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庭教育中耐性、反省與信任的缺失 - 親子閱讀心得體會 - 給寶寶起個好名字-★兒童成...
07-07
這是一篇《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因為我也在看,是從京東商城買的,有此貼為證:http://www.hongxiabu.info/thread-28-1-2.html。早就想寫一篇讀後感,無奈水平有限,看了這篇署名采寧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只嘆:真的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想必此人必是搞文字工作的,但是又有理科生嚴密的思維。看過作者其他的幾篇文章,相見恨晚。當時就有加為好友的衝動,最後卻是放棄了,因為不是一個層次,認識了又怎樣?!,作者的文采,璀璨四射,都讓我沒有繼續把論壇繼續下去的勇氣,但是還好,我又繼續了.因為論壇標題限制字數。完整的標題是----現代家庭教育中耐性、反省與信任的缺失——讀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感。為了表示對作者的尊重,我把作者推薦的圖書部分也一同轉帖了~~~~~~~~~~~~~~~~~~~~~~~~~~~~~~~~~~~~~~~~~~~~~~~~~~~~~~~~~~~~~~1、對此書的整體評價又是周末兩天時間,掐著空,把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看完了。由衷的感慨,終於看到一本我想看的有關教育方面的書籍了。講得是那樣的實在、那樣的切實可行、那樣的細膩、那麼讓人感覺溫暖,但又那麼富有理性,那麼富有哲學思維、那麼大膽的對現實教育提出批判。裡面所講的很多問題都是 我目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想到的以及將來可能遇到的 但又不知如何解決的問題。看了這本書,也讓我對之前看的很多書、很多理念有了一種貫通和融合。但話又說回來了,書很好、理念也很好、說的也很到位,看似不難,但做起來卻又是何其的難,因為她要求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做父母的。試問 一個生活了二三十年早已形成固定的人生觀、思維觀的人,如何能夠輕易的改變早已定型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模式?!最主要的是,讓自己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這是一個多麼艱難的過程啊。事實上,有哪一個父母真的從心底里願意承認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呢?有哪一個父母真的願意時時刻刻都關照自己的內心、自己的思維,控制自己的脾氣呢?即便是願意,但真正做到,也是需要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誰都有 有情緒的時候,有幾個父母能在自己有情緒的時候,還能那麼耐心煩的對待孩子呢?但事實上,孩子心靈的成長卻離不開一個有耐心煩、不發脾氣、理解孩子的父母。向很多朋友推薦這本書的時候,才發現,有很多人看過了。但是,更多聽到話是「寫的確實不錯,但是到自己身上就很難做到了,因為,總是板不住和孩子嘮叨,對孩子發脾氣,甚至有時動手打孩子」。確實,說的是事實,我也板不住,我也還是經常發脾氣,偶爾也打孩子,但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已經有了改變的意識和願望?這種想改變的願望的程度又有多大?確實,讓一個人看完書就立刻改變,那是不可能的,但若能夠學著去改變並不斷的提醒自己、剋制自己卻是每一個願意這樣做的人都能做到的。2、書適合哪些人看 剛拿到這本書時,是同事買的,看完推薦給我看,我看到20多頁時,發現太好了,就自己在噹噹網上又買了一本,後來又推薦周圍的四個朋友買了,現在又打算再買兩本送給親戚。拿到這本書時,碰巧有幾個同事看到了,她們一看題目都說「我們看是來不及了,孩子已經上小學了,性格早就已經形成了。」由於沒看到書的內容,我也以為是這樣,所以就沒推薦給她們看。等看完全書的內容之後,才發現,我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書裡邊的內容及所闡述的教育方法以及所列舉的實例從1歲一直到初中全部都有,所以,我說,她是適合孩子從未出生到已經讀中學的所有父母們必看的書籍。當然,不同的人看完會有不同的感覺。我說好,只代表我自己的觀點。我喜歡它,是因為我想看到關於教育方面更多理性的講解和感性的實例,但是有很多人是不喜歡理性的東西的,也有些人是帶著自己的教育理念去吸收和評判她人的教育理念的。所以,同一本書,不同的人看完會給予不同的評價,我只希望我的推薦沒給別人帶來失望而已,至於說到底有多好,評判只在自己的心中。3、書中內容簡介書中從一開篇的『孩子打針問題』說起,正中每一個父母的下懷,因為這是每一個父母都必然面對的問題。接著又談到了有關性教育方面的問題;孩子說謊的問題;幼小的心靈該如何呵護和引導的問題;如何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問題;如何從幼兒就開始正確閱讀的問題;如何將抽象的數學融入幼兒生活的問題;如何理解幼兒多動症問題;幼兒不吃飯該怎麼辦的問題;怎樣幫助孩子養成一個不怕吵的入睡環境、學習環境。還有現在家長和學生們普遍遇到的既反感但又不知如何面對和解決的暴力作業、懲罰作業問題;『老師就一定是對的嗎?