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我國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發展走勢

自2001年我國提出「要不失時機地實施城鎮化戰略」,走符合我國國情的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基本方針和道路以來,城市發展,如虎添翼,如日中天,呈現出一派蓬勃發展態勢。全國城鎮非農業人口由2001年的3.3億發展到2009年底的6.22億人,城鎮化率由26%發展到46.6%,短短10年增長了20個百分點,可見其發展速度是驚人的。這其中,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發展迅猛,明顯膨脹,而中等城市、小城市及建制鎮發展平緩。瞻望未來,我國城市發展將會是一個什麼趨向走勢呢?本文想就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與中小城市(包括建制鎮)的發展現況特徵和走勢進行一下粗略分析與論述,理當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一、現況解析 (一)大城市發展迅速膨脹 2001年我國大城市與特大城市為103座,2008年底發展到142座,市區非農業人口由1.3億發展到2.1億人,幾乎翻了一番,城市建設用地明顯擴張,呈現出一個大城市發展銳不可當,迅速膨脹的態勢和大規模投資建設的景象。這已經成為這一時期大城市發展的顯著特徵。

2001-2008年大城市發展情況簡表

1.數量猛增

2001-2009年間,全國設市城市數量在660~655座間徘徊,其中大城市與特大城市數量出現猛增狀況,一下子增加了39座,增幅達30%,這是相當可觀的。這就說明,許多中等城市抓住實施城鎮化戰略的大好形勢和時代機遇,通過各種途徑拚命增加非農業人口,躋入大城市的行列。比如江西的豐城市,2001年非農業人口為27萬人,2008年達到52萬人;廣東的肇慶市,2001年非農業人口為32萬人,2008年達到50萬人;山東的菏澤市,2001年非農業人口為34萬人,2008年躍升為69萬人;河南的鶴壁市,2001年非農業人口為32萬人,2008年躍升為61萬人;湖北的大冶市,2001年非農業人口只有14萬人,2008年猛升為93萬人。

2.人口暴漲

2001-2009年間,我國大城市與特大城市的非農業人口由1.3億發展到2.1億人,成為成倍增長的狀況。有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可以用暴漲來形容,比如海口的非農業人口由2001年的51萬發展到2008年的94萬人,武漢的非農業人口由449萬發展到828萬人,臨沂的非農業人口由60萬發展到141萬,皆增長了一倍;汕頭的非農業人口2001年為94萬,2002年為120萬,2003年躍升為477萬,2008年為499萬人,城市人口規模擴大了4倍;宿遷的非農業人口由2001年的23萬發展到2008年的118萬人,江門的非農業人口由34萬發展到136萬人,茂名的非農業人口由34萬發展到129萬人,增幅也是4-5倍;佛山的非農業人口2001年為43萬,2002年躍升為175萬,2003年再躍為344萬,2008年為364萬人,城市人口規模擴大了近9倍。

3.用地擴張

2001-2009年間,隨著城市人口的猛增和大規模的投資熱浪,大城市與特大城市的建設用地出現擴張狀態。以北京為例,2008年總人口為1161萬人(2009年發展到1700多萬人),非農業人口925萬人,建成區面積已達1311km2;以廣州為例,2008年城市非農業人口為646萬人,建成區面積已達到895萬km2;以呼和浩特為例,2008年總人口為117萬人,非農業人口89萬人,建成區面積已達到154萬km2;以鄭州為例,2008年總人口為277萬人,非農業人口207萬人,建成區面積已達到329萬km2;以合肥為例,2008年總人口為203萬人,非農業人口172萬人,建成區面積已達到268萬km2。上述大城市的建設用地都明顯地超過了1km2/萬人的指標。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的建設自然是大規模地擴大了城市建設用地面積。更典型的例子是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康巴斯新區,2004年5月全面開工建設,規劃面積155km2,人口規模100萬。到2009年6月底,已完成投資52.88億元,建設了49條城市道路,完工47個建設項目,結果房屋空置率達到90%以上,成為城市用地大規模擴張的一座人跡稀少的空城。

4.交通擁堵

2001-2009年間,隨著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大和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機動車出現大量增長的現實狀況。以北京為例,2002年為180萬輛,2004年為220萬輛,2006年為280萬輛,2008年為330萬輛,2009年為400萬輛,預計2010年底將達到500萬輛,城市道路交通的擁堵現象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構成人們車出行過程中極為頭痛的問題。上海、廣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瀋陽、成都、重慶、西安等特大城市與大城市同樣存在比較嚴重的交通擁堵現象。現在,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擁堵已經成為大城市的通病。隨之而來的是城市停車問題,停車場爆滿,於是路邊停車、非機動車道上停車、人行道上停車、門口停車、居住小區停車,影響道路通暢,更加重了城市交通擁堵的程度。

