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之二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上次對《無量壽經》的體性、德用,以及這次講述《無量壽經》的背景知識做了討論。下面將具體展開對這部大經的討論。十門總啟是屬於華嚴宗的解釋經典的框架體系。一般釋經有天台的五重玄義與華嚴的十門總啟兩種格式。於此,擬採用《華嚴經》十門總啟的釋經體系。這十門中前八門是對經文義理的詮釋,後二門是對經文的註解。第一門是教起所因,這部凈宗根本經典因何而興起。了知本經教起所因,就要了解這部經典在判教中的地位;知道這部經典屬於菩薩藏、圓頓教所攝,就要了解這部經典義理的深淺;了知本經義理深邃,就得了解這部經所被的根機;了知這部經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繼而就得了解這部經的文本與能詮的體性;了知這部經以自性實相為教體,就要了解這部經所推崇的宗旨、歸趣;既知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往生凈土速證佛果為趣,就要了解這部經典的部類差別,部類差別標顯出凈土五種根本經典與眾多帶說凈土的大乘經典;既知部類差別,就要了解這部經典的翻譯、註疏以及讀誦受持這部經的德用,有何感應。這八個科門便對《無量壽經》的義理有一個提綱挈領式的闡述,爾後便可契入正題,即總釋名題,解釋這部經典題目的義理。最後第十門就是別解文義,即對這部經典,從「我聞如是」到「靡不歡喜」的經文,逐句加以消文詮釋,闡述微言大義,傳達如來真實義。所以這個十門總啟的前八門,使我們知道這部經的大概。這十門總啟的釋經構架與天台的五重玄義大同小異,義理方面略有展開。這種展開鋪陳表明《無量壽經》有著如《華嚴經》般恢宏的氣度,深邃的義理。茲分述如下:
第一門教起所因,即是探究《無量壽經》所興起的因緣。推究釋迦如來一代時教之本懷,即唯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法華經》是佛稱性而談、開權顯實。何謂一大事因緣?非三乘非五乘為一,稱合自心體性、量周法界為大,出離六道輪迴為事,眾生本具體性為因,諸佛指示為緣。吾人清凈的佛性,本來是妙覺靈明、照天照地的,然而一念妄動,受無明煩惱的驅使,造作諸多的惡業,在這個三界六道遭受輪迴之苦。諸佛如來以同體的悲心,不忍眾生苦,驚入三界火宅,引導子女們出離輪迴險路,為度脫眾生出離生死苦海,提供增上緣。一切眾生本具佛性種子,然佛種不能自動萌芽生長,就好像礦石裡面的黃金不可能自然出來一樣,必須經過冶煉,才能顯出黃金。眾生的佛性亦復如是,須藉修行方可證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把眾生的佛性寶藏打開,指示出煩惱纏縛中的佛性,眾生聽聞開示即便覺悟,便會依照佛的教示來修行,修行便會有法益,證得佛的知見。佛的知見消泯能所的對待,契入不二的心體,離開妄念的智慧,就叫佛的知見,即是從實相中生髮的般若智慧。這般若智慧才能令我等度脫生死的苦厄。所以諸佛如來在這個世間講經說法,無論橫說、豎說、熾然說、無間說、默然說,無非都是為此一大事因緣而已。
釋迦世尊一代時教,五時說法,在菩提樹下悟道,首先為界外的菩薩大士稱性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現量親證的境界。然而如是圓頓佛法,閻浮提眾生不能信解,所以佛觀察閻浮提眾生的根機,就從一乘法開出三乘來說,從聲聞法、緣覺法到權教的菩薩法開始,宣說一代時教,循循善誘,說阿含、說方等、說般若、說法華涅槃等。
