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產業轉型多管齊下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韓國產業轉型多管齊下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大洋新聞 時間: 2012-12-18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邢磊

紐約用百年完成城市化建設,成為世界最知名的都市之一。(資料圖片)

  「他國新型城市化」

  系列報道之一

  本欄目將推出「他國新型城市化」系列報道,剖析全球著名城市邁入「新型城市化」過程中的經驗與困惑。

  本報訊 當前,廣州正大力推進新型城市化建設。從世界城市的發展規律看,傳統城市發展都面臨「增長停滯魔咒」和「中等收入陷阱」兩大世界性難題。深入梳理各國化解「中等收入陷阱」的經驗教訓,對我們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從歷史與現實看,多數發展中國家在進入人均收入按購買力平價1萬美元時,經濟增長出現停滯或者非常緩慢的現象,無法繼續將人均收入推入發達國家行列(即按照購買力平價的2萬美元)。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反面教材是拉美國家,成功跨越陷阱的是韓國等東亞國家與地區。

  專題撰文: 邢磊

  正面

  韓國用時7年

  激發內在創新能力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與地區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從「上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階段跨越過程中,日本用了12年(1973年~1985年);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地區分別僅用了11年,韓國僅用了7年(1988年~1995年)。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首爾的經濟發展迅速,30年內實現了經濟起飛。首爾雖僅占國土面積的0.6%,但卻創造了21%的GDP。進入21世紀以來,時任市長李明博實行「推土機」政策,對首爾進行改造,到處都可見綠化工程,2010年首爾更成為當年的「國際設計之都」。

  作為東亞地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韓國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成功經驗。

  1

  進行產業更新換代。韓國1977年進入「中等收入」階段,此後逐步開始產業更新換代,改變出口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激發其內在的創新能力。

  2

  大力發展知識經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韓國大力發展以知識經濟、高端服務業經濟等為主的轉型。進入21世紀後,為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格局,韓國政府又提出「第二次科技立國」戰略。

  3

  確保各階層共享發展成果。上世紀70年代韓國啟動「新社區運動」,增加農戶收入,確保各階層對發展成果的共享。

  4

  加大研發經費投入。研究發現,韓國的研發經費佔GDP約3%;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阿根廷僅為0.4%,這就是一成一敗的原因之一。

  5

  穩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韓國早期實行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模式,進入80年代後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釐清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反面

  阿根廷長達49年

  深陷「中等收入陷阱」

  自20世紀80年代初,拉美國家普遍出現經濟增速明顯下降甚或趨於停滯的困境,像阿根廷在上世紀60年代,巴西、墨西哥、智利等國在70年代都已進入「中等收入」,但直到21世紀頭10年,這些國家人均GDP仍然徘徊不前,基本停留在3000~5000美元,至今仍未能躋身高收入經濟體。

  阿根廷在20世紀初曾是全球前十的經濟強國,1964年阿根廷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20世紀90年代上升到8000美元高點,而在2002年人均GDP暴跌至2000美元,後又回升到2008年的8236美元。

  經過三四十年的跌宕起伏,迄今阿根廷的人均GDP仍未突破10000美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長達49年,成為陷入陷阱最長的國家。

  規模龐大的城市貧民窟、泛濫的毒品交易、嚴峻的社會治安問題……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頭的這些常見的景象,正是中等收入陷阱的註腳。

  有報道稱,拉美國家超大城市的城市化進程,可以用「三個畸形」形容:

  1、畸形先進與畸形落後並存;2、畸形富裕與畸形貧困並存;3、畸形文明與畸形愚昧並存。這是貧富兩極分化的城市化,佔總人口10%的富人佔有總收入的60%,貧困人口佔總人口的40%以上,其中60%以上居住在超大城市,形成城市貧民區。

  阿根廷作為「拉美陷阱」的典型,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

  錯失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歷史機遇期。在進口替代模式主導下,經濟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始急轉直下,而非像東亞國家和地區那樣及時轉換髮展模式。

  2

  難以克服技術創新瓶頸。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逐漸喪失成本優勢,就需要在自主創新和人力資本方面持續增加投入,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3

  對發展公平性重視不夠。拉美國家由於收入差距迅速擴大導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費嚴重不足,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

  4

  金融體系的脆弱造成巨大破壞。據統計,1974年~2003年,拉美各國發生金融危機的平均數量和複發次數幾乎是其他地區的3倍。

  5

  經濟財富過度集中,利益集團勢力強大,造成尋租、投機和腐敗現象蔓延,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受到嚴重扭曲。

  何為「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一詞首現於世界銀行2006的《東亞經濟報告》,是指當一國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後,由於未能及時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社會結構轉型及體制機制轉軌,導致經濟增長乏力、社會矛盾叢生,由此掉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成功的工業化

  是一國發達關鍵

  專家觀點

  歷史反覆證明,成功的工業化是一國發達(包括由中低收入邁向高收入)的關鍵。

  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一個共同的典型特徵代表,就是在這些國家出現了明顯的工業化進程的停滯抑或倒退,即「工業化不足」(未能建立起相對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抑或「工業國際化」(即由外資主導的工業化,跨國壟斷資本壟斷高端、高附加值製造,而本土企業釘死在低端、低附加值製造,或本身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代工製造)。

  更有甚者,連代工製造都難得一見,紛紛發展服務業、地產業、旅遊業,沒有基本的生產能力——財富的創造能力,只有所謂的價值創造能力,而價值的最終決定權依然為跨國資本所控制。

  ——江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研究員)


推薦閱讀:

近代學術轉型中的「文學」
再談台灣二十年來的社會轉型--從複雜適應觀點看民主
老字號餐飲轉型迫在眉睫
社會轉型時期如何確立「法律信仰」
日本造船業的沉浮與轉型

TAG:韓國 | 收入 | 國產 | 轉型 | 產業 | 中等收入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