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中國歷代疆域通考(董重光)
07-07
(2012-07-11 10:32:50)標籤:上古中國歷代疆域通考文化分類:三皇五帝【總論】今人研究上古史,特別是上古中國史,因受制於文獻線索的稀有難覓,以及方法論的局限,尤其根本的是受進化論、唯物歷史觀的深度系縛,以致形成了仍在延續的「歷史危機論」的悲劇現狀。歷史,是人類的履歷,是人類的身份證明。以此而知歷史的重要性,故章學誠曾在《文史通義》中說:「三代學術,知史而不知有經,切人事也。後人費經術,以其即三代之史耳。」(《浙東學術》)可以想見,如果不改變上述的歷史哲學觀,那麼,我們說: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的前途是渺茫的。在本文,我們將超越目前所有的歷史思維,站在人類本有歷史軌跡的立場上,探索上古中國之實際疆域,以還上古中國疆域之本來面貌。一、神農時代的中國疆域(一)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大九州《禮記》曰:三代以上,天下大同。《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云:「先列中國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這種觀點戰國時廣為流傳,五行家鄒衍即持此觀點。《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卬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咸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初學記》卷八州郡部總敘州郡第一引《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崑崙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宮州,又曰齊州,東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東曰陽州。」《淮南子·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以上《河圖》、《河圖括地象》、《淮南子》所列九州均為大九州,來自於上古遺說。《帝王世紀》曰:「自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等。」《繹史·黃帝紀》亦曰:「自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黃帝以來,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黃帝受命,風后受圖,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國。」故知黃帝所布之九州,為中國九州之始。《山海經·海內北經》曰:「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可見唐虞之時,日本列島屬海內範圍中國版圖。綜上可知,《禮記》所言世界大同為實,也以此而知神農時代,神農之德及於整個世界。故《管子·輕重戊》曰:「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此「天下」有別於九州,即為世界也。故《廣博物志·地形總·地》有曰:「神農度四海內,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十一萬里。」《春秋命歷序》亦云:「神農始立地形,甄立度四海遠近,山川林藪所至,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十一萬里。」神農氏在納西族中為納西先民「宿」,炎帝朝的第一代炎帝神農納西族叫美利董主,是納西族的祖先神。神農距今8800年左右(請參拙作《上古中國曆朝年代考》。以下有關年代的數據以及各朝世代等均同參此),神農時代的空間維度高於現代,故其空間尺度大於目前。(二)《山海經》與大四海觀《山海經·大荒西經》云:「有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棲為吉,不壽者乃八百歲。」《山海經·大荒西經》云:「有弇州之山,五采之鳥仰天,名曰鳴鳥。爰有百樂歌舞之鳳。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茲。」《山海經·大荒西經》又云:「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靈恝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據我們研究,《山海經》者,95﹪內容為大禹伯益所作,5﹪內容為後世之人所添加。今據朝鮮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九世紀古朝鮮本「天下地誌」圖,「軒轅之國」在歐洲,臨大西洋。故綜合判斷「大荒西經」所述地域包括今西亞及歐洲,弇州乃大九州之一,大九州確實存在。《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有曰:「﹙禹﹚乘四載以行川……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里數:使益疏而記之,故名之曰《山海經》。」故知《山海經》者,為上古全球人文地理概況。而古代中國也一直把《山海經》作歷史實錄看待,是各代史家的必備參考書。《山海經》原來是有圖的,叫《山海圖經》;《山海經》是《山海圖》的解說辭,故曰《山海圖經》,魏晉以後《山海圖》已流失。而令現代西方人震驚的,著名的皮瑞·雷斯地圖即是多幅《山海圖》的其中之一。其遠距離觀察技術(即超感知覺),今人即使是美國史丹福研究院的「遠距觀察計劃」,與其相比亦差甚遠。目前,世界各國對超感知覺,經過一個半世紀的實驗室研究和實地試驗,已經有了重大發現如下:1、超感知覺和意念制動確實存在,並能在實驗室條件下產生,當然不是任何時候都能產生;2、在超感知覺的標準測試中,相信超感知覺的人得分通常要比不信超感知覺的人高;3、心理動機和感情興趣對超感知覺的能力有重要影響,心理動機越大得分也越高;4、個人性格影響超感知覺,外向性格的人在超感知覺方面比內向性格的人強;5、當人們處於放鬆狀態時,大腦是安靜的他們注意力轉為內向,這時超感知覺能力較強。今朝鮮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九世紀古朝鮮本「天下地誌」圖者,上古遺存之世界地圖也。類似地圖在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以及中國均有人收藏,有「天下總圖」、「 天下圖」、「 普天之下地圖」等等不同名稱,均是歷代後人以《山海圖》為藍本所作。《周禮·夏官司馬》即記載有這種世界地圖:「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目前,已有人在美國發現了上古《山海圖》,據言有4200年歷史(正是唐虞之際也),堪稱珍奇。美國女學者默茨博士在研讀了《山海經》,並且據此實地勘察,發現了中國古人早已到達美洲!她親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後,由衷的讚歎:「對於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為白雪皚皚的峻峭山峰繪製地圖的剛毅無畏的中國人,我們只有低頭,頂禮膜拜。」至於《山海經》中的許多神奇人物以及動物,由於我們人類自身的持續退化,生存空間維度不斷降低,因維度相隔,已然不能見到,也不足為怪。(有關「人類生存空間維度持續退化」問題,另有專文探討)《爾雅·釋地》有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四海」這個詞的地域概念,在上古中國是一個不斷變化縮小的概念。神農時「四海」當對應於大九州,東海即指太平洋,南海即指印度洋,西海即指大西洋,北海即指北冰洋。並且,由《山海經》而知,此大四海觀一直延續到夏朝。「神農始立地形,甄立度四海」這裡的「四海」泛指全世界。(三)神農時代世界狀況與中國疆域《淮南子·道應訓》曰:「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歸神農。」《事物紀原》云:「《帝王世紀》曰:炎帝之世,有諸侯夙沙氏。《史記》曰: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則炎帝時已有諸侯,至黃帝始大封也。」《皇王大紀》:「夙沙氏煮海為鹽,行不用道,其臣箕文諫而殺之。神農修德不征,夙沙之人,以其君歸命。」《文子·上仁》曰:「宿沙之民,自攻其君,歸神農氏。」《路史·炎帝紀下》曰:「炎帝魁,帝魁之立,祗修自勤。質沙氏始叛,其大臣錮職而嘩誅,臨之以罪而弗服;其臣箕文諫之,不聽,殺之;三卿朝而亡禮,怒而拘焉,嘩而弗加,嘩卿貳。質沙之民,自攻其主以歸。羅萍注云:質沙,即夙沙,亦作宿沙。」《路史·國名紀》:「質沙:帝魁所伐,《世本》之夙沙。後有夙氏、夙沙氏、宿沙氏。」綜合「宿沙」及「煮海為鹽」等主要特徵,據研究,夙沙氏,為炎帝時諸侯,其國在今北部非洲,臨地中海撒哈拉大沙漠利比亞境內。《竹書紀年》曰:「(神農時)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暘谷,西至三危,莫不服從其化。」暘谷,《山海經》稱湯谷,此湯谷非《山海經·西山經》之海內湯谷,而為《山海經·大荒東經》:「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載於烏。」及《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所稱之海外湯谷,位置在朝鮮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九世紀古朝鮮本「天下地誌」圖中暘國的境內,地屬今北美洲加拿大。據研究,此三危亦非《史記·夏本紀》所說:「弱水既西……三危既度」所說的中國三危,而為海外三危,在今歐洲東部匈牙利境內。《路史·後紀三》曰:神農氏因「補遂不忄共,乃伐補遂,而萬國定。」忄共者通恭。《戰國策》載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見威王》也記孫臏曰:「昔者神(農)戰斧遂」。今「補」「斧」二字全然不通,可見是音譯。故補遂者當為遠方語言不通之方國。《尚書·禹貢》:「織皮、崐崘、析支、渠搜西戎卽敘」,《史記·五帝本紀》:帝舜「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大戴禮記·五帝德》:帝舜「南撫交趾、大教,[西]鮮支、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夷]、鳥夷羽民」,劉向《說苑·修文》:「南撫交趾、大發,西析支、渠搜、氐、羌,北至山戎、肅慎,東至長夷、鳥夷。四海之內,皆戴帝舜之功」。據研究,補遂者,即蘇美爾,為神農時代中國之諸侯,至唐虞之際稱析枝(亦作析支、鮮支、賜支,蘇美爾是其上古讀音)。此析枝非《後漢書·西羌傳》「河關之西南羌地是也。濱於賜支」地屬今青海東南境河曲之析枝,而為遠在今西亞之析枝,屬西戎。蘇美爾是太昊的子孫,於距今10100前從中國遷徙至兩河流域。《說苑·修文》:「西析支……四海之內,皆戴帝舜之功」可見帝舜時蘇美爾屬大中國疆域。《聖經·舊約》中稱:「亞當的後代大洪水後,從東方進入示拿(蘇美爾),示拿是最初安家的地方。」這個「東方」即是中國,具體位置在四川(下文有深入探討)。世界史學界說「沒有人知道古蘇美爾人的來歷。他們稱自己為『黑頭人』,講一種與該地區閃族部落語言不相干的奇怪語言。」此一如《舊約·耶利米書5:15》之稱商朝:「(中國)是從古而有的國。他們的言語你不曉得、他們的話你不明白。」司馬貞《三皇本紀》記載「庖犧氏,風姓,……蛇身人首……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公元前數千年期間,古埃及以及世界各地的人們,包括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等,都曾信仰蛇神,並將蛇形紋飾使用於各種圖案之中。這種雙蛇交纏的圖案,即是中國上古太昊女媧雙蛇交纏圖案的翻版,表達了對太昊女媧的崇拜。(詳見拙作《易經——世界文明之源》)所以,蘇美爾的歷史把不死之地定在了東方。此不死之地即神州,四川則是神州中的天府,天府即天堂之別稱。所以,斯塔夫里阿諾斯才會在其《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中說:「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偉大創建者——蘇美爾人,似乎既不是印歐人的一支,也不是閃米特人的一支,這一點很可奇怪,他們的語言與漢語相似,這說明他們的原籍可能是東方某地。」以此也可知,《聖經·舊約》中的大洪水其實就發生在四川,世界洪水傳說的源頭在中國。蘇美爾人為了永記他們古老的東方來源,就把故土的地名搬到了新的遷徙地:比遜河對應於岷江,基訓河對應於雅礱江,底格里斯河對應於沱江,幼發拉底河對應於渠江。蘇美爾世系如下:太昊—→女媧—→十四氏:赫胥氏為父世系、大庭氏為母世系—→蘇美爾。據研究,古印度人本為東夷之風夷,即考古學所謂河姆渡人,是第二代炎帝來帝之後,主要是由於自然環境變化的緣故,自距今7500多年前從中國遷出。古印度《博伽梵歌》師徒傳承世系與上古中國帝王世系的對應如下:1. 女媧之後十四氏相治,其中之一的尊廬氏即奎師那;2. 炎帝朝第一代炎帝神農是布如阿瑪;3. 炎帝朝第二代炎帝臨魁是納茹阿達;4. 炎帝朝第三代炎帝承是維亞薩;5. 炎帝朝第四代炎帝明是瑪德瓦;6. 炎帝朝第五代炎帝宜是帕德瑪納巴;7. 炎帝朝第六代炎帝來是尼瑞哈瑞;8. 炎帝朝第七代炎帝里是瑪達瓦;9. 炎帝朝第七代炎帝榆罔是阿克首比亞;10. 黃帝朝第一代黃帝軒轅氏是佳亞·提爾塔;11 .黃帝朝第二代黃帝鴻是格亞納欣度;12. 黃帝朝第三代黃帝乾荒是達亞尼迪;13. 黃帝朝第四代黃帝白犬是維迪亞尼迪;14. 黃帝朝第五代黃帝始均是茹阿振鐸;15. 黃帝朝第六代黃帝僑極是佳亞達爾瑪;16. 黃帝朝第七代黃帝休是菩茹首塔瑪;17. 黃帝朝第八代黃帝嘻是布如阿曼亞·提爾塔;18. 黃帝朝第九代黃帝夷鼓是維亞薩·提爾塔;19. 黃帝朝第十代黃帝魁是拉珂施蜜帕緹;20. 少昊朝第一代少昊帝青陽是瑪達文朵·普瑞;21. 少昊朝第二代少昊帝允格是伊士瓦爾·普瑞,尼提阿南達,阿兌塔;22. 少昊朝第三代少昊帝是主柴坦亞;23. 少昊朝第四代少昊帝是茹帕,斯瓦茹帕,薩納坦;24. 少昊朝第五代少昊帝是茹阿古納特,吉瓦;25. 少昊朝第六代少昊帝契是奎師那達斯;26. 少昊朝第七代少昊帝朱宣是納若塔瑪;27. 少昊朝第八代少昊帝是維斯瓦納特;28. 少昊朝第九代少昊帝是巴拉戴瓦,佳干納特;29. 少昊朝第十代少昊帝是巴克提維諾德;30. 少昊朝第十一代少昊帝是高爾克首爾;31. 少昊朝第十二代少昊帝是巴克提希丹塔·薩茹阿斯瓦提;32. 少昊朝第十三代少昊帝蛇丘氏是A.C.巴克提希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瑪雅人則為第七代炎帝里之後,距今5000年前,從今蒙古國境內經白令海峽自然遷徙到美洲。瑪雅人的一年有十八個月的曆法,即是上古中國太昊朝十四氏時期的民間曆法,我們稱之為無懷歷或十四氏歷(請參拙作《上古中國各朝曆法研究》)。瑪雅人一年二百六十天的卓金歷和一年五百八十四天的金星曆,都是神農時代的官方曆法。瑪雅曆法的令人驚訝的精確度和錯綜複雜的機制,也初步證明了我們的判斷,即整個的中國﹙或世界﹚曆法史,是一部退化史。瑪雅人屬中國上古九夷中的赤夷,他們的創世神胡納伯·庫即是神農,而創世神的兒子——造人的天神伊扎姆納即是第七代炎帝里。炎帝里還被瑪雅人作為太陽神來崇拜,炎帝里是瑪雅文字的發明者。瑪雅人在文獻中記載了,炎帝里是尤卡坦各地命名並劃分區域的最高祭司,還是曆法和編年方法的發明者。另外,由於他常常對付災荒病害,故而就以葯神的面目出現。現在位於墨西哥大學城以南的庫庫爾科(Klkucan)金字塔即是為了紀念帝里所建。「『庫庫爾科』的原意是『舞蹈唱歌的地方』(也即祭祀炎帝里的地方),或表示『帶有羽毛的蛇神』。它是在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75年建成的,那時這裡居住院著從事農業的的納瓦人,他們在這裡興建了幾座舉行祭祀先祖禮儀的大建築,被叫做『金字塔』。『庫庫爾科』金字塔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早期墨西哥金字塔是一座用土築成的九層圓形祭壇,高29米,周邊各寬55米多,最高一層建有一座6米高的方形壇廟,塔的四周各有91級各階,所有的台階加上頂層正好是瑪雅人一年的365天,台階的兩側寬達1米的邊牆,北邊牆下端,有一個帶羽行的大蛇頭石刻,蛇頭高1.43米,長給1.80米,寬1.07米,蛇嘴裡吐出一條大舌頭,頗為獨特,在每年春分,秋分這兩面三刀天的下午,金字塔附近就會出現蛇影奇觀:在太陽開始西下的時候,北邊牆受到陽光照射的部分,從上到下由筆直逐漸變成波浪形,直到蛇頭,宛如一條巨蟒從塔頂向下爬行,由於陽光照射的關係,蛇身有7個等腰三我有形排列成行,正好像蟒背的花紋,隨著太陽西落,蛇影漸漸消失,每當『庫庫爾科』金字塔出同蛇影奇觀的時候,古代瑪雅人就歡聚在一起,高歌起舞,慶祝這位羽毛蛇神的降臨。」所謂「帶有羽毛的蛇神」,即飛龍之意,其實就是太昊或龍的傳人,此處即指龍的傳人炎帝里。瑪雅是神農時代中國的諸侯。而距今墨西哥城以北約50公里處的一個緩坡的山谷之中著名的月亮金字塔,位於特奧蒂華坎附近的克特薩爾科阿特爾。大多數美洲金字塔上面是沒有雕刻的。唯獨這一幢六層金字塔,上面出現粗獷的圖騰雕刻。雕刻是在塔基下發現的,因年久風蝕,現在只剩西面一邊還殘存一些,並被複原了,原來是四面都有雕刻的。這種雕刻裝飾在每一層的底部。有的是圓雕,有的是浮雕,浮雕之間,每隔一定距離裝飾一巨蛇頭像(托爾特克人崇拜的雨神)的假面。構思十分奇特,想像力豐富。眼睛是兩個大圓圈,嘴向外凸,露出兩排白色大犬齒。眼珠是以圓形黑曜石鑲嵌的,因而它在整面牆上顯得閃光耀眼。現在如果按照西面來統計浮雕與圓雕的數,這座金字塔的四面頭像,共計有366個。這個「雨神」也即是第七代炎帝里。至於第一代炎帝神農的出生地,《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因有氏女,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於姜水……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已,有蟜氏女,名曰女登。為少典正妃,游華山之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尚羊,生炎帝」。《國語》曰:「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我們在後面「黃帝時代的中國疆域」中會分析確認,少典所在之有熊國(即軒轅之國)地理位置在今歐洲瑞士,姬水為今之萊茵河。而姜水則為今之阿爾河。阿爾河在瑞士境內295公里,是瑞士最長的內陸河。此華山之華者,精華之意,延伸為寶山,故它還有另一名稱叫登葆山;葆通寶,登葆山即今阿爾卑斯山。所以,華山之陽即今義大利。據研究,神農是現代所說的高加索人種。因神農時代中國疆域非常遼闊,諸侯遍及世界,故帝王人才選拔的地域也廣及全球。後世《博物志》卷一云:「中國之域,左瀕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萬五千里。」此流沙非在今中國境內,而為今中東之沙漠地區,故言「左右萬五千里。」《淮南子·主術訓》曰:神農「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暘谷,西至三危。」《通志·炎帝》亦云:「(神農)南交趾,北幽都,東暘谷,西三危,是其封域也。」據我們綜合研究後得出結論,神農時中國的實際疆域2730萬平方公里,勢力疆域(諸侯地)為全球。