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圖搞定:各期腎病高鉀血症的發生機制和治療

高鉀血症在慢性腎臟病(CKD)患者中的發病率高達10%-32%,可誘發致命性心律失常,與CKD進展和死亡率增加相關。那麼,不同時期腎病患者的高鉀血症發生機制和治療有何不同呢?

急性腎損傷

高鉀血症是急性腎損傷(AKI)的常見併發症,當損傷累及遠端腎單位和集合管時,可直接損傷細胞影響K+的排泌。常見於急性腎小管壞死(缺血或腎毒性所致)或炎症(如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急性尿路梗阻患者因腎小管壓力增加,遠端腎單位阻力發生變化,K+排出減少,早期即可出現高血鉀。此外,GFR驟降亦是影響AKI患者K+排泌的重要因素。少尿症患者,遠端水鈉轉運減少可降低遠端K+的排泌。具體見圖1:

圖1 高鉀血症的發生機制和治療;* 鉀結合劑包括聚磺苯乙烯鈉,patiromer和鋯環狀硅酸鈉(尚未獲批)。聚磺苯乙烯鈉和patiromer可有效降低血鉀水平;目前尚無有關腎移植患者應用的研究數據; DCT:遠曲小管;CNIs:鈣調神經磷酸酶抑製劑

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CKD)的特點是腎單位減少,排泌K+的集合管數量減少。而長期遠端腎單位和集合管結構損傷導致殘餘腎單位代償性K+排泌增加。此外,腎單位減少還可導致殘餘腎單位血流量增加、遠端鈉轉運增加。

CKD患者代償性變化可維持血鉀<5.5><15>

CKD患者高鉀血症的管理方法主要包括:限制鉀攝入量,給予有效利尿劑,糾正代謝性酸中毒,減少或停用影響鉀排泄的藥物。而是否停用RAAS抑製劑是臨床上的一大難題,因RAAS抑製劑可有效預防CKD、糖尿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疾病。新型鉀結合劑耐受性較好,可有效降低血鉀水平,且無需減少或停用RAAS抑製劑。

血液、腹膜透析

終末期腎病(ESRD)患者往往需要透析來維持正常血鉀水平。使用低鉀透析液建立濃度梯度可有效清除多於的鉀。因鉀可自由通過透析膜,絕大部分鉀清除主要發生於透析前2小時;而隨著血鉀水平的降低,濃度梯度減小,細胞內鉀向細胞外轉移減少,導致透析後期鉀清除率降低。一般來說,每次血液透析可排鉀約80-100 mEq,一周約排鉀300mEq。

腹膜透析患者高鉀血症並不多見,每天使用10 L透析液的患者約排鉀35-46 mEq。雖然日常鉀攝入量高於腹膜透析鉀流失量,但高鉀血症卻並不常見,高達30%的患者可出現低鉀血症。

腎移植

腎移植後常見高鉀血症,發生機制同CKD,如GFR降低時給予甲氧苄啶或RAAS阻斷劑藥物。使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製劑(如他克莫司或環孢素)維持治療的患者,高鉀血症發生機制同家族性高鉀性高血壓。正常情況下,鈣調磷酸酶酶可作用在鈉氯協同轉運蛋白髮揮去磷酸化作用;使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製劑可抑制鈣調神經磷酸酶,去磷酸化作用降低,鈉轉運降低,導致排鉀異常,引起高鉀血症。

醫脈通編譯自:Hyperkalemia across the Continuum of Kidney Function.Clin J Am Soc Nephrol 13: 155–157, 2018.


推薦閱讀:

常任理事國的在位機制應該改改
海南以體制機制創新打造世界一流旅遊目的地
構建「大調解」工作機制的對策和措施
咪喹莫特誘導小鼠銀屑病樣皮損機制的研究進展
男性更年期綜合征的發病機制與診斷

TAG:治療 | 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