在這五時說法中,凈土往生一法是常常宣說的,是最稱諸佛如來度化眾生出離三界輪迴本懷的特別法門。此法門簡單、直捷的特質充分地體現出諸佛拯救眾生的悲心和智慧。也正因為簡單和快捷,所以被稱為難信之法。釋尊觀察眾生荷擔凈土法門的根機成熟了,便心懷悅豫地無問自說。如果眾生的信根未能萌發,便以通途種種方便法,來調熟眾生。須知信心屬於般若智慧的範疇,認知體悟實相妙有,是需要甚深智慧的。凈土法門單刀直入,直指眾生介爾一念,以凡夫生滅心,執持清凈的萬德洪名,這六字洪名熏習內心,便能解脫煩惱的系縛,顯發佛的種子,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等凈業行人信願持名,持至一心不亂,便可入佛知見。所以凈土法門圓頓直捷,其目標與一代時教通途法門無二無別,然其下手卻是第一方便中之第一方便。
佛的一代時教種種法門在這個世間出現,不是小因緣,而是無量的因緣才能成就。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云:佛說般若波羅蜜的因緣無量,就好像須彌山不是小因緣能動,一定是大因緣才能搖動的。諸佛如來示現在這個世間為眾生演暢種種法門,也不是小可因緣。從凈土法門的興起來看,這一大事因緣是至深且廣的。追根溯源,凈土法門的緣起來自於無量劫又無量劫以前,有一個大國王,舍家棄欲,行作沙門,發出拯救九法界眾生的大菩提心,令眾生離生死苦,速成佛道。由是這位法藏菩薩考察他方世界種種眾生的根機,以及他方剎土善惡粗妙的情況,祈請世自在王如來的加持,稱性發出四十八大願,並由願導行,無量劫來捍勞忍苦,六度萬行,一向專志莊嚴妙土。當四十八願圓滿成就時,這位法藏菩薩就自致成為阿彌陀佛了。那時阿彌陀佛因地中發的願,就產生了一種力量,這就叫願力。這願力瀰漫在虛空法界,彌散在一切眾生的念頭中。四十八大願的總原則,是要度盡法界一切眾生。彌陀大願形成一種無作妙用,當眾生的凈土機緣成熟時,大悲願力就會法爾自然地作用在眾生的身心上,顯示阿彌陀佛果地上的莊嚴,傳達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威力,饒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
凈土的教起所因,在阿彌陀佛大願中亦有預先的設定,第十七諸佛稱名讚歎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意謂: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無量諸佛都會稱揚讚歎我剎土的功德莊嚴與我名號的功德;如果這一願不能兌現的話,我就不成佛。現在法藏菩薩已經成佛了,這一願也就兌現了。於是十方諸佛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就是這一願兌現的表徵。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亦接納承載著阿彌陀佛這一願的信息,觀察閻浮提眾生聞信彌陀名號功德的因緣成熟,便會不失時機地予以宣說。本經的發起序就是釋迦世尊在念佛三昧中,現出諸根悅豫、光顏巍巍的瑞相,加持阿難來祈問,而稱性宣說的,而且是由過去、現在、未來佛佛相念共同護念加持的。釋尊慈悲地不斷地宣說,一代時教五時都在宣說(被稱為通五時)。《無量壽經》奇特的教起所因是由其殊勝的功德所決定的。這是釋尊住奇特之法、住諸佛所住、住導師之行、住最勝之道、行如來之德所昭示出來的,相應地體現出如來的世尊、世雄、世眼、世英、天尊之五種德能。其終極目的是惠以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真實大利。本經之教起所因因緣功德無量,於此略標五點予以討論:
第一、出世正說,欲令眾生橫超速證。
