享受攝影的快樂,大多情況下都可以採用P檔,只有在刻意要選擇快門速度和光圈的時候再用其它檔位。 在該檔位下,因為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都是相機自動設置,那麼曝光補償,就是對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進行輕微的改變。例如,相機原本的參數為1/200,F2.0,ISO100,曝光不足,通過曝光補償,修正為1/200,F2.8,ISO100,反之 亦然。 A/AV檔:光圈優先曝光模式 該檔位通常用於:1、拍攝人像時使用大光圈虛化背景,2、拍攝風景時,需要使用F8-F11最佳光圈,3、使用長焦鏡頭拍攝體育運動或者野生動物時,4、無論是拍攝全景照片還是HDR高動態範圍照片,因為需要一次拍攝多張照片,為了使每張照片的景深都一樣,則只能固定住光圈。5、其它需要刻意使用某一檔光圈時的拍攝題材 上面為什麼說光圈模式是拍攝凝固運動的最佳選擇呢,因為在拍攝運動物體時,當採用快門優先時不容易控制光圈,而採用光圈優先模式卻很容易控制快門速度:只需要將光圈設置為較大,快門速度自然也會很高。總之,當既要凝固運動瞬間,又要兼顧景深和背景虛化時,此時最好的選擇就是採用A檔。 那麼究竟在什麼情況下才會用S/TV快門優先模式呢?答案就是只有在你確切知道用哪一檔快門速度的時候,例如:採用追隨攝影法拍攝時,此時採用1/250-1/60s的中速快門速度。除了追隨攝影之外,幾乎所有的運動攝影題材都可以用A檔予以完成。 大光圈下獲得的強烈背景虛化效果.
小光圈下獲得清晰的景深
在明亮的光線下,用大光圈拍攝運動員,此時,不僅能將運動瞬間「凝固」下來,還因為大光圈而獲得背景虛化的效果
TV/S檔快門優先曝光模式 該檔位適合於以下拍攝場合:1、拍攝運動題材時,2、使用長焦攝影鏡頭時。和A檔相比,S檔拍攝題材和使用概率都要少得多。 較少使用S檔原因如下:1、我們大多數情況下要考慮光圈,而不是快門速度。2、當調整光圈時,快門速度也會跟著改變,因此A檔其實也可以控制快門速度,所以即使是拍攝運動物體,攝影師也偏愛使用A檔。 如下兩種情況下,最好採用快門優先:1、當你確切知道應該使用哪一檔快門速度時,如拍攝舞蹈時,我們可以採用1/125s秒快門速度獲得虛實結合的效果。2、當需要事先固定住快門速度不變時,例如,在跟蹤運動物體時,由於背景的亮度不停在變化,為了避免快門速度經常發生改變,此時應該用快門優先曝光模式固定住快門速度。 在任何拍攝模式下,一旦發現快門速度慢於1/30s則應該採取措施:如提高ISO感光度、使用更大的光圈,使用三腳架或獨腳架穩定數碼相機 5S的慢速快門能使汽車燈光虛化為光線的軌跡
中速快門下的追隨攝影
M檔:全手動曝光模式 該檔可用於:1、夜景攝影,2、焰火攝影,3、閃電攝影,4、星空攝影,5、棚拍使用閃光燈攝影,6、變焦攝影,7、全景攝影,8、HDR高動態範圍照片攝影,9、其它需要同時固定光圈和快門的攝影 注意:該檔位下,光圈和快門都需要手動設置,而不像S/A檔下,當調整快門或光圈時,其光圈和快門自動匹配。 M檔能夠實現很多其他拍攝模式不可能實現的曝光控制,但M檔並不是萬能的,初學都用好手中的P、S、A三個檔位就可以了。 B門檔是指按下快門按鈕時開啟,鬆開快門按鈕時關閉的快門模式,一般用於十秒以上的長時間曝光。 這是專業人士在特殊的低光條件下拍攝時才用得上的功能。在基礎知識裡面,就不涉及該檔位了。 同一張照片,設置不同曝光補償的情況下,得到的圖片
大家初步了解一下渣能鏡頭,某渣康鏡頭,某些地方是有共通性的。
