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免疫療法30年
|
|||
作為對全球科研成果每年一度的年終盤點,美國《科學》雜誌19日公布了其評出的2013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癌症免疫療法被選為本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同時,中國科研人員至少對其中2項突破做出了直接貢獻。 癌症免疫療法已有30多年歷史,其作用的標靶是身體的免疫系統而不是直接針對腫瘤——它促使T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來對抗腫瘤。《科學》雜誌認為,癌症研究界在2013年經歷巨變,因為醞釀了數十年的癌症免疫療法終於確定了它的潛力,在臨床試驗中表現出令人鼓舞的效果。 儘管,現在並不確定癌症免疫療法能否最終取得成功,但鑒於該療法所具有的光明前景,《科學》雜誌還是讓其登上了本年度最重要科學突破的榜首。到目前為止,癌症免疫療法只對某些癌症及若干病人有效,因此不要誇大它會有立竿見影的益處。但許多癌症專家確信,他們正在目睹一種重要的癌症治療新模式的誕生。 癌症免疫療法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法國科學家詹姆斯·阿利森發現人體血液內的T細胞表面有一種叫做CTLA-4的分子,它會阻止T細胞全力攻擊腫瘤細胞,起著類似剎車的作用。於是,科學家開始思索:如果「阻擊」CTLA-4,那麼T細胞受到的束縛會不會被解除進而全力對抗癌細胞呢?而直到1996年,這一猜測才被證實。 與此同時,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發現了T細胞上的另一個「剎車」分子——PD-1。涉及該分子的首個臨床試驗2006年啟動,從一小部分患者中得到的初步結果看,抗PD-1療法具有令人興奮的應用前景。還有另外一些癌症免疫療法則涉及利用轉基因技術改良T細胞,從而讓它們更有效地攻擊癌細胞。 此外,今年的十大突破中至少有2項有中國科研人員參與。首先是結構生物學指導疫苗設計。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與中國廈門大學合作,利用結構生物學技術對最常見的兒童呼吸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進行操控,設計出一種免疫原,據此研製的新型疫苗已在小鼠及恆河猴試驗中表現出效果。 參與研究的廈門大學教授夏寧邵說,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種可導致肺炎的傳染性病毒,是5歲以下兒童住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項重要突破是人類為什麼要睡覺。美國羅切斯特大學通過老鼠研究發現,大腦內有一個獨特的「垃圾處理系統」,睡眠時這個系統能夠高效清除代謝廢物。這說明大腦自我「大掃除」屬於睡眠的主要目的之一。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是羅切斯特大學的中國籍博士後謝璐璐,她曾就讀於南京醫科大學。 林小春毛黎 相關鏈接 今年其他突破性科學成就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人們在細菌中發現了這種基因編輯技術。現在,研究人員將其作為一種外科手術刀,用來給個體基因「動手術」。該技術的普及性在2013年出現飆升,因為有超過12個研究團隊用它來操控多個植物、動物及人類細胞的基因組。 腦透明成像3D技術CLARITY這種成像技術在2013年改變了研究人員觀察大腦這種複雜器官的方式,使腦組織變得透明,並讓神經元(以及其他腦細胞)得到了全面展示。 迷你器官研究人員今年在體外生長迷你人樣「類器官」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這些「類器官」包括肝芽、迷你腎及微型大腦。迷你型人類器官或被證明是優於動物的人類疾病模型。 加了咖啡因的克隆意識到咖啡因在易損的人類卵細胞中起到了穩定關鍵性分子的重要作用後,今年,研究人員成功地從克隆的人類胚胎中得到了幹細胞。 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對數萬億的以人類身體為家的細菌細胞所做的研究,弄清了這些微生物對我們有多大影響。個性化藥物需將這些寄生的微生物考慮在內才能有效。 |
推薦閱讀:
※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的法寶(第一部分)
※這些都傷免疫力,你造嗎
※美國兒科醫生揭秘:7件事破壞寶寶免疫力
※免疫力下降有什麼表現?如何提升免疫力?
※圖說健康:增強免疫力何必名貴葯 家常菜也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