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醫生工作室:嶺南三劍客」的破冰之旅
許多醫生仍不敢「走出來」,是因為被體制約束以及對大趨勢沒有清楚的認識。廖新波認為醫生工作室的形式對樹立醫生個人品牌和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鼓勵更多的醫生能夠「走出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文/趙天琦;來源:時代周報;「希論壇|醫生集團研討會」微群推薦閱讀
工作日下午三點的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挂號廳里依舊人來人往,幾列隊伍在等候著挂號就診,旁邊的電子顯示屏上展示著一周內的門診醫生安排。在21層的胃腸外科,護士們穿梭著,這裡是林鋒醫生工作的地方,除了在普通門診里坐診,林鋒其餘的時間待在病房裡。
如今,在這兩個日常工作場地之外,他多了一個新的工作地點—5月15日,私人醫生工作室落戶廣州中心商務區珠江新城的中和廣場,由包括林鋒在內的三名公立醫院醫生帶頭創辦。如今在醫院工作之外,林鋒會根據患者預約情況在這裡坐診,時間通常是工作日的晚上或周末。這個工作室與愛康君安體檢中心合作,成為新醫改浪潮下醫生多點執業的新嘗試,也是廣東省首批「獨立第三方醫生工作站」。
林鋒目前是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大外科主任,胃腸外科主任醫師,有著三十多年從醫經驗。除了林鋒,另兩名醫生是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的張子謙和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的謝汝石,在廣東醫療界,三人被稱為嶺南「三劍客」。
看大病的「診所」
在中和廣場的3A層,從電梯走出來,右側牆上有「私人醫生工作室」的指示牌。然而,時代周報記者在下午到達時,工作室卻大門緊閉,透過緊鎖的玻璃門依稀可以看到裡面精緻的裝修風格。愛康君安的工作人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患者就診需要通過工作室的熱線電話進行諮詢或預約,不過目前工作室並未配備常駐的接待人員。
林鋒創辦私人醫生工作室的設想已經有一年多了,這一想法最早來自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這位知名度很高的「個性官員」,早在十年前就提出過類似設想,幾年前更號召嘗試找一座爛尾樓,註冊一個「醫療中心」,以商鋪的形式分割給醫生設立「工作室」。後來醫師多點執業新規出台,中間再經過漫長的思考、籌備以及醫生多點執業的溝通和備案工作,想法才得以實現。私人醫生工作室所承擔的職能並不同於醫院。醫生工作室主要為患者提供診斷服務,根據患者的病歷記錄等情況為其安排相應的身體檢查,隨後再與三位名醫預約時間進行就診。如需治療,會由醫生引流到醫院,安排手術及其他治療措施。
由此可見,私人醫生工作室所扮演的角色類似於專科診所,不同之處在於,這是一個看大病的診所。三位醫生分別有自己獨立的工作室,在不影響任職醫院工作的情況下抽出晚上或周末的時間出診。
作為知名的胃腸道腫瘤專家,林鋒期待著有更多醫生能夠加入這一行列。他坦言:「多點執業在我國的醫改中已經以各種形式提了很久,直到最近終於有政策落實。但仍沒有人走出來,主要是因為沒有動力。」
對此,廖新波表示,許多醫生仍不敢「走出來」,是因為被體制約束以及對大趨勢沒有清楚的認識。作為對醫改熱情很高的官員,廖新波認為醫生工作室的形式對樹立醫生個人品牌和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他也鼓勵更多的醫生能夠「走出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不只為高端客戶定製
私人醫生工作室的收費標準一直備受矚目。時代周報記者通過電話諮詢了解到,該工作室的診金為每小時2000元,就診時間至少為半個小時。相比於公立醫院的門診費,高額診金令許多患者望而卻步。在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門診部排長隊挂號的一位患者就表示,寧可早起排隊到醫院挂號,也不願意花這個「冤枉錢」。
此外,網上也有人指責工作室收費過高,只為盈利。對此,林鋒坦言,私人醫生工作室主要面向有支付能力,並對就醫體驗有更高要求的高端客戶,但並非只為盈利。「如果為了掙錢,我走穴飛刀能掙得更多,我只是想做點有意義的事。」
廖新波也支持「私人醫生工作室不是為富人定製」。「但一定是為個人定製的。這種定製服務可以為患者減少不必要的奔跑、吃藥,免除一些後顧之憂。」廖新波還解釋道,私人醫生「走出來」並不是為了提供「雷鋒式的服務」,他們沒有義務這樣做,而是要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務。
林鋒將這形容為是一種「向上分流」的方式。他說:「如今所謂的看病難,主要原因就是患者全都沖向有名的公立醫院。我這樣將一部分有更高需求的患者分流出來,可以把更多的醫療資源留給其他的患者。」
廖新波也認為這種「向上分流」的形式有需求,有潛力。他舉了個最常見的例子:「醫院門口的黃牛黨,一個門診號常常能賣到500元,這說明有患者需要名醫,並且出得起高價錢。問題是他們不知道誰是名家。」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工作總結和2015年重點工作任務》,文件中提出要徹底放開醫生的多點執業,從人才資源上打破國有大醫院的壟斷地位,解決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無法發展的矛盾。儘管目前,大的公立醫院佔有絕大多數的醫療資源和市場份額仍是醫療行業的現狀。
林鋒也表示,如今好的醫生基本都在公立醫院,這種單一的模式無法滿足多層次的需求。「單一的事物是無法適應所有人的。像其他行業一樣,醫療行業也需要走向多元化。公立醫院應該作為保障最基本需求的醫療機構,不然何來『公立』二字?」
目前,醫保無法覆蓋私人醫生工作室的費用,這可以通過商業保險來實現。因此,林鋒指醫生多元執業模式也能推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如果私人醫生工作室的模式能夠成為一種生態,也可以促進商業保險的發展。」
這是希圈為您推薦的文章,謝謝閱讀,歡迎轉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