舉報 回復 作者:白輕泠 時間:2013-03-21 20:33:56 m。。舉報 回復 作者:霸氣不猶豫 時間:2013-03-21 20:55:19 馬6舉報 回復 作者:yu4050 來自:Android客戶端 時間:2013-03-21 21:11:41 m 舉報 回復 作者:tanwinterwinter 時間:2013-03-21 21:17:08 mk舉報 回復 作者:綠毛大妖精 時間:2013-03-21 21:30:14 一個看到數字就頭暈的妹紙表示:男人負責理論,女人負責感覺 坐等構圖舉報 回復 作者:重口味枸杞 時間:2013-03-21 21:39:19 露珠好人舉報 回復 作者:蘋果讓我咬一口吧 時間:2013-03-21 21:41:22 來學習的舉報 回復 樓主:370901027 時間:2013-03-21 22:13:05 一些相機的術語 用簡單的一兩句話來說明 暗角 對著亮度均勻景物,畫面四角有變暗的現象,叫做「失光」,俗稱「暗角」。 變焦鏡頭 變焦鏡頭是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變換焦距、從而得到不同寬窄的視場角,不同大小的影象和不同景物範圍的照相機鏡頭。變焦鏡頭在不改變拍攝距離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變動焦距來改變拍攝範圍,因此非常有利於畫面構圖。 半按快門 半按快門,就是把快門按鈕按下一半,作用是讓相機自動對焦。 高光 高光就是一張圖片中亮的部分,一個物體由於光照的不同,就會出現亮的部分和暗的部分,這樣看起來才真實。所以其實就是亮和暗了。 畫角 鏡頭能拍攝範圍對角線的角度表示物。作為目標,廣角鏡頭為60度以上,標準鏡頭為60 ~40度 、望遠鏡頭為40以下等。都是35毫米的鏡頭。28mm為75、50mm為47 、70mm為34 、100mm為24等。 鏡頭遮光罩 遮光罩廣泛用於逆光攝影,一般說來可以避免眩光。但是,如果光源距離近,仍有可能發生眩光現象。此時,可以用手在光源所在的一側遮擋遮光罩。眩光是否消除,要從取景器里觀察清楚。一般來說,鏡頭都會標配遮光罩的。 明暗度 被用來說明被拍對象和圖像明暗的情形。用來評價從圖像的明部(高光)達到暗部分(陰影)的亮度的變化的落差有多少的用語。一般可認為,強硬畫面明暗差大,柔軟畫面相反明暗差少。 曝光寬容度 「曝光寬容度」在數碼晶元感光上叫做「動態密度值」,在攝影上就是指曝光不當的區域所能保留的層次。在高反差的景緻中,最容易在高光區和陰影區失去層次。膠片的負片曝光寬容度一般是五級,就是說:最暗和最亮相差五倍的光量,反轉片會小很多,JPEG格式(包括TIFF)的所能採集的層次比反轉片多一點,不過一般連五級都不到。 我們買單反的時候常常聽到入門級單反、准專業級單反、專業級單反,相信大部分人,對其定義及如何區分並不清楚,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各級別單反是如何定義的 樓主想到哪寫到哪,更完這一節更新測光模式(好像好幾節前就說要更新這塊了) 入門級單反 通常,價格低於6K的機型都可以歸為入門級數碼單反相機。此類機型大多體積相對小巧(相對專業和准專業),易於攜帶,而且也有不俗的性能,成像質量不錯,能夠較好地滿足攝影愛好者的需要。 但是此類相機有如下缺點和不足: 1、取景器視野覆蓋率僅有92%-95%左右,取景器中所看到的影像和最終拍攝到的照片並不完全相同 2、取景器不夠明亮清晰,難以實現準確的手動對焦 3、使用ISO800或者更高感光度拍攝時的成像質量稍差,難以滿足專業需求 4、自動曝光不夠精準,白平衡和色彩還原稍差 5、機身較輕,不適合搭配體型笨重的專業攝影鏡頭,否則容易「頭重腳輕」 6、AF自動對焦檢測能力較弱,在弱光時的自動對焦速度較慢,精度也稍差,甚至無法完成自動對焦,此外,跟蹤對焦能力也較差。 