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
隨著利率市場化,二元利率結構消失,利率波動幅度和頻率增加,基準市場利率構建、預測難度加大,利率風險更加頻繁地轉化為現實損失。
利率市場化再推近。目前,在上海自貿區試點的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已由自貿試驗區擴大到整個上海市。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4年第二季度例會日前再次強調,將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回望改革進程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經過了以下幾個時期:一是1996~2004年的初步利率市場化時期,二是2004~2011年的休整期,三是2012年之後的核心利率市場化時期。
在初步利率市場化時期,人民銀行取消人民幣存款利率下限和貸款利率上限,把貸款利率下限調為基準利率的0.9倍,城鄉信用社人民幣貸款可上浮至基準利率的2.3倍,並基本放開對同業拆解利率、再貼現利率以及外幣利率的管制。
2012年以來,央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利率市場化,包括:人民幣存款利率可上浮為基準利率的1.1倍,試點發行同業存單;貸款利率由可下浮為基準利率的0.8倍到0.7倍,直至最終取消;建立貸款基礎利率(LPR)報價制度,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取消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2.3倍的上限,自貿區取消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等。
下一步的核心有三點
今後,利率市場化動作將包括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逐漸放開存款上浮區間直至完全放開存款利率;推出短期政策基準利率,貨幣政策側重價格調控;在全國取消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等。
具體而言,利率市場化的核心將涉及以下三點:
第一,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目前,我國存款保險制度條例已起草完畢,該制度涉及的被保險機構包括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外資銀行在華的法人子公司,保險產品包括活期和定期存款產品,總體思路為強制參保、費率不一、保額存上限。
差別保費將對中小銀行產生較大影響。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下,中小銀行先天競爭優勢弱於大型銀行,在資本約束和存款保險費上的「歧視」使得中小銀行的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對此,中小型銀行應主動調整銀行負債結構,在對各類負債的來源穩定性、綜合成本進行精細分析的基礎上,擇定合理資產負債結構調整的目標。
在保險限額上,草案計劃為98%的儲戶提供全額保險,而目前50萬元以下存款戶佔比超過98%,因此預計保險限額可能為50萬。這可能會分流大儲戶在單一銀行的儲蓄資金,銀行應積極探索和開發新的產品工具和交易工具,將儲戶的大額普通存款轉化為投資類資金留在銀行,為儲戶安排資產管理計劃或提供其他中介服務,將這部分優質儲戶留在銀行。
第二,初步建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布LPR報價,開閘發行同業存單,為利率全面市場化進行鋪墊。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是指由金融業同業組織相互協商,通過自律性管理確定合理的價格競爭區間,並向其成員機構提供建議,以使各種金融機構對市場利率水平形成共識,防止金融機構間無序競爭,同時保護存款者利益。
中國人民銀行於2013年10月25日起,正式運行貸款基礎利率集中報價和發布機制
中國人民銀行於2013年10月25日起,正式運行貸款基礎利率集中報價和發布機制,僅發布1年期人民幣貸款基礎利率。貸款基礎利率(LPR)是商業銀行對其最優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銀行設定實際貸款利率時,可根據借款人信用情況在貸款基礎利率上加減點確定。
關於發行同業存單,目前,國內市場共有十家銀行發行了兩批同業存單,大部分存單的期限為三個月;同業存單定價由市場供求確定,有利於拓寬銀行的融資渠道,彌補Shibor中長期的不足,並形成負債方的有效市場基準利率。
