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歌》)賞析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歌》)賞析

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歌》)

在中國七千多首茶詩文庫中,在後世影響最為廣泛,意義最為深遠的還得首推玉川子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以下簡稱《七碗茶歌》)——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射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唐代詩人盧仝,自號玉川子,祖籍范陽(今河北涿州盧家場村)。盧仝性格清高介僻,忘懷霜雪,見識不凡,詩作自成一家,語尚奇詭,人稱「一格宗師」。當時,唐代飲茶之風盛行,盧仝極嗜此道,悟得茶中三昧,孟簡寄貢品陽羨茶於盧仝,盧仝回《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又稱《七碗茶歌》),想不到此詩竟成中國茶文化經典之作,傳唱至今。因其詩而被尊為自茶聖陸羽後的「亞聖」。盧仝一生寫詩無數,但《全唐詩》存其詩三卷共九十餘首。

盧仝以神逸飄灑之筆把僅有262字內容的詩歌劃分為三個部分——茶的物質層面、茶的精神層面和茶農的苦難場面。

天已大亮,盧仝卻睡意正濃。忽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盧仝從睡夢中驚醒。射門的軍將(武官)大聲喊道有諫議大夫的書信和茶葉送到。這便是詩的開場白。

第一部分寫孟諫議(諫議大夫)寄新茶,此至精至好之茶,價埒黃金之珍貴。盧仝煎茶思友,從茶之產地由來到感受一一道來。從中尚可知會盧仝「獨品得神」的高遠意境。「新年入山裡」、「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等,均表現盧仝首先有甘於清貧的清介之節而不受朱門熏染,有清寂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茶非俗客,即使「柴門反關」,也需「紗帽籠頭」,衣觀整潔,以此對潔凈之茶禮敬,自尊、自重、自愛,保有一顆孤傲而高貴之心。正因如此,盧仝的形象並未因身居破舊柴門所削弱,相反,柴門形象更是峻高,成為後世茶人的偶像。後人以此為雅,就連「將軍射門」、「開緘」「斜封」、「月團」、「紗帽籠頭」、「諫議」、「睡足高時」、「柴門俗客」等詩語被後人推崇有加,成為寫茶詩的「調味劑」。於是後人步此語句,開始追趕盧仝腳步。

如,歷代茶詩中出現了「開緘數片淺含黃」,「射門將軍得人驚」,「紗帽籠頭煎石銚」,「諫議茶猶寄……斜封三道印」,「紗帽籠頭捧兔斑」,「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題來諫議三封印」,「使君分餉自題封。射門驚起曲肱夢」,「烏帽籠頭自煮茶」,「山人紗帽籠頭處」,「紗帽籠頭對行籠」,「紫薇書寄斜封印」,「諫議出來印不斜」,「開緘葉里建城籠」等詩句,來回復盧仝的清高心懷。此部分最為精典之句則是盧仝自己對茶湯的一種美的感悟:「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以「碧雲」為茶湯色澤,以「風」指煎茶的水沸聲,這種獨特而奇妙的想像,是以無形之風寫出有音之聲。以「白花」形容剛剛浮起的茶沫,神形兼有之,所有的這一切美均讓人回味無窮。

第二部分是我們所說真正意義上《七碗茶歌》的重頭戲。盧仝滿懷感激之誠,集中表現出獨自煎茶和痛飲七碗茶之暢快淋漓。「一碗喉吻潤」,水潤喉是為品茶之基本。「二碗破孤悶」,一語道破天機,直抒胸臆,茶乃醒世之物而非以酒解愁。「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三千卷」,與那些朱門「肥腸」相比之下的枯腸,唯以知識修養作為文人清高孤傲姿態的寫照。但盧仝真正能夠高人一疇的感覺還是要數第四碗——「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和風細雨般的輕鬆語言將詩人平生遭遇種種不快和心中鬱結都已散發到九霄雲外。何以解憂,唯茶是求。「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從第五碗到第七碗,則純粹是盧仝由物質到精神的一種感受和升華,是一種心會和享受的過程。這裡不能讀解為盧仝從一碗一氣喝到七碗,這是一種文人浪漫主義誇張的常用手法,如同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等等。如果拘泥於文字,會曲解文學藝術的創造性,也阻斷了審美空間,若意猶未盡,添上八、九碗又能如何?誠如清代趙熊詔所言:「敢笑盧仝碗數多」。而厲鶚認為:「盡讓先生七碗余」。餘下的是讀者的思考空間。從「肌骨輕」到「通仙靈」,再到兩腋生風,可謂把飲茶的愉悅和美感推向極致。

盧仝從「一碗」到「七碗」的功能,形成品茶的清新靈動,詼諧幽默之趣躍然於眼,而在「七碗」後,有一句自然延伸段,讓盧仝終於大聲疾呼出「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的心中夢想,這恐怕應該是所有茶人的夢想,是否能實現?懸念就在於此。而恰恰是這一碗到七碗的精彩絕唱,從而把品茶的審美升華到精神領域,由此也確立了《七碗茶歌》在中國茶詩中的地位。

第三部分是盧仝以悲憫之心對採茶人寄予深切的同情,表露出關愛茶農的一片赤子之心。盧仝除了著重強調品茶的審美、功能和愉悅外,更把品茶的境界放眼到飲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與同情,放眼到天下百萬茶農的艱辛勞作。天子杯中茶,卻為茶農汗。在此盧仝質問有二:一問統治階級能不能體恤民情和茶農之疾苦生活;二問採用代問式,代好友孟諫議問上蒼,天下百姓在水深火熱中生活何時才能走到終點?盧仝之所以為茶農呼喊,實際上也針對當時朝廷的課稅制度。自公元782年,戶部侍郎趙贊《茶禁》出台,在「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之後,茶稅遍行。朝廷加稅開徵「貢茶」,負擔和壓力全部落在茶農身上。天子須嘗茶,地方官不敢怠慢,有此溜須拍馬機會,總也想挖空心思弄出點新奇的「崖上茶」、「山巔茶」來孝敬皇上。為此,常常發生茶農因攀爬懸崖採茶而墮落山谷。「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為之而呼喊的盧仝,實則是把讀者導引到為民請願,為茶農分憂的主題思想。難怪宋代詩人劉才邵在《謝蕭元隆賢良惠小團》詩中對《七碗茶歌》已下定論:「便欲攜公封事叩玉扃,為問蒼生幾時得蘇息。」所言極是!

在中國茶詩領域,影響最大的無疑是盧仝《七碗茶歌》。盧仝在中國茶詩創作的地位,至今無人能撼動,古往今來還未出現第二人。盧仝憑藉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勤奮的茶道實踐,贏得後人尊重。(未完待續——下篇:唐代詩人韋應物《喜園中茶生》解讀)

推薦閱讀:

二十四橋明月夜----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賞析
〖詩詞鑒賞〗宋代詩詞賞析:《辛棄疾篇》169首<121-140>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全詩賞析
《春》賞析

TAG: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