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歷史發展整體視角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雙月刊) 2011 年第 4 期社會歷史發展整體視角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杜人淮 孫 峰[摘 要]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立足社會歷史發展的整體視角,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兩大特徵作了概括性闡述,並將其視為互為條件和因果關係的有機整體。回到《資本論》,重新解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和演化的歷史邏輯,有助於從根本上闡明其區別於其他社會經濟形態的生產方式的特質。[關鍵詞]《資本論》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社會歷史發展《資本論》立足社會歷史發展的整體視角,全面系統地分析和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並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兩大特徵作了概括性闡述。然而,國內不少學者在進行解讀時,由於長期受「蘇聯教科書」的影響,往往不可避免地帶有簡單化色彩,缺失了《資本論》「藝術的整體性」和社會歷史發展的整體視角,因而難以從根本上闡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區別於其他社會經濟形態生產方式的特質。本文試沿著《資本論》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邏輯分析框架,就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兩大特徵的闡述進行文本解讀。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徵之一: 作為資本產品的商品化過程蘊涵著生產的社會規定的物化和生產的物質基礎的主體化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第一特徵,馬克思並沒有簡單歸結為「它生產的產品是商品」①,因為產品表現為商品是社會內部分工的發展———「在直接的物物交換中開始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分離已經完成」的結果,「這樣的發展階段是歷史上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所共有的」。②馬克思認為,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其他生產方式相區別的,不在於生產商品,而在於,成為商品是它的產品的占統治地位的、決定的性質」。「在商品中,特別是在作為資本產品的商品中,已經包含著作為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徵的生產的社會規定的物化和生產的物質基礎的主體化。」③聯繫整部《資本論》不難發現,馬克思的這一經典表述,意在通過總結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物化現象所導致的資本主義勞動力商品化———貨幣商品化———資本商品化的演變過程,揭示「物統治人」這種主客體顛倒的生產方式的演化邏輯。據此,我們可以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徵之一歸結為: 作為資本產品的商品化過程蘊涵著生產的社會規定的物化和生產的物質基礎的主體化。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表現的生產的主客體之間的顛倒關係,「既不是自然史上的關係,也不是一切歷史時期所共有的社會關係」④,而是勞動的社會規定物化發展的一個特殊形式。歷史上私有經濟形態所共有的一個特徵,就是商品的價值是間接地通過商品交換來迂迴地確定的。通過商品交換,人類勞動的等同性,取得了勞動產品的等同的價值對象性這種物的形式。換句話講,商品形式「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係反映成存在於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係」⑤。這種社會經濟活動物化和轉換的客觀結果,使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了拜物教性質。隨著商品交換的深入發展,作為一切商品關係固定反映的貨幣得以出現,勞動的社會性質便獨立地「物化」於貨幣中。勞動的一切社會規定,好像不為勞動本身所有,而是由於在流通這個循環交替的「運動」中貨幣的本性所致。商品和貨幣的這種「頭足倒置」的神秘性質,是一切已經有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的社會形態所共有的,「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和在資本這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占統治的範疇、起決定作用的生產關係下,這種著了魔的顛倒的世界就會更厲害得59
