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訪道語錄---27蕭先生天石.28南先生懷瑾

訪道語錄---27蕭先生天石.28南先生懷瑾 (2014-07-05 06:15:33)

轉載

標籤: 道學 分類: 道家修鍊

訪道語錄

蕭先生天石

蕭先生天石,湖南邵陽人也。幼隨父讀經,尤好老莊,長習武。癸未仲春,大病於成都,瀕死者再。中西名醫束手,待盡而已。幸蒙光厚老和尙,用拇指傳遞三昧眞火之法以治之,功到病除,半月而愈。乃皈依光厚,習禪定。後遵師命,兼參玄功。先後師事當地趙老道人,白鶴生道人,及岷山羅春圃道人。乙酉孟春,復拜青城派天師洞李道人之門,習丹法,並得青城修眞秘鈔本。於是先生由同善社而羅門,而北派,而南宗,最後專修靑城派之上乘功法焉。

勝利之後,棄武就文,從事文化出版新聞事業,頗飲時譽。

遷台以來,潛心佛道,半隱林泉,出版丹書,不遺餘力。雲篆天章,孤本秘籍,陸續印行者已逾八集。在台玄門,得以博覽丹經,進而眞參實悟者,不可謂非先生首出道書之功也。

癸卯之冬,復刊行其手著之「道家養生學概要」一書,於仙學源流,修眞法訣,無不囊括靡遺。當代道學泰斗針石子方大心先生,嘗亟稱是書足以與x益大師之「閱藏知津」先後媲美,則其內容可想而知矣。

爰將先生「語錄」及其著作「節要」,詮次於後,以餉同好雲。

道家養生,有境界,有程序。

一念不生,方為眞靜。

靜坐可以使精神集中,如物理學上所謂「焦點」之作用也。其點愈小,其效愈大。中學時代,以鏡映日,調成「焦點」,便可燃物,君豈忘之乎!

靜坐之初,兩目宜凝視「山根」片刻,次守臍下「丹田」,使心火得以下降。後乃存神「泥丸」,忘機絕念,但一片虛靈,與萬化冥合,斯得之矣。

坐至靜時,呼吸自然細、長、深、勻而下沉丹田也。

靜坐之際,雜念紛紛,無法遏止,則可擦足心一百零八次,或兩手搓熱,揉眼三五次,或翹起足尖,摩擦四肢,甚且下坐散步片刻,然後再坐。如此反覆訓練,久而久之,則自然念少,而樂於靜坐矣。

念佛、聽息,亦可止念。

行住坐卧,提起正念。何謂正念?蓋只有一念,別無他念之謂也。

擔得起,放得下,看得空,凡屬道家,皆當有此氣魄!

中年修士,靜坐工夫,自可坐上行之。老年修土,不妨卧上行之。

愈上乘,愈簡易,佛家如此,道家亦然。

談道學,貴在博覽羣經;做工夫,貴在「一門深入」。

道家工夫,徹始徹終,只是一個「靜」字。靜者,陶鎔身心之不二法門也,旣可固其命元,又可澄其性海。淸靜經云:「人能常淸靜,天地悉皆歸」,信然。

道家煉精,非煉後天之濁精,乃煉先天之元精;鍊氣,非煉後天之凡氣,乃煉先天之元炁;煉神,非煉後天之識神,乃煉先天之元神。然離後天便無以見先天,故不得不從後天做起。

開關途徑:由導引法逐漸開關展竅者,是一路,由氣力充沛,忽然八脈全通者,又是一路。

但開關展竅,尙非基本問題,其關鍵完全在乎「育陽」。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無則生有,有則神矣。故目毋多視,耳毋多聽,口毋多言,日常淸心寡慾所以育陽也。又靜坐之時,心無雜念,一片虛靈,靜極陽生,亦育陽之一法也。

南宗工夫,有從氣功入手者,有從靜坐入手者,凡築基、採藥、還丹、結胎、溫養,步步不能放鬆,故非與師同處,隨時指點矯正不可。

學南宗者,人人景象各異,師師傳授不同。

北派淸靜工夫,雖力量較小,收效較遲,然鍥而不捨,銖積寸累,亦可成道無疑也。

道家工夫,十九守竅,而「仙學眞詮」則謂文始派工夫,至簡至易,不守任何一竅。但非上等根器,恐不易入門耳。

靜坐之時,虛極靜篤,丹田之內,眞火自生。伍柳仙宗所謂用巽風吹噓者,似猶不得謂之「眞火」也。光厚老和尙,其煉成之三昧「眞火」,可由拇指指頭傳出,按人脈門,立卽起皰。此雲「眞火」,庶幾近之。

