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5.3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5.3 發表者:趙東奇(訪問人次:255)

第一節 氣

  下面我們講第一節,氣。

注意,這裡面的氣主要是講人體之氣,我們在講第一章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的時候,講氣的概念,那裡面重在講氣的哲學含義,同時也提到氣的醫學含義。中醫學的氣一元論,在論述生命問題的時候,是以生理之氣,以人體之氣為核心,建立自己的氣的系統。我們在這一節講這個氣是指人體之氣,在醫學領域裡面來講人體之氣。

一、氣的醫學含義

  第一、氣的醫學含義。這裡面複習一下我們前面講它的哲學含義:氣是構成世界的本原,是一種極細微運動著的物質,這我們在第一章已經講到的。那麼這個概念是一個抽象的物質概念,不是具體的物質概念。而人體之氣,就是醫學裡面,我們講的人體之氣,中醫學叫人氣,它是一個極細微的物質。我們這裡講的氣,是指生命的,注意這個字,最基本物質。氣、血、精、津液是生命的五大基本物質系統,其中,血、精、津液均是由氣化生而來的,因此說,氣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質。它在氣、血、精、津液的物質系統之中,是指這個氣,指物質系統的氣。那麼怎樣來定義這個氣呢?生命物質系統之氣,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這裡面,重在記住,請大家特殊注意這個「最」,通過這一個字,表達了在物質系統當中,氣和血、精、津液之間的關係。在理解氣的醫學含義的時候,大家要特別注意:第一、我們剛才定義它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也講到氣是物質系統當中最大的概念,這是第一點大家要特別注意的,以此來理解人體之氣的內涵。其二要特殊強調,我們在講氣一元論,從哲學到醫學論述氣的概念的時候,反覆強調中國傳統哲學,承認氣是一種細微的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同時又強調氣是不斷運動變化的,它是物質存在,又有功能含義。因此我們在第一章裡面定義氣的時候,闡述它的科學內涵的時候,反覆強調氣是物質和功能的統一。在這裡,同學們在學習人體之氣的時候,也必須把它當作一個物質與功能辯證統一的概念來理解,否則就會出現把它單純作為物質概念來理解,這就不符合中醫的思維方法,也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一定要記住堅持這樣一個觀點。至於說在中醫學裡說了那麼多氣,在不同語境情況下,它都有一個特殊的定義。比如,我們在前面講腎精、腎氣、腎陰、腎陽的關係的時候,氣前面加個腎,就定義為腎氣,是腎臟功能的高度概括,是表示腎臟功能的一個術語。假如說我們僅僅把氣理解為是物質概念,那麼我們講腎氣就會歸結腎氣就是腎的物質基礎。這一點希望大家要特別注意。

其二、講一講人體之氣的存在形式。人體之氣,一、處於集聚狀態,叫氣聚而成形,它就構成了人的形體。如臟腑、肢體、官竅等等,都是氣聚而成形者。氣是處於聚和散統一的狀態,也就是說有形無形的統一。這種物質在運動起來以後,那麼處於散而無形狀態,就是說瀰漫流動不息的狀態,就是散而無形狀態,它還可以表現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等,這些氣和臟腑、肢體、官竅相比較,表現為那個形,我們看得不是很清楚。這些氣它們表現出來那個狀態和臟腑、肢體,有形可見而言,相對比較而言,似乎可以稱它為無形,而人體感官可以見到形體,這個形體和這些氣比較而言,我們規定它是有形可見。它(氣)是無形可征,它僅僅是我們肉眼感官看不到而已,並非是這種物質是無形的。大家注意在這個條(件下),什麼條件下呢?判定其有形無形,用肉眼可以看到不可以看到這個條件規定氣的運動狀態。我們肉眼難以感到的,那麼我們就說它無形。這是人體之氣的存在形式。那麼人體之氣就是氣的聚和散不斷地發生轉換,不斷地運動,就是有形無形的統一構成了人的生命過程。

二、氣的生成

第二個問題,講氣的生成。其一、看氣的來源,物質來源。中醫學認為,氣的生成,一來源於先天的精氣,二來源於後天的精氣。我們在講肺主一身之氣的時候打出了個示意圖,那已經提到氣的生成,氣的來源。那麼,先天之氣、後天之氣,包括呼吸之清氣、水谷之精氣。後天水谷之氣、呼吸之氣和先天之氣結合起來,構成了人體之氣。這就是人體之氣在化生過程中,它們的物質來源。二、氣的生成過程。氣的生成過程是五臟系統綜合調節的結果,每一個臟腑都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在五臟當中與氣生成關係最密切的臟腑是肺、脾、胃、腎。我們從它的物質來源也可以推出這個結論來。看肺,肺主氣,司呼吸,它通過呼吸作用吸入自然界的清氣。胃主受納腐熟,脾主運化,脾胃能夠將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我們稱之為水谷之精氣。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和水谷之氣,我們稱之為後天之氣,這個氣在肺中或稱它們在胸中結合形成了宗氣,宗氣進一步化生,化生營氣和衛氣。而腎,腎藏先天之精氣,這個精氣,作為來說,是稟受於父母的精氣,這個先天之氣又稱之為元氣。這個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結合起來,相互化生,形成了人體之氣。用真氣這個概念來表達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所構成人體之氣。這裡面看出來氣的分類。人體之氣通稱為真氣。大家注意真氣這個概念在中醫學術史上有不同的解釋方法,現在規範的定義,注意現在中醫名詞術語規範的真氣是指全身之氣而言的。過去的教材,過去的文獻,過去的書,有的把真氣與元氣等值。注意這裡面這個真氣包括先後天之氣,人體之氣的統稱是真氣。在真氣裡面包括先天之氣、後天之氣。那麼具體從氣的形態看,包括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在我們中醫基礎理論裡面僅僅提到主要的這幾個氣。中醫的氣、氣血是一個最重要的學說,關於人體之氣還有許許多多的氣,就生理之氣的名稱有許許多多,我們這裡面選擇幾個主要的概要地給大家介紹一下。其二、講氣的生成過程。要求同學們既要知道它的物質來源,從它的物質來源可以推理出來氣在生成過程中各自(臟腑)的作用,尤其是掌握肺、脾、腎的作用。在氣的生成過程中掌握各自臟腑的作用,(一)堅持五臟綜合作用。(二)強調肺、脾、胃、腎的重要作用。(三)特殊強調脾胃在氣生成當中的重要作用。這種強調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中醫學強調養生保健,也就是攝生,以調理脾胃,從脾胃立論,調補後天重在調補脾胃,它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三、氣的生理功能