7、自定義選項少,難以滿足專業攝影需要 8、其快門壽命約為5萬次舉報 回復 樓主:370901027 時間:2013-03-22 11:42:13 上面說的價格是指的機身,並不包含鏡頭 另外一個指標是,通常APS-C尺寸下,入門和准專業機型幾乎都採用該尺寸 准專業數碼單反相機 通常,價格約6K-1W元的機型都可以歸納為準專業機型,此類機型大多體型較大,握持的手感更佳,能夠發揮出專業攝影鏡頭的應有素質,能夠較好地滿足攝影發燒友的需要。 其有以下特點: 1、此類機型的電子模塊和專業級機型幾乎是一樣的,但光學和機械組件卻比專業級機型要稍差一些 2、取景器比入門級機型要明亮清晰得多,但仍遜於專業級 3、使用ISO1600或者更高感度拍攝時的成像質量稍差,難以滿足專業需要 4、自動曝光、白平衡和色彩還原、自動對焦能力基本上和專業級機型一樣 5、此類機型的重量適中不會過輕過重,手感較好 6、自定義設置選項較多 7、快門次數壽命達到10W次舉報 回復 作者:冰片2013 時間:2013-03-22 11:50:28 馬了慢慢看,學習了舉報 回復 樓主:370901027 時間:2013-03-22 11:55:37 專業級單反 通常,價格高於1W元以上,並且以追求頂級畫質為訴求的機型都可以歸為追求頂級畫質的專業級數碼單反相機,此類機型大多體型粗笨,擁有極高的清晰度和解析度,能夠滿足苛刻的拍攝要求。該類相機,其影像感測器最小也會是全畫幅尺寸,頂極的用於商業用途的機型甚至用到中畫幅和大畫幅感測器。 其有以下特點: 1、由於以頂級畫質為訴求,因而必然追求高像素,但是像素越高則高ISO感光度的成像質量越差,所以些類機型在低ISO感光度拍攝時能夠達到頂級畫質,而在使用高ISO時的成像質量往往不如追求極速連拍的專業級數碼單反相機。例如尼康的D3X,它在ISO100時可以獲得好的成像質量,但是在ISO6400時其成像質量反而不如追求極速連拍的專業級數碼單反相機尼康D3或者尼康D3S 2、為了充分的發揮 出頂級畫質,必然要求採用最佳的攝影鏡頭、穩固的三角架、最低的ISO感光度,而這些都不適用於抓拍運動物體,而其對攝影鏡頭的選配要求非常嚴苛,由於過於笨重,所以不便於攜帶,不適合日常生活或者旅遊攝影。 追求極速連拍的專業級數碼單反 通常來講,連拍速度達到9張/S,並且在ISO6400甚至更高感光度設置時仍然能夠獲得較佳成像質量的機型才可以歸為追求極速連拍的專業級數碼單反相機,它能夠滿足體育運動攝影師的需要。 其有以下特點 1、連拍速度非常快,自動對焦速度非常快,而且跟蹤自動對焦功能尤其精準 2、具備超高ISO感光度 3、使用ISO1600高感光度拍攝時的成像質量幾乎和准專業級機型的ISO200相當,出色的高ISO感光度成像質量能夠滿足弱光環境下抓拍運動物體的需要。 4、機身主要由金屬材料製作,防塵防水性能良好,搭配防水鏡頭時甚至可以在暴雨中工作 接著講 測光 為了用手中的相機正確的曝光,我們需要對所拍的物體進行測光(測定正確的光線) 測光模式可在相機的菜單中選擇,有一些相機也設置了測光模式的快捷鍵在身機。 在拍攝同樣的場景時,不同的測光模式所給出的測光量通常不會完全一樣,這是正常情況,而不是數碼單反相機出了故障,此外,只有在拍攝白紙、灰卡、黑卡、單色紙張或者臉部特定(也就是色調很均勻的畫面),不同測光模式才能夠給出相同的曝光量。 常用的測光模式有如下幾種:1、智能分區測光模式(佳能稱之為評價測光,尼康稱之為 3D矩陣測光,索尼稱之為多區分割測光),2、平均測光模式,3、偏重中央重點測光模式,4、點測光模式。