二、黃帝時代的中國疆域(一)從黃帝所在故國來說《山海經·海外西經》曰:「 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軒轅之國乃一全民修鍊之國)《博物志》曰:「西海內西北有軒轅國,在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諸天之野,和鸞鳥舞。民食鳳卵,飲甘露。」《拾遺記》言:「窮桑者西海之濱也,地有孤桑千尋」。黃帝時四海當為大四海,此西海即指大西洋。軒轅之國,據朝鮮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九世紀古朝鮮本「天下地誌」圖所標示,在今歐洲境內,具體位置在今之瑞士。因「西海內西北有軒轅國」,據此也明證西海即為大西洋。窮山,或作窮桑,又稱窮石。此處,「石」當是「柘」字之省,《說文》:「柘,桑也」,且桑、柘二字古音鐸陽對轉疊韻,音近義同,故窮桑又稱窮柘,後訛為窮石。又,窮者盡也,盡者空也,故窮桑又稱空桑。《歸藏·啟筮》云:「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乃有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此已明說空桑為地之極,即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之邊緣。這裡順便說一下,賈湖遺址的甲骨契刻符號,即是黃帝的大臣倉頡所造文字,雖然此前已經有了文字。而賈湖骨笛卻已有9500年以上的歷史了。《歸藏·啟筮》又曰:「蚩尤伐空桑,(黃)帝所居也」。《易緯坤靈圖》:「蚩尤出自芋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邱。」《帝王世紀》曰:「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又據《帝王世紀》,黃帝之後有少昊帝摯,帝摯之後有帝顓頊,這三帝都是作都於空桑,這裡空桑是泛稱,一如「窮山之際」。由「空桑之蒼蒼」,在「八極」,及「窮桑者西海之濱」可知,空桑在西方大陸之邊緣,綜合「帝所居也」軒轅之國之位置,窮山者,即今歐洲西南部最大山脈,法國與西班牙交界處之比利牛斯山脈。《春秋命歷序》:「禪於謀民,號曰榆罔,治五十四年。軒提次之,號曰帝壽鴻,即軒轅,有熊之子也。原註:有熊,少典之國號。子,其裔也。」有熊國即軒轅之國,也即少典之國。《帝王世紀》:「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生壽丘,長於姬水,龍顏,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號。」《春秋命歷序》曰:「(黃帝)興於窮山軒轅之邱。」《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壽丘即今歐洲阿爾卑斯山,因「其不壽者八百歲」,故阿爾卑斯山又叫壽丘。「阿爾卑斯」即有羆氏(有熊氏)的古音。「阿爾」在古即有之意,日語中的「有」就保留了類似的ある(音:阿盧)的古讀音。如此山脈而曰之為丘,上古人之氣魄恢宏可見一斑。軒轅之丘即被稱為阿爾卑斯山的「皇后」的少女峰,是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之一,也是歐洲最高峰之一。少女峰海拔4158米,橫亘18公里,宛如一位少女,披著長發,銀裝素裹,恬靜地仰卧在白雲之間。姬水即萊茵河,萊茵河在今歐洲瑞士境內375公里,是瑞士最大的河流,也是歐洲一條著名的國際河流。軒轅之國既在大西洋邊,所以《(民國)昌都志》說:「國中歷傳人由西方來,系黃帝子孫之家傳人死後稱為歸西,系不忘其故國也。」軒轅氏在納西族中為第二代納西先民「恨忍拉忍」,黃帝朝的第一代黃帝軒轅在納西族稱美利術主,美利術主和美利董主(神農)是納西族共祖時代的奠基者,「是『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的天文學家。他們去世後,納西先民們尊他們為董神和沈神。他們是納西族的陽神和陰神,木神和石神,規矩神和祖先神。真可謂『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據我們研究,黃帝亦為高加索人種。黃帝距今8200年左右(請參拙作《上古中國曆朝年代考》)。㈡、從黃帝的活動地域範圍來說《軒轅本紀》:「帝又西至窮山女子國」。窮山如上所言在西歐,據研究,女子國則在今西歐義大利境內。《遼史·志第四·兵衛志上》:「軒轅氏合符東海,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兵為營衛。飛狐以北,無慮以東,西暨流沙,四戰之地,聖人猶不免於兵衛,地勢然耳。」飛狐在北緯54°附近,無慮在今俄羅斯近白令海峽的楚科奇尤利廷區附近。《呂氏春秋》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溪之谷……以之阮隃之下,聽鳳凰之鳴」。《軒轅本紀》:「帝即使伶倫往大夏之西,(原註:大夏國在西,去長安萬里。)阮隃之溪,崑崙之陰嶰谷,采龍鍾之竹,取其竅厚均者,斷兩節間,三寸七分,吹之為黃鐘之音。」據研究,此黃帝時代大夏非《史記·大宛列傳》中所記載之大夏,在今俄羅斯與哈薩克之間,面積約260萬平方公里,阮隃在今歐洲東部之烏克蘭。而此崑崙亦非中國崑崙,為海外崑崙。有曰:「軒轅黃帝東至於海,西至空桐,南抵於江,北屬熏粥,天下大定。四極二萬八千里,乃鑄鼎立九州。」《史記·五帝本紀》:「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軒轅黃帝東至於海」,黃帝時四海觀與神農時同,此海當為太平洋。據研究,此空桐在今西亞土耳其境內,「北逐葷粥」至於北緯76°。《史記索隱》云:「(葷粥)匈奴別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玁狁。」(註:鬼方非匈奴,詳見後文。)《雲笈七籤》卷六引《抱朴子》云:「昔黃帝東到青丘,過風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理天下。」《山海經·大荒東經》:「青丘之國,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大荒東經》的地域範圍,包括今俄羅斯切爾斯基山脈以東及北美洲。據研究,風山即今俄羅斯臨白令海峽科雷馬山原,此青丘非《路史》引《啟筮》雲:「黃帝殺蚩尤於青丘」之青丘,而為海外青丘,在今俄羅斯白令海峽楚科奇半島。《軒轅本紀》曰:「黃帝有茂德,感真人來游玉池,至德所致也。有瑞獸在囿,玄枵之獸也。《尚書·中候》云:麋身、牛尾,狼蹄、一角,角端有肉,示不傷物也。音中黃鐘,文章彬彬然。牝曰麒,牡曰麟。生於火,游於土。春鳴曰歸禾,夏鳴曰扶幼,秋冬鳴曰養信。帝又得微蟲蛄螻,有大如羊者,大如牛者,蟲名螾,大如虹者,應土德之王也。有獸名恙,如師子,食虎,而循常近人,或來入室,人畏而患之。帝乃上奏於天,徙之北荒。」《事物紀原》云:「《神異經》曰:北方大荒中,有獸食人,咋人則病,羅人則疾,名曰犭恙。犭恙,恙也。常近人村落,入人屋室,人皆患之,黃帝殺之,由是此方人方得無憂疾,謂之無恙,此其始也。」北荒(即北方大荒)即今西伯利亞。《軒轅本紀》曰:「黃帝理天下,始以中方之色稱號。初居有熊之國,曰有熊帝。……有於東海流波山得奇獸,狀如牛,蒼身無角一足,能出入水,吐水則生風雨,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牛。」有熊之國即軒轅之國,在今歐洲瑞士境內。東海者,今太平洋。流波山,據朝鮮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九世紀古朝鮮本「天下地誌」圖,當在今南美洲委內瑞拉境內。《軒轅本紀》曰:「帝旁行天下,得百里之國者萬區。今之縣邑者也。所謂『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命豎亥通道路,正里(候),命風后方割萬里,畫野封疆,得小大之國萬區,而神靈之封隱焉。命匠營國,國中九經九緯,五置而有市,市有館,以俟朝聘之需。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侯牧交獻,而朝聘之事備。茄豐違命,於是刑而放之,而萬國服。……乃捂萬靈,度四方,乘龍而四巡:東薄海,禪凡山;西逾隴欵笄屯;南入江內涉熊、湘;北屆浡碣,南臨玄扈。」《河圖玉版》曰: 「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 臨於玄扈,洛汭之水, 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即於此水。」《稽瑞》: 「熊氏《瑞應圖》曰:倉頡與黃帝南巡狩,登南墟之山,臨乎玄扈汭,靈龜負圖,丹甲青文,以授倉頡,因作書。」《山海經·中山經》曰: 「陽虛之山臨於玄扈之水,是為洛汭也。」《軒轅本紀》、《河圖玉版》、《稽瑞》所言玄扈非《山海經·中山經》之玄扈,而為海外玄扈。《軒轅本紀》又曰:「令風后負壽書,伯常荷劍,旦出流沙,夕歸陰浦,行萬里而一息,反涿鹿之阿。」《軒轅本紀》又曰:「帝往天毒國居之,因名軒轅國﹙原註:後來曰天竺,去長安一萬二千里﹚」。《廣黃帝本行記》:「(黃帝)東到青丘,見紫府先生,登於風山,受《三皇內文》,天文大字,以劾召萬神,役使群靈;南到五芝玄澗,登玄隴蔭建木,觀百靈所登降,采若乾之芝,飲丹巒之水;西見中黃子,受《九茄》之方;北到鴻隄,上具茨,見大隗君、黃蓋童子,受《神仙芝圖》十二卷。……黃帝得道之要,復周遊四海,車轍馬跡,丹井遺墟,往往而有。越玄闕,見中黃丈人。……理天下:南洎交趾,北至幽陵,西極流沙,東界蟠桃。」《事類賦》曰:「黃帝之游具茨.《陽城記》曰: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湜之上,受《神芝圖》於黃蓋童子.」「旁行天下」之旁,《廣雅》:旁,廣也。黃帝時天下者,今全世界也。據研究,笄屯在今西歐德國境內,玄扈、玄澗同屬一處,在今南極。玄闕在今東歐烏克蘭境內,中黃子(即中黃丈人)亦住於此。鴻隄通洪湜,即今中西伯利亞高原;具茨者,為中西伯利亞高原之一山。幽陵這個概念的地理位置在上古也是歷經變遷,黃帝時代幽陵的地理位置在北緯75度處。蟠桃者,即蟠木,在今太平洋中。《十洲記》曰:「東海度朔山,上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名曰蟠木」。《論衡》:「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蒼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騙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縣韋以御,凶魅有形,故執以食虎。」此處流沙指今中東沙漠,「西極流沙」意即過西亞至於歐洲。陰浦者,在今陝西。蟠木在今東經173度太平洋中。《明統一志》曰:「《史記》申公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夷狄,五在中國,皆黃帝所嘗游。」故《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有曰:「(黃帝)上捦之天,下施之四海。……夫達望四海,困極上下」。《拾遺記》亦云:「帝乘雲龍而游殊鄉絕域,至今望而祭焉。」(三)從軒轅黃帝的交通工具來說《韓非子》云:「師曠曰:『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凰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焦氏易林·需》曰:「『黃帝出遊,駕龍乘馬,東上太山,南過齊魯,邦國咸喜』(《繹史》卷五引)黃帝邑於涿鹿之阿,遷徙無常,以兵師為營衛,後得六相而天下治,神明至,遠夷之國,莫不入貢。」《軒轅本紀》曰:「時有神馬出,生澤中,因名澤馬。一曰吉光,又曰吉良,出大封國。文馬縞身硃鬣,乘之壽千歲,以聖人為政,應而出。又有騰黃神獸,其色黃,狀如狐,背上有兩角,龍翼出日本國,壽二千歲。黃帝得而乘之,遂週旋六合,所謂乘八翼之龍游天下也。故遷徙往來無常。……黃帝將會神靈於西山之上,乃駕象車六交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鳳凰覆上,乃到山大合鬼神。」《拾遺記》云:「﹙黃﹚帝乘雲龍而游殊鄉絕域,至今望而祭焉。」《孫綽子》曰:「黃帝之游天衢,奏鈞天之鼓,建日月之旗,乘雕雲之輿,駕八翼之龍。彭祖前驅,松喬挾谷,光景流而不逮,長風逐而不及,發軔紫宮,不崇朝而匝六合也。(《書鈔》卷二六、《御覽》卷七九、《廣博物志》卷九引)」關於龍,正史、野史均記載多多,無疑可確定為一種真實的存在。《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曰:「蔡墨對魏獻子曰:『昔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路史·後紀》卷十一:「當舜之時,人來效獻(獻也)龍,求能食之。高陽之後,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賜之氏白豢龍。封於鬷川,於是始有豢龍之官。《九州要紀》云:「董父好龍,舜遣豢龍於陶丘,為豢龍氏。」故三代以上龍亦為尋常動物,三代以降漸被視為神物。因此可知,龍為上古時代高維時空的神性生物,由於人類自身的退化,今已隱沒,非有緣,不能得見。所以,從交通工具的角度而言,軒轅黃帝完全具備在相當廣大的地域,乃至世界地理範圍的快速移動能力。(四)古埃及即上古方國渠搜《尚書·禹貢·雍州》:「織皮、崐崘、析支、渠搜西戎卽敘」。《山海經·海內東經》曰:「國在流沙外者,大夏、豎沙、居繇、月支之國」。 此流沙者,今伊朗卡維爾鹽漠。豎沙為渠搜之異譯。《漢書·揚雄傳下》載雄「解謿賦」云:「今大漢左東海,右渠搜,前番禺,後陶塗」。此知渠搜在中國之西。賈誼《新書·修政語上》:「是故堯教化及凋題蜀、越,撫交趾,身涉流沙,地封獨山,西見王母,訓及大夏、渠搜」。《禮記祭義》云:「禮三老於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禮五更於太學,所以教諸侯之弟也。」可見上古中國有教化諸侯國的義務。訓,教化也。故可知渠搜、大夏均為中國諸侯。《今本竹書紀年》:帝堯陶唐氏「十六年,渠搜氏來賓」。賓,賓服,臣服也。由此明證我們上面的說法正確。劉向《說苑·修文》:「南撫交趾、大發,西析支、渠搜、氐、羌,北至山戎、肅慎,東至長夷、鳥夷。四海之內,皆戴帝舜之功」。《史記·五帝本紀》:帝舜「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 。渠廋與交阯、北發等等諸侯並列,可見渠廋為諸侯無疑。《大戴禮記·五帝德》:帝舜「南撫交趾、大教,[西]鮮支、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夷]、鳥夷羽民」。《大戴禮記·少閒》:「昔虞舜以天德嗣堯,布功散德制禮,朔方幽都來服,南撫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西王母來獻其白琯,粒食之民,昭然明視。民明教,通於四海,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此四海為大四海也,渠搜既非在上古大中國海內疆域,故知渠搜距中國以西之遙遠。《逸周書·王會解》:成王時成周之會,「渠叟以?犬」獻。《漢書·武帝紀》元光元年五月詔:「周之成康,刑錯不用,德及鳥獸,教通四海,海外肅眘、北發、渠搜、氐、羌徠服」。《穆天子傳》卷四:「天子(穆王)乃遂東南翔行,馳驅千里。至於巨蒐氏。巨蒐之人𠮀奴乃獻白鵠之血,以飲天子。且具牛馬之湩,以洗天子之足,及二乘之人。甲戌,巨蒐之[人]𠮀奴觴天子於焚留之山。乃獻馬三百、牛羊五千、秋麥千車、膜稷三十車。天子使柏夭受之」。《列子·周穆王篇》:「馳驅千里,至於巨蒐氏之國。巨蒐乃獻白鵠之血以飲王,具牛馬之湩以洗天子之足,及二乘之人」 。巨即渠,蒐同搜。《拾遺記》卷三載周靈王時,「有韓房者,自渠胥國來,獻玉駱駝高五尺」。渠胥卽渠搜。同書卷五則載漢武帝元狩六年,「渠搜國獻網衣一襲」。《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裴注引《魏略·西戎傳》:「中道西行尉梨國、危須國、山王國皆幷屬焉耆,姑墨國、溫宿國、尉頭國皆幷屬龜茲也,楨中國、莎車國、竭石國、渠莎國、西夜國、依耐國、滿犂國、億若國、楡令國、捐毒國、休脩國、琴國皆幷屬疏勒」。渠莎者卽渠搜。《魏書·西域傳》:「渠莎國,居故莎車城,在子合西北,去代一萬二千九百八十里」。《魏略·西戎傳》:「流沙西有大夏國、堅沙國、屬繇國、月氏國」。堅沙即渠搜。綜上所說,再結合古埃及物質文明的輝煌,我們研究後得出結論,渠搜即古埃及,而非《水經注·河水三》:「河水自朔方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地理志』朔方有渠搜縣」,及《漢書·地理志下》所見朔方郡渠搜縣之海內渠搜。渠搜與祁,上古同音。《國語·晉語四》:「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爲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古埃及渠搜是黃帝朝重要的諸侯,爵等為公。古埃及人為軒轅黃帝之後,其祖先為軒轅黃帝十嬪之一所生,用祁姓,居今中國太湖一帶,屬南蠻,是良渚文化的先導。後因自然環境變遷,及黃帝朝衰落被少昊朝替代等的綜合因素,於距今6600年前遠走他鄉,遷居至古埃及地,成為西戎。《太平御覽》卷一六五引《涼土異物志》:「古渠搜國,當大宛北界」。《隋書·西域傳》:「鏺汗國,都蔥嶺之西五百餘里,故渠搜國也」。此渠搜國者,為上古遷徙途中留下的祁姓古埃及人所建,而非古埃及。古埃及人所崇拜的阿吞神,即是軒轅黃帝。《事物紀原》云:「【壇墠】《黃帝內傳》,乃有築壇墠事,是為其制起自黃帝。【郊丘】《通典》曰:黃帝封禪天地,則郊丘之始矣。又《黃帝內傳》曰:王母既會帝於蓬萊,帝歸,乃築圜壇以祀天,方壇以祭地,則圜丘方澤之始也。」據研究,黃帝距今8千多年,則金字塔制源自黃帝。《左傳·桓二年》:「清廟茅屋……昭其儉也。」清廟即太廟即明堂,為上古中國祭司大教之宮。《淮南子》:「古者明堂之制……土事不文,木工不斫……堂大足以周旋理文,清靜,清潔足以享上帝、禮鬼神,以示民知儉節。」司馬談氏述墨家言堯舜之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呂氏春秋·去私》:「黃帝言曰:『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玉海》卷二八節引,《御覽》卷五,《全上古三代文》卷一引)此軒轅黃帝之中庸之道也,這樣我們就知道,上古中國為何鮮聞類似超巨型的埃及金字塔等建築的原因了。以此可見,上古中國充滿智慧,深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故尚中節儉,追求心性,著眼於長遠,在物質領域並不刻意建設。(五)從黃帝諸侯國的數量來說《荀子·富國》篇:「古有萬國」。《漢書·郊祀志》言:「黃帝萬諸侯」。《軒轅本紀》曰:「帝令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得五億十選九千八百八步(原註:一雲二億三萬三千)。南北二億三萬一千三百里(原註:二億二十萬)。豎亥左手把算,右手指青丘北,東盡泰遠,西窮邠國,東西得二萬八千里,南北得二萬六千里(原註:萬里曰選。神農時東西九千萬里,南北八千萬里,逾四海之外。韋昭注《漢書》,不信此闊遠于海外。臣瓚據道書,神農乘龍游遠也,黃帝乘馬以理土境,只四海內也。《淮南子》云: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七十里也。淮南王學道,此言絕遠,亦據道書也)。黃帝始畫野分州,令百郡大臣授德教者,先列圭玉於蘭蒲席上,使舂雜寶為屑,以沉榆之膠和之為泥,以分土別尊卑之位,與華戎之異。文出《封禪記》。」《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虢。