第三個問題,講氣的生理功能。就是人體之氣,最大的物質概念這個氣,它有哪些具體生理功能呢?一、具有推動作用。什麼叫做推動作用?氣的推動作用是指氣有激發和推動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什麼地方呢?看它的具體生理作用:(一)激發、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如果和前面的藏象學說聯繫起來,那麼這一條體現了腎的功能,就是氣這樣一個推動作用表現在腎上,其中之一就是激發、促進人的生長發育和生殖。(二)氣具有激發、推動臟腑、經絡生理活動的作用。人體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腑系統和以十二經脈為中心的經絡系統,這兩者合起來構成了人體結構學的理論,構成了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臟腑系統、經絡系統所以能夠發揮重要的生理作用,要靠一種動力,這種動力就是指氣的激發和推動作用。如果再說得具體一點,將來在後面我們還要進一步學習,在其他課程還要進一步學習,是指人體的陽氣的激發和推動作用。那麼為什麼不說陰氣呢?這又回到對陰氣和陽氣,陰和陽,中醫學一直在強調陽主陰從,強調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折壽而不彰,強調陽氣在人體的陰陽當中佔有特殊的地位。(三)氣具有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我們在講肺朝百脈提到過,肺通過肺氣的作用助心行血,講心與肺的關係又一次講到氣行則血行,氣與血相比較而言,我們規定氣為陽,血為陰。血靠陽氣的推動,它才能不斷地循行。強調氣對血的作用,通過氣的功能,體現出來氣能夠推動血液的運行。(四)推動津液的輸布和排泄,就是人體正常水液的代謝過程中要依賴氣的推動。怎樣理解它這樣一個功能呢?(1)人體內的正常的水液輸布、排泄過程中,代謝過程中,換句話說,人體內水液代謝的過程中,就五臟系統而言,需要靠五臟系統均處於正常的狀態;就經絡系統而言,經絡系統也必須保持正常狀態。那麼,臟腑系統、經絡系統要保持正常狀態,生命的最基本物質必須發揮充分的作用,才能保證臟腑經絡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完成水液代謝的調節。就這一意義講,是指氣對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激發和推動作用,從總體上講。從具體上來講,就是以肺、脾、腎為主的,參與調節水液代謝過程那些臟腑,它們的功能活動要賴氣的激發和推動,它才能維持正常的代謝過程,才能維持人體內外水液代謝的平衡。從這兩個方面來理解,氣具有推動津液的輸布和排泄的作用。

二、氣的溫煦作用。什麼叫做氣的溫煦作用?氣的溫煦作用是指氣對機體的溫暖、熏蒸作用,這個作用是通過陽氣而實現的,它的機制通過陽氣而實現的。這個陽氣說得具體一點,將來後面會講到,前面曾經提到一句,叫少火,就是多少的少,少火。人的正常生理性的陽氣稱之為少火,它和病理性的火相比較而言叫少火。它的具體生理作用:(一)維持體溫的恆定。我們前面講肺主宣發的時候曾經講到體溫的恆定。講肺主宣發提到一次,講皮毛還提到一次。這個體溫的恆定靠誰來實施的呢?靠衛氣來調節的。那麼氣對體溫的調節作用,我們這是從總體上講氣的作用,至於具體實施的是誰呢?是衛氣,通過衛氣來實現的。(二)維持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就是說人體臟腑系統、經絡系統要想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它必須由氣轉化為少火以後給予溫煦、熏蒸,它才能夠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否則,沒有這個少火,沒有陽氣的溫煦、熏蒸,是不能夠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的。(三)維持血液、津液等液態物質的正常循行。人體內的液態物質血液、津液等,需要陽氣的溫煦才能始終保持在正常的狀態下暢行無阻。由此這個理論,中醫有一句非常具體的名詞,叫血。就以血為例,血得熱則行,得寒則凝。得熱則行,就是需要這個熱,是指氣的溫煦作用,也就是少火陽氣的作用,它才能夠正常地循行;得寒則凝,也就是說,氣不能發揮正常的溫煦作用,就會出現血液循行障礙,發生凝滯,血行減慢,甚至於凝滯。