多地發展起來」⑥。馬克思認為,這首先意味著勞動力成為商品。因為儘管資本家實際攫取的是「物化」於貨幣之上的勞動力價值與勞動力實際創造價值之間的差額,但勞動力一旦成為商品,資本就成為了一種非常神秘的東西,在流通領域內不斷地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交替採取貨幣形式和商品形式,一切商品似乎是資本的產品而與勞動無關,價值增殖成了從資本的本性中產生的、不以勞動為轉移的規定。可見,勞動力成為商品,標誌著資本主義生產所固有的並成為其特徵的顛倒現象出現———資本作為獨立的交換價值而存在,成為一個自動增殖的價值主體。正是這種「死勞動和活勞動、價值和創造價值的力之間的關係的倒置」⑦,滲透進資本家的主觀意志,促使其推動「商品」形式取得發展的運動形式,使作為流通媒介的貨幣「成為商品」。「這樣,貨幣除了作為貨幣具有的使用價值之外,又取得了一種追加的使用價值。」「它的使用價值正在於它轉化為資本而生產的利潤。就它作為可能的資本,作為生產利潤的手段的這種屬性來說,它變成了商品,不過是一種特別的商品。或者換一種說法,資本作為資本,變成了商品。」⑧由此,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獨立地「物化」於生息資本身上。在貨幣市場上,一切中介運動消失於資本家的視野之中,利息只是生產過程之外貨幣資本的固有屬性,表現為一種存在於生息資本這個「物」對勞動本身的關係之外的、與這種關係無關的規定。然而,資本主義商品化趨勢遠不止於此,「資本」徹底自我「商品化」,並將勞動力商品納入其屬性範疇,是它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因為生息資本一旦出現,便成為「各種顛倒錯亂形式之母,所以,在銀行家的觀念中,比如債券可以表現為商品」⑨。任何一筆有規則的貨幣收入,都表現為那些被想像出來的不屬於現實資本的虛擬資本的利息。從而,勞動的社會性質從外在地物化於商品、貨幣和現實資本之中,歷史性地落在虛擬資本身上,使私人勞動的社會關係表現為人們之間的資本關係和資本之間的社會關係,成為獨立於商品生產之外的「商品」。於是,「資本主義思想方法的錯亂在這裡達到了頂點,資本的增殖不是用勞動力的被剝削來說明,相反,勞動力的生產性質卻用勞動力本身是這樣一種神秘的東西即生息資本來說明」。「工資被看成是利息,因而勞動力被看成是提供這種利息的資本。」「因此,和資本現實增殖過程的一切聯繫就徹底消滅乾淨了。資本是一個自行增殖的自動機的觀念就牢固地樹立起來了」瑏瑠,勞動力最終打上了資本財產的「烙印」,作為資本產品的商品而存在。進一步而言,勞動力和資本這對範疇之間的歷史關係完全被倒置,不是有了勞動力商品,資本才出現,相反,是因為有了永恆範疇的資本,勞動力才成為商品。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徵之二: 追逐剩餘價值的直接目的貫穿於勞動實質隸屬於資本這一特殊關係的確立過程之中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第一特徵相比,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第二特徵作了更為抽象的概括: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第二個特徵是,剩餘價值的生產是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瑏瑡單看這一結論本身,或許人們不免懷疑馬克思違背了其創立的唯物史觀方法論。因為,僅僅從目的和動機的角度來看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無疑具有主觀意志決定論色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馬克思隨即指出:「在考察相對剩餘價值時,進而在考察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時,我們已經看到,在這上面怎樣建立起一種為資本主義時期所特有的生產方式。這是勞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特殊形式,不過,這種勞動社會生產力是作為與工人相對立的資本的獨立力量,因而直接與工人本身的發展相對立。」瑏瑢結合整部《資本論》進一步考察上述論述,不難發現,馬克思實際上是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置於勞動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歷史進程中,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徵的形成邏輯: 伴隨著勞動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勞動對資本形式上的隸屬———資本家僱傭勞動力,最終讓位於實質上的隸屬———資本僱傭勞動,然而「不管生產方式本身由於勞動隸屬於資本而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生產剩餘價值或榨取剩餘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定內容和目的」瑏瑣。可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二特徵的概括,意在強調勞動社會生產力發展進程中資本主義生產的本性,折射出他對社會經濟人本價值的關照情懷。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二特徵的真正含義在於: 追逐剩餘價值的直接目的貫穿於勞動實質隸屬於資本這一特殊關係的確立過程之中。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與歷史上其他社會經濟形態的生產相區別的地方,不在於生產剩餘價值,而在於其背後的目的性。因為「資本並沒有發明剩餘勞動」瑏瑤。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中,凡是有生產資60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雙月刊) 2011 年第 4 期
