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濕疹:清熱除濕是關鍵
「熱重於濕」
陳可平介紹,濕疹大致分為「熱重於濕」和「濕重於熱」兩種類型。臨床上第一種情況比較常見,一旦發病,表現為皮疹紅、水皰多、奇癢、心煩口渴,舌質紅、苔黃、大便干、小便黃、脈弦滑,出現濕熱相。治療時多用中醫院的傳統藥方「清熱除濕湯」和「除濕丸」。外用馬齒莧水劑濕敷,外塗的葯有甘草油、黃連膏等。
如果屬於第二種「濕重於熱」的濕疹類型,發病原因主要是貪食過涼食物,導致脾胃虛弱,脾虛不運,水濕內停,發於肌膚。患者表現為食欲不振、身倦乏力,便稀,小便清長,舌暗淡、舌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滑或緩。這種類型的濕疹在治療時,以健脾利濕為主,兼顧清熱。
除了以上兩種類型,還有因脾虛血燥而引發的慢性濕疹,治療時就需要健脾養血來調養。
陳可平提醒,皮膚疾病具有外在癥狀明顯的特殊性,在沒有辨明癥狀前,不要自行判斷擅自用藥。一定要到正規醫院,請醫生辨明癥狀後再開具對症治療藥方。皮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在基礎藥方的基礎上,酌情增減藥物,這種個性化方法能讓患者少走彎路,儘快康復。
皮膚瘙癢易和濕疹
相混淆
冬季氣候特別乾燥的時候,有些人還是堅持天天洗澡,使皮膚越洗越干,出現皮膚瘙癢。還有一些人洗澡時使用的沐浴露鹼性太大,把皮脂洗掉了,患上老年性皮膚瘙癢症。表現為洗澡當天不癢,次日出現瘙癢難耐抓破皮膚,皮膚瘙癢的外在癥狀和濕疹類似,都有抓痕和血痂。陳可平說,臨床上判斷皮膚瘙癢的依據癥狀是,皮膚乾燥、抓痕、血痂。從原發和繼發性上來講,皮膚瘙癢沒有原發損害,屬於繼發損害。
因此,當皮膚已經感覺到緊繃乾燥的時候,盡量減少洗澡的頻次。慎重選擇沐浴露。
濕疹期間需要忌口
對於濕疹期間是否需要忌口的問題,出於各種考慮,不同醫生的態度也有區別。陳可平根據自己多年治療經驗,以及多數患者反饋回來的信息,提出以下建議:如果濕疹癥狀特別重,應忌食屬於「發物」的海產品,辣椒、煙酒、雞精、牛羊肉、雞鴨肉、茴香、韭菜、甜食、油炸、燒烤、速食麵、餅乾、黑木耳、蘿蔔、菌類、熱帶水果、乾果等。癥狀表現輕的可以適當少吃。蔬菜、水果、牛奶、雞蛋、豬肉、豆製品進食可以不受限制。但有些人喝牛奶吃雞蛋,也會出現癥狀加重的反應。
若在治療上需要健脾的濕疹患者,可以吃冬瓜、扁豆、薏米、山藥、生薑,既健脾又利濕。但如果患者有上火癥狀,就不能多吃以上食物。陳可平說,利濕過度會加重上火癥狀。
慢性濕疹治療時間
至少半年
急性濕疹偏於「熱重於濕」,發病急,各種癥狀如瘙癢、水皰癥狀比較重,不經意就遍及全身。如果急性濕疹沒有得到及時控制,就會變成慢性濕疹。慢性濕疹的形成還有一種情況,和神經性皮炎類似,由於瘙癢難耐患者抓撓,結果皮膚瘙癢範圍一點點擴大,或者長了水皰,越擠越多,逐漸就變成慢性濕疹了。
慢性濕疹病程長,常反覆,瘙癢劇烈,肥厚脫屑,對稱發生。給患者生理及心理上帶來極大痛苦。
陳可平表示,如果對症治療,急性濕疹的治癒時間為3至7天,慢性濕疹的治癒時間就要長一些,1至2個月。慢性肥厚性濕疹,至少半年。慢性肥厚性濕疹患者通常自身是過敏體質,而且體內缺少某種物質。中醫治療時,就要加一些養腎補血活血的葯。
馬齒莧煮水敷患處
可治療急性濕疹
如果因特殊情況不能及時到醫院就醫,濕疹患者可以嘗試馬齒莧煮水敷患處的方法。陳可平介紹,將干馬齒莧30克,加1000毫升水煮20分鐘,晾涼後用毛巾蘸濕後敷在患處,或者輕輕洗一洗,堅持用2至3天後如無效,就要儘快到醫院就醫。
濕疹,又稱濕瘡,中醫認為,由於稟賦異常或飲食不節制,吃了屬「發物」的羊肉或魚蝦,或一次食用的量過多,損傷了脾胃,使其運化失常,導致體內生濕,濕郁久化熱,濕和熱難從體內排出,發於體表,就出現了濕疹癥狀。
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陳可平說,濕疹患者多表現為發病急,對稱性分布,並出現皮膚紅、水皰、丘疹、紅斑、滲出、糜爛、結痂等一組癥狀。中醫治療濕疹的前提是辨清癥狀,如果能夠對症治療,可以治癒濕疹。
記者田晶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