第三個作用,叫防禦作用。什麼叫做氣的防禦作用?是指氣衛護肌表,抗禦邪氣的作用。注意,這個定義,它的內涵有兩個要素:(一)護衛肌膚,或者護衛肌表。(二)抵禦外邪。把這個作用稱之為氣的防禦作用。護衛肌表、抵禦外邪都是通過氣,真氣當中的那個衛氣來實現的,主要是通過衛氣來實現的。我們在講腎藏精,精的最後一個生理功能,講的是抵禦外邪的作用,就是腎的精氣具有抗禦外邪的作用。這個氣不僅僅是衛氣,還包含著腎的作用,腎精的作用。但是講氣的時候,腎精從屬於氣,精由氣所化生而來。所以這裡面,著重從氣來講,護衛肌表,抵禦外邪。具體言之,就是通過衛氣來實現的。那麼這個作用還包括抗禦邪氣,包括它還能夠驅邪外出,具有這樣的作用。人之正氣與邪氣對,在這裡暫時理解為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集中起來表現人的生命能力,我們可以稱之為正氣。將來正氣的具體定義,後面我們再繼續講。在這裡面,就總體上,大意上理解人體正常生命能力的統稱定義它是正氣。正氣一部分功能不僅表現為抵禦外邪,而且還表現為驅邪外出。也就是說,當邪氣,致病因子侵襲到機體以後,人體內的正氣與之發生鬥爭,相互交爭,那麼相互交爭的結果決定得病不得病。鬥爭的結果仍然是人體之氣處於正常狀態,這個是沒病,叫做什麼?氣相得則和,就是氣生成、運行正常,用「和」這個字來表達它,人就是處於正常狀態。鬥爭的結果,氣的生成運行失常,它的運動狀態,升降出入失常,叫做不相得,意味著疾病,所以有一句著名的原理,氣不相得則病。用氣之和,相得不相得來定健康與疾病。和,相得,健康;不相得,病,就是疾病。這是從氣這個角度來說,如何來定義健康和疾病。不僅如此,疾病經過治療以後,人體的自然修復能力在恢復健康的過程中,也是氣在發揮作用。儘管在病後,治癒以後,機體的修復狀態,將來學習病機學的時候進一步強調,這個階段,疾病的後期,雖然邪氣基本已經驅除,但仍然存在著殘留的邪氣,仍然是靠正氣和邪氣之間的關係來調整,最後正氣,通過正氣的作用來達到機體真正恢復健康。從這三個方面論述氣的防禦作用。這裡面牽涉到一個邪正交爭這個概念,請同學們注意,邪正交爭是中醫發病學的基本原理,將來我們在發病學的時候再進一步講它們之間的關係。

第四、叫固攝作用。何謂氣的固攝作用?氣的固攝作用是指氣對血、津液、精等液態物質的固護、統攝,防止亡失的作用。固攝什麼呢?固攝液態物質,防止亡失,把這個作用叫做氣的固攝作用。氣固攝作用的具體表現:(一)固攝血液。我們前面講臟腑的時候講脾統血,至少想到脾氣統攝作用能防止血液溢出脈外,固攝血液。(二)固攝汗液、尿液、唾液、胃液等等。控制這些液體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人體的體液的亡失,保持正常狀態。(三)固攝精液,男性的精液疏泄適度,靠氣的固攝作用。我們回憶前面講的臟腑的生理功能,就應該想到氣固攝精液的作用是指哪些臟腑而言的。(四)固攝經、胎。經是指女性的月經,胎指女性胞宮的胎兒,固胎作用。對男性固攝精液,對女性固攝月經的經,固攝女性那個帶下的帶。固攝女性胞宮維持正常狀態,使胎兒能夠按照生命的發展過程,在胞宮裡面完成它的發育過程。(五)固攝臟腑經絡之氣。這是從總體來說,它對全身臟腑經絡之氣具有固攝作用,以維持人體的正常活動。具體表現為:(1)維持人體內臟位置的相對恆定。(2)保證人體內臟、臟腑經絡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這就是氣的固攝作用。

第五,叫氣的氣化作用。首先講氣(化)的含義,就是定義。請同學們注意,這裡定義是指在中醫學中,限定在中醫學中定義氣化的定義,因為氣化這個字,這個詞,這兩個字,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術語,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術語,它具有多種含義,我們在這裡講,是僅僅限定在中醫學中氣化的含義。在中醫學中,氣化的含義,我們講兩個義項,(一)是指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的變化。將來同學們學習《內經》時,講五運六氣的時候進一步再講;(二)泛指人體內氣的運行變化。如果說把自然界的氣稱作外氣的話,那麼人體之氣就稱之為內氣。氣化就是人體內之氣的運行變化,換而言之,是指人體之氣的運行變化。把人體之氣的運行變化通稱為氣化。那麼氣化,從生命物質而言,它包含了什麼內容呢?氣通過氣的運動,在氣的作用下即氣化作用下,就是通過它的運動,產生了氣化作用,發生了氣、精、血、津液之間的相互化生和轉化,就是物質系統之間的化生和轉化。在這個化生和轉化過程中,以功能狀態體現出來,以人體的生理功能狀態體現出來。因此,它包括了物質和功能、物質和物質、功能和功能之間的相互轉化。用現代語言說,氣化包括了體內物質的新陳代謝以及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如果結合現代科學來認識這個氣化,也包括了人體內外信息的變化。這是第一、講一講氣化的含義。要求同學們掌握兩個含義,這兩個義項。第二個義項,它揭示了人體內的氣、血、精、津液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相互化生和相互轉化,它體現了人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物質和物質之間的轉化。那麼氣是物質和功能的辯證統一、因此它也包括了物質與功能,功能與功能之間的轉化。用現代的語言講,它還包括能量的轉化過程。這個解釋,結合內涵,這不是《內經》的話,是經過歷代的醫家的研究,在現代的中醫基礎理論裡面,用這樣的語言來表述它們。在古書上就講氣化,就是氣的運動變化所發生的各種各樣的變化。這個氣化具體的作用呢?(一)表現為氣、血、精、津液等精微物質的化生和轉化過程。它具體作用,氣通過它的氣化作用實現由氣到血,到精,到津液,乃至於由津液、精、血向氣的轉化,實現它們之間的相互化生和轉化。(二)把它們抽象出來。氣聚而有形,散而無形,同歸於氣,把它們這個過程抽象出來,就表現為形與氣的相互化生和轉化。那麼生命的基本過程前面講過幾次,反覆強調人體就是一個不斷地進行著氣的升降出入,形與氣相互轉化的過程。換句話說,人體就是一個氣的不斷進行著升降出入,形與氣不斷地相互轉化的有機體。這從形和氣的關係,從氣的有形和無形的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論述了氣的氣化作用。第一項作用表現為具體的,第二項在具體的基礎上進一步來抽象歸結為形和氣之間的關係,從形氣的統一是中醫學的基本生命觀,形氣體現為形氣統一是中醫學的基本生命觀。換句話說,形與氣的統一、形與神的統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徵。就這個意義講,我們稱氣的氣化作用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如果氣不運動起來,不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不實現形與氣的相互轉化,生命就不存在了。就這個意義說,它是生命的基本特徵。