這部《無量壽經》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無有委曲婉轉,乃稱性正面宣說,指向一乘的佛果。所以凈土法門所標顯的目標是非常崇高而超越的。阿彌陀佛因地「我建超世願」,表明凈土法門直接指向了生脫死之目標。天親菩薩《往生論》中所述「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乃極樂世界總相莊嚴即清凈功德。阿彌陀佛因地考察他方世界,在輪轉的迷界,無論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無常之相、污染之相、敗壞之相,生存在這樣染濁無常狀態中的眾生,備受眾苦之煎熬,倏爾人道,倏爾畜生道,倏爾享天福,倏爾墮入地獄受劇苦。由此阿彌陀佛以同體悲心,發出大願:一定要建構一個沒有六道輪轉的凈土。
離開輪迴之苦,按通途自證功夫來論,得斷見思惑,這對於障重業深的眾生來說,亦是甚為艱難的。所以阿彌陀佛構建這個清凈的剎土,還要建立一種方法令未能斷見思惑的眾生也能到其剎土,即帶業往生的勝異方便。這帶業往生體現出阿彌陀佛的大智、大悲、大威神力。如果一定要斷見思惑才能往生,那普度眾生的宏願就落不到實處了。正是由於我們自力怯弱斷不了煩惑,才冀望阿彌陀佛來幫忙。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以眾生心為心,順應眾生的祈求,建立帶業往生的凈土法門,將下凡眾生安立於極樂凈土。為了讓他方世界無量眾生悉皆生到凈土,阿彌陀佛設立往生的門檻很低,只要眾生信願持名,無論煩惑業障多少,悉蒙彌陀願力得遂往生凈土。誠如第十八十念必生我國願所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只要深信切願,乃至最低限度念十聲佛號,都能生到西方凈土。
念佛往生凈土一法,是疾速成佛的圓頓大法。這可從阿彌陀佛的三條大願窺知一二。首先來看,十念必生我國願,令我等眾生獲得一個不再退轉的底線保證。吾人修行為何很難成就?就是由於見思惑總是未能斷盡,斷不盡就難逃後有。今生修行積累的些許福德智慧,經過輪轉投胎昏迷,我們便遺忘了。借著前生修行能得世間福報,借有錢有勢造作諸多惡業,於是在輪迴路上,又經受墮落三途的苦報。所以修行佛道最緊要的是獲得不退轉(阿鞞跋致)。阿彌陀佛深知眾生如大象陷泥沼那樣難以出離,所以啟建十念皆生我國願,令眾生首先離開三界輪轉的險路,放置到一個不退轉而安全的地帶,這是第十八願傳達的信息。其次第十一正定必至涅槃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意謂: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入到大乘正定聚,必定能夠證得大乘的涅槃。阿彌陀佛的這個願對我等行人意義重大,須知得正定聚殊為不易,正定聚即是得到阿鞞跋致——不退轉的意思。這個不退轉,按通途教理來看,十信位滿,破一品無明,才可稱為阿鞞跋致。信位菩薩尚會退轉,何況十信外凡夫。昔舍利弗在六信位時,發大乘心欲修菩薩行,天帝釋化身為婆羅門,以乞眼珠來勘驗。舍利弗不堪忍受此婆羅門的「弊惡」,便退失大乘心,回到小乘自了行。所以獲得正定聚很難哪!《法華經》云:釋迦牟尼佛座下的這些弟子們,大多都是在大通智勝如來時就已發菩提心者。大通智勝如來是塵點劫又塵點劫以前的一尊古佛。說塵點劫的時間比喻,那是令人驚詫的!比如將這三千大千世界的地磨成微塵(微塵如同基本粒子),然後過1000個剎土下一點,過1000下一點,把所有微塵全部下完,爾後再把這個微塵所下點經過的剎土,又碎成微塵,每一微塵為一劫,那麼大通智勝如來成佛以來的時間,還要超過這樣的數量百千億倍,乃至算數比喻所不能及。那些聲聞眾那麼久遠之時便已發了菩提心,然而塵點劫以來卻墮在聲聞中,得少為足,不能圓成佛果。可見,靠自力要獲得正定聚甚難。而凡夫信願持名,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得到大乘正定聚,直趨大乘佛果,不再經受塵點劫曠大久遠的進進退退,故而成佛也就加快了速度。