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都必須無償付出剩餘勞動。但是,由於在這些「社會經濟形態中佔優勢的不是產品的交換價值,而是產品的使用價值,剩餘勞動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範圍的限制,而生產本身的性質就不會造成對剩餘勞動的無限制的需求」瑏瑥。簡言之,歷史上生產資料壟斷權所有者榨取剩餘勞動的目的,是為了佔有產品的使用價值。而資本主義則不同,由於貨幣羽化為資本的流通形式,使資本獲得創造價值的奇能,擁有「產仔」、「生金蛋」的魔法。作為這一運動的有意識的承擔者,具有絕對致富欲和價值追逐狂的貨幣所有者變成了資本家。然而,要確保資本「永久化」增殖,資本主義必須利用勞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通過改變剩餘價值生產方法,建立起真正獨特的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勞動實質隸屬於資本。因為早期資本主義採取的是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方法,與歷史上的生產方法別無二致,「資本起初是在歷史上既有的技術條件下使勞動服從自己的。因此,它並沒有直接改變生產方式」瑏瑦。因而,僱傭勞動這種生產方式的競爭優勢並不明顯,仍然要受到舊的剝削形式的排斥。與此同時,為榨取足夠的剩餘勞動,資本家無限度延長工作日的做法,不斷遭到工人的強烈反抗。為此,資本主義不得不運用國家政權的強制來確保生產的運轉。即便如此,受勞動力價值最低限度的約束,剩餘價值也不可能永遠通過延長工作日來增加。可見,在絕對剩餘價值生產方法下,勞動對資本的隸屬關係並不牢固,只是一種形式而已。隨著科學技術被併入勞動過程,以分工為基礎的新協作方式———社會化大生產在工場手工業特別是機器大工業中出現,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方法應運而生。勞動者作為技術生產體系的局部環節,在包括工廠內部和工廠之間的生產空間上「集結」,接受資本家的管理監督和調節指揮。這種全新的生產技術和組織形式,創造出一種新的社會勞動生產力———集體力,從而大大縮短了製造社會總產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使得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價值全面降低,剩餘價值總量增加、資本增殖速度加快。這一結果不僅使先前獨立的舊生產者喪失生產條件,被迫受雇於資本家,而且加劇了資本家之間的競爭,致使資本被平均化,即作為剩餘價值轉化形式的利潤進一步轉化為平均利潤。在資本家看來,利潤是其預付總資本的產物,因此要獲得最大化利潤,就必須不斷革新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生產規模,使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成為某些產業部門剩餘價值生產的主導方式,並進一步將其擴張至所有產業部門,成為普遍的占統治地位的剩餘價值生產方式。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看到,在資本主義體系內,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以提高資本增殖能力作為目標和前提的,並以資本增殖能力的提高作為衡量標準。它帶來的不僅是剩餘價值生產方法的變革,更是資本對勞動絕對控制力的根本性確立。因為直接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社會聯繫,都好像由勞動轉移到資本身上,勞動的一切社會生產力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是資本自身獨立的力量,而工人則因勞動能力的片面化培植與使用,淪為生產環節的工具。因而,工人的勞動力只有在以資本為紐帶的生產體系中才能發揮作用。起初,工人因為沒有生產資料,把勞動力賣給資本家。現在,擺在工人面前的,不是資本家,而是資本。工人唯一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是不斷把自己作為商品出賣,依附於資本。一言以蔽之,資本主義創造了資本統治勞動的新條件———勞動實質隸屬於資本。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兩大特徵是資本主義社會自身歷史發展進程中互為條件和互為因果關係的有機整體要從根本上闡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區別於其他生產方式的特質,就不能孤立地看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兩大特徵。回顧整部《資本論》可以看出,馬克思不僅在社會歷史發展的整體視域中,深入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兩大特徵,而且充分揭示出二者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上的內在邏輯關係———它們是互為條件和互為因果關係的有機整體。首先,作為資本產品的「商品化」過程,是剩餘價值生產目的得以實現的客觀基礎。也就是說,勞動力成為商品構成了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歷史前提,而資本的出現則是商品形式普遍化的起點。這其中,勞動力成為商品是剩餘價值得以生產的首要客觀條件。而勞動力的使用本身就是勞動的物化,從而其使用價值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創造價值。但這只是一個必要條件。對資本家而言,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勞動力商品獨特的使用價值———不僅是價值的源泉,而且是大於其自身價值的源泉。當勞動力作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勞動的社會性質便被「倒置」,資本幻化成「孕育」剩餘價值的「母體」,商品和貨幣成了資本這個價值「自動機」的不同存在方式,「貨幣是它的一般存在方式,商品是61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 社會歷史發展整體視角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多地發展起來」⑥。