上述所講的氣的五個功能,需要同學們牢牢地記住,是我們講氣這一節的重點。其中難度較大的就是氣化作用。

四、氣的運動

  第四個問題,講氣的運動。我們講了氣的概念,氣的功能。講氣的運動,氣化是通過運動產生的各種各樣的變化。氣,氣化,它的運動我們規定它為氣機。那麼在中醫的氣學理論裡面,將中國的古代哲學概念引入到醫學。從哲學上講,氣機就是氣的運動,稱之為氣機。機有機樞,關鍵的意思。就是氣運動是氣的關鍵。引入到醫學裡面來,強調人體之氣的運動稱之為氣機,人體之氣的氣機。什麼叫氣機?氣的運動就是氣機。那麼人體之氣的運動形式是什麼呢?它是符合哲學上給我們提供的規律。中國古代哲學氣一元論講氣的運動形式是升降出入。說人與天地一起,說人的生命規律要符合、適應自然的規律。自然規律,自然之氣是升降出入,就決定了人體之氣的運動也必須是升降出入的。(一)運動的基本規律叫升降出入。當運動狀態是正常的,升降出入合和。(二)要求同學們掌握臟腑氣機運動的基本規律。前面我們講臟腑的生理功能的時候已經分別涉及到臟腑的氣機運動的規律,它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重要的實踐意義。第一點,就是臟與腑相比較而言,它們的氣機升降規律叫五臟宜升,六腑宜降。注意,在這裡,前提是就臟和腑而言,五臟宜升,六腑宜降。第二點,就五臟而言,注意,在五臟這個同一個邏輯層次上來認識每個臟運動的規律,說心肺在上焦,它的氣機運動的主要趨勢應該是降,就是說在上者宜降;說肝腎,大家注意了,我們前面講上、中、下三焦臟腑的劃分的時候,曾經重點強調,就臟腑而言肝在中焦,就氣化而言,肝分到下焦。注意,肝腎在下,這裡是就氣機升降,就氣化而言,把肝列入下焦,所以叫肝腎在下。那麼在下的肝腎,它的主要的氣機升降趨勢是應該往上去。上者下,下者升。脾胃居於中焦,脾升胃降,脾宜升則降,胃宜降則和,升降相因,什麼意思呢?處於升與降的動態平衡狀態,它才能夠發揮樞紐的作用,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這是第三個結論。我們在講肝肺的關係的時候,曾經提到左肝右肺,左右者,陰陽升降之道路也,把它轉換成氣機升降之道路也,最後一個結論那就是肝從左升,肺從右降。就是我們在講肝和肺的關係的時候,提到一個學說叫左肝右肺說,是從氣化而言的。左右者為氣機升降之道路,就五臟系統而言,一、二、三、四、把這四個結論綜合起來,就是五臟氣機升降運動的基本規律。把它們聯繫起來,作為一個整體,我們一一分析在上宜降,在下宜升,在中能升能降,左右,左升右降,它們是一個循環不已的過程。最後,同學們記住最後這十六個字。兩句話,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不斷地循環,這是一;第二、升中寓降,降中寓升,這就是體現了中醫學的辯證觀點。雖然某些臟器是升,但是是升和降的統一。那麼升中寓降,降中寓升,它們不是絕對的,升只升,降只降,而是升與降的統一、這樣又體現了中醫學的辯證思維。用邏輯學來說,形而上學的思維,用亞里士多德的思維方式,叫做非此即彼,就是不是升就是降,二者必居其一、不能兼得。可是用辯證思維呢,升與降不僅非此即彼,還可以亦此亦彼,就是升還可以有降,降還可以有升,兩者不能夠截然地分開。這就叫辯證法,這就叫中國的思維,這就叫中醫的思維。按照後面的十六個字,這兩個判斷,我們就可以從整體看五臟系統,臟腑系統之間升降出入的這個關係,氣機升降的形式,這一個是這一節裡面最難最難理解的。我們在前面講過臟腑生理特性的時候,曾經都涉及到這些內容,到此我們從氣的運動這個角度,把它們高度概括,抽象出來,得出來它們的基本規律,構成的原理,形成了臟腑氣機升降學說的基本觀點、核心內容。

