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治療」的根源:中國式的父權主義與暴力崇拜

「網癮治療」的根源:

中國式的父權主義與暴力崇拜

摘要:青少年犯罪曾經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且相對於城市,農村、城鄉結合部的情況更糟,因為大量青年人口外出務工,留下的老弱婦孺很難享受到正常的家庭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有多大的魅力能讓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然而這些問題統統被忽略掉了,沒有家長願意承認是自己對子女教育的不負責任導致了孩子的叛逆,他們更願意把原因歸咎於外在的誘惑:互聯網讓原本老實的孩子變得暴戾,而通過專業的「治療」可以讓孩子回心轉意。

作者丨程從周

轉自丨人文經濟學會

近日,山東省臨沂市官方在其微博聲稱,當地著名的「網戒中心」執業規範,有效率達90%以上。這條微博引發了網友一邊倒的唾罵。「網癮治療」曾經在中國社會廣為流行,人們普遍認為互聯網是誘使青少年墮落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被強制治療,一些看到商機的人士則聲稱找到了「治療網癮」的方法(儘管在精神病學專家看來這些方法野蠻而荒謬)。這些荒謬的治療對青少年的摧殘難以估量,甚至有些孩子為此丟了性命。時至今日,「網癮治療」已經聲名狼藉,位於臨沂的這家具有代表性的機構尤其臭名昭著。雖然政府不願意承認錯誤,但整體輿論對「網癮治療」的認識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細究「網癮治療」曾經大行其道的根源,我們就很難因輿論的進步而感到樂觀。

相關微博與評論

始於誤解的「網癮治療」

在本世紀初,「網癮」是中國社會關注度極高的話題。幾乎所有鋃鐺入獄的青少年罪犯,都能被挖掘出和互聯網有關的成癮史。以至於人們普遍認為,孩子們沾染上色情與暴力,是出自互聯網的教唆與引導。在那時的電視節目中,一個青少年如果涉嫌強姦犯罪,大多是由於觀看了源自互聯網的色情錄像;而如果他涉嫌的是暴力犯罪,則大多是因為沉溺於槍擊、格鬥類的電子遊戲。

青少年犯罪曾經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且相對於城市,農村、城鄉結合部的情況更糟,因為大量青年人口外出務工,留下的老弱婦孺很難享受到正常的家庭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有多大的魅力能讓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然而這些問題統統被忽略掉了,沒有家長願意承認是自己對子女教育的不負責任導致了孩子的叛逆,他們更願意把原因歸咎於外在的誘惑:互聯網讓原本老實的孩子變得暴戾,而通過專業的「治療」可以讓孩子回心轉意。

於是在神州大地,一個神奇的現象出現了,人們對互聯網的發展憂心忡忡,認為它該為自己孩子的「墮落」負責,卻從未反思自身在教育失位中所應付的責任。政府對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治療機構的暴力治療聽之任之,彷彿它真的可以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完全無視廣泛存在於農村的青少年輟學、貧困、營養不良等問題。在家長們的鼓勵與政府的默許下,各種所謂的治療機構大行其道。相對文明一些的機構採取的是道德感召的方式,通過灌輸一些拙劣的心靈雞湯喚起孩子對家庭的依賴,但大多機構則是走了嚴厲管教路線,「網癮少年」被限制自由、強制勞動、甚至暴力懲罰,由此帶來的悲劇數不勝數。

非常具有戲劇性的是,2012年以來,有關「網癮治療」的市場在迅速縮小,因為這一年智能手機普及,家長們尷尬地發現,按照以往的說辭,自己似乎也患上「網癮」了,他們的生活與社交已經完全離不開互聯網,就像他們的孩子在幾年前對遊戲、貼吧、qq等工具的依賴一樣。對很多中年人來說,沒有了淘寶與微信的生活是不可想像的。到今天,接入互聯網的中年人大多已經不再認可當年的「網癮」理論,這等於默認了當年對互聯網的指控是源於誤解。

不服從父輩支配?你需要被治療

為什麼家長們認為「網癮」需要治療?這可能源於真正激怒家長的不是沉溺互聯網本身,而是孩子的叛逆。在家長看來,孩子的人生需要由自己來規劃,而多數家長認為「隨大流」才是健康成長,因而對孩子的叛逆會感到不悅。父輩對子女輩的支配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並非幾十年的時間能夠蕩滌的。而孩子沉溺於互聯網則是新時代「不聽話」的最典型表現,是對父權的忤逆與挑戰。