其三,第二十二菩薩一生補處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意謂他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無論所證位次的高低,都能到達一生補佛位(等覺菩薩)。如果這些菩薩曾發弘願要到他方剎土上求下化,亦能夠披上弘誓盔甲,到他方世界廣行六度萬行,度脫一切有緣眾生,供養十方諸佛如來,助佛弘化,安立眾生以菩提正道,令眾生信願持名,生到極樂凈土。這些菩薩能夠現前修行普賢十大願王,能夠超出通途教道的修行次第,在阿鞞跋致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尤其這個念不退中,就頓然可以超越通途41個階位,能夠快速證得與普賢菩薩等,與諸佛等。上述三願的意蘊,昭示往生凈土便能快速成佛的機制原理。這一個機制原理源自於阿彌陀佛因地的大願,像編程序一樣,已經將令眾生疾速成佛的願力編程好了,證知《無量壽經》乃出世正說。一切眾生恃怙彌陀願力橫超三界,離開六道輪迴,於西方凈土,斷惑證真,速成正覺。
第二、標顯莊嚴,俾令凡夫起欣厭心。
《無量壽經》詳細描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用意深遠,彰顯凈土法門緣起的自然妙用。念佛法門從信願契入,為了啟發眾生的信心,首先得把極樂世界富麗輝煌、清凈莊嚴的境界標顯出來,令眾生油然生起好樂神往之心。實則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一切眾生心性本具的,然迷失於無明煩惱已經很久很久了。雖然迷失很久,一旦有機緣聽聞,會喚醒吾人內心深處某種似曾相識之感,會程度不同地默會於心。漸次熏習,便會不期然將凈土莊嚴樹立為一個參照系,用以返觀自己所處的依正生存狀態。這一返觀可謂驚心動魄了,原來習焉不覺的一切,立刻原形畢露。由西方凈土的壽命無量,返觀了知我等壽命的無常短暫;由西方凈土資生用具應念而至,返觀到世間生存競爭的嚴酷與辛苦;由西方凈土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相互愛敬,返觀到這個世間怨憎會苦的逼惱;由西方凈土隨時聞佛說法,返觀到此土善知識難遇之窘迫……這些鮮明的對比,激活眾生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對解脫、對清凈完美的生命渴求。而每個眾生都有這種對本真生命的內在尋求,現在許多富人,願意過簡單的田園生活,西方後工業社會也是趨向返樸歸真。然這種隱藏在生命深處的願求,須藉助特定的增上緣方能引發出來。佛了知眾生的心性,便善巧地提供了這個增上緣。眾生那求解脫的渴望若決江河,沛然莫御。在這個對照中,厭離與欣求一體兩面,互為增上。這就是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善巧,稱為折攝二門。用苦來折伏眾生的迷執貪戀,極言這個世間五惡、五痛、五燒的苦境,做了惡事要下地獄,做了什麼邪行要墮畜生道等等,使眾生深知,原來吾人每一種行為,都是有果報的,三界六道的輪迴是由吾人善惡業力所決定的,行為的道德責任是不容推委的。由此生起畏慎心,勉力於改惡遷善,自律慎獨。所以道德約束,來自於對因果的敬畏感。聖人以神道設教,就是要令眾生對那超然的不可思議的力量產生敬畏,由此達到教化的目的。凈土法門就是聖人以神道設教的一個典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是凈業行人應具備的心態(願的核心內涵)。