存款利率基礎利率報價機制的建設類似貸款基礎利率,銀行將自主進行存款、存單的定價,著手探討存款定價方法與工具的構建應用,圍繞客戶需求和融資需求,開發新型負債產品,進行核心系統改造。
第三,央行對於公開市場的調控手段將更加完善,將從數量調控轉向以價格調控為主導。
一直以來,央行主要通過數量工具主導管制利率,具體措施包括:(1)通過窗口指導對銀行發放貸款規模、增速進行直接管控,直接控制全社會銀行信貸規模總量;(2)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影響銀行的信貸擴張能力,是規模管控的工具之一,間接調控市場貨幣供應量;(3)使用「存貸比」等指標,在管制利率環境下控制控制信貸規模有序增長和維護銀行體系整體穩定;(4)央行作為「最終貸款人」通過再貼現、再貸款利率影響市場利率,但使用的銀行不多,尚未發揮價格調節作用。
而在未來,市場化利率調控將主要使用價格工具,主要包括利率工具、公開市場操作、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精細化的監管指標等。利率工具方面,將調整再貸款種類,強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的價格調控功能;可能減並存貸基準利率期限檔、構建短期政策基準利率,把其作為重要的價格調控工具;公開市場操作方面,將靈活開展正、逆回購和央行票據發行,合理把握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彈性,有效引導市場預期;短期流動性方面,將增加常備借貸便利(SLF)的應用,熨平短期波動,增加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的應用;此外,還將降低存貸比約束力,增強流動性覆蓋率等精細化監管指標的應用。
銀行利率風險管理難度加大
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後,銀行業盈利能力短期下降,中長期趨於穩定。利率市場化推進的一段時間內,銀行為了爭奪存款資源趨向於提高存款利率,與此同時,通過做大貸款規模以對沖存款端對盈利造成的壓力,貸款利率趨於下降。以美國為例,美國利率市場化之前,美國銀行業的ROA與ROE水平長期保持穩定,但市場化完成後,運營效率經過短時間下降後又提升——利率市場化完成後1年左右的時間裡,存款利率平均提升了34bp,貸款利率平均降低了12bp。而銀行運營效率在短期波動後將出現提升。這說明,市場化在短期內造成了銀行盈利能力的波動甚至損失,但從長期來看,隨著商業銀行應對變革,提高資金的運行效率和銀行業的貸款質量,並採取發展非息收入業務等各項增加收益的措施,銀行業整體的收益水平仍會提升。
此外,根據美國市場經驗,利率市場化下,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均受到競爭影響,發生永久性的業務結構變化。在資產端,貸款和投資佔總資產的比重基本穩定,但貸款結構調整,對公貸款佔比下降,風險較高的房地產貸款業務佔比上升。在負債端,存款占負債的比重下降且結構出現調整,短期類存款佔比下降,長期類存款佔比上升。中間業務上,銀行大力發展中間業務,非息收入佔總收入比重保持多年連續增長。
不過,隨著利率市場化,二元利率結構消失,利率波動幅度和頻率增加,基準市場利率構建、預測難度加大,利率風險更加頻繁地轉化為現實損失。從國際經驗來看,在利率市場化完成後,利率風險管理難度同時加大,要求銀行加強利率風險管理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以美國為例,在利率市場化的後十年(1970~1980年)內,3個月大額可轉讓存單和3個月歐洲美元存款利率開始出現大幅波動,聯邦基金利率與代表短期債務投資的最優惠利率在市場化後也出現較大幅度變動。總體來說,在20世紀80年代初通脹率和利率高峰之後,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銀行的存貸款利率相對於市場利率變化的敏感性程度明顯增強,伴隨這種變化而來的是更大的利率風險。
對資產負債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利率市場化銀行加強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銀行需深化流動性風險管理、利率風險管理、利率定價管理等,整體提升資產負債管理水平。
首先,在流動性管理方面,高資本充足率並不一定有效,貨幣市場流動性可能短時間消失,市場並不總是運轉良好,新環境下的存款並不總是穩定的,流動性成本可能會很高。因此,在制定發展和業務策略時必須將流動性作為稀缺資源加以考慮,開展流動性壓力測試,在應急計劃中加入危機持續時間和流動性儲備資產規模設定,加強對存款黏性和客戶行為的分析建模,由靜態流動性比例向動態現金流分析轉變。
其次,在銀行賬戶利率風險管理方面,利率因子波動更頻繁,風險管理難度加大。因此,需使用更為先進的方法和模型計量利率風險,加強利率風險管理,開展相關壓力測試。