  這節課到這裡,休息一會兒。

第33 講 氣:分類

現在上課,同學們。我們上一節講了氣的定義;講氣的生成、生理功能,重點是氣的生理功能;其次講了氣的運動,臟腑氣機運動的一般規律是我們上一節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五、氣的分類

  接下來我們講人體之氣的分類。我們在《中醫基礎理論》裡面,只講元氣、宗氣、營氣和衛氣,其他的氣暫時不講。同學們有興趣專門去閱讀中醫關於氣血理論一些專著,同學們可以進一步來擴大自己知識領域,來加深對氣的認識。按照本科生的教學大綱,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知識,這裡面我們只講授四個氣。

  在現行《中醫基礎理論》裡面,目前已經得到學術界的共識。一、氣分類的依據。大家注意聽,中醫人體之氣是怎麼分類呢?分類的標準是什麼呢?(一)主要組成部分;(二)主要生理功能:(三)主要分布部位。根據這三者對人體之氣進行大致的分類。請同學們注意,從邏輯學來說,分類學的要求,每次分類只能用一個標準,而我們上述講的用三個標準來對氣進行分類。所以氣的分類,我們講是大致的分類,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邏輯分類。

  人體之氣總稱真氣。真氣在現行的術語上又稱原氣,就是原來之氣的那個原氣,它倆是同義語,人體之氣的統稱。從先、後天分,可以分為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先天之氣,定名為元氣,元旦的那個元;而後天之氣,稱之為宗氣。這是元氣和宗氣它倆屬於同一範疇,在一個邏輯層次上。而真氣再進一步分,根據在脈中還在脈外分,相比較而言,那麼行於脈中就叫做營氣;行於脈外就叫衛氣。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統稱為真氣。這個真氣,具體的通過臟腑、經絡的功能體現出來,構成了臟腑之氣,運行於臟腑之中,稱之為臟腑之氣;在經絡之中稱為經絡之氣,目前學術界比較共識的就是這樣一種分類方法。在現行的教材當中也有不同的分類方法,請大家注意,採用不同的方法對人體之氣進行分類,就是每一個作者,他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可以出現不同的分類方法,並不是說中醫學對氣的分類是混亂的,不能這樣認識。這裡面涉及到這個真氣的定義,傳統文獻上,曾經把真氣、元氣和原氣,作為同義語來說的,這是一種方法;第二、把它定之為最大的一個概念,而元氣派生於真氣,此為不同的學說。我們在這裡,大家注意,真氣在人體氣學體系當中,它是一個最大的概念,而元氣和宗氣應該是真氣的下位概念,營氣和衛氣又是宗氣的下位概念。這個人體之氣的真氣,作為一種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質,體現出來生命的功能,它的生命功能是通過臟腑經絡而表現出來的。這個真氣通過臟腑經絡而表現出來,從而形成臟腑之氣和經絡之氣。大家注意,臟腑之氣、經絡之氣,我反覆強調講定義的時候,一定從物質和功能統一這個角度來理解,而中醫學重在強調功能。一提五臟之氣,既有物質基礎,更重要這個概念的內涵主要是指功能而言。為什麼強調這句話呢?我們舉個例子,心,你說心氣。你強調僅僅理解這個真氣是物質。那麼你就會追究心氣是什麼物質?你就會捨去心的功能狀態去考察這個心氣的物質基礎是什麼?這樣的思維方法是什麼呢?確切點是近代醫學的思維方法。我們就會單純去追求心的結構如何?心氣是物質,物質基礎形成心臟的結構,我們就會追求那個結構。這樣追求的結果,能夠解釋心主血脈。怎樣去解釋心主神明?這一點是中醫學的思維方法,一定牢牢記住了。在這裡面再強調一下,對物質和功能,把它倆放在同一個邏輯層次,我們規定物質為陰,功能為陽;就氣和血相比較而言,我們規定氣為陽,血為陰。就臟腑的功能狀態,可以劃分氣血陰陽,它們反映出來的物質基礎,通通可以稱為臟腑之氣,就是某一臟之氣。注意心的氣,假定氣是構成心的物質基礎,體現了功能和物質的統一、我們是(從)功能狀態來考察,定義這個心臟的。所以才出現了心主血脈、心主神明。那麼反映心臟生理功能,我們最少涉及到心氣、心血、心陰、心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樣定義心氣、心血、心陰、心陽?如果定義心氣為功能,心血為物質,那麼我們就會去追究心氣它的物質結構是如何?假設說心血也是物質,那麼我們就會追求血的結構。如何用這個結構來解釋中醫的心主神明?(這種方法)就違背了中醫的思維方法。出現這種情況,我想同學們在掌握、理解中醫學的某一個術語,它的內涵的時候,每次思考的時候,一定是在同一範疇內相比較而言,說它們含有什麼內涵。離開這個條件,違反了邏輯規律,用邏輯學來說,偷換概念,就會出現理解的歧義。我看現代學習中醫之所以發生各種各樣的歧義,關鍵在於邏輯學的基礎。怎麼來分析它們之間的關係?在什麼條件下來認識它?至少也會少出一點對於中醫概念使用的混亂性。在這裡面,因為講到氣和臟腑之氣、經絡之氣了,就涉及到功能和物質之間的關係。那麼表現臟腑經絡功能的各種各樣的概念,如何來把握它?在想到這些概念的時候,一定想到它後面是有物質基礎的,不是憑空的思維模型。但是中醫把握這些概念,著重是說明它的生理功能。