馬克思認為,這首先意味著勞動力成為商品。因為儘管資本家實際攫取的是「物化」於貨幣之上的勞動力價值與勞動力實際創造價值之間的差額,但勞動力一旦成為商品,資本就成為了一種非常神秘的東西,在流通領域內不斷地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交替採取貨幣形式和商品形式,一切商品似乎是資本的產品而與勞動無關,價值增殖成了從資本的本性中產生的、不以勞動為轉移的規定。可見,勞動力成為商品,標誌著資本主義生產所固有的並成為其特徵的顛倒現象出現———資本作為獨立的交換價值而存在,成為一個自動增殖的價值主體。正是這種「死勞動和活勞動、價值和創造價值的力之間的關係的倒置」⑦,滲透進資本家的主觀意志,促使其推動「商品」形式取得發展的運動形式,使作為流通媒介的貨幣「成為商品」。「這樣,貨幣除了作為貨幣具有的使用價值之外,又取得了一種追加的使用價值。」「它的使用價值正在於它轉化為資本而生產的利潤。就它作為可能的資本,作為生產利潤的手段的這種屬性來說,它變成了商品,不過是一種特別的商品。或者換一種說法,資本作為資本,變成了商品。」⑧由此,私人勞動的社會性質獨立地「物化」於生息資本身上。在貨幣市場上,一切中介運動消失於資本家的視野之中,利息只是生產過程之外貨幣資本的固有屬性,表現為一種存在於生息資本這個「物」對勞動本身的關係之外的、與這種關係無關的規定。然而,資本主義商品化趨勢遠不止於此,「資本」徹底自我「商品化」,並將勞動力商品納入其屬性範疇,是它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因為生息資本一旦出現,便成為「各種顛倒錯亂形式之母,所以,在銀行家的觀念中,比如債券可以表現為商品」⑨。任何一筆有規則的貨幣收入,都表現為那些被想像出來的不屬於現實資本的虛擬資本的利息。從而,勞動的社會性質從外在地物化於商品、貨幣和現實資本之中,歷史性地落在虛擬資本身上,使私人勞動的社會關係表現為人們之間的資本關係和資本之間的社會關係,成為獨立於商品生產之外的「商品」。於是,「資本主義思想方法的錯亂在這裡達到了頂點,資本的增殖不是用勞動力的被剝削來說明,相反,勞動力的生產性質卻用勞動力本身是這樣一種神秘的東西即生息資本來說明」。「工資被看成是利息,因而勞動力被看成是提供這種利息的資本。」「因此,和資本現實增殖過程的一切聯繫就徹底消滅乾淨了。資本是一個自行增殖的自動機的觀念就牢固地樹立起來了」瑏瑠,勞動力最終打上了資本財產的「烙印」,作為資本產品的商品而存在。進一步而言,勞動力和資本這對範疇之間的歷史關係完全被倒置,不是有了勞動力商品,資本才出現,相反,是因為有了永恆範疇的資本,勞動力才成為商品。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徵之二: 追逐剩餘價值的直接目的貫穿於勞動實質隸屬於資本這一特殊關係的確立過程之中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第一特徵相比,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第二特徵作了更為抽象的概括: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第二個特徵是,剩餘價值的生產是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瑏瑡單看這一結論本身,或許人們不免懷疑馬克思違背了其創立的唯物史觀方法論。因為,僅僅從目的和動機的角度來看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無疑具有主觀意志決定論色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馬克思隨即指出:「在考察相對剩餘價值時,進而在考察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時,我們已經看到,在這上面怎樣建立起一種為資本主義時期所特有的生產方式。這是勞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特殊形式,不過,這種勞動社會生產力是作為與工人相對立的資本的獨立力量,因而直接與工人本身的發展相對立。」瑏瑢結合整部《資本論》進一步考察上述論述,不難發現,馬克思實際上是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置於勞動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歷史進程中,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徵的形成邏輯: 伴隨著勞動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勞動對資本形式上的隸屬———資本家僱傭勞動力,最終讓位於實質上的隸屬———資本僱傭勞動,然而「不管生產方式本身由於勞動隸屬於資本而產生了怎樣的變化,生產剩餘價值或榨取剩餘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定內容和目的」瑏瑣。可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二特徵的概括,意在強調勞動社會生產力發展進程中資本主義生產的本性,折射出他對社會經濟人本價值的關照情懷。因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第二特徵的真正含義在於: 追逐剩餘價值的直接目的貫穿於勞動實質隸屬於資本這一特殊關係的確立過程之中。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與歷史上其他社會經濟形態的生產相區別的地方,不在於生產剩餘價值,而在於其背後的目的性。因為「資本並沒有發明剩餘勞動」瑏瑤。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中,凡是有生產資60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雙月刊) 2011 年第 4 期它的特殊的也可以說只是化了裝的存在方式」瑏瑧。