厭離娑婆要深刻到貫心徹髓的程度,才會淡化對五欲六塵的執著,如果有一念對五欲六塵的繫戀貪愛,我們的心就被系住了,好像一根木樁把船系住不能動彈一樣。愛不重不生娑婆,所以要厭離到極點,才能夠離得開。欣求也要欣求到極點,才容易去。所以我們要建立厭欣的心理定勢。這個新的心理定勢建立之後,便任運地以「厭離」的絕緣體與這個世間的五欲六塵隔開,用「欣求」的線路與極樂世界形成親密的鏈接。這樣臨命終時,神識便如離弦之箭,自然指向西方,端坐蓮華,徑登安養。然厭離已經熟稔地遷徙他處,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人都是戀舊的,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遷徙的。《尚書》中記載由於洪水的災難,商朝盤庚提出遷都的動議,遭到上下一致的反對,大家都認為住在這個地方已六個朝代了,故土難捨呀!面對這個阻力盤庚只有緩衝,順應民心,搞好政治。最後,恩威俱下,說服朝野,最終實現遷都的計劃,在安穩處重建家園,拯救黎民於倒懸。現代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有科學家預測這個地球,若干年後就很難適合人居住了,於是便尋找向外太空移民的可能性。然在三界內的任何遷徙都是不究竟的,唯有移民到極樂世界,方是最終穩妥的方案。那裡沒有生存的壓力,沒有自然資源的匱乏,沒有衰敗。然而,要成功地移民西方凈土,得要按《無量壽經》所示的方法方可。《無量壽經》能夠讓我們成辦凈業。我們讀誦《無量壽經》的上卷,徜徉於西方凈土華美的境界,真是心曠神怡,油生嚮往。讀誦下卷中那對娑婆世界五惡、五痛、五燒的描述,真是哀戚不已,如同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猝然面對,何能久留。經中所說的造作五惡者即是現實中的你我他,我們每個人對五濁惡世的形成都負有一份責任。厭離娑婆,求生極樂,爾後乘願再來,凈化娑婆,才是一了百當之智舉。
第三、引導二乘入大乘涅槃海。
二乘行人,是指聲聞、緣覺種性,偏重自了,對莊嚴凈土普度眾生無有好樂之心。較之大乘行人,心量狹劣。閻浮提的眾生修道,大多會流入二乘。諸佛如來的本懷是以一乘法度脫眾生,然閻浮提眾生根機狹劣,很難擔荷一乘法,所以世尊才由實開權,由一乘法開三乘法。閻浮提眾生雖有出離三界的意向,但自力怯弱,驟聞成佛動經無量阿僧衹劫,捍勞忍苦,便會生畏懼退轉之心。所以釋尊巧設方便,神力變現一個化城。《法華經》喻云:這些人聽說目的地有500由旬之遙遠,便心生退怯,不願開步走了。於是那個長者善巧方便地在300由旬的地方神力變現一座城市,然後告訴他們目標不遠,那些人依稀能看到中途的化城,就鼓起勇氣向前趲步。在行走修行的過程中,他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就漸漸培植起來了,這樣到達化城的時候,長者告訴真相,真正的目的地還在500由旬的前方,此時,那些人也會繼續奔向最終的目的地。這就是法華會上匯三歸一,回小乘向大乘,正因為有化城的權巧,才令許多行人達成成佛的目標。
二乘行人出離心很強,待證得人我空時,便會醉心於無為禪定的安樂,取證偏真涅槃,如是便稱為定性聲聞、緣覺。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場,常呵斥定性聲聞為焦芽敗種,永遠不能成佛,甚至云:寧可下地獄,也不能取證偏真涅槃。如下地獄,地獄的苦受完了,還能發大乘心,有成佛的可能。而取證偏真涅槃的定性聲聞,就永遠不能發大乘心,違遠佛果,誠為可嘆。然在通途法門無法拯救的眾生,在阿彌陀佛的誓願中,都能得到拯救。阿彌陀佛發願普度九法界眾生,聲聞、緣覺即是九法界中的兩個法界。