靑城派不守竅之上乘工夫,雖入手稍難,見效稍遲,然功力所至,確有「萬竅齊開」之妙用也。

事來則「有」,事去則「無」,如行雲流水,純任自然,道人日常修持,固宜如此也。

蕭先生所著「道家養生學概要」,體大思精,卷帙浩繁。就中「靜坐入門」一章,尤為甘苦之言,論丹道演變各章亦他書所罕x也,茲並節錄如次:

一、靜坐入門

一、坐法種類繁多,道佛(包括禪密與瑜珈)各宗派,其大要者可得百數十種,就中以跏趺坐為最殊勝。跏趺坐,普通系全跏趺坐(雙盤)而言。不能者可用半跏趺坐(單盤)若單盤亦不能者,則可用方便坐。臀部用軟墊或軟枕墊高一二寸。此可收調身定身,氣沉丹田,心易靜止之效。

二、兩手結定印:置於丹田前位。結印之法亦多。普通太極印與三昧印。太極印系兩手抱成一x相,如太極形。右手四指握左手四指於外。左手四指微屈於內,左大拇指與右大姆指相接,使成太極形。三昧印,系兩手掌伸直平仰,右掌仰置左掌之上,兩大拇指微接。此二印,皆可使左右氣血起交流作用,而收互暢舒適之效。

三、頭正頸豎,後腦微收,下顎微壓。頭宜正,切忌向前俯或後仰,使腦易於舒寧。頸宜豎(不可用勁),切忌偏斜,可使腦神經叢暢適。後腦為司思慮記憶之樞紐,微向後斂,下顎向下略壓左右二動脈,可減少血液上沖,並使腦皮質神經得到安寧,而減少思慮妄想。總之使整個腦部中樞神經,能輕鬆空靈,其最要也。

四、口宜輕閉,齒宜輕叩,面宜微帶笑容,舌須抵上齶,卽輕接上門牙唾腺中,以生津液而接神水。迨滿口津生,卽吞之,以意送入丹田,作一次或作三次吞皆可。得靜定極境,津液便覺香甜,且如泉涌,不但可助消化,且具延命之神效。

五、兩目垂簾,露一線微光,凝視一點,不可移動。全開則神易散弛,全閉則神易昏沉,故一般多用「垂簾凝視法。」若用「內視法」,則可用全閉法。目為心之機,內視寂照,守於一點,亦卽「x心一處」法門。

六、兩耳反聽,以收耳韻。耳不聽外聲,可內聽心聲,內聞自性。此亦凝神以得靜定之要法也。故古眞以「收視反聽」為一重要修持工夫。耳聽於外,與目視於外,其有害於靜定之持續,心境之虛明,及精氣神之頤養,一也。古眞有「閉耳目口之外三寶,以養精氣神之內三賨」,其旨意卽在於此。

七、背脊宜豎直,如壁立萬仞然,無論驚濤駭浪,均屹然不為動也。坐中最忌脊骨彎曲,宜向上伸直,如懸一串銅錢。可使內在之眞氣貫頂,脊部舒暢。

八、兩肩宜平正,不可左右斜x,或前後偏歪。胸宜擴展,平挺開張(不可用勁),切忌向後凹入。同時,肋骨宜根根拉開伸張,使內臟各得正位。肋骨不開,肺卽受壓縮,而不能擴張,有礙呼吸不小。

九、胃不可下垂,而宜略事壓提,腹部尤宜向後收縮。使向背貼近(切忌用勁),尤切忌高腹凸肚。穀道及陰蹻宜微微夾提,不可任其鬆弛。

十、坐中呼吸,宜綿綿密密,若存若亡。初步以「細,長,深,勻」四字訣為入手法門。深者,以能息息歸田為初功,能息息歸踵為中功。勻者,息與息間,如音樂之節奏,長短間隔,均能合拍。

十一、坐時全身神經不可緊張,肌肉亦宜放鬆。

十二、心宜內守,神宜內照。切忌向外攀緣,或冥想、妄念。大抵x心之所,卽予凝視寂照,不移不動,久久純熟,自可無慮,物我兩忘,而得大定之勝境矣。能入大定者,如熊龜之冬眠,不但一冬,卽十年數十年,出定以後,與未入定前無異,故能長保靑春與延長生命也。