因此,在許多父輩看來,其實不僅是「網癮」,孩子一切不隨大流、敢於挑戰父權的行為都要被矯正。現實的案例也支持了這一推斷,根據一位因治療「網癮」不幸身亡的少年的姐姐的口述,在臨沂的這家機構,被收治的不止是「網癮」患者,一個來自清華大學的白凈男生也被關押在此接受治療,原因是因為他喜歡同性。可見,對父輩價值觀的忤逆是這些不幸的孩子被關押在此的共同原因。西方也曾經有濫用精神治療的先例,偉大的圖靈就是死於這樣的迫害,但那已經是數十年前的事了,且主流學界已經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道歉。

中國文化是豐富多彩的,因此「治療」的手段也豐富多彩,實際上不僅是強制性的「網癮治療」,一些非強制性的柔性手段也在時刻提醒著我們對父權順從。曾經有段時間,「感恩教育」風靡一時,社會上突然誕生了大量大師專門去各個學校演講,播撒愛的火種,筆者就曾親歷過幾千人一起痛哭流涕的宏大場面,至今印象深刻。

回想起來,大師煽動氣氛的能力確實了得,沒多久不少孩子就泣不成聲,最後大師提議所有孩子與家長擁抱,並說聲「媽媽爸爸您辛苦了」,沒有多少人能完整地說出這句話,因為大家都哭得說不成句。筆者自小不太喜歡融入集體,只是心裡疑惑:「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啊,為什麼要哭呢?」當然這句話不能說出來,否則將成為鐵石心腸的不孝典型。

當然,筆者本文的主旨並非鼓勵任何人疏遠與父母的關係,只是指出健康的親子關係不應建立在強大的支配之上,在這一點上,中國還有大量的人停留在農業時代。

「吃苦文化」與暴力崇拜

真正令人不安的是,實際上,不少家長是明知道「網癮治療」機構的種種不法行為的,但是他們仍然選擇把孩子送去鍛煉,美其名曰「吃苦教育」。令人吃驚的是,大多數家長相信適當的暴力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因而他們能夠容忍一些來自學校或其他機構的暴力行為,只要這一切是「為了孩子好」。不少家長相信,教育失敗的原因是威權不夠,如果威權足夠強大,那孩子是可以「回心轉意」的。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真的相信整日在「治療網癮」的機構中被暴力威脅如驚弓之鳥的孩子被迫做出的順從態度是真的治療有效。唯一的解釋是,能把孩子送去這種機構的家長,需要的可能只是孩子的服從姿態,即便這種出於恐懼的姿態是形式上的。

實際上在「網癮」問題誕生以前,「問題少年」當然也是存在的,那時中國的情況普遍是這樣的:誰家的孩子不聽話,家長的第一反應是想辦法送他去服兵役。大家相信,殘酷的訓練能讓人培養某種品質,乃至改變品格。這種「吃苦情節」,本質上仍然是來自於對暴力的幻想與崇拜。

支持「吃苦情節」的人很容易拿出古代先賢孟子的一段話做辯護。孟夫子(或其弟子)在一篇文章中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要注意,孟子說的「將降大任與斯人也」的是「天」,所謂「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都是命運使然,並不是讓你沒事自己去找苦吃。得多自私與自負的父母,才自以為可以「替天行道」,強行安排孩子的人生軌跡,甚至讓他沒罪也要找罪受?

在今天我們已經很容易感受到所謂「網癮治療」的荒誕,但真正值得反思的是,為什麼如此荒誕而邪惡的東西曾經風靡一時?為什麼臨沂某家臭名昭著的機構仍然逍遙法外?我們能否保證類似的行為立刻停止、不再重複?很遺憾,只要有父輩支配子女人生軌跡的執念和對威權的崇拜,可以預見,類似的荒誕劇將反覆上演。沒有了楊大夫,還會有李大夫;沒有了「網癮」,還會有新的「癮」挺身而出成為萬惡之源。

人文經濟學會,用思想改變世界。


推薦閱讀:

14儒家的現實主義流派:荀子
羅國傑集體主義思想研究
也談保守主義
勿與偽不婚主義者虛度年華
劉軍寧 : 保守主義的意義

TAG:中國 | 中國式 | 崇拜 | 網癮 | 暴力 | 治療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