阿彌陀佛以其本誓願力,加持攝受定性聲聞、緣覺往生西方凈土,又以威神願力令其發出大乘菩提心。曇鸞大師《往生論注》云:「譬如鴆鳥入水,魚蚌咸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意謂好像一隻有毒的鴆鳥入水,那水族的魚蚌蝦等都會被毒死;如果犀牛伸出頭角觸入到水中,由於犀牛角有強大的解毒功能,那些魚蝦又都活過來了。如此不可能生還者卻生還了,所以可謂奇特。念佛一法對聲聞、緣覺的加被力亦復如是。定性聲聞不可能再發的菩提心,到了西方凈土卻能蒙彌陀願力加持,發起大乘菩提心,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慈悲力量所致。天親菩薩《往生論》中概述西方凈土17種依報莊嚴,其中大義門功德莊嚴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意謂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等於生到了大乘菩薩的法界,在那裡平等地沒有女人、六根殘缺者以及聲聞、緣覺二乘人這樣的被人譏嫌的名字。連名字都沒有,當然這個事實也沒有了。因為西方凈土不會產生二乘的種性,大乘菩薩法界能令他方定性聲聞轉化為大乘的根性。證知念佛法門能夠有效地引導二乘往生凈土證入大乘佛果,實施其普度一切眾生到大涅槃彼岸的弘願。
第四、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
初心菩薩是指從初發心至圓教初住以還的菩薩,這些菩薩沒有證到不退轉位,如空中柳絮,隨風飄蕩。這類菩薩一定得求生凈土,親炙阿彌陀佛,得無生忍,才能圓成自利利他的菩薩行。如果初發心菩薩不求生西方凈土,只是發願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救度眾生,此心是好心,然由於自己的煩惱未斷,力不從心,想度眾生也是辦不到的。龍樹菩薩、智者大師等祖師悉皆婆心勸諭,有喻云:初心菩薩就像嬰兒,是不能離開母親的,離開母親可能有掉到坑阱的危險;缺少母親的乳汁,就有饑渴死亡的危險。初心菩薩亦復如是,離開了佛的加持,就可能墮入三界的坎阱中;缺乏佛法甘露的滋潤,法身慧命也將枯亡。初心菩薩又如羽毛未豐的小鳥,是不能隨意離開森林的,否則率爾高飛遠翔,便有精疲力竭從高空墜落的危險。在鳥類中有一種候鳥,為生存覓食的逼迫,將飛越太平洋。母鳥們要帶上那些剛學會飛行的小鳥飛過寬闊的水域,確實是嚴峻的挑戰。母鳥們的力氣正好自己能夠飛過去,而那些小鳥的力氣,只能飛越海洋的一半。而對這種情形,母鳥們本能地作出了這樣悲壯的抉擇:母鳥首先讓小鳥趴在自己的背上,開始飛行。當飛到一半的時候,母鳥們就筋疲力盡,紛紛墜掉到海洋的波濤中。當母鳥掉下時,那些小鳥就離開母體繼續向前飛,其力氣正好飛到彼岸。當母鳥們從空中一隻只墜落時,能感受到母鳥自我犧牲護念小鳥的慈愛。這種母愛是一切生物中最動人的亮色。阿彌陀佛對於我等眾生,亦如慈母般地關顧。佛的威力甚大,能夠完全荷負眾生,飛越生死苦海。阿彌陀佛因地已經為眾生作出了無數的自我犧牲,所以在果地上就有能力自如地度化眾生。我等初心菩薩只要皈投大慈悲父阿彌陀佛,就能滿足一切願求。
第五、護持眾生不遭墮落。
《無量壽經》乃是十方諸佛所護念經,依此經修行者,悉能獲得釋迦、彌陀兩土世尊乃至十方諸佛的護念加持,這一點對末法凈業行人甚為重要。我等眾生無始以來輪轉不休,很難發起出離的道心。今生藉助宿世微因,持戒修行,往往又會遭致諸多的魔障。五陰魔潛伏在內心,不修行倒還正常,一旦修行激活,魔障便現前,阻抑乃至劫奪法身慧命、功德法財。正見稍虧,即入群邪。無有定力智慧,便隨境轉。《聊齋志異》記載了一個「耳中人」的故事。有一個人喜歡導引煉丹術,每天打坐,忽然有一天聽到耳朵裡面有聲音說:「可以見了。」他睜開眼睛卻見不到什麼。