5.環境脆弱

2001-2009年間,由於大城市與特大城市建設用地的迅速擴大,大型化、高層化、耗能大的建築大量增加,城市綠地樹木被道路及市政設施擴建和房地產開發的不斷蠶食銳減,地面水泥化覆蓋率的大幅提高,工業生產和汽車尾氣的污染,城市熱島效應增強,生態失衡,城市環境的承載能力明顯下降,變得十分脆弱,難以抵禦各種災害。比如,2001年11月7日一場中雪,致使北京交通幾乎出現癱瘓現象;2003年的非典(SARS)災疫,致使北京、廣州等城市成為重災區;2004年7月10日一場暴雨造成積水,致使北京不少地段不能行車;2005年哈爾濱的松花江污染;2006-2007年蘭州黃河段多次被各種顏色廢水排放污染;2006年4月17日的沙塵暴,北京降塵30萬噸,汽車被泥沙覆蓋,行車出現困難;2007年無錫太湖藍藻爆發造成城市供水中斷;2008年底元月南方冰雪凍雨災患,致使韶關等大城市斷電斷水和嚴重影響交通;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亦是北京、廣州等城市比較嚴重。我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自然與社會生態環境的脆弱,為其全面、協調、安全健康地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6.文化沙漠

2001-2009年間,我國特大城市與大城市的地價和房價水漲船高,開發商對舊城改造的力度加大加快,不少舊街區和老宅老房院以及城中村被拆除,舊貌換新顏。隨之而來的就是城市文化出現沙漠化現象,一是一些歷史文化遺產如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傳統院落、名鋪名宅、里弄衚衕在房地產開發熱潮中消失了,城市失去了歷史記憶和傳統文化;二是開發商熱衷於噱頭,搞什麼「巴黎印象」、「羅馬花園」等高檔樓盤和效仿西方建築形式與風格,使一些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地區出現「異國他鄉」的觀感,缺乏了中國本土文化和家園特色;三是由於「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長官意志影響,造成一些規劃與建築設計引進或由外國人操盤的,往往脫離國情、脫離實際地標新立異的辦公大樓、廣場、地標建築、展覽館、會堂等,難以得到人民群眾的文化認同;四是不少城市布局形式與街市風貌雷同,出現似曾相識和「千篇一律」現象,不能充分體現各自城市的獨有特色和城市文化。這些現象,在大城市與特大城市中明顯存在。 (二)中小城市發展平緩遞進 2001年我國中小城市559座,2008年底發展到513座;2001年建制鎮19794座,2008年底為19234座。城鎮數量雖有所減少,但城鎮非農業人口仍居增加態勢,2001年中小城市與建制鎮非農業人口為24197萬人,到2008年底則增加到29368萬人。這其中,中等城市和建制鎮的非農業人口為逐步增加,而小城市的非農業人口為逐步減少。發展平緩,逐年遞進,成為中小城市發展的現實特徵。

2001-2008年中小城市發展情況簡表

1.中等城市數量增人口增 中等城市的數量由2001年的218座增加到2008年的239座,非農業人口從6410萬人增加到7638萬人,屬於一個城市數量和非農業人口逐步遞增的情況。說明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不僅擁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同時也投向中等城市。儘管一些中等城市通過各種途徑增加非農業人口數量躍升為大城市,但一些小城市的非農業人口亦在大量增加而進入中等城市的行列,從而保持了中等城市數量與非農業人口仍在增加的態勢。

2.小城市數量減人口減

小城市的數量由2001年的341座減少到2008年的274座,非農業人口從4132萬人減少到3656萬人,屬於一個城市數量和非農業人口逐步遞減的情況。這一情況,不能說明農業剩餘勞動力沒有向小城市進軍,而是說明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小城市非農業人口同樣大量增加了,一些小城市被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在行政上吞併了,變成了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所屬的行政區或縣級市;一些小城市躍入中等城市行列,但由於行政建制的關係,建制鎮不是由於非農業人口大量增加後就可以成為小城市(建制市)的,因此,小城市的數量補充受到行政建制的約束,於是小城市必然出現數量減少和非農業人口同樣也在減少的態勢。