黃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虢處東海,是惟海神。」《大荒東經》者所述地域包括今俄羅斯切爾斯基山脈以東及北美洲。《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大荒西經》者所述地域包括今西亞及歐洲。《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大荒北經》者所述地域在今西伯利亞以北。《太平御覽·四夷部·西戎六》:「《玄中記》曰:扶伏民者,黃帝軒轅之臣,曰茄豐,有罪,刑而放之,扶伏而去,後是為扶伏民。」扶伏民所居處,在今西歐比利時。《拾遺記》:「冀州之西二萬里,有孝養之國。……昔黃帝伐蚩尤,除諸凶害,獨表此處為孝養之鄉,萬國莫不欽仰,故舜封為孝讓之國。舜受堯禪,其國執玉帛來朝,特加賓禮,異於余戎狄也。」據研究,孝養之國在今西歐盧森堡。《屍子》:「四夷之民,有貫匈者,有深目者,有長肱者,黃帝之德嘗致之。(《山海經》卷六注引。《路史後紀》五注引『肱』作『股』, 『嘗』作『皆』。按:肱當作股,見《竹書紀年》、《山海經·海外西經》。貫匈國,見《海外南經》。深目國,見《海外北經》。見《繹史》卷五引)」 《海外西經》的地域範圍相當於《大荒西經》, 《海外南經》的地域範圍相當於《大荒南經》, 《海外北經》的地域範圍相當於《大荒北經》。《漢書·地理志》:「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是故《易》稱『先王建萬國,親諸侯』,《書》雲『協和萬邦』此之謂也。」《漢書·敘傳》:「自昔黃、唐,經略萬國,爕定東西,疆理南北。」《通典·卷三十一》:「昔黃帝旁行天下,分建萬國。(原註:神農氏末,諸侯相侵伐,暴虜百姓。黃帝既為天子,天下有不服者,從而征之,平者去之。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曰:公、侯、伯、子、男;則《虞書》所謂輯五瑞,修五玉,是其制也。」《通典·卷三十二》:「黃帝立四監,以治萬國。(《玉海》卷一二五引)」《帝王世紀》:「(黃帝)俯仰天地,置眾官,故以封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謂之三公。其餘地典、力牧.常先.大鴻等.或以為師.或以為將. 分掌四方.各如己視.故號日黃帝四目.」《晉書·地理》:「昔黃帝旁行天下,方制萬里,得百里之國萬區,則《周易》所謂『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者也。」《抱朴子》:「昔黃帝荷四海之任,不妨鼎湖之舉。」《宋書·志·百官》:「黃帝立四監以治萬國,唐、虞世十二牧,是其職也。」《魏書·序紀》:「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後,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御覽》卷八○一引)」大鮮卑山者,即今外興安嶺。「幽都之北,廣漠之野」者,今西伯利亞是也。《後魏書》云:「黃帝子昌意之後,受封北土。」此北土者,即在今西伯利亞。《事物紀原》云:「黃帝立四監以治萬國。」四監相當於後世之四岳,為天下四方諸侯王,以治化世界。《路史》:「(黃帝)命風后方割萬里,畫野封疆,得小大之國萬區,而神靈之封隱焉。……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侯牧交獻,而朝聘之事備。茄豐違命,於是刑而放之,而萬國服。……是以九瀛仰化,諸北貢職楊裘、秬鬯、貫匈、長股,莫不來庭而依朔。」黃帝治世百年,期間,先有「左右大監,監於萬國」,後有「立四監以治萬國」。「方割萬里」者,可見其地域之廣。九瀛者,即世界也。《拾遺記》:「(黃帝)使九行之士以統萬國(九行者,孝、慈、文、信、忠、恭、勇、義)。以觀天地,以祠萬靈,亦為九德之臣。」《通典·州郡一》:「昔黃帝方制天下,立為萬國,(《玉海》卷一七引)《易》稱:『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及少昊氏之衰,其後制度無聞矣。若顓頊之所建,帝嚳受之,創製九州,統領萬國。」《事物紀原》云:「《沿革》曰:黃帝分周畫野,得百里之國萬區,唐虞列為五等,此封建之始也。《帝王世紀》曰:炎帝之世,有諸侯夙沙氏。《史記》曰: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則炎帝時已有諸侯,至黃帝始大封也。陸士衡《五等諸侯論略》曰:五等之制,始於黃唐,謂黃帝唐堯也。」《帝王世紀》亦記載:「至於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逮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其後諸侯相併,當春秋時期尚有千二百國……至於戰國,存者十餘。」須知沒有相當遼闊的地域,是容不下如此眾多「小大之國」的。據我們研究,古希臘人則是純種的吐火羅人,其祖先夷彭為黃帝四妃之一肜魚氏所生,得己姓(有文獻作巳為誤)。主要由於自然環境的變遷,在4500年前遷出中國,於3500年前抵達今歐洲希臘地區。所以,近代的喬治·薩頓才會說:「希臘科學的基礎完全是東方的,不論希臘的天才多麼深刻,沒有這些基礎,它並不一定能夠創立任何可與其實際成就相比的東西。」古希臘神話里的宙斯即是黃帝,由於古希臘神話文藝化傾向嚴重,故黃帝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變形。又,蘇美爾在黃帝朝時亦為諸侯,名析枝,爵等為公。黃帝「四極二萬八千里」,以一里480米算,為180633600平方公里,此當為全球陸地面積。黃帝朝第一代軒轅黃帝距今8200多年,歷十世1520年。距今8200多年為冰期的末期,故全球陸地面積比現在的149000000平方公里大。黃帝時代中國的實際疆域1740萬平方公里,勢力疆域(諸侯地)為全球。那麼,我們對於今在北美洲伊利湖畔莫哈克河奧次頓哥村易洛魁人保存的《天黿黃帝酋長禮天祁年圖》,以及《蚩尤神風后歸墟值夜扶桑圖》(原載美國《國家地理》1991年10月第180卷第4號)就容易理解了,那是在帝堯時代流傳到美洲的。這與《國語.周語下》所云:「我姬氏出自天黿」正可以相印證。三、少昊時代的中國疆域《史記·曆書》:「少皞氏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放物,禍菑薦至,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漢書·律曆志》曰:「《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來朝』,《傳》曰:昭子問少昊氏鳥名何故,對曰:『吾祖也,我知之矣。……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言郯子據少昊受黃帝,黃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黃帝,上及太昊。稽之於《易》,砲犧、神農、黃帝相繼之世可知。《孝德》曰少昊曰清。清者,黃帝之子清陽也,是其子孫名摯立。土生金,故為金德,天下號曰金天氏。周遷其樂,故《易》不載,序於行。」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有些書上不記少昊的原因。《漢書·古今人表第八》:「黃帝軒轅氏:方雷氏註:黃帝妃,生玄囂,是為青陽。……少昊帝金天氏:五鳥,五鳩。」《漢書·律曆志》:「少昊帝:《考德》曰,少昊曰清。清者,黃帝之子清陽也。是其子孫名摯立。土生金,故為金德,天下號為金天氏。」《逸周書》云:「少昊曰清。清者,黃帝之子青陽也。﹙《漢書·律曆志》引﹚」此黃帝為末代黃帝,青陽﹙即清陽﹚名玄囂,為第一代少昊,為第四代少昊帝帝摯之祖先。《郡國志》曰:「少昊自窮桑登帝位」。《屍子·君治》曰:「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帝王世紀》云:「少昊邑於窮桑,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帝」。《(光緒)滋陽縣誌》卷一疆域志沿革考:「少昊之墟,……又因金天氏邑於窮桑,……窮桑之地,羅泌以為在西海之濱。」《拾遺記》:「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處璇宮而夜織,或乘桴木而晝游,經歷窮桑蒼茫之浦。」上文已說,據《帝王世紀》:黃帝之後是少昊帝摯,帝摯之後是帝顓頊,這三帝都是作都於空桑,或作窮桑,又稱窮石。空桑為地名,在上古軒轅之國之境內,也即在今歐洲瑞士境內。故「羅泌以為在西海之濱」。由此可知,少昊先「邑於窮桑」,後遷「都曲阜」。有曰:「少昊帝西方之極,自崑崙,絕流沙、沉月,西至三危之國,石城金室,飲氣之民,不死之野,少昊,蓐收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及少昊氏衰,九黎亂德,其制無聞。」此處流沙指今中東沙漠,「絕流沙」者,意即過西亞至於歐洲。前文已言,三危在今東歐匈牙利境內。《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大荒東經》所述包括今俄羅斯切爾斯基山脈以東及北美洲。大壑名曰歸墟,即今北美洲五大湖地區,少昊時代並沒有水。五大湖位於今北美大陸中部,是5個彼此相連、相互溝通的湖泊的總稱,即蘇必利爾湖、密執安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其在今美國和加拿大之間,除密執安湖屬於美國外,其餘4個湖泊均為美加兩國共有。五大湖東西延伸1383公里,南北寬達1125公里,總面積為245000平方公里,和英國本土的面積差不多,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湖水的平均深度近100米,最深達406米。可見,少昊的故國在今北美洲五大湖地區,少昊是北美洲人。《春秋命歷序》云:「少昊傳八世」,據研究,少昊朝的第一代少昊帝即今印地安人的祖先。而「邑於窮桑」的少昊則為第六代少昊帝。故知印地安人也是黃帝的子孫呵,也才有《天黿黃帝酋長禮天祁年圖》流傳至今呵。《山海經·大荒南經》:「有襄山。又有重陰之山。有人食獸,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國。有緡淵。少昊生倍伐,倍伐降處緡淵。有水四方,名曰俊壇。」此《大荒南經》所述在今南部非洲。從以上所列,少昊時代疆域可見一斑,故《通典·天子諸侯大射鄉射》曰:「自黃帝有天下,建萬國,爰至夏商,及於周氏,雖更相吞滅,而不改舊觀。」《通典·州郡一》亦云:「昔黃帝方制天下,立為萬國,(《玉海》卷一七引)《易》稱:『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及少昊氏之衰,其後制度無聞矣。若顓頊之所建,帝嚳受之,創製九州,統領萬國。」少昊氏在納西族中為第三代納西先民「拉忍美忍」,少昊朝第一代少昊帝在納西古籍中稱「墠」。據我們研究,少昊時代中國的實際疆域1010萬平方公里,勢力疆域(諸侯地)為全球。少昊朝第一代少昊帝距今6700多年,歷十四世1000年。蘇美爾在少昊朝時亦為諸侯,名析枝,爵等為公。四、顓頊時代的中國疆域《帝王世紀》:「顓頊自窮石,聚遷商丘。」《史記》:「顓頊始自窮桑,而遷邑商丘。」《呂氏春秋·古樂》曰:「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帝王世紀》稱他「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年而冠,二十年而登帝位……始都窮桑」。窮桑即空桑,亦稱窮石,前已言明在今歐洲瑞士。《文獻通考》卷三一五輿地考:「顓帝之所建,帝嚳受之,創製九州,統領萬國。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東海中山也)。日月所照,莫不砥屬。」《大戴禮記·五帝德》曰:「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曰高陽。洪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履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民,絜誠以祭祀。乘龍而至四海: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濟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祇勵。」有曰:「(顓頊帝)立雍、荊、豫、梁、冀、青、徐、兗、揚九州。北至幽陵,南暨交趾,西蹈流沙,東極蟠木。動靜之物,小大之神,莫不祗屬。」《史記.五帝本紀》亦載:「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顓頊)乘龍而至四海」之四海者是大四海,即東海為太平洋,南海為印度洋,西海為大西洋,北海為北冰洋。顓頊帝時代幽陵的地理位置與黃帝時代一樣,在北緯75度處,中西伯利亞高原,也叫幽都山。此處流沙指今伊朗卡維爾沙漠,「西蹈流沙」意即過西亞至於歐洲。前已言,蟠木在今東經173度太平洋中。《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大荒東經》者,所述地域包括今俄羅斯切爾斯基山脈以東及北美洲。《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國名曰淑士,顓頊之子。……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於頭山,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有池,名孟翼之攻顓頊之池。」《大荒西經》者,所述地域包括今西亞及「西極」歐洲。《山海經·大荒北經》:「有叔歜國。顓頊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有黑蟲如熊狀,名曰獵獵。……西北海外,流沙之東,有國曰中<車扁>,顓頊之子,食黍。……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大荒北經》者所述地域在今西伯利亞以北。《山海經·海內經》曰:「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通鑒外紀》:「《命歷序》曰:顓頊傳九世,三百五十年。或雲八世,五百四十八年。」據研究,顓頊朝九世為正,三百五十年。《淮南子·時則訓》:「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山海經·大荒南經》:「有國曰顓頊,生伯服,食黍。」《呂氏春秋·古樂篇》曰:「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據研究,「生自若水」的顓頊,是第五代顓頊帝。顓頊之國則在今衣索比亞境內,是第五代顓頊帝的故國。《海內經》所云若水者,為中國若水。「帝顓頊生自若水」之若水者,為海外若水,當即今中部非洲衣索比亞境內之阿巴伊河,是青尼羅河在衣索比亞境內段的名稱。為了記念祖籍故鄉,就把若水之名帶到了海外。《通典·天子諸侯大射鄉射》:「自黃帝有天下,建萬國,爰至夏商,及於周氏,雖更相吞滅,而不改舊觀。」《通典·州郡一》:「昔黃帝方制天下,立為萬國,(《玉海》卷一七引)《易》稱:『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及少昊氏之衰,其後制度無聞矣。若顓頊之所建,帝嚳受之,創製九州,統領萬國。」《事物紀原》云:「《沿革》曰:黃帝分周畫野,得百里之國萬區,唐虞列為五等,此封建之始也。《帝王世紀》曰:炎帝之世,有諸侯夙沙氏。《史記》曰: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則炎帝時已有諸侯,至黃帝始大封也。陸士衡《五等諸侯論略》曰:五等之制,始於黃唐,謂黃帝唐堯也。」在納西古籍中,稱顓頊朝第一代顓頊帝高陽氏為「恆」,是第四代納西先民的祖先和帝王。據我們研究,顓頊時代中國的實際疆域1660萬平方公里,勢力疆域(諸侯地)為全球。又,顓頊朝第一代顓頊帝距今5770年左右,歷九世350年。蘇美爾在顓頊朝時亦為諸侯,名析枝,爵等為侯。五、帝嚳時代的中國疆域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曰:「帝嚳高辛氏,姓姬名受,黃帝九世孫,能分別五色,男女別途,弔問日吉凶迎送,治經一千一百年,遂即禪位堯帝。」此為第一代帝嚳高辛氏姬受。《春秋命歷序》云:「帝嚳傳十世,姜嫄是帝嚳十世之後子孫之妃。」這裡「傳十世」和「十世之後子孫之妃」顯然有矛盾的,因為只有帝王才有妃。《史記·周本紀》也記載:「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可見帝嚳所傳其實不止十世。以此而知《緯書集成·易緯稽覽圖》:「帝嚳三百五十年。」《春秋命歷序》:「帝嚳……四百歲。」等年代數均為不實。姜亮夫《楚辭論文集》中《說高陽》一文:「抗戰中,在長沙東郊杜家坡戰國墓出土繒帛書中曰:『顓頊有四孫,分巡四方,並掌未來,以成一年。經過千年,始生日、月與帝俊』。」這是說第一代顓頊帝與帝俊有千年之隔。據我們研究,顓頊朝九世,歷350年;帝俊為第十六代帝嚳,這就印證了敦煌寫本帝嚳朝「治經一千一百年」之不虛。而顓頊朝20世者,是由於年代久遠訛傳所致,實當為帝嚳朝之世數。《大荒西經》曰:「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大荒南經》曰:「帝嚳葬於岳山。」《海外南經》:「狄山,……帝嚳葬於陰。」同一書中,名稱相異,可見帝俊與帝嚳非一人。據我們研究,「葬於岳山」者,為第一代帝嚳高辛氏姬受,「帝嚳葬於陰」者,為第五代帝嚳。《帝王世紀》:「帝嚳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見.生而神異.自言其名日逡. (齒並)齒有聖德.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帝位.都亳.以人事紀官.故以勾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玄冥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是五行之官分職而治諸侯.於是化被天下.遂作樂六莖以康位.世有才子八人.號日八元.亦納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台氏女.日姜嫄.生后稷.次有娀氏女.日簡翟.生卨.次陳豐氏女.日慶都.生放勛. 娵訾氏女.日常儀.生帝摯.帝嚳氏在位七十五年.年一百五歲而崩.葬東郡頓丘.廣陽里。」《春秋命歷序》之「帝嚳傳十世,姜嫄是帝嚳十世之後子孫之妃。」生帝摯者,當為末代帝嚳。《山海經·大荒東經》曰:「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帝鴻為第十七代帝嚳。《山海經·海內經》又曰:「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禺號為第十八代帝嚳,淫梁為第十九代帝嚳,奚仲為第二十代帝嚳。故知姜嫄是第二十代帝嚳奚仲之妃,《帝王世紀》所言「生后稷」「生帝摯」的帝嚳正是第二十代帝嚳奚仲。然此后稷,則非《毛詩正義》載王肅引馬融說:「帝嚳崩後十月而后稷生。」之后稷,而是譙周《考古記》:「棄,帝嚳之胄」,以及《史記·周本紀》「帝舜封棄於邰,號曰后稷。」的后稷棄。也即是《國語·周語·城周論咎》董增齡疏曰:「楊慎曰:后稷始封至文王即位,凡一千九十餘年」之后稷。至此我們知道后稷實有二人,一人是「帝嚳崩後十月而后稷生」之后稷,另一后稷則是「帝舜封棄於邰,號曰后稷。」的后稷棄。《毛詩正義》載王肅引馬融說:「帝嚳崩後十月而后稷生。」《毛傳》曰:「后稷之母,配高辛氏帝焉。」此為第一代帝嚳高辛氏姬受。今知帝嚳朝二十世,治經一千一百年;據此我們所撰《周世系》后稷距夏有十一個世代,但帝俊為第十六代帝嚳,距夏僅六個世代;又由於在編撰《山海經》時代,第十六代帝嚳俊的名望蓋過了第一代帝嚳,故我們以為,《大荒西經》之「帝俊生后稷」是訛傳所致,而當以第一代帝嚳生后稷為正。