可一閉上眼睛,這聲音又「可以見了,可以見了」地嚷起來。他心想大概我的丹道快練成了,心生歡喜。有一天又在打坐時,覺得耳朵裡面有東西。很快從耳中出來了一個小人,在他面前旋轉,相貌還很猙獰。正在這時,鄰居敲門來借東西,那個小人驚惶失措,好像一隻老鼠想找自己的洞躲避一樣,可是一時找不到躲藏之處。然敲門聲越來越緊,這個打坐的人就立時感覺到頭暈眼花,得了癲癇症了。這個三寸小人是誰呢?就是他心識變現出來的。當小人回不來的時候,可不就丟魂失魄了嗎?精神就癲狂了。我們中國大陸許多練氣功者,常有出偏的情形發生,練氣功最後練到精神病院去了,可不哀哉!可見在這個濁亂的世間修行是有許多困境魔障的,這些魔障靠自力是難以解決的。《楞嚴經》所述的五十種陰魔,可謂險象環生,吾人不可不慎。
阿彌陀佛在因地見證到眾生修行中有種種障礙,建立六字洪名,以其光明威德加持護佑行人,令一切魔障遠離,譬如寶鏡遁妖。隋代有一個叫王度的縣令,有一面祖傳的寶鏡,常常攜帶於身。有一天出外視察,遇到一棵神樹,每個路過者都必須向其祭祀,否則便作祟,所以大家都很懼怕這樹神。王度知道後,就指令隨員到晚上悄悄地把寶鏡懸掛在這棵大樹上。晚上雷聲大作,電光閃閃。第二天早晨視之,則見到大樹被雷劈得粉碎,有一條大蟒蛇死於樹下。又有一次,在一個客棧,看到一個艷麗的女人,旅店主人云:「數月前,有一客人將這女子帶來,說馬上來接,誰知到現在也沒見到人來。」王度懷疑這女子可能是非人,所以就悄悄地拿出寶鏡來照。那個女子一看寶鏡,非常恐怖,承認自己是狐狸,在這客棧迷惑了許多男人,祈請王度將寶鏡收藏起來。王度說:「我收起鏡子你不就跑了嗎?」女人說:「神物所照燭處,是不可能隱形的,我只願一醉而死。」王度便給了她酒。女人大醉而睡進了房間。第二天早上開門視之,一隻老狐死在床上。由此可例知,六字洪名就像這面寶鏡,名號內具的無量光與吾人能念的心光融為一體,任何妖魔鬼怪都無能作祟。凈業行人至誠念佛,有40里光明燭身。你看東林寺百萬佛號閉關活動,到目前為止已12次了,一共有五六百人參加,基本上安然無恙。所以執持名號得阿彌陀佛光明願力護佑加持,能令我等行人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念佛法門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阿彌陀佛將果地上的功德恩賜給我們,作業力凡夫修行的因心,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在念佛的因心中,透過六字洪名,吾人心光便可貫穿到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中去,亦可穿透到極樂世界莊嚴境界中去;同時,阿彌陀佛果德慈願力也入到眾生的心想中。當我們至誠持念名號時,就能把彌陀果地上的功德智慧召喚攝受過來,變成凡夫眾生的功德智慧,這種轉換就稱為香光莊嚴。在生佛互動過程中,亦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彌陀名號果地本質境,能帶起眾生影像境,以強緣力,顯發凡夫如來藏的種種性德。由於阿彌陀佛與凈業行人如母子般地天性相關,所以我等行人全身心交託給阿彌陀佛,便能獲得修行的大安樂,無有墮落退轉之畏。
上面五點討論,表明《無量壽經》教起所因的深邃廣大。兩土世尊悲愍我等眾生,欲令度脫兩種生死苦海,其恩德非言語所能表述。我等有幸討論學習這部經典,當生稀有難遭之想,以至誠感恩之心,依教奉行,庶可報佛恩於萬一。
推薦閱讀:
※佛學基礎(一)界詮法師
※凈空老法師開示:人之間最大過失是傳播是非
※凈空法師:念佛不是念得愈多愈好()
※戒毓法師:以《頌古百則》及《碧岩錄》為例
※【如是我聞·仁山法師法音】—存好心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