  按照這樣一個分類、這樣一個邏輯層次,我們首先講元氣。元氣,在這裡面講,又名原氣。我們也把它引入進來,元氣應該是統一在真氣(中)。為什麼又把它放在這裡面呢?從《難經》開始,這個原氣和這個元旦的元(氣),它倆是等值的,有這麼一說。我們現在記這個定義的時候,元氣,記下面這句話,是生命最基本、最本始,源於先天而根(源)於腎的氣。強調它:(一)源於先天;(二)根源於腎。這個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後面這個示意圖是講它的生理作用。前面講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氣?落實到臟腑上,根源於腎,屬於先天的範疇。它是最根本、最本始,就是從氣是生命的本原這個角度說的。元氣的定義,即後邊這句話。這個又名原氣,是指最早這個元氣,它倆是等值的。

  二、講生成與分布。(一)講生成。請同學們注意,我們在這裡面講人體之氣,從分類學說,元氣、宗氣、營氣和衛氣。記住一條,在生成上:(1)是在五臟共同參與生成的;(2)從剛才我們講的分類,講肺主一身之氣,這兩個示意圖可以知道了,主要是上焦的肺、中焦的脾胃、下焦的腎。至少說人體之氣的生成,任何一個氣,都是肺、脾(胃)、腎三臟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定義分類的時候,曾經提到主要組成部分。按照主要組成部分這個標準,這個元氣主要組成部分是什麼呢?是來源於腎中的精氣。那就是說,元氣的生成主要來源於先天,腎中的精氣,這裡面包含著肺的氣、脾胃的氣。作為後天來說,我們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就生成而言,它以先天的腎中的精氣為主而生成,又靠後天之氣的不斷地充養,才完成了氣的化生過程。就主要組成部分而言,是以腎中的精氣為主,其中也包括後天之氣(既包括肺之清氣,也包括水谷之氣)。那麼這裡,根據脾胃(為)後天之本的理論,所以強調後天對先天的作用,這裡面提到脾胃之氣。

  (二)下面講它的分布。它的分布,藏於腎(它本原於腎精),通過三焦而到達全身,循行於全身,這樣記就行了。元氣藏於腎,通過三焦而循行於全身。這就是它的分布,記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將來同學們在學習經絡的時候會進一步學習。讀《靈樞經》的關於營衛的循行,會進一步來理解元氣的循行方式。在這裡面只要求同學們掌握到這個程度,它分十二經循行和十四經循行。怎麼樣構成一個循環往複的循行路徑?後面同學們在學習《針灸學》的時候再進一步學習。

  主要生理功能。我們來定義它的時候,第二個內涵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那就是說具體表現為:一、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生命的構成源於父母媾精,父母之精。在生命形成之後,必須有父母之精才能形成生命,那麼才能促進生命的發育成熟,最後出生,開始了它的生命歷程。就這個意義講,元氣推動人體的生長發育,它根源於腎中之(精)氣。第二、論述它的動力作用。溫煦、激發、推動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我們前面說腎陰、腎陽為人體諸陰諸陽之本,命門為生命之本。在講述腎的生理功能的時候,強調腎的陰陽它們的功能,在生命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從元氣這個角度再一次講了,實際上講了腎陰、腎陽對於人體生理功能活動的作用,講了溫煦、激發、推動臟腑經絡生理功能。這個判斷仍然強調是陽的作用,中醫的學術思想應當強調陽的作用。

  第二、宗氣。宗氣又稱大氣。現行的術語裡面,規定宗氣又叫大氣,它的本名就叫宗氣。一、定義什麼叫做宗氣?是積於胸中,由自然之清氣和水谷之精氣而化生的氣,從它的物質組成來定義。由肺吸入的自然之氣和由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氣相結合而化生之氣,謂之宗氣。它積於胸中,又名大氣。

  二、講它的生成和分布。(一)同樣道理,宗氣的生成,也是在肺、脾、腎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由肺之氣(清氣)、脾胃的水谷之氣和腎的元氣三者化合而成的,但是它以脾肺之氣為主。注意以脾肺之氣為主,以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和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氣,兩者結合起來,積於胸中形成的氣,就是分布在胸中的那個氣,就是宗氣。大家注意,再次強調是指宗氣的生成,它是以脾肺之精氣為主,記住這兩個字,「為主」,不能理解為自然界的清氣、水谷之氣相加,就是宗氣。

  (二)它的分布。學習宗氣的分布較元氣的分布稍微難一點。(1)積於胸中,它最後分布在胸中。(2)它不僅僅積於胸中,它要循行,貫注心脈,進入心的經脈,由心肺運行到全身,其上者(往上走,往上循行),出肺循喉嚨走息道;又說貫心肺(向上貫心肺),與人的呼吸循環有關、氣血運行有關;向下走,宗氣,蓄于丹田,積于丹田(臍下三分有個丹田穴,將來同學們學經穴的時候再講),注入氣街(就是在腹股溝這個部位),沿著下肢內側下行於足。它往上從肺出來,可以走喉嚨和呼吸道(息道),向下通過臍下,沿著經脈進入腹股溝有個氣街穴,沿著下肢內側下行於足,這就是宗氣的分布。

  三、主要生理功能。正因為它是這樣的分布,在分布過程中行使它的生理功能:(1)走息道而行呼吸。就是它和呼吸有關,宗氣與呼吸有關。跑得太厲害了,就會上氣不接下氣的,老上不來氣,所以叫大氣不足,胸中大氣下泄。(2)貫心脈而行氣血。它進入心脈,執行助心行血的作用。我們前面講肺朝百脈的時候提到過宗氣,就是貫心脈而行氣血。(3)宗氣和人的視、聽、言、動的功能也有密切關係。動,感覺功能。和運動、語言、視聽都有關係,就是說它能夠保證視、聽、言、動的功能正常。這個功能,《內經》講宗氣的時候並沒有明確地表示出來,同學們將來可以看明清的醫家周學海《讀醫隨筆》,讀這本書,它里(面)提到宗氣的功能,視、聽、言、動與宗氣有關。