《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帝舜封棄於邰,號曰后稷。」生后稷棄者,為第二十代帝嚳。《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帝嚳高辛氏,姬姓,黃帝曾孫,玄囂之孫,喬極之子。以木德王,都亳。生而神異,自言其名,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服從。」《山海經·大荒東經》:「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大荒東經》者所述地域包括今俄羅斯切爾斯基山脈以東及北美洲。白民之國和黑齒之國俱在今加拿大境內。據研究,帝俊出生在北美洲;帝鴻則為第十七代帝嚳。《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大荒西經》者所述地域包括今西亞及歐洲。《山海經·大荒南經》:「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有淵四方,四隅皆達,北屬黑水,南屬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淵,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有襄山。又有重陰之山。有人食獸,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國。有緡淵。少昊生倍伐,倍伐降處緡淵。有水四方,名曰俊壇。」此《大荒南經》所述在今南部非洲。「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此《大荒南經》所述在今南美洲。曹植曾作《帝嚳贊》以頌之:「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山海經·大荒南經》又曰:「帝嚳葬於岳山。」葬通藏﹙隱﹚,引申為隱居修鍊。此為第一代帝嚳, 岳山地在今南美洲瓜地馬拉。《山海經·海外南經》:「狄山,帝堯葬於陽,帝嚳葬於陰。」葬意同上,是隱居修鍊。此為第五代帝嚳,狄山亦在今南美洲瓜地馬拉。《漢書·律曆志》云:「春秋外傳曰,顓頊之所建,帝嚳受之,水生木,故為木德。」《文獻通考·輿地考》:「顓帝之所建,帝嚳受之,創製九州,統領萬國。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原註:東海中山也)。日月所照,莫不砥屬。」《通典·天子諸侯大射鄉射》:「自黃帝有天下,建萬國,爰至夏商,及於周氏,雖更相吞滅,而不改舊觀。」《通典·州郡一》:「昔黃帝方制天下,立為萬國,(《玉海》卷一七引)《易》稱:『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及少昊氏之衰,其後制度無聞矣。若顓頊之所建,帝嚳受之,創製九州,統領萬國。」據我們研究,三星堆是帝嚳朝的諸侯,爵等為侯,約於5200年前立國,持續存在了約1500年。其文明由中原文化、西亞文化、東南亞文化、以及蜀本地文化四種文化交匯而成。當時全部人口約54萬,信仰形態與中原相差無幾。所謂「巴蜀圖語」是一種信仰圖畫符號。三星堆國在殷商初期,由於自然環境的因素,遷徙到中原。三星堆大青銅立人像是軒轅黃帝,三星堆神樹則是建木。由如此祭司重器也可知,三星堆人是黃帝的後裔。高辛氏帝嚳在納西族中為第五代納西先民「初楚初余」,東巴古籍中稱帝嚳朝第一代帝嚳為「俄」。據我們研究,吐火羅人距今4千~5千多年,是雅利安人的祖先,也是古希臘人與北歐人的祖先。黃帝與四妃之一的彤魚氏生夷彭,得己姓,是為吐火羅人之祖先。吐火羅至商朝為鬼方,即是商的附庸屬國。有曰:「帝嚳受定顓頊帝所建之制。」故知帝嚳時代疆域基本同於顓頊時代。據研究,帝嚳時代中國的實際疆域1370萬平方公里,勢力疆域(諸侯地)為全球。帝嚳朝第一代帝嚳距今5400多年,歷二十世1100年。古巴比倫在帝嚳朝時亦為諸侯,因其地在蘇美爾,故沿襲了對蘇美爾的稱呼,仍名其為析枝,爵等為侯;古印度亦為帝嚳朝諸侯,爵等為公。六、帝堯時代的中國疆域《尚書·堯典》:「分命羲仲宅隅夷,曰陽谷……;申命羲叔宅南交……;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歸藏·啟筮》云:「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乃有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此已明說空桑為地之極,即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之邊緣,羲和觀天象的工作範圍遍及全球。有曰:「帝堯東至禺夷暘谷,南至交趾,西至昧谷,朔及幽都。後立十二州制:兗、豫、雍、荊、幽、揚、青、冀..並、梁、徐、營。治化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南暨交趾,朔及幽都。」《墨子·節用中》云:「堯治天下,南撫交止,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屍子》卷下云:「堯南撫交止,北懷幽都,東西至日月之所出入」。《淮南子·修務訓》:「(堯)西教沃民,東至黑齒,北護幽都,南道交趾。放讙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流共工於幽州,殛鯀於羽山。」陽谷即暘谷,前已說明其地在朝鮮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九世紀古朝鮮本「天下地誌」圖的暘國境內,即《山海經·大荒東經》、《海外東經》所稱之湯谷,地屬今北美洲加拿大。昧谷,據研究在今歐洲西班牙境內。幽都在今西伯利亞北緯58度位置。沃民在今歐洲波蘭境內。前已說明,黑齒(之國)亦在今加拿大境內。《史記·五帝本紀》之《索隱》記載:「堯謚也,放勛名,帝嚳之子,姓伊祁氏。案皇甫謐雲,堯初生時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長孺之家,故從母所居為姓也。」《通志》曰:「陳鋒氏女曰慶都,孕十四月,生堯于丹陵。」《竹書紀年》:「帝堯陶唐氏,母曰慶都,生於斗維之野,常在三阿之南……及年二十,寄伊長儒家,出歸三阿之首,常若有神隨者。有赤龍負圖出,慶都讀之:『赤受天佑』。下有圖人,衣赤光面,八彩須鬢,長七尺二寸,兌上豐下,足履翼宿。既而陰風四合,赤龍與慶都合婚有娠,龍忽不見,乃懷孕十四月而生帝堯于丹陵。」《說文解字·阜部》云:「大陸山無石者為阜。大阜為陵。大陵為阿。」「三」者,言多數也,三阿為眾多丘陵也,三阿即丹陵。據研究,丹陵者,今中歐之喀爾巴阡山,因其內帶為火山岩所構成的山脈,故曰丹陵。三阿之南者,即今中歐羅馬尼亞。據研究,帝堯是黃種人。《事物紀原》云:「《沿革》曰:黃帝分周畫野,得百里之國萬區,唐虞列為五等,此封建之始也。……陸士衡《五等諸侯論略》曰:五等之制,始於黃唐,謂黃帝唐堯也。」《漢書·地理志》:「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是故《易》稱『先王建萬國,親諸侯』,《書》雲『協和萬邦』,此之謂也。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而太昊、黃帝之後,唐虞侯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可知。」《宋書·志·百官》:「黃帝立四監以治萬國,唐、虞世十二牧,是其職也。」《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通典·職官·歷代王侯封爵》:「昔黃帝旁行天下,分建萬國。至於唐虞別為五等,曰:公、侯、伯、子、男;則《虞書》所謂輯五瑞,修五玉,是其制也。」據上《事物紀原》所引知,五等之制黃帝時已有。《晉書·地理》:「昔在帝堯,葉和萬邦,制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里,五里為邑,十邑為都,十都為師,州十有二師焉。」《帝王世紀》中記載:「至於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逮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其後諸侯相併,當春秋時期尚有千二百國……至於戰國,存者十餘。」《戰國策》: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霸天下。」驩兜亦名歡兜、觀兜,帝堯時諸侯,是四岳之一,爵等為子。《尚書·堯典》雲:「(舜)放驩兜於崇山」。在宋唐仲友《帝王經世圖譜》的「禹貢九州山川之圖」中,崇山在衡山的西偏北,屬荊州,在今張家界市西南20公里處,海拔1164.7米,主峰面積3平方公里。其山頂現今還保留著驩兜墓、驩兜屋場、驩兜廟等古遺迹,民間亦頗多關於驩兜在崇山征戰的傳說。驩兜之後裔,在夏初啟帝時分裂,一部留在當地,一部向西遷徙,走走停停用了近三十年的時間,才抵達兩河流域。據我們研究,驩兜即古巴比倫之祖先,古巴比倫至殷商時叫盂方。1894年倫敦大學教授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編撰《中國古文明西來論》一書(《Western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以巴比倫古史與中國古史相比較,認為中國民族來自巴比倫。說巴比倫的楔形文字為中國的八卦與文字之源,中國小麥系自巴比倫傳入,一年四季、置閏月、12甲子循環,60年為一紀等皆來自巴比倫。巴比倫的酋長奈亨台(Nakunte)於公元前2282年率領巴克(Bak)族東遷。此酋長即黃帝;巴克族即中國所謂「百姓」云云。此君雖然開拓精神可嘉,不幸的是全搞反了。巴比倫的酋長奈亨台(Nakunte)即是驩兜之子,其所率領的巴克(Bak)族即三苗族。有曰「黃帝生顓頊,顓頊生觀兜」,故知古巴比倫人亦為黃帝之後。《廣博物志·地形總·地》:「帝堯所治九州,地二千四百三十萬八千二百四頃。其墾者九百一十萬八千二十四頃。(《廣雅》)」《漢書·敘傳》:「自昔黃、唐,經略萬國,爕定東西,疆理南北。」《通典·天子諸侯大射鄉射》:「自黃帝有天下,建萬國,爰至夏商,及於周氏,雖更相吞滅,而不改舊觀。」《史記·五帝本紀》說堯時「百姓昭明,和合萬國。」《大戴禮記·五帝德》稱帝堯時「四海之內,舟輿所至,莫不說夷」。《山海經·海外南經》:「狄山,帝堯葬於陽,帝嚳葬於陰。」《大荒南經》:「帝堯、帝嚳、帝舜葬於岳山。」此《海外南經》《大荒南經》所述狄山嶽山者, 均在今南美洲瓜地馬拉。葬通藏﹙隱﹚,引申為隱居修鍊﹙後有詳解﹚。《墨子·節用中》云:「堯治天下,南撫交止,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屍子》卷下云:「堯南撫交止,北懷幽都,東西至日月之所出入」 。《書·舜典》稱堯沒後「四海遏密八音」。帝堯時四海亦為大四海,故稱堯沒後全球民眾哀悼。前已說,古埃及人為黃帝之後,其祖先為黃帝十嬪之一所生,用祁姓,居今中國太湖一帶,屬南蠻,是良渚文化的先導。後因自然環境變遷及政治等的綜合因素,於距今6600年前遷居至埃及。古埃及人崇拜的拉神即是帝堯。古埃及、古巴比倫(即析枝)均屬帝堯朝諸侯,兩者爵等均為公;古印度亦為帝堯朝諸侯,爵等為侯。帝堯時代的納西族第六代納西先民叫「初余初局」。據我們研究,帝堯時代中國的實際疆域1370萬平方公里,勢力疆域(諸侯地)為全球。七、帝舜時代的中國疆域《群書治要》卷三五文子:「舜黎黑……」。《孟子·離婁章句下》有言:「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山海經·海內經》:「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郭璞云:「天毒即天竺國,貴道德,有文書、金銀、錢貨,浮屠出此國中也。晉大興四年,天竺胡王獻珍寶。」《海內經》者,即屬上古中國版圖範圍,以此而知,天毒在上古中國疆域之內。據我們研究,諸馮在今印度境內。負者,享也,也即後來享有冀州人的身份了。所以《史記·五帝本紀》曰:「舜,冀州之人也。」黎通黧,黧者,黑中帶黃之色,故知帝舜為達羅毗荼人種。《拾遺記》:「冀州之西二萬里,有孝養之國。……昔黃帝伐蚩尤,除諸凶害,獨表此處為孝養之鄉,萬國莫不欽仰,故舜封為孝讓之國。舜受堯禪,其國執玉帛來朝,特加賓禮,異於余戎狄也。」上已言,孝養之國在今西歐盧森堡。《史記五帝本紀》曰:「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此壽丘即今歐洲阿爾卑斯山。有曰:「帝舜承帝堯制,德教及於荒服,南至交趾,北戶,西至西戎、析支、渠廋..氐羌,北及山戎、北發、息慎,東至長夷、鳥夷。」《漢書·地理志》:「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是故《易》稱『先王建萬國,親諸侯』,《書》雲『協和萬邦』,此之謂也。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而太昊、黃帝之後,唐虞侯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可知。」《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通典·職官·歷代王侯封爵》:「昔黃帝旁行天下,分建萬國。至於唐虞別為五等,曰:公、侯、伯、子、男;則《虞書》所謂輯五瑞,修五玉,是其制也。」《帝王世紀》中記載:「至於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逮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其後諸侯相併,當春秋時期尚有千二百國……至於戰國,存者十餘。」《尚書·舜典》孔傳:「言舜理四方諸侯,各設其官、居其方。」《孟子·萬章上》:「舜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殺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前已言,三危在今歐洲東部匈牙利境內。《山海經·大荒東經》:「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於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潛出,為國於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大荒東經》者所述地域包括今俄羅斯切爾斯基山脈以東及北美洲。《山海經·大荒南經》:「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有淵四方,四隅皆達,北屬黑水,南屬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淵,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有臷民之國。帝舜生無淫,降臷處,是謂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此《大荒南經》所述者,在今南部非洲。《山海經·海內南經》:「蒼梧之山, 帝舜葬於陽」。《山海經·大荒南經》:「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此《大荒南經》所述者,在今南部非洲。《大荒南經》:「帝堯、帝嚳、帝舜葬於岳山。」此《大荒南經》所述者,在今南美洲。眾所周知帝舜惟一朝,帝舜亦惟一人,一人不可能落葬於三處。故可知葬通藏﹙隱﹚,引申為隱居修鍊。由「帝舜承帝堯制,德教及於荒服」得知,帝舜基本沿襲了帝堯時代的國勢。故《呂氏春秋·慎人》曰:「舜自為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宋書·志·百官》曰:「黃帝立四監以治萬國,唐、虞世十二牧,是其職也。」古埃及又為帝舜朝諸侯,爵等為公;古巴比倫(即析枝)亦為帝舜朝諸侯,爵等為侯;古印度亦為帝舜朝諸侯,爵等為公。《書·禹貢》有曰:「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迄於四海。」帝舜時代的納西族第七代納西先民叫「初局局忍」,「 局忍」意為「局」的兒子。「局」為鯀,「局」之子即為大禹。據我們研究,帝舜時代中國的實際疆域1350萬平方公里,勢力疆域(諸侯地)為全球。八、夏禹時代的中國疆域(一)帝禹遊歷世界傳播文明《尚書·虞夏書·益稷》禹曰:「予決九川,距四海。」王肅雲「九州之川也。距猶致也」。《尚書·周書·立政》亦云:「以陟禹之跡,方行天下,至於海表,罔有不服,以覲文王之耿光」。故知大禹確曾遊歷世界。《呂氏春秋·求人篇》曰:「禹東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攢樹之所,扌昬天之山,鳥谷、青丘之鄉,黑齒之國;南至交址、孫朴續樠之國,丹粟漆樹沸水漂漂九陽之山,羽人、裸民之處,不死之鄉;西至三危之國,巫山之下,飲露吸氣之民,積金之山,其肱、一臂、三面之鄉;北至人正之國,夏海之窮,衡山之上,太戎之國,夸父之野,禺強之所,積水、積石之山。不有懈墮,憂其黔首,顏色黎黑,竅藏不通,步不相過,以求賢人,欲盡地利:至勞也。得陶、化益、真窺、橫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績銘乎金石,著於盤盂。」《呂氏春秋·貴因篇》曰:「禹之裸國,裸入衣出,因也」。《列子·湯問》:「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途,謬之一國。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 其國名曰終北,不知際畔之所齊限。」劉向(歆)《上〈山海經〉表》曰:「《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崎嶇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之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四岳是管理諸侯的諸侯王,協助中國治化整個世界。《容成氏》簡20亦曰:「四海之外皆有請貢,禹然後始為之號旗。」《論衡·別通篇》亦云:「禹、益並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至,以所見聞,作《山海經》」。無遠不至者,明證大禹之跡廣及世界。《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云:「﹙禹﹚乘四載以行川……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里數:使益疏而記之,故名之曰《山海經》。」《山海經·海外東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土地里數:使益疏而記之」,所以,今天美洲的印地安人還在流傳大禹曾經「測繪過整個地球」的故事。大禹有神禹之稱,其海外治水的偉大壯舉後無來者,至今被各國人民傳頌。秘魯古老傳統的最後守護者印加人稱他為維拉科查,是他們最崇敬的一位神祗,並說以維拉科查為名的那個族群(即上古中國人),就是世界聞名的納茲卡線條的繪製者。種種證據顯示,大神維拉科查已經受到秘魯漫長歷史中的所有民族膜拜。「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各民族的古老傳說,都提到一個身材高大、皮膚白皙、滿臉鬍鬚的神秘客。儘管在不同的地區他有不同的名字,但在人們心目中他永遠都是維拉科查神——『大海的浪花』——具有無邊的智慧和法力,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中降臨人間,負起撥亂反正的使命。安第斯山地居民傳說中的維拉科查神話,版本縱有不同,基本情節卻是一致的。故事開始時,一場大洪水淹沒整個大地,太陽的消失使人間陷入茫茫黑夜中。