十三、打坐前後,均有助道余功。此助道余功,亦如道門修丹訣法,因師承之傅授而不同。大抵於靜功而外,酌加若干之動功。如按摩、導引、俯仰、屈伸、揉打、彈拍、叩齒、鳴鼓、舒筋、松節.........之類。

二、丹道演變

道家修眞之法,不外三元丹法,卽天元、地元、人元是也。天元神丹,立地飛升,惟百世不一遇耳。地元靈丹,點化黃白,世罕眞傳。人元大丹,性命雙修,了當生命,莫過於此。前二者為外金丹法,後者為內金丹法。

人元內丹,以文始派為最高,以少陽派為最大。文始派直修虛無大道,以無為法而兼有為法,頓超直入,了性而自了命者也。少陽派則以陰陽大道為本。自有為法而上修無為法,積功漸晉,了命而性亦因得了也。文始派曲髙和寡,修者日希,少陽派則平易近人,盡人可修,盡人可證,故得大行於世。其最著者為南北兩派。其後又有東派、西派、中派、靑城派、崆峒派、三豐派、伍柳派,要皆可以南北兩宗範疇之。余則不足道矣。

大道淵源於黃帝,而集大成於老子。一傳尹文始,卽關尹子。尹傳麻衣(卽李名和)李傳陳希夷,陳傳火龍眞人,是為文始一派。一傅王少陽,開全眞教一派。王傳鍾離權,鍾傅呂純陽。呂祖首傅王重陽,重陽傅邱長春,開北派(七眞),又稱龍門派。呂祖嗣又傅劉海蟾,海蟾傳張紫陽,開南宗(五祖)。

三、文始派要旨

綜觀文始經全文,其道要不外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虛則無相,無則無執,故能精氣合一,心性合一,形神合一,而自然頓超聖域矣。惟修文始派之虛無大道,下手最難。全在修一己眞陽之炁,以接天地眞陽之炁。初則似無邊際,若無落腳處,其實只要將工夫做將去,自能體會到虛中有實,無中有眞。本老子道德經與黃帝陰符經而妙用神化之。古眞所謂:「若識無中含有象,許君親見伏羲來」。

關尹子曰:「一無所有,一無所為,一無所執,一無所得。虛之極,亦無之極也。」能如此者,則「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則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故又主張「去識」、「去智」、「渾人我,同天地。」

其下手則在泯思慮、情識,知意而一歸於「虛無」。

仙學眞詮曰:「文始經曰:「能見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蓋忘精神者,虛極靜篤,而精自然化炁,炁自然化神,神自然還虛。此虛無大道之學也。見精神者,虛靜以為本,火符以為用,煉精成炁,煉神還虛,此以神馭氣之術也。學虛無大道者,雖不著於精炁,然與道合眞,形神俱妙,有無隱顯,變化莫測,其壽無量,是了性而自了命者也。舉上而兼下者也。以神馭氣,則著於精炁矣。然保毓元和,運行不息,沖和之至,熏蒸融液,亦能使形合於神,長生不死,乃了命而性因以存也。自下而做向上去者也。

僊學眞詮又云:「蓋三關自「有為」入「無為」者,漸法也。修上一關兼下二關者,頓法也。今只須徑做煉神還虛工夫,直到虛極靜篤處,精自化炁,炁自化神,把柄在手,命由我造。煉神還虛一關,最簡易,最直捷」。

(愚按:x君子曰:「昔之論道者,或曰凝神,或曰邃深,或曰空同,或曰晦瞑,愼勿遇此,而生怖退。」此節亦言虛無大道,故鈔錄於此,以資參證。〕

四、青城旨要

靑城派系以南宗雙修為主,與三豐派近似,惟更得文始派之精髓。創始者為靑城丈人,繼起者為李八百等。

一切修為,以一虛字為本,以一無字為根;自虛無二字去體認參證,便可一悟永悟,一得永得。開始似無下手處,然一入門得訣,卽可立超直入,而海闊天空,逐處皆通矣。

靑城派淵源於老子「虛極靜篤」四字法而來。虛極則靈,靜篤則明。一切功用,神通與化境,皆因「虛靜靈明」四字產生。「虛中藏萬物,靜里有乾坤」,人能至一念不生,一塵不染時,則元陽自長,眞炁自生,而無窮變化,無窮境界,亦自在其中矣。