  第三、營氣。一、概念。定義營氣和衛氣,把兩者放在一起,就根據營氣的分布來定義它,營氣和衛氣它們倆相比較而言。什麼是營氣呢?行於脈中,具有營養作用的氣,謂之營氣。從它的作用、分布,主要是從它的分布來定義的。

  二、生成和分布。營氣是怎麼生成的呢?它是在宗氣的基礎上化生而來的,宗氣的一部分。因此它的生成和宗氣是一樣的,一個是水谷之精氣;一個是自然的清氣,(二者)相結合而成。

  分布,記住它分布於脈中,行於脈內,沿著經脈之內,在全身循環往複的循行,周而復始,如環無端,掌握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在示意圖裡面、教科書裡面提到,營氣在體內的循行有兩種循行路線,構成了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循行路線。(一)是沿著十二經來循行,叫十二經循行說;(二)沿著任脈和督脈來循行。最終把兩者聯繫起來,構成了營氣在體內的十四經循環路徑。在這裡不要求同學們掌握具體十二經怎麼循行、任督怎麼循行的?教科書裡面以小號字給大家提供了資料作為參考,留作將來學習《針灸學》的時候再進一步去學習。這裡面重點掌握行於脈內,沿著人體的經脈循行於全身,就可以了。

  三、主要生理功能。它的主要生理功能:(1)營氣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來在講血的生成的時候再進一步給大家講,「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就是營氣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就這個意義講,營氣是化生血液的成分。(2)營氣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它源於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和水谷之精氣,因此,它在人體發揮著營養作用,隨著人體的經脈運行到全身,發揮著營養作用。記住兩條八個字,「化生血液,營養全身」。

  第四、講衛氣。一、概念。衛氣,它的定義方法同營氣是一樣的。主要是從它們的分布,兩者相比較而言來定義的,同時又把它的作用體現出來。定義它內涵的時候,,以分布為主,其次涉及到它的作用。那就是說,所謂衛氣是指行於脈中的具有護衛作用的氣。衛氣在中醫學裡面又稱「衛陽」。為什麼呢?衛氣和營氣相比較而言,我們規定衛氣屬陽,營氣屬陰。所以衛氣又稱「衛陽」。

  二、衛氣的生成與分布。(一)生成。它和營氣生成的機制相同,同是由脾胃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化生而來。水谷精氣和自然界清氣化生之後,同樣來源於這兩者,但是由於性質的不同,分為營氣和衛氣。衛氣是這兩者化生以後,其中具有慓疾滑利作用(指流動速度非常快,叫慓疾滑利作用,慓疾性狀的),這個氣規定它為衛氣。而前面講過的營氣是指那個其中和慓疾相對的精粹部分,就是非常精微的部分。這是定義。所謂慓疾,或者叫慓疾滑利,是指它活動力強,流動迅速,因此中醫學又稱衛氣。不僅稱為衛陽,又稱它為「水谷之悍氣」。與之相對,營氣稱之為水谷之精氣。注意,這裡面講了水谷的悍氣和水谷的精氣,營氣的水谷之精氣,是指由呼吸之氣和水谷之氣化生而來以後那個精粹部分。這裡指最精細的部分,不像衛氣那樣具有慓疾滑利的屬性。就屬性而言,兩者相比較,這樣規定的。

  (二)分布。它與營氣相對,營氣行於肺中,衛氣就行於脈外,所以叫做與營氣相偕,就是衛氣與營氣結伴而行,兩者並排走,以脈為界限。脈外為衛氣,脈內為營氣。衛氣行於脈外,營氣行於脈內。在這裡面,再給同學們補充一句,關於營衛循行這兩者,最傳統的解釋叫「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這是一;「衛為陽,營為陰」;「陰在內,陽在外」,就這個意義限定「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在中醫歷代文獻裡頭,還有一說,「脈外未必無營,脈內未必無衛」。把它翻譯過來啥意思呢?脈外有營氣,脈內也有衛氣。體現了中醫學的辯證觀點;體現了陰陽既對立又互根。所以講到這裡,同學們注意,相比較而言,行於脈內,謂之營氣;行於脈外,謂之衛氣。不要忘記了最後這句話。在《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裡面,僅僅要求同學們掌握「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僅此而已。剛才補充的,留待同學們今後進一步去學習、去理解。

  這個衛氣的循行也很複雜,都留到將來同學們學習《經絡學》的時候去進一步學習。中醫學提出來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晝夜圍繞人身經脈循環一圈。循環多少圈呢?「晝行於陽二十五,夜行於陰二十五」。晝夜五十度,循環五十圈。這個將來同學們在閱讀《靈樞經》的時候、講授《內經》的時候才進一步學習,這裡不要求同學們掌握,知道就可以了。教科書裡面給同學一個衛氣循行示意圖,僅供同學們參考,理解前面那句話,「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剛才又講了,「晝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就(是)說白天圍繞人身循環二十五周,夜間圍繞人體的經脈循環二十五周,所以「晝行於陽二十五,夜行於陰二十五」,二十五加二十五,五十周一大會,循環五十圈。從運行的速度、運行的周期、運行的節律,來說明衛氣的循行。教科書裡面還給一個營氣的循行示意圖,用這個示意圖,來幫助理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僅此而已。