社會分崩離析,老百姓流離失所。就在這個時候,南方忽然來了一個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白人。此人法力無邊,將丘陵轉變成山谷,從山谷築起高聳的山丘,讓溪水流淌出石隙……記錄這個傳說的早期西班牙史學家告訴我們,他是在安第斯山區漫遊的旅程中,從同行的印第安人嘴裡聽到這則故事。而他們是從父親口中聽到這個世世代代通過古老歌謠流傳下來的故事……他們說,這個白人沿著高原上的路徑往北行走,一路施展法術,留下許多神奇的事迹,但此後人們再也沒看見過他。行蹤所至,他總會以無比的慈悲,苦口婆心勸導人們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建立一個詳和的社會。大多數地區的老百姓都管他叫帝奇·維拉科查(Ticci Viacocha)……其他地區的印第安人則稱呼他華拉科查(Huaracocha)、孔恩(COn)孔恩·帝奇(Con Ticci)、康恩·帝基(Kon Tiki)、蘇奴帕(Thunupa)、塔帕克(Taapac)、圖帕卡(Tupaca)或伊拉(llla)。他多才多藝,既是科學家和工程師,也是雕刻家和建築師。根據一項記載:『他在陡峭的山坡上開闢梯田,建立一道道堅固的牆壁支撐田畦。他開鑿溝渠,灌溉農田……他日夜奔波,為老百姓謀福利。』維拉科查也是教師和醫療家,時時為老百姓解除身心的苦痛。據說,『所到之處,他治療無數病患,讓所有盲人都恢復視力』。傳說中的維拉科查,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給秘魯印第安人帶來文明和教化。據說,他來臨之前,『人們生活在混亂的狀態中,赤身露體,有如一群野蠻人。除了洞穴,他們沒有別的居所;每天他們從洞穴中爬出來,到野外尋找食物充饑』。維拉科查改變了這一切。根據傳說,他替秘魯印第安文化開創一個黃金時期,為世世代代子孫所懷念。所有的傳說都強調,維拉科查以悲天憫人的胸懷,展開教化百姓的工作,除非萬不得已,絕不使用武力。他以身作則,循循善誘,將知識和技能傳授給百姓,為他們建立一個文明的生活方式。人們永遠記得,他引介給秘魯人的還有一套精深的工程和建築知識。他把文明社會所需的各種技藝引進秘魯,諸如醫療、冶金、農耕、畜牧、文字書寫(據印加人說,維拉科查倡導文字的使用,後來卻被子孫遺忘)。古老的薩克賽畢曼(Sacsayhuaman)城堡,坐落在庫茲科北郊。……根據古老的神話和傳說,興建這座城堡的是維拉科查人——一群滿臉鬍鬚、皮膚白皙,號稱『天兵神將』的異鄉人。傳說一再強調,維拉科查的來臨跟一場淹沒整個世界,消滅大部分人類的大洪水有關(註:此即大禹所治中國的洪水)。這些傳說以無比鮮明的意象描述『人∕神』維拉科查邁步迎風,行走在安第斯山的小徑上。所到之處,神跡不斷顯現。維拉科查帶著兩個隨從,朝北進發……他一路走進大山中。一個隨從沿著海岸走,另一個來到東部森林邊緣……造物主維拉科查一路走到庫茲科附近的馬爾科斯(Urcos),召喚未來的人類走出大山。他在庫茲科逗留一陣子,又繼續北上的行程,最後來到厄瓜多。在沿海的曼達省(Provnce of Mania),他向百姓道別,然後走進海中,腳踏波浪消失在茫茫大海里。流傳在秘魯民間的神話,凡是跟這位來自外鄉、綽號『大海浪花』的神秘客有關的,結尾時,都會出現一個凄涼感人的訣別場面:維拉科查一路行走,一路召喚百姓……抵達波多維耶荷(Puerto Viejo)時,他跟先前派遣到各地的門徒會合。師徒團聚後,維拉科查率領徒眾走進海中。當地人說,維拉科查一行人在海浪上行走,就像在陸地上行走那樣自在。有關歐西里斯(古埃及人對大禹的稱呼)的神話,希臘傳記作家蒲魯塔克(plutarch)敘述得最為完整翔實。根據他的記載,歐西里斯把文明帶給他的百姓,傳授他們各種技藝,勸導他們戒除吃人肉和以活人祭神的惡習,並為他們制訂第一部法典。然後,歐西里斯離開埃及,週遊世界各地,把文明和教化散播到其他國家。他從不使用武力逼迫野蠻民族接受他的法律;相反地,他訴諸他們的理智,跟他們展開理性的論辯。據說,他是以歌詠吟唱的方式,在樂器伴奏下,把他的教誨傳達給民眾。古尼羅河上的蘆葦舟和的的喀喀湖上的蘆葦船(當地印地安人聲稱,製造這種船的技術是『維拉科查人』傳授給他們的),彼此之間還有其他共同點。例如,兩者都裝設風帆,懸掛在雙腳叉開的桅牆上。兩者都曾經被用來長途運載笨重的建築材料,諸如方尖石碑和巨石,一批運往基沙(Giza)、路瑟(Luxor)和阿比多斯(Abydos)的埃及神殿,另一批則運往帝華納科的印加神秘古城。」(《上帝的指紋》)美洲的印地安人稱大禹曾經「測繪過整個地球」,今天還在感恩4000年前就帶給了他們先進的文化,傳頌他的豐功偉績。並且建造了巨大的建築來永遠紀念大禹及其同行——位於今墨西哥城東北40公里處的瑪雅古城遺址狄奧提瓦康(Teotihuacan)之中著名的太陽金字塔即是為大禹而造的,月亮金字塔則是為伯益而造。太陽金字塔(西班牙語:Pirámide del Sol、英語:Pyramid of the Sun),是提奧提華坎遺迹中最大的建築,也是中美洲最大的建築之一。太陽金字塔是古印第安人祭祀給他們帶來光明的太陽神大禹的地方,它建築宏偉,呈梯形,坐東朝西,正面有數百級台階直達頂端。塔的基址長225米,寬222米,塔高66米,共有5層,體積達100萬立方米。和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大體相等,基本上是正方形,而且也正好朝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塔的四面,也都是呈「金」字的等邊三角形,底邊與塔高之比,恰好也等於圓周與半徑之比。內部用泥土和沙石堆建,從下到上各台階外表都鑲嵌著巨大的石板,石板上雕刻著五彩繽紛的圖案。緣階而上達塔頂是一座太陽神廟,現已被毀,據18世紀西班牙歷史學家考證說,當初這座廟金碧輝煌、高大的太陽神像站立在神壇中央,面對東方,端莊嚴肅,胸前佩帶著無數金銀、寶石的飾物,當陽光射入廟堂時,周身閃射著耀眼的光芒,使人肅然起敬,人們當年就在這裡祭祀太陽神。所謂的月亮金字塔其實是祭祀伯益的地方。它的建築風格和太陽金字塔一樣,只是規模較小。月亮金字塔雖規模較小,但建造精細,其200多級台階每級傾斜角度皆不相同。它坐北朝南,址長150米,寬120米,塔高46米,也分5層,外部疊砌的石塊上繪有許多色彩斑斕的壁畫,塔前的寬闊廣場可容納上萬人。古埃及人為黃帝之後,古埃及人崇拜的死亡與復活之神歐西里斯即為大禹。《上帝的指紋》:「歐西里斯是金字塔經文的高位神祗,『名字為Sah(獵戶星),腿很長,走路的步伐很寬,為南面土地之主……』在經文中偶爾被稱為nebtem或『宇宙之主』的歐西里斯,同時也是一個具有超能力的超人。他高高在上,統御支配,卻也如人類一般,承受痛苦。此外,他二元化的性格還表現於一面統治天空(以獵戶星座之身體),一面君臨地上的凡人。和中美洲的奎扎科特爾和安第斯山的維拉科查一樣,他的手法聰明詭異而神秘多變。和南美的神抵一樣,歐西里斯長得非常高,臉上蓄著只有神明才有的鬍子,雖具有超自然能力,非不得已才會使出。他和奎扎科特爾及維拉科查一樣,主要留給後人的印象為人類的保護者,為建立文明而付出相當的代價。例如,歐西里斯因廢止食人習慣,幫助埃及人建立農業,尤其是種植小麥和大麥而聞名於後世。而且由於他嗜酒(神話中沒有提到他從哪裡學到這種嗜好),特別教人類『種植葡萄,保存酒類……』他不但教導人類如何過良好的生活,並且幫助他們『戒除悲慘野蠻的生活態度,頒布法律』,並為埃及人帶來宗教信仰。把一切的秩序安排妥當之後,歐西里斯將國家的控制權交給了愛瑟斯,離開埃及,漫遊世界,而他的目的只有一項:訪問所有人類居住的地方,教導他們種植大麥和小麥,因為他知道,如果他能夠讓人類停止野蠻的行為,溫和有禮地過日子的話,他一定會在施予巨大的恩惠之餘,得到不朽的聲名……歐西里斯首先到了衣索比亞,教導當地原始的狩獵民族農耕及飼養家畜的方法,並在當地從事大規模的治水工程:『他建造運河,裝設水門和其他調節裝置……他在河岸上堆土、建堤,防止尼羅河泛濫……』從那裡,他又到了阿拉伯及印度,建立了許多城市。當他移動到希臘的色雷斯(Thrace)時,曾殺了一個野人國王,因為那國王拒絕使用他的方法治理國家。但這個作為,與歐西里斯的行事風格相去甚遠。他在埃及人心目中是:從來不強迫他人做事,總是以溫和的道理訴求,並和人講道理,成功地誘導他們用他推廣的方法。他的許多賢臣都詠唱詩歌給願意聽的人聽。歌曲的後面,有美麗的伴奏。再度地,我們必須指出歐西里斯與奎扎科特爾及維拉科查之間相似之處。在黑暗及混沌的時期——或許和洪水有關——中,在埃及(或玻利維亞或墨西哥)出現一個有鬍鬚的神或人,精通實用科學技術,而且還擁有成熟的高度文明技術,無私地為人類帶來又選擇了一些同伴,巡迴世界,重建失落的秩序。」「古埃及人相信,將天文學原理教給他們的神是索斯:『索斯在天界限數星星,在地球做調查,在地面做測量者。』通常在畫像上都被描寫為一個戴著朱鷺(ibis)面具的男子索斯,是『開天闢地』創始時代的神明中的精英分子,也是古埃及的信仰主宰。一方面他具有『夸特魯』神格;另外一方面,一般相信他具有自我創造的能力,而且與另外的一片天地之間存在著某種特別的關聯。而所謂另外的一片天地,也就是出現在神話語言中美麗而遙遠的一個過渡地,古代文獻稱它為『塔—奈特魯』(TA-NETERU)或諸神的土地(land of the gods)。」(《上帝的指紋》)0此「諸神的土地」即是上古神州中國。「把農業帶至埃及的歐西里斯,真的有這麼一塊土地,以溝渠灌溉,用科學方法生產穀物嗎?名銜為『南方土地的統領『的歐西里斯,是在『開天闢地』創始期之初渡船來到埃及的嗎?而戴著朱鷺面具的索斯,也是從非乘船不能到達的土地,遠渡重洋,來到尼羅河谷,在歷史開始以前,便教導過著原始生活的居民天文、測量的知識,將這份厚重的禮物送給了他們嗎?無論在這個傳說背後的事實如何,古埃及人永遠記得,是索斯教導他們數學、天文、工程學。索斯還被認定是教導埃及人祖先幾何學、測量學、植物學等技術的神,更是『開發出數學與文字字母,以及讀書、寫字藝術的神』。他是偉大的魔神(Great Lord of Magic),可以用聲音移動物品,也是『不論人神,所有工作和知識的創始者』。索斯的教誨,據說以42冊指南書籍的形式被保存在世間,埃及人小心地將這些秘笈隱藏於神殿中,從一代傳承給下一代。古代埃及人便是從這裡,得到他們世界馳名的,有關天空的知識與智慧。」(《上帝的指紋》)這個傾心教導古埃及人數學、天文、工程學、幾何學、測量學、植物學等技術的神索斯,便是作為大禹最重要助手,隨大禹一同遊歷世界的伯益。《水經注·漸江水》:「(會稽)山下有禹廟,廟有聖姑像。禹治水畢,天賜神女聖姑,即其像也。」聖姑即古埃及女神艾西斯。在古埃及神話中,艾西斯(Isis,希臘語;在埃及語中叫做「阿賽特」Aset)是古埃及的母性與生育之神,九柱神之一。她是一位反覆重生的神。最初,艾西斯是一位掌管皇權的女神(在象形文字中,她的名字裡包括「王座」一詞)。後來,在希臘人統治時期,她又成為水手的守護神。艾西斯是大地之神蓋布與天神努特的女兒,她與歐西里斯結婚生了荷魯斯。歐西里斯被他的兄弟賽特所謀殺並肢解,後來艾西斯將歐西里斯的屍體拼接起來並將他復活(這使艾西斯的形象與陰間和葬禮崇拜聯繫起來),與他在凱姆尼斯(Kemnis)濕地生下荷魯斯。除了荷魯斯,她還是敏(Min)的母。艾西斯與她的姐妹奈芙蒂斯同為死者的守護神,她們常在棺材的兩端以人形現身,伸開翅膀保護死者。這對姐妹都擁有魔法力量。古埃及人為了永遠緬懷大禹以及另一個傑出隨行人員叫國哀的,就在吉薩按照獵戶星座的樣式,造了眾多金字塔,讓他們象星座一樣高懸於埃及大地。胡夫金字塔則是伯益為了紀念大禹的不朽功勛,用了10個月的時間所造。哈扶拉金字塔是古埃及人為了紀念他們偉大的索斯神——伯益所造,明卡烏拉金字塔是古埃及人為了紀念國哀所造。明卡烏拉金字塔前面,還有三座一字排開的小型金字塔,則是為了紀念另三位隨行人員——之交、真窺、橫革所建造。獅身人面像不是紀念誰所造,它與中國石獅子的風水作用相同,能解除多種形煞,亦加強官威或屋主之陽氣。獅身人面像的作用是鎮守吉薩大金字塔群的。古埃及亦為大禹朝諸侯,爵等為公。柬埔寨的一項古傳說認為吳哥的寺廟和金字塔乃是由天神的建築師「維斯瓦卡瑪」(Visvarkama)所建,傳說是他教導人類建築的技巧。這個天神的建築師「維斯瓦卡瑪」即是伯益。傳說也提到柬埔寨文明的原創者——居住於史前神秘時代的半人神干提耶(Kaundinya)和柬埔(Kambu).據說他們是自海上乘船先後來到柬埔寨。半人神干提耶即是大禹和聖姑之子,古埃及人稱之為荷魯斯。「吳哥」(Angkor)這個字雖然應該是梵語,「Nagara」(意為小鎮)的誤寫,但在古埃及文中卻真的具有一種意義——不朽的荷魯斯神(the god Horus lives)。另外還可以被翻譯成「Ankn–Hor」或「Ankhhor」,即「原荷魯斯神不死」、「 不朽的荷魯斯」和「永生的荷魯斯」。大禹週遊世界,傳播中華文明,只帶了伯益、之交、國哀、真窺、橫革、郭支6人及隱身的天地十四將。《呂氏春秋·求人篇》說只帶了伯益、之交、國哀、真窺、橫革5人,《上古神話演義》的著者鍾毓龍說是6個人。鍾毓龍在其「編著例言」的第一條便說,「本書人名地名及事迹,皆有所本,不敢臆造。」並列「引用書目」數量達502部,可見其6人說是有根據的。復活節島的古老傳說告訴我們,「上古時期復活節島一直受到天皇王朝的統治,天皇王朝在一個叫『希瓦』的地方,天皇名叫赫圖。」希瓦即是上古中國,赫圖即帝堯。據說天皇所在地希瓦派了7名聖賢來到復活節島勘查。「他們都是充滿智慧的人,一同搭乘木筏前來。」他們的使命是要為天皇作開路先鋒,讓復活節島成為可居住之地。這7名聖賢就是大禹伯益他們。在復活節島上名曰阿胡奴奴的祭壇上,有七尊造型奇特的雕像,一尊只有身軀、一尊沒有頭、一尊是光頭、另外四尊則帶著皇冠。這是當地人為永遠紀念大禹他們所建。帶著皇冠的四人,即大禹、伯益、之交、國哀。復活節島人雖然沒有建造金字塔來紀念,但另外建築了七座船形祭壇,名為阿胡普普(Ahu Poepoe)。復活節島的當地土著一向稱呼該島為「世界之臍」及「向天堂眺望的眼睛」。天堂者,即上古中國神州也。直到現在,復活節島的近千尊巨大石像,仍面朝中國大陸,肅穆地睜著他們「向天堂眺望的眼睛」。吠陀,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材料,主要文體是讚美詩、祈禱文和咒語,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傳、長年累月結集而成的。「吠陀」的意思是「知識」、「智慧」的意思,在古印度被認為是用來傳授天地之初的內容。「吠陀」用古梵文寫成,是印度宗教﹑哲學及文學之基礎。它包括很多具體的經典,通常的說法包括「四吠陀」,分別是:《梨俱吠陀》(?gveda),《娑摩吠陀》(sāmaveda), 《耶柔吠陀》(yajurveda),《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真正的《吠陀》遠在今日所謂《吠陀》著作問世之前,便已以口傳方式流傳於印度的特殊家庭之中。這些口傳內容的原始面貌,在歷經最近的一些 「大災難」後已不復見。傳說《吠陀》是由大動亂後(即大洪水)活存下來的七位聖賢所創作。希望能在新世代展開之初,保存維護他們所信奉的前人知識。而這七位創作《吠陀》的聖賢,即為大禹、伯益、之交、國哀、真窺、橫革、郭支七人。埃及也有類似的著作——《艾德福建築文本》。它也是集「七位聖賢」(Seven Sages)知識之大成,並說明他們如何努力想在尼羅河山谷再造天神所曾創建的世界。古埃及的「七位聖賢」(Seven Sages)他們在「艾德福文獻」敘述,由遙遠的島嶼(其實是上古中國大洪水後的景象)逃至尼羅河谷地的過程。遙遠的島嶼指「太古聖地」, 「太古聖地」即上古神州中國。這與《聖經·舊約》稱中國是「一個自古而有的國家」, 「這個民族亘古以來從未有過,以後歷盡萬世也不會再有。」具有同樣的含義。古埃及的「七位聖賢」也即是大禹、伯益、之交、國哀、真窺、橫革、郭支七人。被現代人稱為天文奇才多貢人,與其他西非土著民族一樣,多數人至今仍住在山洞裡,過著或農耕或游牧的生活。多貢人沒有自己的文字,所有知識只能通過口授世代相傳。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民族,卻擁有令人驚訝的天文學知識。最讓人驚訝的是,多貢人一直知道天狼伴星的存在。這顆星用肉眼看不到,即便藉助天文望遠鏡也難以發現。天文學家最早推測它的存在,是在1844年。 1928年,人們藉助各種現代天文學儀器,才知道它是一個體積很小但密度極大的白矮星。直到1970年,人類才第一次看到這顆星的照片。多貢人將天狼伴星叫做「朴托魯」。在他們的語言中,「朴」指細小的種子,「托魯」指星。他們說,這是「最重的一顆白色小星」。過去,沒有幾個人相信他們的說法。但不久前,天文學家們才發現,天狼伴星的確是一顆集中了小、重、白三個特點的白矮星。不僅如此,多貢人還能畫出天狼伴星的橢圓形運行軌跡。這與現今天文學家的準確繪圖極為相似。多貢人說傳授他們知識的人來自現今的故鄉東北方,此方向正是中國。傳授他們知識的人即是大禹伯益。大禹他們遊歷世界,給所經之地人民帶去巨大的福祉,世界各地人民對他們滿懷崇敬和感激,並以不同方式致以永遠紀念。秘魯伊卡省的東南部納斯卡谷地的巨畫,即是當地人民為了永志紀念,以大禹、伯益等教給他們的卓絕知識和技能,歷世代所創作的。那個山體上的巨大「燭台」,便是上古中國的通天神木建木。(二)夏禹時代的中國疆域《虞書·大禹謨》:「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益曰:『都,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海內南經》:「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列子·湯問》載夏革述大禹曰:「六合之間,四海之內」。《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山海經·海外西經》:「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門中。」《海外西經》所述地域與《大荒西經》同,包括今西亞及歐洲。巫咸國與女子國均在今歐洲義大利境內。葆者通寶,登葆山者,上古又叫華山,即今歐洲阿爾卑斯山,為夏禹時的名稱。「群巫所從上下也」,蓋登葆山為天梯也,一如建木,是上古少數人上天的專用通道。《山海經·大荒西經》有曰:「炎帝子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於天。」(《繹史》卷四引)《山海經·大荒北經》:「有毛民之國,依姓,食黍,使四鳥。禹生均國,均國生役采,役采生修鞈,修鞈殺綽人。帝念之,潛為之國,是此毛民。」《大荒北經》者所述地域在今西伯利亞以北。《山海經·海內西經》言:「河水出(崑崙)東(當作西)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據我們研究,《海內經》之地域範圍為:東經43°~東經154°,北緯4°~北緯56°。渤海者,即今之渤海,後世才演變叫北海,亦可旁證大禹時代之四海為大四海,即東海為太平洋,南海為印度洋,西海為大西洋,北海為北冰洋。據我們研究,大禹在中國治水7年,在全球諸侯地治水4年,故曰「禹以四海為壑」;《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亦云:「﹙禹﹚乘四載以行川……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據研究,大禹在國內外的治水工程總量,是今三峽水庫工程量的72倍,而大禹在中國的治水工程量,佔全部治水工程量的74﹪。如果橫向比較一下,則大禹在中國的治水工程量,是埃及吉薩三座金字塔工程量的3倍。故《詩·商頌·長發》曰:「洪水茫茫,禹敷土下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鄭箋:「乃用洪水,禹敷下土,正四方,定諸夏,廣大其竟界之時,始有王天下之萌兆。」孔疏:「往者唐堯之末,有大水芒芒然。有大禹者,敷廣下土,以正四方,京師之外大國於是畫其疆境,令使中國廣大均平,既見長遠矣。於是時,契已佐禹,是其禎祥久見也。」朱熹《詩集傳》:「方禹治洪水,以外大國為中國之竟。」《國語·周語下》記太子晉言伯禹「高高下下,疏川道滯,鍾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汨九川,陂鄣九澤,豐殖九藪,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漢書·地理志》:「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是故《易》稱『先王建萬國,親諸侯』,《書》雲『協和萬邦』,此之謂也。