由於貨幣不過是商品的一種形式,因此,連同勞動力和貨幣在內的「商品」構成了資本,表現為資本自身的產品,而非勞動產品。由此,資本朝著「自我複製」的方向,推動商品朝著最後和最高的形式發展: 貨幣和資本自身也成為商品,演化為生息資本和虛擬資本,登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舞台,成為生產的社會規定物化和物質基礎主體化中的「一份子」。資本主義呈現出一片繁華的商品世界圖景。總之,在商品化過程中,剩餘價值不僅反映在資本家的主觀意志中,而且「固化」於作為資本產品的各種商品形式之中。其次,剩餘價值生產的直接目的,是資本產品「商品化」趨勢的主觀推動力。要釐清這層關係,必須首先考察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剩餘價值生產」這一主觀意志產生的原因。馬克思認為,剩餘價值生產是商品拜物教歷史演化的產物; 換言之,是勞動的社會性質以及勞動者的社會關係同物自身的自然屬性這兩大範疇的相互關係在人腦中「顛倒」反映的歷史必然。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馬克思在社會歷史發展的整體視角下,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直接目的產生的另一歷史根源,即它是勞動社會生產力發展進程中剩餘勞動占有權表現形式演化的必然結果。正是上述雙重原因使資本家在追逐剩餘價值的過程中推動商品成為資本的產品。在馬克思看來,剩餘勞動占有權是所有社會經濟形態共有的。所不同的是,剩餘勞動占有權在原始社會和未來社會中,只表現為勞動者個人對自身勞動的佔有關係,而在私有制社會中則表現為從人的勞動實踐中異化出去的對立形式。然而,資本家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取得的權威,同建立在奴隸生產、農奴生產等基礎上的權威,又有著根本的區別,在各種生產形式中,剩餘勞動占有權主要表現為人身依附關係。資本主義社會則是人類發展史上經濟強制力占統治地位的一個特殊階段,資本家對剩餘勞動的絕對控制權,是通過人格化的資本獲得的。這其中,社會分工與協作方式的推陳出新,以及拜物教所發揮的重要催化作用,為其提供了社會觀念和物質技術條件。資本家將勞動力商品化,目的是通過以等價交換為通行準則的資本自身運動,來徹底排除以人為現象形態的生產活動,以便為其生產剩餘價值「正名」: 同以人身依附為紐帶的舊生產關係相比,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只有商品這一「物」之間的平等關係。正因如此,在剩餘價值的貪慾下,資本主義必然呈現出商品化趨勢,使人的異化達到極致: 一切物越是商品化,人的本性和主體性就越是在「商品」面前消磨,剩餘價值生產的一切中介運動就越是在作為資本產品的商品變換結果中消失,剝削就越是不留任何痕迹。最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兩大特徵在資本主義自身歷史的發展中表現出互為因果的關係。實際上,馬克思在闡述資本主義的第二特徵時,就已經對二者的內在關係進行了一定的概括。他指出: 「資本本質上是生產資本的,但只有生產剩餘價值,它才生產資本。」瑏瑨這句話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是兩重性的統一。一方面,資本主義不在於生產商品,而在於使商品演變為資本自身的產品,來無限度地攫取剩餘價值。因此,當勞動力成為商品這一歷史前提和資本的絕對統治地位得以確立後,資本在本質上就是進行「自我複製」。另一方面,「生產」資本又取決於生產出剩餘價值這一主觀條件的存在。「只有在越來越多地佔有抽象財富成為他的活動的唯一動機時,他才作為資本家或作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識的資本執行職能。」瑏瑩否則,資本是決不會「自我複製」的,資本產品的「商品化」趨勢也決不會出現。可見,在具有互為因果關係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徵下,資本主義建構起一個內循環發展體系。然而,「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科學分析卻證明: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一種特殊的、具有獨特歷史規定性的生產方式; 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產方式一樣,把社會生產力及其發展形式的一定階段作為自己的歷史條件,而這個條件又是一個先行過程的歷史結果和產物,並且是新的生產方式由以產生的現成基礎」瑐瑠。正是這種生產方式本身所具有的特質,決定了資本主義的暫時必然性: 它把提高勞動社會生產力的手段———以勞動者被剝奪和貧困化為基礎的資本價值增殖———變成目的本身,終將因手段和目的有限性的衝突,而「敲響」自我解體的「喪鐘」。注釋:①③⑥⑨瑏瑠瑏瑡瑏瑢瑏瑨瑐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25卷第 994、995—996、935、528、528—529、996、996、996、993 頁。②④⑤⑦瑏瑣瑏瑤瑏瑥瑏瑦瑏瑧瑏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版第23卷第193、192、88—89、344、330、263、263、344、175、174 頁。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25 卷第 378 頁。( 作者: 杜人淮,南京政治學院軍隊政治理論教育一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教授; 孫峰,南京政治學院軍隊政治理論教育一系經濟學教研室講師)
推薦閱讀:
※破解人口均衡發展三大難題
※再談台灣政黨輪替與兩岸關係發展問題
※錢幣發展概況
※IronFX鐵匯CEO談近期公司發展狀況
※2008回顧與2009展望:盈利增速放緩 中國銀行業多元化發展提速_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