它們的各自特點如下: 智能分區測光:其將畫面分割為多個區域分別測光,然後經過CPU分析(能夠識別逆光)後決定曝光量,該模式下99%的拍攝題材都能實現準確曝光,是數碼相機默認的測光方式 中央重點測光:主要測量畫面中央部位的光線,但也適當兼顧畫面四周,當人物(被攝主休)在畫面中央位置時,這種測光方式比較好用 點測光:只測量畫面上不到10%區域的光線,這個測光點可以與AF自動對焦實現聯動,該模式通常用於當被攝主休在畫面上非常小,而且環境光線明暗對比很強烈時 平均測光:平均測量畫面上所有區域的光線,該模式通常用於順溜下拍攝人物紀念照,實際操作中,該模式幾乎不會用到 雖然說智能分區測光模式非常的好用,它甚至可以分辨出逆光狀態,一般都能夠給出最合適的曝光量,但機器畢竟是機器,它仍然會犯錯誤,一旦我們發現曝光出現了問題,應該立即採用曝光補償功能予以糾正。 在點測光模式下,該模式主要用於專業的人像攝影,由於點測光的區域通常都在畫面的最中心位置,而人臉在照片上常常並不位於畫面中心,所以需要在將人臉放在取景器的正中心完成點測光之後,立即按住AE曝光鎖定鍵將曝光固定住。 直方圖 當我們拍好一張照片的時候,如何知道是否曝光正確了呢,這個時候,相機的直方圖就派上用途了 在數碼單反相機上顯示直方圖,對於大多數數碼單反而言,在回話數碼照片時,只需要按住機身後背上的DISP或者INFO按鍵即可顯示直方圖 那麼如何看直方圖呢 直方圖是關於亮度分布狀況的柱狀圖,它的橫軸是亮度,左邊代表最黑,右邊代表最白,它的縱軸是像素數量,由上至下像素數量越來越少,對於絕大多數曝光正常的數碼照片來說,在直方的橫軸上都應該有像素分布,而對於曝光不足或者曝光過度的數碼照片來說,其橫軸的最左側或者最右側是沒有像素分布的。直方圖用於幫助我們精確判斷曝光是否正確。 直方圖
直方圖各區域表示意思
舉報 回復 作者:消散流川命 時間:2013-03-22 20:35:43 @onionlynn 61樓 2013-03-18 23:37:08 對了,樓主,怎麼拍出下雪天雪花的那種感覺? ----------------------------- 你是指什麼感覺? @右手下的幸福 ---------------------- 一、相機通常內置RGB三原色的加減,增加顏色飽和度。二、後期製作,調色增加色彩飽和度。三、通常這種情況,你的白平衡、色溫都不太正確。 作者: @三顆貓餅乾2013 時間:2013-03-18 23:39:27 Mark. 常年把單反當傻瓜。。最終放棄單反,買了可以換鏡頭的卡片機。。。 單反好重。。。 ------------------------------------------------- @370901027 70樓 2013-03-18 23:56:18 同學,那不叫卡片機,學名叫微單。富士X系列適合你,專業又亮騷。個人從外觀上來講,微單喜歡的程度 富士》奧林巴斯》松下》索尼》尼康》佳能》三星(渣) ----------------------------- 俺買了一個奧林巴斯的微單,不過還是不會用,一直當卡片機使了囧。。舉報 回復 作者:aice7580 時間:2013-03-22 20:35:58 學習貼舉報 回復 作者:臣貌丑臣惶恐 時間:2013-03-22 20:38:40 馬克舉報 回復 作者:拿棒棒糖的小熊 時間:2013-03-22 21:07:00 mark舉報 回復 作者:好奇的海綿寶寶 時間:2013-03-22 21:07:42 碼舉報 回復 作者:兩忘湮水間 時間:2013-03-22 21:12:31 @兩忘湮水間 608樓 2013-03-22 20:05:56 科普貼必須收藏~感謝樓主~ ----------------------------- @370901027 611樓 2013-03-22 20:12:17 感謝樓主,發兩顆糖給樓主吃撒... ----------------------------- 呃。。樓主你太實在了~~~這樣吧,跟樓主分享個小故事吧。 首先非常感謝樓主給廣大迫切需要提升拍照技術的群眾提供這樣一個圍觀樓主普及知 識以及集中討論學習和互相交流的平台和機會。 