3.建制鎮數量減人口增

建制鎮的數量由2001年的19794座減少到2008年的19234座,非農業人口數從13655萬人增加到17574萬人,屬於一個建制鎮數量減少而非農業人口增加的情況。說明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不少農業剩餘勞動力也喜愛向建制鎮移動,不斷擴充建制鎮的非農業人口數量,使建制鎮的非農業人口出現有增無減的態勢。2003年為跨世紀以來,我國建制鎮數量最多的一年,為20133座,2008年的建制鎮數量與之相比,少999個。建制鎮在數量銳減的情況下非農業人口增加,說明建制鎮在吸納農業剩餘勞動力方面量大面廣,同樣發揮著不能低估的作用。

4.中小城市數量大分布廣

2008年底我國有中小城市513座,建制鎮19234座,廣佈於全國各地,深入到每一個角落,呈現出城鎮數量大、分布廣、規模不大、功能各異、形式多樣的特點。尤其是小城市和建制鎮,貼近農村、農業、農民,是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紐帶、橋樑、跳板,是實現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的橋頭堡、加油站、增長點,是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到城鎮就業與落戶的最佳選擇地點和發展空間。可以說,我國廣大的中小城市和建制鎮的茁壯發展是實現我國城鎮化全面、協調、可持續地健康發展的極其重要一環,多年來,我國中小城市和建制鎮發展平緩遞進,主要是對其發展的重視程度相對不夠、投入少、基礎設施差、經濟實力弱、接納能力低、市場發展空間有限等原因造成的。 二、發展走勢瞻析 (一)大城市集約發展 自實施城鎮化發展戰略以來,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扭轉了我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鎮化滯後於工業化的失衡局面,走向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總體上的基本適應,並有利於促進大、中、小城市的協調發展。客觀事實說明,我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發展爭前恐後,迅速膨脹,發展之大、發展之快、發展之新是史無前例的,歷歷可數,有目共睹。隨著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迅速膨脹,人口暴漲、用地擴張、交通擁堵、環境脆弱、文化的沙漠化現象日益加劇,商品房價炒作飛漲令人咋舌,居民貧富差距呈現懸殊,城市基礎設施難以適應,城市生產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困難重重,城市運轉的承載能力明顯減弱。面對如此狀況,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和進行理性思維。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高舉科學發展觀的旗幟,進行認真的評估和反思,控制盲目圈地蔓延發展,堅持又好又快合理髮展。也就是說,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拓展,在我國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應當轉變發展方式,走集約發展的道路。主要理由是:

1.法律強調集約發展

自2008年起施行的《城鄉規劃法》明確規定:「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建設的依據,城鄉規劃的法律強調要遵循集約發展的原則,那麼城市發展建設一定要集約發展,而不應當盲目追求人口膨脹和用地擴張,只是粗放地發展建設。所謂集約發展,就是要以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的使用效益而不是以低效益利用土地的方式來進行城市發展建設。不必諱言,在我國城鎮化大發展的進程中,不少城市的發展尚屬於粗放發展的狀態,圈佔土地寬打寬用,有的開發商佔有土地囤積居奇、待價而沽,有的土地不合理使用造成浪費,有的用地分散建設,缺乏緊湊發展、精明增長意識,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於發展勢頭猛,建設速度快,人口與用地迅速膨脹,影響社會和諧和生態文明建設,往往造成粗放發展現象多,不符合集約發展的原則,因此,今後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發展有必要重點在集約發展上下功夫,提高發展建設的效益與質量,努力建設集約型城市。

2.土地控制刻不容緩

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國家,可以有效使用的土地十分有限。目前,我國耕地只剩18億畝,人均耕地僅僅1.4畝,不到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我們必須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這道底線,嚴格控制土地刻不容緩。城市發展必然要佔用土地,城市發展又不可能停滯不前、固步自封,那麼城市發展用地從哪裡來?除了改造利用非耕地外,控制建設用地和在現有土地上挖潛改造成為一個重要舉措,勢必要求城市集約發展,提高土地單位面積上的使用效益。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新區開發、舊城改造量大面廣,是城市發展中的用地大戶,也是在城市用地方面大有潛力可挖的地方,因為開發商大量囤積居奇的土地絕大多數集中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比如我國土地拍賣市場上頻出的「地王」多出現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重慶、長沙、武漢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只有有效地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才能真正促進我國城市集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3.交通擁堵亟需疏解