再次,隨著二元利率環境的逐步消失和對內部轉移定價精細化要求的提高,銀行需探索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過渡內部轉移定價曲線,並以內部轉移定價為抓手,加強其對資產負債結構轉型的促進作用。
配文:
銀行資產負債表管理須引起足夠關注
文/俞勇
如今,國內銀行業盈利能力持續面臨壓力。與已完成利率市場化的國際銀行相比,國內商業銀行嚴重依賴凈利差收入,而凈利差水平僅占微弱優勢。目前,利息收入仍是國內商業銀行的主體收入,據2013年報披露,五大行凈利息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75%,中型股份制銀行的該比例也較高,而該指標在國際領先銀行中只佔48%左右。我國大中型銀行的現有的平均凈利差水平為2. 5%,與已經完成利率市場化的國際領先銀行相比,中國大中型銀行的凈利差並不佔很大優勢。
與此同時,銀行凈利潤增速下降,尤其是股份制銀行的凈利差下降幅度顯著。由於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監管規範不斷加強、利率市場化程度加深和融資途徑多元化等,銀行信貸資產收益率下降,不良率上升。2013年,領先銀行的凈利潤增速較2012年下降約3.5個百分點,十大上市銀行中大部分凈利差較2012年有所下降,其中股份制銀行下行幅度較為顯著。中國銀行業正經歷各方挑戰,銀行資產負債表管理須引起足夠關注。
資產負債表和表外業務的管理難度加大
2013年,中國銀行業的貸款結構已經逐步發生改變,活期存款佔比下降,負債成本上升,非標和同業創新業務層出不窮,對資產負債表和表外業務的管理難度加大。
首先,貸款增速進一步放緩,個貸增長快於公司貸款,個人住房貸款佔比下降,個人經營性貸款和信用卡業務快速增長。2013 年12 月末,十大上市銀行的貸款餘額為45.45 萬億元,較2012年底增長12.81%。十大銀行下半年貸款增速比上半年均有所放緩,貸款總額增速近五年來逐年下降。與此同時,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貸款結構中,個人貸款較2012 年底佔比上升;五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個人貸款結構變化顯著,個人住房貸款佔比明顯減少,而個人助業貸款、經營貸款和信用卡業務佔比增加。
隨著息差進一步縮減,各銀行將加速轉型,加強成本控制
其次,以「信託收益權和資管計劃」為代表的類信貸資產業務發展迅速,股份制銀行尤為明顯。股份制銀行投資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應收款項類投資佔比大幅度增長,其中大部分為信託收益權資產、資產管理計劃和理財產品等非標準資產的投資業務。在平安、招行、浦發、興業、中信、民生六大股份制銀行中,除中信外,另外五家股份制銀行的信託受益權和資產管理計劃在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的構成中佔比明顯上升。同業業務的迅速發展也引起監管的注意,2013年,監管密集出台管理辦法規範同業業務和非標準化金融資產業務。
再次,銀行業存款增速有所放緩,存貸比壓力趨升。先是存款受到非銀行融資渠道發展的衝擊,2013年,除中國銀行和中信銀行之外,工行、建行、交行等八家上市銀行的存款增速均呈現放緩趨勢,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入市以及理財產品的發展,使銀行存款利率優勢逐步減弱,進而對銀行存款形成一定衝擊。在總體存款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銀行負債端承壓嚴重,2011年至2013年四季度,存貸比同比不斷上升,整體流動性面臨壓力。
最後,活期存款佔比下降,股份制商業銀行對同業負債的依賴度變大。截至2013年年末,十大上市銀行活期存款佔比較2012年年末略有下降,其中五大股份制銀行下降0.45個百分點,高於五家大型商業銀行下降的0.09個百分點。2013年,互聯網金融及理財產品的發展持續分流銀行活期存款,加速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提高了銀行的吸儲成本。隨著息差進一步縮減,各銀行將加速轉型,加強成本控制。與此同時,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同業負債利息支出明顯高於大型商業銀行,在總利息支出中佔到近四成,且佔比較2012年有所上升,顯示出對於同業拆借的依賴加重。
嚴峻的形勢
以上可見,在面臨著利率市場化的同時,中國銀行業目前還正面臨著互聯網金融發展、非銀行融資渠道競爭以及監管要求日趨嚴格的情勢。
首先,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金融脫媒趨勢愈演愈烈,金融市場競爭態勢非常嚴峻。2013年,包括「餘額寶」在內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人人貸」在內的各種網貸模式和信用支付等各項互聯網金融產品蓬勃發展。該類產品通過對用戶社交場景的滲透增加客戶黏性,通過信息中介實現信貸資產脫媒,通過便捷的支付服務獲得大量寶貴客戶數據,通過與貨幣基金合作搶奪銀行負債資源,直接衝擊了商業銀行的存款、結算支付平台、金融理財、代銷金融理財產品等業務。