  三、主要的生理功能。衛氣的功能要比營氣的功能複雜一點。(一)有溫養作用。所謂溫養作用,衛氣、衛陽,衛屬陽,所以又稱衛陽,對人體有溫煦作用。我們前面講過氣的防禦作用,提到衛氣抵禦外邪,調節體溫,所以叫溫煦作用。溫煦什麼?既溫煦人體的內臟,也溫煦人體的肌膚腠理,就是給人體提供少火,提供陽氣。(二)具有調節作用。衛氣,調節什麼?(1)調節汗液代謝。我們在講肺主宣發肅降、肺主皮毛的時候講到,肺通過宣發肅降,調節水液代謝,輸送津液到達皮膚,經過皮膚的代謝以後,形成最終產物,以汗的形式(排出體外)。皮毛、汗孔的作用是受衛氣的調節的,是肺通過宣發衛氣到達皮膚來調節汗孔的開闔,來調節體內外水液代謝的平衡。(2)調節體溫。汗孔,通過汗調節水液代謝,通過這個來調節人的體溫的恆定、體內外陰陽的平衡,所以說衛氣有調節體溫的作用。(3)調節作用還表現為衛氣具有調節呼吸的作用。肺通過宣發衛氣到達皮膚,來調節汗孔,又稱之氣門,調節氣門的開與閉,從而達到調節呼吸的作用。(三)防禦作用。衛氣到達皮膚,使皮膚行使人體屏障的作用。就這樣一個意義講,衛氣具有防禦作用,能夠防止外邪侵入人體。

  到此為止,我們將人體之氣,從生命物質系統而言,講授了人體之氣的概念,人體之氣的分類,人體之氣的生成、分布和主要生理功能。理解這一節:第一、同學們需要複習第一章,其中第一章的第一節,氣一元論,再一次複習氣的概念、氣機的概念、氣化的概念。從哲學層次上,氣為何物?什麼叫氣機?什麼叫氣化?在此基礎上來理解中醫學建立自己的氣學體系。怎樣將哲學的概念引入到醫學?論述人的生命問題、論述醫學的基本問題,形成了以生理之氣為核心的氣學體系。在這個基礎上來學習這一節,掌握作為中醫學人體之氣,換句話說,作為醫學意義的氣,主要是指什麼而言的?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它在人的生命物質系統中,氣、血、精、津液居首,是最根本的。血、精、津液,都由氣化生而來,這是建立這樣一個概念。在此基礎上,突出的理解,根據哲學氣的這個概念,是結構和功能、物質和功能相統一這樣一個思想,來理解人體之氣是物質和功能的辯證統一、而重在從功能入手來考察它。將來考慮人體臟腑之氣不能僅僅理解為具體的物質形態,這個思想和藏象學說的思維方法是完全一致的。這是這一節最難,也是最重要一個概念。在此基礎上,掌握中醫學氣的分類,從歷史到現在,不同的學者應用不同的標準對人體之氣進行劃分,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我們這門課程採用的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這種分類方法,以主要組成部分、主要生理功能和主要分布部位,把這三個要素結合起來,對人體之氣做大致的劃分,分為人體之氣,統稱為真氣。按照先、後天分,分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先天之氣指源於腎中的氣,我們規定它為元氣;後天之氣源於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和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氣。我們定義它,兩者結合以後,積於胸中,定義為宗氣。元氣和宗氣處於同一邏輯範疇。宗氣再進行一次劃分,根據宗氣循行於脈中和循行於脈外,規定為營氣和衛氣。「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我們在人體之氣裡面,在《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僅僅為同學們從氣的分類,提供上述元氣、宗氣、營氣和衛氣。關於元氣、宗氣、營氣和衛氣,它的生成一定是建立在每個氣的生成,一是肺、脾、腎三臟之氣綜合作用的結果,人說物質來源,那麼來源於肺、脾、腎三臟之精氣,其中以何者為主來定義,它是哪的氣?怎麼生成的?元氣主要根源於腎中的精氣;宗氣主要來源於呼吸之氣和水谷之氣;同理,營氣和衛氣,也主要來源於脾胃的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那麼這個物質來源,根據它的性狀不同,是慓疾滑利的性狀呢?還是精粹的性狀呢?從生成來看,具有精氣屬性的那個氣,規定它為營氣;具有慓疾屬性的氣,規定它為衛氣。這幾個氣的循行僅要同學們了解,元氣源於命門,根源於腎,通過三焦而到達全身;宗氣向上走息道,通過肺、喉嚨,與呼吸和循環有關;向下,從臍向下,從丹田到氣街,沿著下肢的內側,止行於足;而營氣和衛氣,相偕而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圍繞人的經脈晝夜循環,循環不已,作個一般了解就可以。關於功能,重點從總體上來掌握氣的功能。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的功能,作為熟悉就可以。雖然我們目的、要求提出要掌握、記住,就它們掌握的程度而言,把總的生理功能作為第一要務掌握,把它們作為次於它的要求來掌握,這樣就可以了。這就是這一節反覆強調它的概念,是最難學習的。正確理解它的概念,這樣會真正地理解人體之氣它的內涵。今天的課就到這裡。

推薦閱讀:

中醫確有專長考試都考些什麼題?
老確有專長考試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1.1
中西文化差異之六 :救救中醫
中醫基礎理論.第十二單元理氣劑

TAG:中醫 | 理論 | 中醫基礎理論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