靑城派傳上乘道時,其授受只是一個「無」,最後則並一「無」字亦「無」。一切放下,無天無地,無人無我,無物無事,無成無毀,無得無失,無想無念,無心無意,無法無道,斯則與天地合一而為萬刼不壞之虛空矣。

靑城丈人曰;「採補之道,非房中家采陰補陽之事,而系采天地之氣,以補我之氣,采天地之精,以補我之精,采天地之神,以補我之神。因天地之化,以造我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續我之命。天地之氣不息,則我之氣亦不息矣,天地之化不止,則我之化亦不止矣,天地之命不壞,則我之命亦不壞矣。因天地之生生不已,以成我之生生不已,則天之命常新,而我之命亦常新矣。」

(以上節自蕭著「道家養生學概要」)

「道門中工夫有守竅者,有不守竅者。有不守竅而守空者,有不守竅亦不守空者。守竅入手易,最後證果難。不守竅入手難,最後證果易。守竅之授受易,不守竅之授受難。」

(此錄自蕭著「玄宗要旨」)

南先生懷瑾(現任中國文化學院教授)

南先生懷瑾者,浙江樂淸人也。乙未季秋,曾手著「禪海x測」一書。其末章「修定與參禪法」,最便初學,愚見而悅之,因亟加「節錄」,以供同好之參證雲。

毘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一、雙足跏趺(俗名雙盤)不能者或金剛坐,(右腳放在左腿上)或如意坐。(左腳放右腿上)

二、兩手結三昧印(右手掌仰放左手掌上,兩大拇指相拄)。

三、背脊直立如串銅錢。(身體不健康者,初任其自然,定久自直。)

四、肩平。(不可斜x拖壓)

五、頭正顎收。(後腦略向後收,下顎收壓左右兩大動脈。)

六、舌抵上顎。(使舌輕接於上齦兩門牙唾腺中。)

七、兩目半斂。(卽半開半閉狀,或開而易定則開,但不可全開,稍帶斂意。或閉而易定則閉,但不可昏睡。)

附註意事項:

一、坐時褲帶等束身之物,一併放鬆,使身體鬆弛,完全休息。

二、氣候涼冷時,必使兩膝及後頸包裹暖和,否則,風寒侵入,非葯可治,此須特別注意。

三、初習定者,空氣光線應予調節,不可使光線太強或太暗;因光強易散亂,光暗易昏沉。坐前三尺,空氣務使對流。

四、過飽不可卽坐,昏睡過甚不可強坐,待睡足再坐,始易靜定。

五、無論初習或久習,臀部必須稍墊髙二三寸。初習者,兩腿生硬,可墊高至四五寸,漸熟漸低。(臀部不墊,身體重心在後,必至後仰,氣脈壅塞,勞而無功。)

六、下半時,將兩手搓揉面部及兩腳,使其氣血流通,然後離坐,且當作適度之運動。

七、坐時宜面帶微笑,使面部神經鬆弛,慈容可掬。不可枯槁,以免面容將趨於峻冷也。

八、初習坐時,時間少坐,以適為度。次數多坐,以勤為用。如初練時,強之久坐,必生煩厭。

初習禪坐時,務須極力注意姿勢,久成習慣,無法改正,影響生理心理,反易成病。

如得定或初見心空者,必感身體輕安愉快,神淸氣爽,不可言喻。

若專修氣脈(任督沖),身見歷然,我執難去,反為正覺之障礙矣。

如法修持,身體本能活動發生作用。氣機流行,大樂現前,光明流露,皆為禪定過程,,概不可著,著則入於魔境矣。

若修定合法,必得頭腦淸涼,目明耳聰,呼吸深沉,四肢柔暢,甘粗糲若珍饈,宿病消除,精力充沛。但至此須力戒消耗;若一著淫慾,則氣脈閉,心身皆病矣。

禪定入門方法

定慧入門,首重發心,次修功德,方能入道。無論顯密修法,皆以無量心為重。苟無大願大行,終入歧途。

修定工具,不待外求,眼耳鼻舌心意六根,任取一種,繫心一緣,漸煉純熟,皆可得初止境。但毎一根麈,可以產生若干差別法門,分析難盡,隨吾人根器相契者,任擇其一可也。

茲列舉通常習知者數種略述於次:

㈠眼色法門:

納為二類:系緣於物與系緣光明。系緣於物者:於眼可見處,平放一物,以稍能發光者為宜。而於光色之選擇,亦須配合個人之心理與生理。例如:神經過敏,或腦充血者,宜用綠色光;神經衰弱者,宜用紅色光;個性暴躁者,宜用一種靑色柔和之光體。凡此須視現實情況而定,未可執泥一端。旣選定一種,卽不宜變更,若時常變易,反為累矣。