其次,非銀行融資發展迅速,銀行貸款增速放緩。據人民銀行資料顯示,就融資結構而言,2013年末,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為51.43%,再創新低;而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等表外融資的佔比繼續上升,兩者合計已超過25.00%;債券的佔比也有所下降。2013年金融機構每月人民幣貸款增速放緩,標誌著傳統銀行信貸佔比下降。尤其是2013年下半年起,人民幣貸款的月度同比增速維持在14.00%左右,較2013年上半年及2012年明顯偏低。
最後,2013年1月1日《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正式施行,規定商業銀行需要在2018年底前達到新的資本充足率要求,多數銀行在新計量要求下資本充足率出現下降。2014年到2018年是資本充足率達標過渡期,也將是利率完全市場化的關鍵期,商業銀行在未來5年中將面臨資本管理辦法的監管壓力。
從資產負債管理過渡到資產負債表管理
以2008年次貸危機為例,危機暴露了金融自由化環境下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問題。銀行通過大量的金融創新隱藏潛在風險,表外金融工具和影子銀行的存在使得金融體系在危機下更加脆弱。主要問題表現在:(1)資產負債管理跟不上複雜金融工具創新,表外業務、同業業務、影子銀行隱藏巨大風險;(2)資產負債結構不匹配,銀行更多依賴於短期拆借,過度依賴批發性融資市場,市場的流動性對銀行自身流動性影響極大;(3)缺少流動性應急計劃,銀行評級下調後,無法在很短時間籌措資金應對大量流動性需求;(4)資本的結構和質量不足以支持迅速增長的資產規模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從資產負債管理過渡到資產負債表管理,一字之差,賦予資產負債管理更多的內涵。流動性和銀行賬戶利率風險是資產負債表管理的核心問題,它要求銀行從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去預測到期期限匹配和重定價缺口問題,同時又要從這兩個方面去尋找滿足相關限額要求的緩釋途徑。在明確規定資本充足率目標前提下,根據不同經營環境制定各類資產的風險度量標準和資本規劃,以資產收益率和資本收益率作為考察銀行收益的主要評估標準。通過調整各類資產和負債的搭配,保持資產規模與負債規模和結構的適度對稱關係,並進行動態調整和監控。
在後危機時代,先進銀行進行積極探索,強調「資產負債表管理」在銀行整體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性,「資產負債表管理」旨在秉承「1個目標」,使用「2個手段」,管理「3類風險」。「1個目標」指對資產負債表進行策略性管理,對資產負債表結構作出持續性的改進,以期符合機構戰略,在可接受的風險限度內使得資本收益(價值)達到最大。「2個手段」為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和資本配置。「3類風險」指匯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管理旨在避免匯率變化導致收入或價值的不利波動,流動性風險管理指保持金融機構具備恰當的流動性並為擠兌等突髮狀況做出籌資策略,利率風險管理將確認不利利率波動趨勢並加以管理,實現市凈利息收入損失和凈現值損失最小化。
(俞勇為平安銀行風險管理部兼新資本協議辦公室總經理,曾先後在美國摩根大通銀行、美國運通公司等從事新資本協議、戰略規劃、風險管理、金融衍生品交易與定價模型、金融信息安全等工作,曾任職於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二部,參與起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等中國銀行業監管法規文件,具有全面的國際銀行先進風險管理工作經驗和國內銀行風險管理工作經驗。著有《貨幣、銀行與經濟》、《銀行全面風險管理與資本管理》、Asset Returns and Demographic Effects、Quality ChoiceSimulation and Implication Based on Individual Conjoint Analysis 等。)
推薦閱讀:
※實體業態不再單一----場景式消費愈加舉足輕重
※文身之前你需要了解的一切 | 一小時get
※客戶滿意度調查背後的「乾貨」
※如何尋找客戶,並且得到他的聯繫方式
※從《哈伯德商業信條》看現代商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