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而太昊、黃帝之後,唐虞侯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可知。」《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晉書·載記第十六》:「禹封舜少子於西戎。」《通典·職官·歷代王侯封爵》:「昔黃帝旁行天下,分建萬國。至於唐虞別為五等,曰:公、侯、伯、子、男;則《虞書》所謂輯五瑞,修五玉,是其制也。」《呂氏春秋·愛類》曰:大禹治水,「於東土所治者千八百國」。《左傳·哀公七年》:「禹既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尚書·大禹謨》:「文命敷於四海」。《尚書·禹貢》中有明確的記載:「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迄於四海。……四海會同」。《尚書·益稷》中載大禹說:「予決九川,距四海」。《通典·天子諸侯大射鄉射》:「自黃帝有天下,建萬國,爰至夏商,及於周氏,雖更相吞滅,而不改舊觀。」《帝王世紀》中記載:「至於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逮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其後諸侯相併,當春秋時期尚有千二百國……至於戰國,存者十餘。」《大戴禮記·五帝德》:「(禹)左準繩,右規矩,履四時,據四海,平九州。」「據」者,擁有也。這裡明顯表明大禹一如炎黃等先人,是世界盟主。因大禹是世界盟主,就能解釋為何他要到全世界去治水了。研究表明,古羅馬人是匈奴人的一支。《史記索隱》云:「(葷粥)匈奴別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玁狁。」(註:鬼方非匈奴)古羅馬人於3400年前遷徙出中國,抵達今歐洲地區。上博簡《容成氏》:「舜有子七人,不以其子為後,見禹之賢也,而欲以為後。禹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不得已,然後敢受之。禹聽政三年,不製革,不刃金,不略矢,田無蔡,宅不空,關市無賦。禹乃因山陵平隰之可封邑者而繁實之,乃因邇以知遠,去苛而行簡,因民之欲,會天地之利,夫是以□者悅怡,而遠者自至。四海之內及,四海之外皆請貢。」《廣博物志·地形總·地》曰:「夏禹所治四海內,地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廣雅》)」。《尚書·禹貢》:「……織皮,西傾因桓是來。……織皮、崐崘、析支、渠搜西戎卽敘」。據研究,織皮者,即蘇美爾,在神農時代即為中國之諸侯,後至夏朝時移居中國北方,唐虞之際稱織皮,夏之中後期被稱為皮服島夷。《尚書·禹貢·雍州》:「織皮、崐崘、析支、渠搜西戎卽敘」,《大戴禮記·少閒》:「舜有禹代興,禹卒受命,……民明教,通於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晉書·張軌傳》史臣曰:「渠搜是居,大禹卽而方敘」,《宋書·符瑞志下》稱:「渠搜,禹時來獻裘」。渠搜者,即古埃及。古埃及為夏之諸侯,爵等為侯;古巴比倫(即析枝)亦為夏諸侯,爵等為公;夏朝時古印度屬東夷中的風夷,亦為諸侯,爵等為公;瑪雅至夏時屬東夷中的赤夷,亦為諸侯,爵等為侯。夏朝時代在納西族屬第八代納西先民,稱「局忍精(啟)忍」。「 局忍」為大禹,「精」即「啟」的納西語讀音,啟為大禹之子。據我們研究,夏禹時1里等於480米,那麼《廣博物志·地形總·地》曰:「夏禹所治四海內,地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28000里等於13440米,26000里12480米,則此處「夏禹所治四海內」為16773.12平方公里,此是全球範圍。夏(大禹時)中國的實際疆域1330萬平方公里,勢力疆域(諸侯地)為全球。九、殷商時代的中國疆域(一)殷商人的發源地《世本·帝系》曰:「帝嚳卜其四妃之子。上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而生后稷;次妃有娀氏女曰簡狄,而生契。」此帝嚳為第二十代帝嚳。商族有著悠久的歷史。舜時,商族出了一位傑出的軍事首領——契。後來商人把他稱作「玄王」,作為始祖,並編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頌歌來讚美他(《詩經·商頌·玄鳥》)。太康失國時,契的孫子相土開始向東方發展,《詩經》上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孫冥「勤其官而水死」(《國語·魯語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發展。到契第十四代孫湯時,商已成為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國語·周語下》說:「雲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史記·殷本紀》:「契封於商。」《荀子·成相》曰:「契玄王,生昭明,後居於砥石,遷於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世本·居篇》亦云:「契居番……昭明居砥石」。「番」非地名,而為邊疆少數民族番邦之意。砥石則在寧晉、隆堯之間。《史記·殷本紀》:「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毫,從先王居作《帝誥》。」據我們研究,商在今中東伊拉克(即契居番之意),亳則在中國。亳的具體位置是薄縣北亳。晉人臣瓚認為當時的濟陽薄縣(今山東曹縣南)是「湯所都」(《漢書·地理志》注引)。王國維認為⑴薄縣於春秋以後皆稱「亳」或「薄」,南亳西亳不獨古籍無證,即漢以後,亦不見有亳名。⑵湯亳與葛為鄰,葛即寧陵西北之葛鄉,與亳相接。而南亳至葛二百餘里,西亳至葛八百餘里,故湯都自當在薄縣。⑶湯所滅顧、昆吾皆在北方,決無自商邱南移谷熟之理(《觀堂林集》卷十二·說亳)。我們以為, 臣瓚與王國維的說法是正確的。又據我們研究,所謂腓尼基人即是商朝的中國人或阿卡德人,所以腓尼基人自稱為「龍的傳人」。腓尼基﹙Phoenicia﹚的意思在希臘語中也可以是「鳳凰﹙Phoenix﹚之地」,「太陽升起的地方」,此即是東方中國。商湯也就是阿卡德人,那麼, 阿卡德人即是高辛氏帝嚳的苗裔。又,赫梯為殷商的諸侯,爵等為伯;驩兜是古巴比倫之祖先,至殷商時叫盂方,亦為殷商的諸侯,爵等為伯。由此可見,上古世界其實是一體的,而非如今人所以為。《聖經·舊約》中就保留不少有關商朝及其軍隊的真實信息,稱:中國是「一個自古而有的國家」,潛台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舊約·約珥書2:2》稱:「這個民族亘古以來從未有過,以後歷盡萬世也不會再有。」此即世界文明主體之意。《舊約·耶利米書4.16~17》稱:「該國的勇士是上帝的田園看守者」,「他們以上帝的名義行劫掠之事(即替天行道也)。」等等。既然殷商人來自西亞,那麼,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蒲立本,在其《史前貫穿歐亞大陸的東西方交流》一文中所說的:「在所有可能傳入中國的事物中,最清楚地顯示出外部影響的是馬拉戰車。……一方面,在商代,使用帶輪和使用馬拉交通工具的現象是兀然出現的,其發展歷程尚無出土文物來作證明;另一方面,在近東,戰車進化的線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就可理解了。阿卡德王國世系與商世系的對應如下:薩爾貢一世即是契,瑪尼什吐蘇(Puzur-Ashur II)是昭明,那拉姆-辛(Naram-Sin)是相土,Erishum II是昌若,沙姆什阿達德一世是曹,Ishme-Dagan是冥,Mut-ashkur是商高祖(王亥),Rimush是王恆,Asinum是上甲微,Puzur-Sin是報乙,[six kings]報丙,Adari fl. c.是報丁,Belu-bani是示壬,Libaia是商夔宗,沙馬阿達德一世是商太祖(商湯),Iptar-Sin是商代王(太乙),Bazaira是商哀王(外丙),Lullaia是商懿王(仲壬),Kidin-Ninua是商太宗(太甲),沙馬阿達德二世是商昭王(沃丁),Erishum III是商宣王(太庚),沙姆什阿達德二世是商敬王(小甲),Ishme-Dagan II是商元王(雍己),沙姆什阿達德三世是商中宗(太戊),亞述尼拉里一世是商孝成王(仲丁),Puzur-Ashur III是商思王(外壬),Enlil-nasir I是商前平王(河亶甲),Nur-ili是商穆王(祖乙),Ashur-rabi I是商桓王(祖辛),Ashur-nadin-ahhe I是商僖王(沃甲),Enlil-nasir II是商庄王(祖丁),亞述尼拉里二世是商頃王(南庚),Ashur-bel-nisheshu是商悼王(陽甲),Ashur-nadin-ahhe II是商世祖(盤庚)。(二)殷商時代的中國疆域《詩·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這是說武丁的時候人民所住的畿輔廣大,疆域推廣到四海邊,海內的人全來朝賀。《詩·商頌·長發》:「相土烈烈,海外有載」。《通典·天子諸侯大射鄉射》:「自黃帝有天下,建萬國,爰至夏商,及於周氏,雖更相吞滅,而不改舊觀。」《呂氏春秋·用民》:「當禹之時,天下萬國,至湯而三千餘國。」《逸周書·殷祝解》中記載:「湯放桀而復亳,三千諸侯大會。」《帝王世紀》中記載:「至於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逮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其後諸侯相併,當春秋時期尚有千二百國……至於戰國,存者十餘。」殷商時代雖然「不改舊觀」,仍有「三千餘國」,但其時的四海觀,據研究與夏以上的觀念已有很大的變化,東海還是太平洋,南海還是印度洋,西海則成地中海,北海退變成貝加爾湖。《漢書·地理志》:「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是故《易》稱『先王建萬國,親諸侯』,《書》雲『協和萬邦』,此之謂也。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而太昊、黃帝之後,唐虞侯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可知。」《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吐火羅至商朝為鬼方,即是商的附庸屬國。《通典·職官·歷代王侯封爵》:「昔黃帝旁行天下,分建萬國。至於唐虞別為五等,曰:公、侯、伯、子、男;則《虞書》所謂輯五瑞,修五玉,是其制也。」《詩經·商頌·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殷商時代在納西族屬第九代納西先民,稱「精忍崇忍」,意為「精」(啟)的後裔和「崇」的後裔。《大戴禮記·少閒》:「成湯卒受天命,……民明教,通於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渠搜者,即古埃及,為殷商朝諸侯,爵等為侯;古印度亦為殷商朝諸侯,爵等為公。而驩兜即古巴比倫之祖先,古巴比倫至殷商時叫盂方,為殷商朝諸侯,爵等為子。殷商時中國的實際疆域(最大值)1270萬平方公里,勢力疆域(諸侯地·最大值)西至土耳其地中海,北至北冰洋,東至庫頁島以東,南至印度洋,為5184萬平方公里。殷商時中國的實際疆域(最小值)為580萬平方公里,勢力疆域(諸侯地·最小值)為1290萬平方公里。十、西周時代的中國疆域(一)西周地望的變遷《孟子·離婁章句下》:「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山海經·海內經》曰:「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陰,是始為國。」此國為后稷之封地,而其被封前所居故地在西戎。《山海經·大荒西經》有曰:「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前已證,帝俊為誤,當為帝嚳朝第一代帝嚳〉生后稷〈此后稷亦非《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后稷,名棄。」之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國妻氏。有雙山。」《大荒西經》據今朝鮮國立中央圖書館所藏九世紀古朝鮮本「天下地誌」圖,所述地域包括今西亞及歐洲。周原者,因后稷之故地而得名,具體位置在今中東伊拉克境內。雙山者,即今伊朗高原和亞美尼亞高原。夏時,不窟失職,奔於戎狄之間。不窟的十二世孫(西周之國十五世)公劉遷豳,地在今陝西旬邑縣西南,發展農業,民聚建邦,周族開始興旺起來。《史記》說:「周之興自此始」(《史記·周本記》)。公劉下傳二十三世,古公亶父為避戎人遷都回周原,定居岐山之南。自此改國號曰周,也稱岐周,臣屬於商。岐山者,即今中東伊拉克東北部之庫爾德山地。據我們研究,「西周之國」即亞述,亞述人也即以色列人的祖先。《聖經·創世紀11︰31》:「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和他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並他兒婦亞伯蘭的妻子撒萊,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們走到哈蘭就住在那裡。」以此可知,以色列民族的祖先,來自迦勒底的吾珥,吾珥(又譯烏爾)是美索不達米亞的一個城市,位於幼發拉底河的入海口,相當於今天的特勒姆蓋爾城(Tell Mugheir),吾珥此地即是周原。義大利歷史學家安東尼奧·阿馬薩里在其富有具開創性的著作《中國古代文明——從商朝甲骨刻辭看上古中國史》中說:「可以肯定,中國與中東的史前人類的本源都與一塊天堂式的土地有著聯繫……耶穌會士姜保羅·戈扎尼18世紀初前往開封考察時指出『有兩三千猶太人信奉YHWH,稱他為「天」、「上帝」或者「上天」。』不僅如此,在1489年的一通碑文中,碑的名字是《重建清真寺記》,猶太作者們寫道:『猶太教的創建者是亞伯拉罕,他是盤古—亞當的第19代孫。』1663年的另一通同名石碑寫道:『猶太教建於久遠的年代,從亞當開始,他是盤古的第19代孫,由諾亞和亞伯拉罕繼承。』」「天、上帝、上天」等名詞古代中國經常使用,史書中最早出現「上帝」一詞的記載的書籍是《尚書》和《詩經》。如《尚書》:「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詩經》:「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昊天上帝(尚書)或皇天上帝(北京故宮供奉的牌匾)是上天、天帝、天父(與「地母」相對)、皇天(與「后土」相對)、老天爺等的正式稱謂。上帝在中文的本意為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神,自古就在中文中出現。猶太人與中國人的淵源之深也可見一斑。《山海經·大荒西經》曰:「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帝嚳〉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弟曰台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國妻氏。有雙山。」《大荒西經》者,所述地域包括今西亞中東及歐洲。前已言,雙山者,為今伊朗高原和亞美尼亞高原。據研究,台璽即為亞伯拉罕,其子叔均即為摩西,摩西出埃及在西元前3379年。《聖經》經文記載亞伯拉罕生於兩河流域下游的吾珥,吾珥即是后稷所居之故地,在上古中國叫周原。《山海經·大荒南經》:「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此《大荒南經》所述者,在今南部非洲。葬通藏﹙隱﹚,引申為隱居修鍊。說明摩西﹙叔均﹚曾在南部非洲隱居修鍊。希伯來人是其他民族對以色列人的稱呼,而不是希伯來人的自稱。據研究周文王之先祖就曾有人做過西伯,西伯者,西方諸侯及其附庸方國之長。希伯來人即從西伯那裡來的人,也即周人。阿拉伯人也是亞伯拉罕即台璽的後代,阿拉伯人稱之為「伊卜拉欣」。按一般的說法,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生下了以色列這個支系,而阿拉伯人則是亞伯拉罕與夏甲的後人。摩西為巴勒斯坦人的祖先。至此而知,以色列人、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均為黃帝之子孫。《詩經·魯頌·閟宮》有曰:「后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至太王孫姬昌繼位後,是為文王。文王「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史記·殷本紀》),為滅商奠定了基礎。文王統一了兩河流域,自周原遷都於豐邑,豐邑在今伊拉克穆薩納省古賽爾附近,其子姬發率諸侯東征,陣於牧野,殲滅殷商,建立周朝,定都於鎬。傳至幽王,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犬戎者周之諸侯國,據研究即為赫梯、爵等為伯。亞述君主與周世系的對應如下:早期:「 Kings who lived in tents」即黃帝,Zuabu是帝嚳,Nuabu, son of Zuabu是台璽,Abazu, viceroy of Manishtusu of Akkad, son of Nuabu是叔均,Belu or Tillu, son of Abazu是不窟,Asarah, son of Belu是組紺,Ititi是鞠陶,Enlil-kabkabu是育,Ushpia fl. Ca是撫,Kikkia是撥,Akiya是仕夏,Puzur-Ashur I fl. Ca是含章,Shallim-ahhe是赫,Ilushuma raids into southern Mesoptamia是乾,Erishum I是公劉,Ikunum即是叔望。中亞述時期:伊里巴阿達德一世是堃,亞述路巴里特一世是璧方,Enlil-nirari是 慶節,Arik-den-ili是皇仆,阿達德尼拉里一世是太素,撒曼以色一世是差弗,圖庫爾蒂-尼努爾塔一世是紹穆,Ashur-nadin-apli是承啟,Enlil-kudurri-usur是殷仲,Ninurta-apal-Ekur是懷德,亞述·丹一世是景伯公父,Ashur-resh-ishi I是毀隃,提格拉特·帕拉薩一世是公非,Asharid-apal-Ekur是至詳,Ashur-bel-kala是尚貞,沙姆什阿達德四世是高圉,亞述納希帕爾一世是侯弁,撒曼以色二世是亞圉,亞述尼拉里四世是雩都,Ashur-resh-ishi II是公叔祖,提格拉特帕拉薩二世是叔英,亞述丹二世即是古公亶父。新亞述時代:阿達德尼拉里二世是季歷,圖庫爾蒂-尼努爾塔二世是文王(姬昌),亞述納希帕爾二世是武王(姬發),撒曼以色三世是成王誦,沙馬什阿達德五世是康王釗,阿達德尼拉里三世是昭王瑕,薩穆-拉瑪特Semiramis, regent是穆王滿,撒曼以色四世是恭王繄扈,亞述丹三世是懿王囏,亞述尼拉里五世是孝王辟方,提格拉特帕拉薩三世是夷王燮,撒曼以色五世是厲王胡,薩爾貢二世是宣王靜,辛那赫裡布是幽王宮,阿薩爾哈東是平王宜臼,亞述巴尼拔是桓王林,亞述-埃提爾-伊蘭尼是庄王佗,辛·沙里施昆即是釐王胡齊。(二)西周時代的中國疆域《尚書·周書·立政》雲:「以陟禹之跡,方行天下,至於海表,罔有不服,以覲文王之耿光」。《禮記·祭義》:「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橫四海。