雖然手裡只有一台卡片機,但對攝影及構圖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以前逛過一些論壇, 漲了不少姿勢但科普的大多比較分散,只對曝光值和直方圖印象比較深刻。 不過還是憑藉著上面兩樣東西在北海公園與一位攝影愛好者聊了很多,學到了 一些構圖在景深感和空間感的處理。和那位老人雖專業不同,但構圖這些東西跟自己專 業還是挺接近的,藝術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以前一直覺得聳到拿不出手的卡片機竟也 能化腐朽與神奇。。不得不說傳說中的攝影這條不歸路讓我大漲姿勢。 樓主千萬不要太監啊~~~~~~ 舉報 回復 作者:波多野結衣掛了 時間:2013-03-22 21:15:14 @兩忘湮水間 608樓 2013-03-22 20:05:56 科普貼必須收藏~感謝樓主~ ----------------------------- @370901027 611樓 2013-03-22 20:12:17 感謝樓主,發兩顆糖給樓主吃撒... ----------------------------- @兩忘湮水間 621樓 2013-03-22 21:12:31 呃。。樓主你太實在了~~~這樣吧,跟樓主分享個小故事吧。 首先非常感謝樓主給廣大迫切需要提升拍照技術的群眾提供這樣一個圍觀樓主普及知 識以及集中討論學習和互相交流的平台和機會。 雖然手裡只有一台卡片機,但對攝影及構圖還是比較感興趣的,以前逛過一些論壇, 漲了不少姿勢但科普的大多比較分散,只對曝光值和直方圖印象比較深刻。 不過還是憑藉著上面兩樣東西在北...... ----------------------------- 「姿勢」是啥意思舉報 回復 作者:yy要瘦下來 時間:2013-03-22 21:16:02 mark舉報 回復 作者:兩忘湮水間 時間:2013-03-22 21:23:45 @波多野結衣掛了 622樓 2013-03-22 21:15:14 「姿勢」是啥意思 ----------------------------- 「長知識」 - - 舉報 回復 作者:玩一哈子 來自:Android客戶端 時間:2013-03-22 21:25:00 m 舉報 回復 作者:波多野結衣掛了 時間:2013-03-22 21:34:27 @波多野結衣掛了 622樓 2013-03-22 21:15:14 「姿勢」是啥意思 ----------------------------- @兩忘湮水間 624樓 2013-03-22 21:23:45 「長知識」 - - ----------------------------- 呃,一段話能打兩個「姿勢」也不容易了,還以為學的是江戶48手舉報 回復 樓主:370901027 時間:2013-03-22 21:48:50 現在來說鏡頭轉換係數 開貼我們就說到了35mm膠片標準,數碼時代,感測器大小和35mm膠片一樣大的相機,稱為全畫幅相機,另外還有各種尺寸感測器下的感測器(具體見第一頁),那麼各種尺寸下的感測 器,在同樣焦距下,其能攝入相機內的照片大小有什麼區別呢? 鏡頭攝取影像時,其實影像在鏡頭內形成的是一個圓形的影像,而因為感測器尺寸以及我們使用習慣的問題,最終得到的圖像,是方形的感測器在鏡頭內形成的影像中截取的一部分成像,感測 器越大,形成的影像大小就越大,反之亦然 APS-C和全畫幅在鏡頭內的成像區域