我國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經出現日益嚴重的交通車輛擁堵現象,機動車輛增長率很高而現有城市道路交通面積難以適應,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等幾個城市有地鐵外,其他城市缺乏地下交通,地面和地下停車場匱乏,停車位十分緊張,至處亂停車現象嚴重,交通事故頻出,道路交通問題成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普遍面臨的棘手難題。要疏解交通,就需要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調整路網功能結構,減少車流、物流、人流的不合理流動和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提高道路運載能力。這就要求城市精明增長、集約發展,不能攤大餅式地肆意擴張、鬆散蔓延,盲目拉大就業與生活居住的距離,人為地造成居住、工作、購物地點因不合理分布而帶來的交通交叉往複現象,給城市道路交通帶來更大壓力。

4.人居環境期待改善

由於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迅速膨脹和超常擴展,加之房地產開發圈佔自然環境好的地方以便獲得高額回報率,人劇增、車劇增、物劇增,加大了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園林綠化銳減,用水、用電、用氣劇增,生產生活污水,垃圾、廢棄和汽車尾氣排放量劇增,污染環境和強化城市熱島效應,致使生態失衡,環境十分脆弱,降低了城市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人居環境不斷惡化。於是,建設宜居城市和生態文明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期待改善現有的人居環境,保育環境要素,落實環境保護,加強環境建設,促進生態平衡,發展低碳經濟,提高生活環境質量水平,成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發展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然要求城市面對現實,挖潛改造,調整結構,轉變生產生活方式,集約發展。

5.社會穩定重在和諧

由於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密集,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口集聚,往往出現高檔的富人居住區和低收入人口聚集地、城中村、北京還出現「蟻族」居住區等,形成貧富懸殊的社會結構,於是,容易產生因貧富差距擴大而帶來的各階層利益之間的社會矛盾,如居住條件、福利待遇、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環境衛生、社會治安等方面的社會問題,難以讓人民群眾共同享受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果,從而影響城市社會和諧、公平、公正和穩定發展。社會安定是城市發展的基礎。統籌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重視社會和諧,實現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為民謀,創造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是社會安定的重要條件和基本任務。為促進社會和諧,就不應圈地大搞高爾夫球場、高級別墅區等擴大貧富差距、城鄉差距,而必須注意處理好各階層的利益關係,保持貧富之間的祥和共處。從這個角度來看,要求城市集約發展,不形成貧富人之間的空間隔離和空間佔有方面的懸殊,促進社會融合和和諧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和重要的。 (二)中小城市蓄勢發展 當前,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進程,仍然面臨著大發展的勢頭,預計未來一段時期內,城鎮化仍將保持0.8~1個百分點的增長速度。過去的歲月,我國大城市迅猛發展膨脹,中小城市發展平緩遞進。進入21世紀20年代,我們面對現實,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尋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約化發展的同時,應當充分發揮中小城市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實現大、中、小城市協調和可持續地健康發展。應當看到,經過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城市經濟實力的增強,基礎設施的健全與提高,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完善,城鄉關係的統籌協調,思想觀念的解放與創新,中小城市的發展已經積蓄力量,發憤圖強,蓄勢待發。也就是說,中小城市的發展,在我國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將抓住機遇,蓄勢發展,出現一個新的發展局面。主要理由是:

1.中小城市發展是當前推進城鎮化的重點

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0年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要堅持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壯大縣城經濟。2010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又強調了上述內容。要求當前一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也指出,當前要把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作為重點,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續動力。為此,國家提出一系列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的具體政策:一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並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二是多渠道多形式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將有穩定職業並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逐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並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三是抓住產業轉移有利時機,促進特色產業、優勢項目、科技力量向縣城和重點鎮集聚,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吸納農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鎮集中。四是完善加快小城鎮發展的財稅、投融資等配套政策,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計劃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五是提高城市規划水平,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依法行政,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這些,必將為促進新時期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推動力。

2.民工潮的流動態勢有利於中小城市發展

據報紙載,我國1990年以來,外出打工農民約1.5億人,本地打工農民約1億人。長時期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工潮流動,往往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及東南部沿海城市大量流動,使這些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農民工,有力地支援了城市發展建設。2009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到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使這些企業的民工大量失去工作機會而返鄉。這個教訓讓廣大農民工感到就業的艱難和不穩定性以及遠離家鄉的困難,加上許多農民工由於在城市裡打工獲取得技能和經驗,不少農民工在家鄉附近的城市創業立業和就近就業,於是2010年初出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尤其是東南部沿海城市的民工荒問題。這個態勢說明,在我國民工潮流動的過程中,必將會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工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就近創業和就業。加之我國今後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的政策有利於農民工落戶、子女教育、醫療、住房保障和創業,方便農民就近轉移就業,這樣一來,必然有利於農民工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就業,從而有利於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