推而放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西海而准,推而放諸南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爾雅·釋地》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論語》:「四海之內皆也」。《列子·湯問》:「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途,謬之一國。濱北海之北,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其國名曰終北,不知際畔之所齊限。……周穆王北游過其國,三年忘歸。」據我們研究,西周及春秋的四海與商一樣,也即東海是太平洋,南海是印度洋,西海是地中海,北海是貝加爾湖。那麼我們就能夠理解《詩經·小雅·北山》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以及《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柔遠能邇,以定我王」等話的真實含義了。《史記·周本紀》記周武王九年「東觀兵,至於盟津……諸侯不期而會盟者八百諸侯」。《漢書·地理志》:「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是故《易》稱『先王建萬國,親諸侯』,《書》雲『協和萬邦』,此之謂也。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而太昊、黃帝之後,唐虞侯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可知。」《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通典·職官·歷代王侯封爵》:「昔黃帝旁行天下,分建萬國。至於唐虞別為五等,曰:公、侯、伯、子、男;則《虞書》所謂輯五瑞,修五玉,是其制也。」《通典·天子諸侯大射鄉射》:「自黃帝有天下,建萬國,爰至夏商,及於周氏,雖更相吞滅,而不改舊觀。」《呂氏春秋·觀世》中記載:「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晉書·地理志》也曰,「周初封諸侯:凡一千八百國」,「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國……而見於《春秋》經傳者有七十國焉」。由此可知,至於西周,疆域規模仍有基本保持,相當遼闊。故《禮記·王制》曰「四海之內,斷長補短,方三千里」。據研究,周1里等於480米,「方三千里」此為京畿範圍。而《博物志》卷一云:「中國之域,左瀕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萬五千里。」「萬五千里」等於5184萬平方公里,當為治化勢力範圍。故《說苑·辨物》曰:「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天子處中州而制八方耳」。《大戴禮記·少閒》:「文王卒受天命,……民明教,通於四海,海之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逸周書·王會解》:「渠叟以?犬,?犬者,露犬也,能飛食虎豹。」成王時成周之會,渠叟以?犬獻。《漢書·武帝紀》元光元年五月詔:「周之成康,刑錯不用,德及鳥獸,教通四海,海外肅眘、北發、渠搜、氐、羌徠服」。《穆天子傳》卷四:「天子(穆王)乃遂東南翔行,馳驅千里。至於巨蒐氏。巨蒐之人𠮀奴乃獻白鵠之血,以飲天子。且具牛馬之湩,以洗天子之足,及二乘之人。甲戌,巨蒐之[人]𠮀奴觴天子於焚留之山。乃獻馬三百、牛羊五千、秋麥千車、膜稷三十車。天子使柏夭受之」。巨蒐即渠搜。《列子·周穆王篇》:「馳驅千里,至於巨蒐氏之國。巨蒐乃獻白鵠之血以飲王,具牛馬之湩以洗天子之足,及二乘之人」。渠搜即古埃及,至西周仍為中國之諸侯,爵等為公。古印度在西周屬東夷,名舒庸,亦為中國之諸侯,爵等為伯。西周時代在納西族屬第十代納西先民,稱「崇忍利恩」, 「崇忍利恩」也是周武王的納西族語名,屬於納西族共祖時代的先王。據我們研究,周即亞述。周(武王至厲王)時中國疆域(最大值)為1560萬平方公里,勢力疆域(諸侯地·最大值)為5184萬平方公里,與殷商時同。十一、東周時代的中國疆域(一)秦的族源與地望的變遷《春秋公羊傳》曰:「秦者夷也,匿嫡之名也。」《春秋穀梁傳》曰:「狄秦者,亂人子女之教,無男女之別。」《商君列傳》曰:「始秦戎狄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管子》曰:「桓公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而秦戎始服。」據我們研究,秦即新巴比倫。《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游。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於鳴條。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其玄孫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惡來。」柏翳即伯益,受封於東方,地在今江蘇境內。其子孫「或在中國,或在夷狄」。費昌在夏桀亂時,到了西亞今伊拉克境內歸順了商湯。因其後代佐商多有功績,被封為了諸侯。「中潏,在西戎,保西垂。」垂者,邊疆,以此也可知當時中國實際控制疆域直達西亞。《史記·秦本紀》:「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長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於是復予秦仲後庄公居其故西犬丘」西犬丘即犬丘,西周時叫岐山,即今伊拉克東北部庫爾德山地。犬者,犬戎也,上文已言即赫梯,為秦之宿敵。丘者,小土山,秦朝人之鄙稱也。至秦非子時,「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一部又回到了中土。留在西亞邊陲的一部,「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被戎犬(赫梯)所滅。後非子邑於秦「為附庸」,「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至秦庄公破戎犬(赫梯),主導兩河流域,而為西垂大夫。《史記·秦本紀》:「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文公元年,居西垂宮。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至秦襄公因有功於周,由附庸升級為諸侯,爵等為侯,受賜了庫爾德山地以西的土地,秦襄公於是開始做諸侯國。秦文公初居西垂的諸侯王宮,後帶兵七百人向東邁進狩獵,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才到達了中土他祖先秦非子曾居住過的地方「汧渭之會」,經占卜後就住下了。那麼可見,從西亞到中土,邊狩獵邊行進,走走停停一年左右也是需要的。據研究,秦即新巴比倫王國,秦宣公即是新巴比倫那波帕拉薩爾王,秦成公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秦康公是以未米羅達王,秦桓公是涅里格利沙爾,秦哀公是那波尼德斯王,秦夷公即伯沙撒王。(二)東周時代的中國疆域《史記·秦本紀》:「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帝王世紀》中記載:「至於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逮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其後諸侯相併,當春秋時期尚有千二百國……至於戰國,存者十餘。」由「賜之岐以西之地」以及「當春秋時期尚有千二百國」,春秋時期初期仍疆域遼闊可見一斑。清人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存滅》統計春秋時期代列國僅餘一百四十八國。經過兼并,其中較重要者也不過齊、晉、楚、秦、魯、曹、鄭、宋、衛、燕、陳、蔡、吳、越等十四國。到了戰國時期,按《史記·六國年表》所列,包括周王室自己在內也僅剩餘八個。《莊子·秋水》說河伯「順流而東,至於北海」;《太平御覽》卷六二六引孫武曰:「夫帝王處四海之內,居五千里之中」;漢代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賈誼《過秦論》曰:「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諸侯「至於戰國,存者十餘。」,可見春秋戰國時期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最後的幾家諸侯,幾乎都局限於目前中國的疆域範圍;同時隨著歷史文獻在戰亂中消亡,人們的思維也已有了重大的退化。據我們研究,戰國及以下的四海概念,已與此前的觀念大不相同。其時的東海,範圍包括今之東海、黃海與日本海,南海與今之南海同,西海則成為青海,北海則退變為渤海。但也有例外,漢代蘇武牧羊至北海即是貝加爾湖,看來這是把老皇曆翻出來了。東周時代的周平王姬宜臼,在納西族屬第十一代納西先民之王,稱「恩恆糯」,周定王姬瑜屬納西族第十二代納西先民之王「糯本普」,周景王姬貴屬納西族第十三代納西先民之王「本普俄」,周敬王姬丐屬納西族第十四代納西先民之王「俄高勒」,周貞定王姬介屬納西族第十五代納西先民之王「高勒趣」。據研究,東周時代中國的實際疆域(最大值)1474萬平方公里,勢力疆域(諸侯地·最大值)為5674萬平方公里。東周時代中國的實際疆域(最小值)為287萬平方公里,勢力疆域(諸侯地·最小值)為647萬平方公里。餘論(一)新認識上古人類和上古世界拙作《「神退論」綜述》,已明確闡述了進化論已被科學前沿否認的現實,以及人是由神退化而來,並且目前仍處於退化期的實際真相。這樣我們貼近事實地理解歷史,特別是真實理解上古歷史就有了可靠的基礎。據我們研究:紂王當政時期,上古文化滅了50%~60%;春秋戰國時期,上古文化又滅了30%左右;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期,上古文化再滅了7%左右。從客觀上說,這也就造成了自司馬遷以來,直至現代的人們難以理解上古世界的原因。所以從文明總體意義上說,商紂王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第一大文化罪人。我們的研究表明,上古世界是一體的,是一個動態的大系統,世界各地各民族有著繁複的更替,以及深入而廣泛的溝通與交流。西班牙裔美籍哲學家桑塔雅納(George Santayana,1863~1952)曾說:「過去的一切並非一片死寂,地球上看似孤立發展的各處古文明,卻有驚人的相似性。」加拿大蒲立本教授說:「我倒願意著重提出幾點原始中國人與原始印歐人有過接觸的重要論據。根據這些證據,早在新石器時期和有文字可考的遠古時期,東方人和西方人就已經有了直接的來往。……原始漢藏人和原始印歐人在遠古時代可能有語音上的關係;這種關係可能顯示,遠在考古學業已證實的新石器文化出現以前,他們就有直接接觸,……原始漢藏語和原始印歐語不僅在形態上(typologically)比任何人想像得都要相近,而且其間可能有同源關係。……如果說印歐人在公元前兩千年前後才出現於西亞,那麼,漢藏人和印歐人的共同祖先應該追溯到此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很可能是公元前四千年、五千年甚至更早。」﹙《史前貫穿歐亞大陸的東西方交流》﹚(二)人類文明的源頭《山海經》其實是上古世界人文地理志,其《五藏山經》在現今中國的範圍、《海內經》則大於今天中國的範圍,比如東面即達日本列島﹙包括庫頁島﹚,而《海外經》、《大荒經》則遠及世界全球。既然中國是《聖經·舊約》所說「一個自古而有的國家」,「這個民族亘古以來從未有過,以後歷盡萬世也不會再有。」那麼換句話說,中國即是世界上所有文明的母國。自從希伯來人撰寫的《聖經》問世以來,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不斷地在尋找伊甸園。古人類學家和宗教界人士認為,作為人伊甸園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是人類最早的發祥地;二是溫潤的環境氣侯:三是:遠古的人類文明。我們以為伊甸園即在「都廣之野」的四川。太昊是現代人類之祖,四川是伏羲的出生地,由於太昊時代距離伏羲已有五萬多年,上古時代人們已把伏羲與太昊相混淆(詳見拙作《太昊、庖犧、伏羲為三人考》),所以,這裡的伏羲其實是太昊與伏羲的混合體。太昊生於甘肅成紀,太昊女媧是人類之祖,由於人們把追思太昊之情,借托在伏羲身上,則四川即變成了人類最早的發祥地。《山海經·海內經》:「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儛,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有百獸,相群爰處。此草也,冬夏不死。 」這與伊甸園氣侯溫潤,有許多結滿果子的果樹,奇花異草,而且只有一起嬉戲玩耍,沒有攫食其它動物猛獸環境幾乎完全相同,分明是一片伊甸園風光。伊甸園的中心,有一棵高大挺拔的生命樹:結滿鮮潤金色的仙果,生命樹的旁邊,則是智慧樹或稱分別善惡樹。都廣之野中,有不死樹靈壽木,並且開滿了花,掛滿了果;都廣之野的中心,有一棵高聳入雲的神木——「建木」。以上這些正表明有關「都廣之野」的記載和《聖經》對伊甸園的記載同出一源。《聖經》記載了上帝「使洪水泛濫地上,毀滅天下」,而讓諾亞一家乘方舟避洪水的故事。在四川遠古的傳說中也有「方舟」的記載。傳說遠古洪水滔天之時,天府百姓紛紛上船避水,洪水退後,許多大船便停泊在當時最高處的昆崙山上了。現在的峨嵋山尚有「藏舟於壑」的古迹。《聖經·創世紀》中記述:「有河從伊甸流出滋潤那園子,從那裡分為四道。」這四條支流分別是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基訓河,還有一條「比遜河,那裡有金子,又有珍珠和紅瑪瑙」。四條河即四川,比遜河對應於岷江,基訓河對應於雅礱江,底格里斯河對應於沱江,幼發拉底河對應於渠江。所以,亞當夏娃是太昊女媧的象徵,是以色列人根據蘇美爾人傳說,加入了自己的宗教觀念,而因此成就了《聖經·創世紀》。而《聖經》上所講創世紀只有幾千年,即是伏羲以來的年數。據我們研究,所謂「北京猿人」其實是人類,並非猿人,屬黃種人。「北京猿人」的塑像是先入為主地把人塑造成了猿人。目前頭骨尚在日本。非洲的黑人,是太昊的子孫,(太昊距今6萬多年,請參拙作《上古中國曆朝年代考》)他們在2萬4千年前,離開中國遷徙到非洲。亞特蘭蒂斯則一直是中國的屬國,亞特蘭蒂斯人於2萬5千年前離開中國。亞特蘭蒂斯位於印度洋,面積1360萬平方公里,於距今1萬2千5百年,毀於火山大爆發和10.7級超級大地震。有關研究表明,1萬2千5百年前,地殼位移現象確實發生過,而且地質學或物理學方面均有學理支持這一說法。古代磁場的研究報告證實,約1.24萬年以前,地球磁場曾發生180度的轉變。《淮南子·天文訓》曰:「東方木也,其帝太暤,其佐句芒,執歸而治春」,暤者,潔白明亮,上古即指太陽。亞特蘭蒂斯崇拜的太陽神即是太昊。埃及和秘魯的神話中,都有亞特蘭蒂斯崇拜的太陽神的遺迹。亞特蘭蒂斯人世系如下:太昊—→女媧—→十四氏:昊英氏為父世系、赫胥氏為母世系—→亞特蘭蒂斯人。近幾百年,不少探險家在太平洋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南太平洋上有許多小島,它們相距十分遙遠,但島民卻有著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語言和宗教信仰。於是有人提出一個假說:太平洋里原本有大塊的陸地,後來陸地降到了海里,那些小島都是陸地上的高山。最早提出這一假設的是法國航海家迪蒙·杜爾維爾,他的假設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比如,有人提出加拉帕戈斯群島、斐濟群島等許多島嶼相隔著汪洋大海,但島上卻都生活著巨蜥,而這些蜥蜴是無法越過海洋的,唯一的解釋就是:這些島嶼原本是連在一起的大陸。再比如,復活節島上有巨大的石雕像,而復活節島以西數千公里的波納佩島上也有大量宏偉的岩石建築,兩地相距數千公里,可建築風格多有相似之處,於是有人認為它們曾經是連在一起的一塊陸地,也就是「太平洲」,波納佩島所在地是都城,而復活節島所在地是墓地。姆大陸即太平洲,位於今太平洋復活節島海域,復活節島最古老的當地傳說,將此島形容成曾經一度為面積遼闊的國家。於36400年前沉沒的姆大陸1470萬平方公里,與亞特蘭蒂斯一樣,也是毀於火山大爆發和地震。復活節島人至今還流傳著過去大陸的遺事。姆大陸人是39700年前從中國遷徙出去的,他們是太昊的苗裔。姆大陸人世系如下:太昊—→女媧—→十四氏:驪連氏為父世系、大庭氏為母世系—→姆大陸人。位於大西洋的雷姆利亞大陸,面積有630萬平方公里,於49900年前毀於火山大爆發和地震。雷姆利亞人亦為太昊之苗裔,於距今53600年遷徙出中國。雷姆利亞人世系如下:太昊—→女媧—→十四氏:共工氏為父世系、混沌氏為母世系—→雷姆利亞人。那麼世界其他民族又如何呢?據我們研究,現代日本人大致分二部分,阿伊努族人為吳太伯之後,《梁書·東夷傳》曰:「倭者自雲太伯之後」,而一般的日本人,多數是徐福那一批人的後代,日本天皇的祖先即是徐福。日本的和服,是中國三國時代的吳服。日本人為了記住故鄉,模擬套用了上古世界的地理名,稱日本本州島為中國,另有一島稱為九州,還有一島叫四國。這裡的「中國」即古代中國,「九州」實為上古大九州的九州,四國者,世界四方之國也,總意為中國統馭世界。斯拉夫人即東胡人(包括鮮卑與烏桓),南斯拉夫人即烏桓人。而俄羅斯即鮮卑,屬東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羅斯人是炎帝之後,其世系如下:第一代炎帝曰神農、第二代炎帝曰帝魁、第三代炎帝曰帝承,第四代炎帝曰帝明,第五代炎帝曰帝直,第六代炎帝曰帝哀,第七代炎帝曰帝克,第八代炎帝曰榆罔—→(黃帝朝、少昊朝、顓頊朝)潞—→(唐虞以上帝嚳朝)熏粥—→夏曰淳維—→商周別為赤白之狄,狄歷皋落—→有隗氏—→落氏—→戎子氏……戎子遁朔野,世長鮮卑,又以俟汾(白俄羅斯)、渝汾、嗣汾為氏—→周曰玁狁—→漢曰東胡—→三國曰鮮卑—→西晉時期鮮卑分為三大支部,其屬北鮮卑拓跋部—→西元386年,代國後代拓跋珪自稱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後來統一中國北方,在南北朝初期與南朝對立。北魏後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魏(西元535年-西元556年) —→大保加利亞漢國(7世紀)—→哈扎爾漢國(西元661年-西元965年)—→基輔羅斯大公國(西元882年-西元1169年)。關於韓國人,《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何晏集解引馬融曰:「東方之夷有九種。」《後漢書.東夷傳》曰:「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韓國人屬於九夷中的黃夷,是炎帝之苗裔。《白虎通·五行》曰:「其帝炎帝者,太陽也。」幾乎全世界各民族都有太陽神崇拜,這個太陽神,即是上古世界的盟主——上古中國的歷代先王。也由此,中國才稱之為中國——不僅是上古世界經濟地理的中心,並且更是上古世界政治和文明傳播的中心。據我們對卍字和十字的深入研究表明,中國的易經,即是上古世界文化源頭(詳見拙作《易經——世界文化之源》)。對於河南殷墟王陵祭司坑中發掘出來的約400個人頭骨進行研究之後,著名人類體質學專家,已故歷史學家楊希枚先生指出:「這批人頭骨劃分為五種形態類型:即典型的蒙古人種類型,太平洋尼格羅人種類型,歐洲人種類型,愛斯基摩人種類型,波利尼西亞人種類型」。而這種多人種的聚集,正體現了開放交匯的世界文明中心的特徵。