系緣光明者:如對一小燈光,(限用淸油燈)或香燭光,日月星光等(催眠術家用水銀晶球光),又納為一類;但以光對視線稍偏為宜。此外如觀虛空,或空中自然光色,或觀明鏡,或觀水火等物光色,亦統納此類。惟鑒鏡觀形,習之純熟,未逹理趣,可致神離,幸勿輕試。

但若斯諸法,不過初用繫心,為入門方便耳。若執著為實,卽落魔外。因修定過程中,有種種差別境象。光色境中,易生幻象,或發眼痛,不依明師,終為險道。而有上根利器,不卽不離,於色塵境中,豁然而悟者,則非常例可拘。如覩明星,或瞥爾見物,卽洞見本性。禪宗古徳,靈雲禪師,覩桃花而悟道,甚為奇特,悟後有偈曰:「二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㈡耳聲法門:

約有內外二種:內則自作聲音,如念佛念各種經咒,此復分為三:有大聲念,微聲念(經稱金剛念〕心聲念〔經稱瑜珈念)當念此聲,卽用耳根返聞其聲。初則聲聲念念,漸漸收攝,終歸於專心一念一聲,卽得繫心初止。外則任緣何種音聲皆可,但最宜以流水聲、瀑布聲、風吹鈴x聲、梵唱聲等。凡緣音聲,最易得定。楞嚴二十五位菩薩圓通法門,獨以觀音為最。故云:「此方眞敎體,淸凈在音聲。」當初專一聲音,不沉不散,已得定矣。持此有恆,忽入寂境,於一切聲,皆不聞矣。但不可貪著,當離動靜二相,不卽不離,證知中道,則已由定而進於觀慧之域矣。此猶為次第漸法,若禪宗古德,不歴階梯,一句瞭然,言下頓悟,聞聲解脫,忘其筌象者,為數至多。故禪門入道者,統皆謂觀世音法門可也。如百丈會中,有僧聞鐘聲而悟,百丈卽曰:「俊哉!此乃觀音入道之門也。」他如香嚴擊竹而了。又若五祖演之「熏風自南來,殿角生微涼。」又如舉唐人艷體詩云:「頻呼小玉原無事,祗要檀郞認得聲。」等,皆於言下證入,偉哉勝矣!世之修習耳根圓通者多矣。

㈢鼻息法門:

統納一類,卽緣呼吸之氣也。進而呼吸細止,卽謂之息。凡修氣修脈,練各種氣功、數息、隨息等法,皆可攝入此門。天台、藏密二家,尤所注重。其最高法則,卽為心息相依。凡思慮過多,散亂心盛者,依息緣心,易見功效。雖然,氣定念寂,泊然大靜,而非道體也。若了自性,工用日深,得心息自在之用,則歸元無二,一切皆為權法矣。

㈣身觸法門:

此分廣狹二類。廣義者,如上述諸法,莫不依身而修,苟我無身,六根何附?狹義者,如專註想色身某一處,如眉間、頂上,臍下、足心、尾閭、會陰等,或作觀想,或守氣息,凡修氣修脈之類,統攝於此。依身修法,易於感受、觸覺、涼暖、和軟、光滑、細x等,不一而足。執此者,常視氣脈現象等,以鑒定道力之淺深,終至陷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密宗與道家,皆易陷於此泥淖,終至法執難脫,身見難忘。故永嘉云:「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至哉言乎!從知禪宗古徳,絕口不言氣脈者,信有以也。

㈤意識法門:

一切法門,皆意識所造作。凡觀心、止觀、參禪等法,均可攝入此門。所謂觀心,非指具體之眞心,乃謂念頭生滅之妄識心也。靜坐觀心,唯內觀反照,覓此生滅妄心,前念已滅,滅而不追,後念未生,未生不引,則當體空寂矣。

至於參禪,初期禪宗,不立一法示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何有於斯。後代參禪,以參話頭,起疑情,做工夫,非意識而何?唯其用意識入門,而不同於他法者,卽疑情之為用也。凝而曰情,實徹第八阿賴耶本識,帶質而生。此心此身,互和而凝為一。如有物梗胸,不可拔楔。必待遇緣觸物,豁然頓破。故曰:「靈光獨耀,逈脫根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矣。若「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把斷要津,不通凡聖」。此為踏破「毘盧」頂上,拋向「威音」那畔,千聖聚訟,難贊一辭,豈是思知慮得擬議所及哉!

