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英雄電影拍夠了嗎

表現欠佳的《超凡蜘蛛俠2》曾掀起了影評界的大討論:美國到底還能拍多少超級英雄電影?RogerEbert.com的評論員Matt Zoller Seitz(下稱Seitz)發表過一篇措辭嚴厲的文章,聲稱:「這個類型的想像力已經耗盡了。」他在文中列舉出種種對超級英雄電影的詬病——從簡單地將它們等同於垃圾食品,一直到對動作攝影師的嚴肅批評等,不一而足。我認為雖然有些指責屬實,但也不能說明這個類型本身出了問題,或者這個類型將很快滅亡。Seitz在他的文章中將超級英雄片與其它類型影片做了對比,例如好萊塢西部片和殭屍片,得出如下結論:《超人大電影》問世36年之後,我們還沒有見到一些不同風格的大製作的超級英雄電影。然而在《活死人黎明》之後,殭屍片層出不窮,越戰後的好萊塢西部片也有很大起色(這些類型片在當時已聲稱消亡)。George Romero的食屍鬼系列電影,「死亡錄像」系列,還有《殭屍肖恩》、《殭屍之地》和《驚變二十八天》除了基本場景相似還有什麼共同點?幾乎沒有。《小巨人》、《日落黃沙》、《炙熱的馬鞍》、《西瓦拉多大決戰》、《不可饒恕》、《天地無限》除了馬匹和牛仔帽一樣之外還有什麼共同點?幾乎沒有。那麼,超級英雄電影有什麼共同點?幾乎所有!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看到另類的片子,比如《地獄男爵》、《守望者》、《海扁王》。反對抱怨超級英雄同質化的那些人一般會舉出這三部片子當例子:因為其他絕大部分超級英雄片都幾乎如出一轍,毫無分別。(編者註:以上這段話引自Seitz原文《Things crashing into other things: or, my superheromovie problem》)總結一下,Seitz的觀點是其他過去統治票房的、以男性主導的通俗電影(例如西部片和殭屍片),比超級英雄電影演化出了更好、更具創造力、而且更多元化的電影。因此,超級英雄電影熱在創意上的匱乏,也許很快就會導致其在商業上的破滅。而我的觀點是,好的超級英雄片還不夠多。從歷史標準的角度來看,我們其實嚴重缺乏描述正邪超自然力量相對抗的超級英雄片。影評人對超級英雄電影持有偏見,從而忽略了歷史的真相如果我們認真查看Seitz所列舉的表格中,便可以可以看出在歷史中超級英雄電影的匱乏:

上圖中顯示,第一部殭屍片誕生於1932年,也就是這個圖表開始的地方。但是西部片在此時已經有了上百個短片和系列片,「西部片」這個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末。相比之下,第一部《蝙蝠俠》直到1966年才問世。超級英雄片輸在了起跑線上。即便把殭屍片從廣義的傳統恐怖片(其數量遠超西部片,而且在50年代勢頭正旺)分離出來,在George Romero (編者註:被認為是現代恐怖電影之父)1968年導演的《活死人之夜》之前,已經有36部類似的片子。而在Romero之後,很多飽受讚譽的殭屍片都是到近10年,才重新站了出來,期間這30年的空檔幾乎是由一些不知所云的爛片來填充的——如《活死人的詛咒》、《死者的花園》、《瞎死人回歸》等等。如果按照影評人們的說法,過去的50年間確實誕生了很多精彩的殭屍電影和西部片,那麼這麼多的好範例,難道不足以讓當代的電影人拍出更好的同類型電影嗎?但是從目前上映的情況來看,似乎這兩個類型仍舊在生產大量的垃圾。所以說,生產大量的垃圾片和失敗之作或許是一種類型片通往藝術殿堂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西部片和殭屍片今天所具備的深度和廣度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因為它們存在得足夠久,以至於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創作者得以用自己的想法和實踐不斷賦予它們更多內涵。當然,我並不是認為類型片的質量只和它的發展歷史有關,類型片的發展不應當孤立來看。去年暑期檔的《超人:鋼鐵之軀》與1951年的《超人》和《鼴鼠人》已經不可同日而語,甚至在類型的演變上也有了大幅度的轉折。不過按照影評人們的理解,即便《超人總動員》和《地獄男爵》這樣質量上乘的影片都不算在超級英雄電影裡面(因為它們太另類),那麼在電影史中找到一部好的超級英雄片,還是比找到一部好的恐怖片概率要大得多。數據也能幫助我們判斷出現在是否拍攝了「太多」的超級英雄電影——平均每年年產4部超級英雄片——這個數字和70年代年均生產的西部片相比簡直小巫見大巫。當然,對於那些認為所有漫威電影都是是垃圾的人來說,即便4部,都是「太多」。那些將《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為奴十二載》、《醉鄉民謠》和《布達佩斯大飯店》這些影片視為唯一選擇的擁躉者們,反駁他們所認為的「漫威電影在謀殺藝術」的觀點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超級英雄電影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還需要更多的時間超級英雄電影誕生至今,作為一種類型片,其短暫的歷史和可憐的總數無不揭示了一點——漫威在電影領域的成就被嚴重低估了。《復仇者聯盟》之後的八部衍生影片,沒有一部在爛番茄網(一個嚴謹的標準)上的得分低於65%,大部分都獲得了影評人和粉絲的高度讚揚,其中《復仇者聯盟》還被認為是幾近完美的PG-13動作大片。這對於還在探索階段的3D技術和CGI(電腦動畫技術)而言,真是令人嘖嘖稱讚的成果(要知道,我們離《阿凡達》問世剛剛過去五年而已)。毋庸置疑的是,這類講述通俗冒險故事的影片,不管它們的表現手法是保守還是前衛,都需要更多時間,來得到以尋求「生命中的真善美」為標準的評論界的嚴肅對待與認可。我估計總會有一天,那些宣揚「所有這些公式化的超級英雄電影毀了電影藝術」的文章將會失去讀者市場。如果我們真的想看到具有美學價值的超級英雄片,我們可能首先得期待更多一點《超膽俠》風格的美工服裝(譯者註:儘管本片在劇情和表演上備受詬病,不過在美工和服裝方面卻獲得了好萊塢行會妝發獎的提名)。值得慶幸的是,諸如這樣的創新空間在這個類型依舊有很大的發揮餘地:比如拍攝一部女性視角的英雄電影,讓Guillermo Del Toro完全按照他的想法來拍《異形毀滅者》,最重要的是讓其他公司進入市場與漫威競爭,這可以把這個類型帶到一個新的高度。當然,我們仍然有理由對能否在未來見到大量「技藝高超」的超級英雄電影持懷疑態度。正如Seitz強調的,很多這類類型片的缺陷並不來自於經典的蝙蝠俠們,而更多的是現代大片(一如西部片《獨行俠》和殭屍片《殭屍世界大戰》)。還有例如CriticWire調查中的幾位受訪者指出:以大量的植入廣告為代表的營銷行為佔據了電影空間,使得影片的故事支離破碎。這也許是行業巨頭們的通病,他們現在擠走了那些原本能自給自足的電影工作室的空間,讓它們慢慢消亡,使得這個當下大熱的電影類型缺少更多的新鮮故事。或者——這也許是反映了一個不幸的現實——正是因為需要花費五千萬美元的宣傳費用,才能號召大眾從沙發起身走進影院,所以不得不在電影中植入大量廣告來獲取更多收入。個人認為,質疑超級英雄片最有力的論點是:獨立電影製片人玩不起成本高昂的電腦特效,他們很難進入這個市場,因而我們也就看不到更多樣化的作品,但我們仍有理由對於這點保持樂觀。近些年出現了少數低成本的超級英雄片:100萬美元的《特別之隊》(2000年)和250萬美元的《超級英雄》(2011年)。稍微高一點兒的3000萬美元的《海扁王》和5000萬美元的3D《特警判官》,還有6600萬美元的《地獄男爵》。儘管它們沒有一部影片最終真正在票房上大賺,但依舊品質不錯,理論上說,未來肯定會有一部拍得好的低成本超級英雄電影,最終在票房上實現逆襲。所以,哪怕這十年我們還看不到超級英雄電影類型的成熟,但從長遠角度看來,超級英雄片終究有一天會讓挑剔的影片人改口。當然,10年後《鋼鐵俠》也許會過氣,但20年後,幸運的話,Terrence Malick重製的《天降奇兵》會讓你爽翻的。分享: douban.com
推薦閱讀:

薦影∣《復仇者聯盟3》,我滅霸有一句mmp,不知當不當講
法國現真人版「蜘蛛俠」!難民徒手爬樓救娃,獲法國公民身份
《復聯3》里隱藏的彩蛋,我全都幫你找到了
蜘蛛俠3部曲、超凡蜘蛛俠、蜘蛛俠英雄歸來男女主角對比,哪個是你的菜?
《雷神3諸神黃昏》為什麼會有綠巨人,雷神和浩克究竟誰更強?

TAG:電影 | 超級英雄 | 英雄 | 英雄電影 | 夠了 | 超級英雄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