全畫幅相機28mm焦距下和APS-C尺寸下28mm焦距下能得到的圖片。我們很容易看出來,相同焦距下,APS-C得到 的圖片大小比全畫幅尺寸得到的要小。那麼,APS-C尺寸下,和35mm全畫面相機下,多大的焦距下得到的照片大小一樣呢?這裡,就要乘以鏡頭轉換係數了,小於全畫幅尺寸的感測器,要得到和全畫幅一樣大的畫面,就要乘上這一個鏡頭轉換係數,APS-C尺寸下,佳能的鏡頭轉換係數為約為1.6,尼康、賓得、富士、索尼約為1.5,4/3系列(奧巴、松下)鏡頭下的轉換係數約為2. 同為28mm焦距下APS-C和全畫幅得到的照片大小。按照上面的鏡頭轉化係數,如果APS-C尺寸下想得到和全畫幅尺寸一樣大小的照片,以尼康的相機為例,那麼該用28/1.5=18mm(約)。也就是說,APS-C下18mm的焦距和全畫幅尺寸下28mm焦距得到的圖片一樣大。 反過來,APS-C尺寸下28mm下和全畫幅下多大焦距得到的圖片一樣大呢?自然是28*1.5=42mm.意思就是說:APS-C 28mm等效35mm規格42mm焦距(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等效多少等效多少的意思)
接著講光線 上幾節我們講了曝光、曝光補償、測光,這所有的功能,都離不開一個光字,其實,相機能正確的成像,就要靠相機來控制進入機身內部的光線。那麼,光線與光線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自然界中的淘汰按性質和照射效果不同可以分為直射光和漫射光。 直射光:在直射 光下拍攝,產生的影像線條形態效果較為明顯,畫面的抬頭也較大,此時進行創作,得到的照片往往具有3個不同的畫面區域,它們分別是高光部分、亮部和暗部。 如下圖所示,亮部、高光、暗部區分非常明顯
亮部在畫面中往往佔有最大的比重,由於直射光的特性以及常規拍攝手法的曝光依據,亮部經常是照片中畫面最清晰的區域,同時也是觀賞者肉眼最容易辨別其紋理和色彩的區域 由於強烈的直射或反射,即使在正確曝光的情況下高光部分有時也會缺失細節,亮光在照片中通常只佔有很小的畫面比例,但這占畫面面積不到一半的高光區域往往是照片中的視覺中心,因此,把握光線,突出表現高光區域的拍攝手法非常有效 直射光下的照片往往具有很大的抬頭,從而會在畫面中產生明顯的陰影,陰影是畫面中觀賞者的視覺死角,利用這一特徵,攝影師可以使用陰影來遮蔽一些對主休產生干擾的元素,將這種手法運用到極致,有時會給照片帶來很強的形式感 漫射光 漫射光和直射光有很大的不同,在漫射光環境中往往沒有明顯的光源,此時的光線也不具備很強的方向性,在這種環境中拍攝時,對被攝體而言,任何一個方向的光線條件幾乎是完全相同的,漫射光下拍攝的照片中,光影效果相對平淡,被攝物體不會因光線的照射產生迥異的視覺效果,更多的精彩源自其自身的屬性。此時誕生的照片,畫面的反差較低,因此,曝光控制就變得非常容易了。對數碼單反相機而言,只需要選擇評價測光(矩陣測光)就可以得到非常理想的拍攝效果。 直射光與漫射光
根據光線射來方向 其又可以分為:順光、側光、逆光、頂光、散射光(漫射光)、硬光、軟光、輪廓光 1、順光 順光是指從被攝主體前方而來的光線,順光雖然是最平淡的光線,但是地適合充分展示被攝物體本身的美麗。若被攝主體本身就有著美麗的細節,則最適合用順光來予以表現。此外,順溜能夠掩蓋女孩皮膚上的瑕疵,因此影樓攝影師最喜歡用左右兩盞燈搭配模擬出下面順光的光感,再經過後期處理,就能獲得光滑細膩的完美肌膚了。 在拍攝風景、建築等景觀時,順光是很常用的光線 2、側光 側光是指從被攝主休側面而來的光線,根據角度不同,還可以將側光分為90度側光、45度側光、30度側光等,順光的弊端之一就是無法形成影子,而這正是側光最大的優點。側光能夠在畫面上製造出迷人的影子(陰影),這就大大增強了畫面的空間立體感。 側光不僅能增加畫面的空間深度,還可以營造出神秘的氣氛和有趣的效果,因而側光比順光更有情感,更能表達出攝影師的主觀感受,所以側光比較受喜歡主觀表達的攝影師的青睞。 圖一:順光下拍攝的藍天白雲,得到的圖片清晰明亮
圖二:側光下拍攝的沙漠,得到的圖片明暗對比強烈,具有空間感