小乘佛法,仍由戒而定,得乎慧而解脫,終至解脫知見。大乘則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而禪定,終至般若智之果海。念止為定,以功力之淺深,分別其次序。其方法則或先以有為之有而入空,或以空其所有而知妙有之用。方便多門,歸元無二也。繫心一緣,制心一處,卽為止境,卽入定之基也。何謂「定」?旣不散亂,又不昏沉。惺惺而復寂寂,寂寂而亦惺惺,定也;「不依心,不依身,不依亦不依」,定也。

散亂

粗名散亂,細名掉舉。心不能系止於一緣,妄想紛飛,思想、聯想、回憶、攀援等等形狀,不能制心一處,是之謂「粗散亂」。心似已系住一緣,而有若干輕微妄念,如遊絲塵埃,猶在往來。雖不干擾,而終如「多少遊絲羈不住,捲簾人在畫圖中」之概。是之謂「掉舉。」用工夫之修士,留連此境中者至多,不識不知,自以為已得定矣,其實大謬不然!初用心人,先則妄念不止,心亂氣浮,不得安靜,可先勞其身。若運動、若禮拜,使其身調氣柔,再行上坐,但不隨妄念,祗住一緣,久久自熟。換言之:視妄念亂心,如賓客往來,我但專作一主,不迎不拒,漸漸可止。唯將止時,自心忽又覺此止境,卽又起妄,再復去妄,妄去又止。如此周旋,終難止矣。須不作修止修定之想,止象現前,不必躭著,方可漸入。倘覺禪坐時,妄念反較平時為多,此乃進步之象,不必厭煩。如明x投水,方見穢濁之質;又如日光過隙,方見輕塵之揚,不足為累也。苟散亂力大,無法制止,則可用數息,隨息等法,或觀想臍下或足心有一黑色光點。又出聲念「阿彌陀佛」,念至佛字時,使此最後聲音,拖長下沉,若心身皆沉至無底之處。此皆為治散亂之有效方法也。

昏沉

粗名睡眠,細名昏沉。睡眠乃身疲勞,或心疲勞所致;有此情形,不可強定。宜先令睡足,然後再坐。如借禪坐而睡,習慣一成,終無得定之望矣。昏沉者,心似寂寂,旣不能繫心一緣,亦不復起粗妄想,唯昏昏迷迷,乃至亦無身心感覺。此種現象初起時,意識不能明了,獨影意識,生起作用也。修定者,最易落於昏沉狀態。若自以為定,則x落可悲矣。宗喀巴大師嘗雲:若認此種昏沉為定,命終x畜生道,可不愼哉!治昏沉之法,觀想臍中有一紅色光明點,值衝上頭頂而散,或極力提起全身力量,大呼一聲「呸!」或捏閉兩鼻,忍氣至無可忍時,極力用鼻射出。或用冷水沐浴,或作適常運動。練習氣功者,可能少有此種現象。

忽於一念之間,心止一緣,不動不搖,必生輕安現象。輕安生起,亦有二途。若初自頂上有淸涼感覺,如酥酪灌頂,遍貫全身,心止身輕,柔若無骨,身直如松;所緣境念,歴歷分明,了無動靜昏散之相,自必喜悅無量;但或久或暫,猶易消失。若初自「足心」發起,或暖或涼,漸上至頂,如洞穿天宇,則較易保持。儒家稱靜中覺物,皆有春意,如云:「萬物靜觀皆自得」,卽在此境中體會得來。輕安現象發生以後,最宜獨居靜室,努力向上,一心味道。倘復攀援,終至消逝。如精進無間,輕安感覺漸薄;此非失去,亦如慣食其味漸失初時之異感耳。

由此精進不斷,定力堅固,淸明在躬,色身氣脈,有種種變化發暖發樂,微妙莫名,卽得內觸妙樂之趣,而可斷除世間之欲根矣。

分享:

0

喜歡 閱讀(52) 評論 (2) 收藏(0) 轉載(3)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訪道語錄---25葛先生中和.26干初易舍主人 後一篇:訪道語錄---29.神父歐陽儆予
推薦閱讀:

民間陰陽先生看風水之十一(納甲決及孤虛空亡)
算命老先生說:這四個生肖五一到,富貴來,三喜臨門,驚喜超多
第274篇.孫紅雷「好先生」

TAG:語錄 | 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