3.中小城市具有建設宜居城市的優勢

中小城市與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相比較,具有建設宜居城市的優勢條件。一是中小城市比起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來更接近自然,自然生態環境廣闊而比較良好,大量的中小城市面積不是很大,與自然山水能夠保持密切的聯繫,城市處在山水、鄉村、田野的包圍之中,能夠與山水自然相融洽,維持一定的生態平衡和綠色空間,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二是社會結構不複雜,流動人口不多,社會矛盾問題不突出,相對而言,社會比較安定,貧富分化不嚴重,社區規模不很大,比較容易加強社區管理和建立人與人(社會)的和諧關係。三是許多中小城市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的民族、地方文化,以及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與自然環境特色鮮明,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多元化的特徵與魅力,可以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個性特色的城市。這是建設宜居城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四是由於中小城市規模比較小,就近就業的機會比較多,汽車擁有量不是很大,城市基礎設施比較容易改善,不會出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交通嚴重擁堵現象,具有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宜居條件。由於中小城市具有比較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比較和諧的社會關係,比較親近的城鄉關係,比大城市方便的交通條件等優越性,非常容易創造以人為本的祥和、安全、文化、舒適、健康的生活家園,成為宜居城市。

4.中小城市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中堅

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已成為國家和全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成為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舉措,成為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在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過程中,中小城市比大城市具有更多的有力條件,必將成為實現城鄉統籌的中堅力量。一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更貼近廣大鄉村並保持密切的聯繫,非常有利於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實行城鄉發展的互補、互動、相互促進與提高。二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不少中小城市具有了接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在拉動區域發展,轉移農村人口和提升城鎮化水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具備了實現城鄉統籌的基本條件。三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數量多、分布廣,加之既接近大城市又接近廣大鄉村,可以傳遞大城市的輻射力和吸引力,從而能夠比較全面廣泛地拉動廣大鄉村和村鎮企業的發展,為實現城鄉統籌奠定基石和橋樑。四是相對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的城鄉差距、工農差距、貧富差距比較小,加上廣大農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容易實現城鄉之間的和諧發展、共同進步和文化融合,有力地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5.中小城市具有比較大的環境與文化競爭力

縱觀我國110座歷史文化名城中,中小城市數量佔一半以上,再加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已達25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529個,以及大量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依山傍水,自然與人文環境優越,有利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展現城市文化魅力,這是一筆非常重要的財富。眾所周知,未來城市發展的競爭力不在於經濟水平和GDP,往往在於環境的競爭力和文化競爭力。大量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具備自然山水豐富多彩的優越環境和各具特色的歷史悠久的文化優勢,在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前提下,城市的環境優勢和文化優勢必然會凸現出來,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推動力和競爭力。如果把潛在的環境優勢和文化影響力轉變為顯示的城市競爭力,把豐富的環境資源和文化資源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中小城市的發展必然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就是說,中小城市更容易加強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歷史文化的保護,轉變城市經濟發展增長方式,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讓人們生活的更美好,讓城市充滿活力,從而使中小城市獲得比較大的環境與文化競爭力。

6.中小城市已經積蓄了進一步發展的力量

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迅猛發展的同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也在不斷發展進步。降低第一產業的比重,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保護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發掘、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提高城鎮能源、供水和道路通行能力,加強環境保護的力度,完善城鎮管理的制度。總之,中小城市經過多年的奮鬥和建設,已經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實力,具備了接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積蓄了進一步發展的力量和潛能,存在著蓄勢發展的願望。在我國進一步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黨和國家的政策指明: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不能只依靠大城市,加強中小城市和重點小城鎮的發展建設可以多渠道、多種形式、更方便地解決農民工就近就業問題。這就為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要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而給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建立了很大信心、希望和政策保證。可以說,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順應形勢,擔當使命,大有可為。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會為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使我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全面、協調、可持續地健康發展做出新的應有的貢獻。

推薦閱讀:

規範教學促進電子琴的發展
孔子的個體發展觀
德國總統:上海世博為人類未來發展提供方向--2010世博會
青海衛視2010年是怎樣發展的?

TAG:城市 | 發展 | 大城市 | 城市發展 | 小城市 | 中小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