3、逆光 逆光是指從被攝主體後方而來的光線,逆光能夠形成剪影效果,不僅能夠充分展示景物的輪廓之美,而且可以營造出非常獨特的神秘感 在採用逆光拍攝時,應注意如下幾點:1、應酌情減少1-2檔曝光補償,以免因為曝光過度而顯得灰濛濛的。2、應避免使陽光直射到鏡頭上形成雜亂的鬼影和光串。3、如果是有意表現光串效果,則可以故意讓陽光直射到攝影鏡頭上面,4、應注意被攝主體的輪廓是否完美,並且應該仔細尋找拍攝角度 圖一,逆光是小清新妹子,最愛的的光線(其還包括了夕陽下的漫射光、形成的輪廓光)
圖二、圖三:人逆光表現人物剪影,強化人物的神秘氣氛 拍剪影時,應注意輪廓上的每一個微小的細節,例如頭髮絲,睫毛,鼻子,嘴唇等,如果不夠完美就需要及時予以調整。細節是否完美是剪影照片成功的關鍵所在。此外,還應注意減少1-2檔曝光補償。
頂光 頂光是指從被攝主體上方而來的光線,頂光可以分為後側頂光和前側頂光兩大類,前側頂光常常被用作藝術人像的主光,它不僅能夠在人臉上投射下美麗的鼻影,而且可以形成輪廓光效果。正午的太陽就是頂光 要是,頂光是指從高處往下照的淘汰,它既可以是在被攝主體上方的頂光,也可以是被攝主體前面或者後面的頂光,弄明白這一點是用好頂光的關鍵所在,電視台的新聞直播節目,主持人頭髮上的高光就是頂光所製造出來的,商場櫥窗中的商品照明也是用的頂光。 圖示:頂光拍攝的人像(平時不找圖片的時候,到處都是,要專門找合適的圖片的時候,卻又找不到,大家將就看吧。明白樓主的意思即可)
逆光的表現力:
5、散射光 前面講到了順光、側光、逆光、頂光,都是有著明確方向感的光線,其實還有一種沒有明顯方向感的光線也很常見,這就是散射光 散射光是一種能夠客觀還原被攝主體的細節和色彩的光線,而且散射光幾乎不會形成濃烈而明顯的陰影,因此散射光拍攝的照片缺乏空間立體感。要想在陽光強烈的照射下獲得散射光效果,若拍攝 的物體較小,則可以用一塊大的紗巾遮擋住陽光,經過過濾後的陽光就成了柔和的散射光。晴天,雲層較厚的情況下,太陽不能直接穿透雲層,這時候的光線,就是散射光。 散射光能夠較好地表現女孩子皮膚的光滑、細膩質感,也能夠較好的表現出細膩的色彩漸變和柔和的質感。 6、硬光 硬光是指比較刺眼的強烈光線,例如中午時分的直射陽光或者閃光燈發出的光線。硬光也可以理解為「生硬的」光線,它適合表現「硬朗」品格 的被攝主體,而不適合表現「柔和」品格的被攝主體。 硬光能夠形成非常明顯而且強烈的陰影,這對於拍攝男性來說是合適的,但卻不太適合拍攝女性。此久,硬光照明時容易沖淡色彩,難以表現出色彩豐富的層次感。 7、軟光 軟光可以說是感光的反義詞,和硬光相比,軟光缺乏明顯的方向感,它一般不會形成強烈的陰影。薄雲遮日時的光線就是最為典型的軟光,和正午強烈的陽光相比,日出日落前後時刻的光線也可以認為是軟光。拍攝女孩子或者兒童時,一般都選擇用柔和的軟光。 若想把硬光變成軟光,一是可以用白色紗巾之類的東西擋住強烈的光源(棚拍里的柔光箱),二是在樹蔭處或者建築物的陰影處進行拍攝 8、輪廓光 輪廓光是指能夠在被攝主體的邊緣勾勒出淺白色線條的光線,通常、側光、逆光、頂光都能夠形成輪廓光效果,在自然界中,通常採用逆光來形成輪廓光效果。在攝影棚中或者人造光源環境中,大多都用頂光來形成輪廓光效果。 如小清新照片,大多是選在日落或者日出時候,光線比較柔軟,通過逆光的方式,能拍攝出頭髮的輪廓光來。 頭髮的輪廓光
忘了說一句,在只有一種光線的情況下,想獲得多種光線,最廉價的方法通常會配合反光板使用。反光板通常有銀色和金色兩種。銀色比較常用於拍攝花卉和靜物,金色則主要用於人像的拍攝。
推薦閱讀:
※各類玉石的來源、成分及含義等超詳細知識貼(ZT+整理
※租房也要好風水 這些知識一定要知道第7頁
※科學的胎教不只是聽音樂, 不同胎教方法的重點知識
※感覺統合相關知識
※【中醫知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