《遼史》卷六十三表第一·世表有曰:「庖犧氏降,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無窮,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孫,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史記·五帝本紀》亦曰:「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史記·三代世表》又曰:「舜、禹、契、稷,皆黃帝子孫也。」《事物紀原》云:「《黃帝內傳》曰;帝斬蚩尤,懸首軍門以威天下,其眾流於八荒之外。即流刑之始也。」八荒者,遠方世界也。《路史·黃帝紀上》亦曰:「(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昌意、玄囂、龍苗。昌意就德,遜居若水,有子三人,長曰乾荒、次安、季悃。……安處西土,後曰安息,……悃遷北土,後為党項之闢為拓跋氏,……龍苗生吾融為吾氏;吾融生卞明封於卞,為卞氏。卞明棄其守,降之南裔,生白犬,是為蠻人之祖。……禺號生禺京、傜梁、儋人。京居北海,號處南海,是為海司」。《山海經·大荒北經》曰:「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路史》龍苗當為苗龍,與昌意非為同代。乾荒為第三代黃帝,白犬為第四代黃帝。(詳見拙作《上古中國曆朝年代考》)《路史·黃帝紀下》:「余披傳記,見蠻夷之種,多帝者之苗矣。若巴人之出於伏戲(註:即為太昊),玄氐羌、九州戎之出於炎帝,諸蠻髦民党項安息之出黃帝,白民防風驩兜三魚堯(左魚右堯)之出帝鴻,淮夷允戎鳩蕶群舒之出少昊昆吾濮甌閩駱越之出高陽,東胡儋人暴輿吐渾之出高辛,匈奴突厥沒鹿無餘之出夏後,曰是固有矣。縉雲之子,黃帝之孫,其始不肖以至不才,幾何而不胥為夷也。遼東存箕子之伷,大夏有李陵之苗,信矣。然元魏自以出於蒼林,慕容自以出於猒越,赫連自以出於伯禹,而祿山亦謂安息出於昌意之子安,是果信邪。余常言之,夷蠻之丑,雖有盛強,苟非先王之後者,皆不足以得志中國。彼之所傳,亦必有所本矣。且時聞之,春秋用夏變夷者,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彼以是心至,斯受之矣。不然,則求之四夷而從鳳嬉,何陋之有。(《逸論語》云:子欲居九夷,從鳳嬉)」。據研究,當今全世界人口50﹪為黃帝之後,30﹪為炎帝之後,10﹪為蚩尤之後,7﹪為太昊之後,3﹪為土著。其中,太昊是現代人類之祖,炎黃二帝及蚩尤均是太昊的子孫。太昊世系如下:太昊—→女媧—→十四氏:驪連氏為父世系、柏皇氏為母世系—→少典氏;十四氏:尊廬氏為父世系、赫胥氏為母世系—→有蟜氏;少典氏為父世系、有蟜氏為母世系—→炎黃。太昊雖然是現代人所謂的蒙古人種,但其生存的時空維度高於炎黃時代的時空維度,故《軒轅本紀》曰:「帝游華胥國,此國神仙國也﹙原註:伏羲生於此國,伏羲母此國人﹚。」此處伏羲為非,實為太昊﹙詳參拙作《太昊庖犧伏羲為三人考》﹚。從《山海經》來看,中國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亞、東南亞、歐洲、太平洋諸島和美洲為最多。從考古發現來看,細石核的年代以華北最早,西伯利亞,日本,北美西部細石核絕對年代依次遞減,是華北人遷移的路線,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中國先民的把中國文化傳播到海外,體現在文物、語言、民俗上,都有令人信服的證據。(三)、上古世界的治化格局孔子所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的意思是不論以前的血統和地域如何,只要以往的「夷狄」歸化「中華」的禮儀服飾、語言文字等,並慣用「中華」的文化習俗,放棄原有的「蠻夷之俗」,那麼他們就成了「中華」或「華夏族」。夷狄入中國,指的是歸化、內附中國,決不是以外來征服者的姿態征服中國。意思是,夷狄到了中原,慣用了華夏文化習俗,他們就成了華夏族,而華夏族如果進入了邊遠地區,慣用了夷狄的文化習俗,他們就成為了夷狄,是夷狄還是華夏不在於血統,而在於所慣用的文化,就是說華夷之辯不是血統上的區別而是文化上的差異。所以《孟子·離婁章句下》說:「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距也千餘里,世之相後也千有餘歲,行志得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后聖,其揆一也。」以此也可見上古人智慧而開放的心態。據我們研究,自太昊以來,中國文化已延續6萬多年。《聖經·舊約·耶利米書5:15》中稱中國為世界最古老國家,是「強盛的國、是從古而有的國」。外國亦代有持此觀點學者,1669年就有J Webb認為漢語為古代人類公用之語言。1789年,有D.Webb主張希臘語源出中國等等。所以蒲立本教授在其《史前貫穿歐亞大陸的東西方交流》一文中說:「原始漢藏語和原始印歐語不僅在形態上(typologically)比任何人想像得都要相近,而且其間可能有同源關係。」民國的顧實通過對《穆天子傳》的深入研究,得出觀點:穆王遠行至西歐。「……則周天子疆宇之廣遠,豈非元蒙古大帝國之版圖尚或不能等量齊觀,而不可稱人類自有建國以來,最大帝國、最大版圖,當推周穆王時代哉!……則即發現上古我民族在人文上之尊嚴,與地理上之廣遠,均極乎隆古人類國家之所未有,可不謂曰我民族無上光榮之歷史哉!」又民國姚大榮著,未刊行之《世界文化史源》認為:華夏文明為世界之祖,華夏君主統馭全球,埃及、巴比倫為趁亂獨立之華夏諸侯。顧姚二氏之卓識可謂令人驚嘆呵。《史記·五帝本紀》曰:「(舜)舉八愷,使主后土,……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太白陰經》又曰:「聖人奄有寰海,四征不庭,服強畏威,伐叛誅暴,擊五兵之利為萬國之資。」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認為,三代以上是天下為公的時代,三代以上之法是「天下之法」,「固未嘗為一己而立也」,上古之中國人智慧,遠超出今人的想像。上古世界治化格局在制度層面得到了嚴格落實。《尚書·禹貢》中按地域遠近有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之說;《國語·周語上》對此說得更清楚一些,「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這些,表明了上古人對世界複雜性系統精到的把握,其系統性、層次性、有序性高度合理。在中國經學史上,廖平即有以《春秋》為治中國之法,《周禮》為治全球之制的觀點。由此看來,古人的現實,不就是今人嚮往的理想世界嗎?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孔子為什麼念念不忘要恢復周禮了。(四)、上古世界歷史一體化的時代已經到來上古歷史研究,要有根本性的進展,我們需要在歷史本體論、歷史認識論、歷史方法論三個層面作全面整體性的改變或調整。首先必須站在現代科學前沿高度,重新審視現有的歷史哲學觀,擯棄對進化論、唯物論的迷信,以真正開放的心態,理智對待人類文明古老優秀的文化傳統,樹立神退論的正確歷史哲學觀:其次,必須充分認識現代考古思想及其技術的局限,擯除對其的過分依賴;再次,必須突破目前中國的疆域界限,而要建立「自神農以上,有大九州」,以及「三代以上,天下大同」的全球性的地理視野。在此基礎上,即可利用歷經滄桑流傳下來的豐富的歷史文獻,開展系統而廣泛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才能無愧於我們的先祖,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人類是同源的,上古世界是大同一體的。在全球化時代到來,歷史經歷了否定之否定的今天,人類只有全面解放思想才能找到出路。而所謂全面解放思想,就是要徹底破除目前所有的落後愚昧思維的禁錮,拋開民族、文化,以及政治和經濟的固有成見。也惟其如此,全方位深層次破譯人類史前文化的時代才能真正到來,世界學界幾代學人的艱辛努力,重建上古史的理想才能得以實現。那麼,我們要說,人類的未來還將是光明的。主 要 參 考 文 獻《炎黃匯典·史籍卷、方誌卷》總主編:李學勤、張豈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帝王經世圖譜》(四庫類書叢刊)宋唐仲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版《中國歷史大辭典·先秦史》先秦史卷編纂委員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12月版《先秦史》呂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9月版《白話尚書》周秉鈞譯註,嶽麓書社1990年8月版《先秦史偽書辨證》劉建國著,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中國經學史》許道勛、徐洪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五帝時代研究》許順湛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版《三皇五帝史斷代》董玉章著,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版《穆天子傳西征講疏》(民國叢書. 第三編. 歷史、地理類:63)顧實著,上海書店影印1991年12月版《秦西垂文化論集》康世榮主編,文物出版社2005年4月版《山海經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中外神話與文明研究》張啟成著,學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三皇五帝與納西祖先》和士華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三星堆文化與巴蜀文明》趙殿增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版《眾神之國三星堆》胡太玉著,中國實言出版社2002年1月版《破譯〈山海經〉——文明的魔方:神祗的世界與人類的方舟》胡太玉著,中國實言出版社2002年1月版《圖說美洲圖騰》王大有、宋寶忠著,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5月版《中國古史尋證》李學勤、郭志坤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古代天文曆法講座》張聞玉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中國古代曆法》(中國天文學史大系)張培瑜、陳美東、薄樹人、胡鐵珠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3月版《民族詞典》陳永齡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8月版《中國民族史》王鍾翰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12月版《世界民族大詞典》李毅夫、趙錦元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1月版《各國歷史尋蹤》潘光、張家哲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4月版《中外民俗學詞典》張紫晨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版《人體科學辭典》劉國梁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5月版《世界的中國觀》忻劍飛著,學林出版社1992年版《本土與城外—超越的周易文化》楊宏聲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世界岩畫發現史》陳兆復、刑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幾近退色的記錄——關於中國人到美洲探險的兩份古代文獻》[美]亨利埃特·默茨著,崔岩峭等譯 ,海洋出版社1993年7月版《中國神話通論》袁珂著,巴蜀書社1993年4月版《水晶太陽之謎——現代人失落的宇宙奧義》(英)羅伯特·坦普爾著,徐俊培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版《博伽梵歌》(印度)維亞薩(毗耶娑)著,帕布帕德英譯,嘉娜娃中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5月版《古瑪雅簡史》許海山主編,中國實言出版社2006年7月版《療癒場:探索意識和宇宙的共振能量場》[美]琳恩.麥塔嘉著,商周出版,2006 年 10 月版《宇宙、地球、人類三大史年表》董重光 編著,學林出版社2004年7月版《中國古代文明——從商朝甲骨刻辭看上古中國史》(意)安東尼奧·阿馬薩里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史前貫穿歐亞大陸的東西方交流》(加)蒲立本著,《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79–5期《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年1月版《吳越文化的越海東傳與流布》蔡豐明主編,學林出版社2006年3月版《上古中國古文明考論》江林昌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先秦文化史論集》楊希枚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版《絲綢之路古代居民種族人類學研究》韓康信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中西紋飾比較》芮傳明、余太山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商代經濟學》楊升南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上古神話演義》鍾毓龍著,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2月版《〈文史通義〉校注》[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中華書局2005年3月版《系統科學》許國志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世界視野中的系統哲學》黃小寒著,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版《東北古文化》傅仁義、許玉林等著,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誰先到達美洲》連雲山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古族新考》余太山著,中華書局2000年6月版《吳越文化的越海東傳與流布》蔡豐明主編,學林出版社2006年3月版《上帝的指紋》(英)葛瑞姆·漢卡克著,[台灣]李永平譯,民族出版社1999年1月版《天之鏡·中南美洲與埃及秘境探奇》(英)葛瑞姆·漢卡克著,周健、 劉世平譯,九州出版社2003年11月版《天之鏡·續:柬埔寨與復活節島魔幻之旅》(英)葛瑞姆·漢卡克著,周健、高志仁、劉世平譯,九州出版社2004年1月版《全能者的天機》[英]約翰·史蒂芬等著,王小平編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太平洋岩畫——人類最古老的民俗文化遺迹》李洪甫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年11月版《走出疑古時代》(修訂本)李學勤著,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歷史分光鏡》許倬雲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比較考古學隨筆》李學勤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人體潛能史例選》陳濤秋撰修,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史實覓真:人類正在求索的另一個宇宙》[日]井村宏次著,吳輝、陳少銳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0年版《三星堆文化大猜想》蘇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版《向東向東,再向東——聖經與夏商周文明起源》蘇三著,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歷史也瘋狂》蘇三著,金城出版社2005年1月版《鎖定紅海——夏商周與紅海地中海的可疑聯繫》蘇三著,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10月版《難以置信——-殷商與腓尼基人》蘇三著,花城出版社2006年1月版《羅馬有多遠——探尋海上絲綢之路》蘇三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9月版主 要 網 絡 參考資源http://www.sinocube.com/BBS/Show.Asp?BoarID=62&id=366&page=0http://news.shangdu.com/17/ 2005-05-18/20050518-807187-17.shtml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09124.shtml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04594.shtmlhttp://blog.sina.com.cn/susanxuhttp://baike.baidu.com/view/1176350.htmhttp://baike.baidu.com/view/322236.htmhttp://baike.baidu.com/view/18373.htm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0ed2760100b2uf.htmlhttp://www.sinocube.com/BBS/Show.Asp?BoardID=70&ID=594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0ed2760100b2lc.html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300437http://www.chinapage.com/oracle/news.html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58529http://i.mop.com/mmz008/blog/2005/05/10/35082.htmlhttp://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32237&page=1http://i.mop.com/mmz008/blog/2005/05/10/35082.html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地理複習精講-位置、疆域和行政區劃
※盛京疆域考
※中國曆朝歷代疆域比較
※向「最後的疆域」進發
※衣索比亞之帝國疆界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