老師就是權威嗎?』的問題;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 父母該怎麼辦的問題;佔據了家長所有業餘時間的陪孩子寫作業的問題;家長對100分的不斷提醒與期盼所導致的孩子心理上的恐懼問題;關於刺激學習而採取的各種形式的物質鼓勵問題;總是把學習與刻苦連起來理解的大人式的先入為主的問題;如何將「家長會」上所獲得的信息正確的反饋給孩子;如何解決讓家長和孩子都發愁的『寫作文』問題;如何從小培養正確、豐富的課外閱讀問題;如何恰當引導孩子看電視、玩遊戲的問題;總之,書中所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每一個父母所關心和面對但又不知如何解決的問題,每一個問題都具有典型性。每一個問題的解說 都非常理性但又讓你感到感性的溫暖。正因為作者首先是一個媽媽,然後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位作家,所以她所探討和思考的問題才是我們每一個做父母的都關心的問題,因為她就是從自己的女兒身上發現了這些問題,她就是一個母親想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所以她運用了她的知識、她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她融入了她的心、一顆母親的心,所以,整本書讀起來才讓人感覺親切,才讓人感覺真實,才讓人感覺切實可行。書的名字雖然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但正如推薦序中所說的那樣,本書並無意將『媽媽』和『老師』之間做對比,這樣的書名只是為了更加強調媽媽的重要性。換個立場說,如果作者尹建莉是一名老師,如果每個孩子在其一生中遇到的都是尹建莉這樣的老師,那麼書名就可以改為「好老師勝過好媽媽」了。(*^__^*) 哈哈…… 開個玩笑,不過意思確實如此。所以,朋友們看了書名,不要過於較真比較『媽媽』和『老師』的重要性。對孩子來說,媽媽和老師都很重要,她們對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引導是孩子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來源。對於家長來說,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能多遇上幾個像尹建莉這樣的老師呢,那對孩子來說,將是何其幸福啊!4、理性的反思4.1 教育要有心而無痕看到序言中「教育要有心而無痕」這句話的時候,我有一份深深的感動。「有心」「無痕」,這是一個多麼艱難的過程啊,沒有一份深刻的愛融入到裡邊又怎麼可能做得到呢?沒有一個良好的性格、一個能控制自己脾氣的超乎常人的耐力又怎麼可能做得到呢?沒有一顆時時對生活觀察、感悟、反省、充滿激情的心又怎麼可能做得到呢?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一個廣泛而深刻的視角又怎麼可能做得到呢?有多少父母在「有心有痕」中教育著自己的孩子,又有多少父母採取西方式的「放任自流」中教育著自己的孩子。不是父母們不想做到「有心而無痕」,而是父母本身的文化底蘊、本身的能力、本身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模式影響了他們的教育方式。真要做到教育「有心而無痕」,首先要改變的就是父母本身。4.2 每一個嬰兒都是來到人間的天使,大自然已經寫好了他的生長密碼正如周國平在《寶貝,寶貝》中所說「每一個嬰兒都是來到人間的天使,在天使的小身體里,大自然已經寫好了生長的密碼,規定好了人的每一種基本能力的生長的時間和次序。聰明的大自然做了最主要的工作,父母的聰明只在於當好大自然的助手,本能自己在生長,我們只須細心觀察和用心配合就可以了」。在《孩子來自天堂》一書中也說「孩子來自天堂,他們自身已經擁有了成長所需的東西,作為父母的工作,僅僅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給予支持」。在《透析童年》里有「一個人的生命成長有他自己的規律,只有走在正常的軌跡上,他才能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在《與神對話》中也有相同的理念「……我們是幫助孩子『憶』起的過程」。在孫瑞雪的《捕捉兒童敏感期》和《完整的成長----兒童生命的自我創造》中更是把這種理念表達得淋漓盡致,並通過大量的實例把孩子自然成長的過程探索得更加清晰和深入。隨著自己孩子的成長和印證,我也越來越相信這一點,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習更多、了解得更多、改變自己更多,以便去探索該如何當好大自然的助手。一個嬰兒從出生到學會利用自己的手腳、到會翻身、會坐、會爬、會走路、會說話,所有這些過程,是不需要大人來教的,是成長到一定階段自然而然就會出現的。嬰兒時期如此,幼兒時期、童年時期、青年時期也都是如此,只是太多的父母只認同嬰兒時期自身的成長,而沒有意識到其他時期自身的成長,因此便開始了「拔苗助長」式的教育,開始將成人世界裡自認為正確的各項規則和想法強加到孩童的世界裡,因而扭曲、打壓、抑制、誤導了兒童自然生長出來的諸多天性和能力,致使兒童表現出了諸多另大人們不滿意的『不聽話、反抗、氣人、倔強』等種種在大人眼裡看來是不好的行為和性格,殊不知,這些性格的形成完全是我們錯誤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結果。我們從沒有認真的去思考過兒童的心智成長過程,從沒有換位思考的將孩子的情緒放到自己的身上從頭到尾去體驗一次,從沒有把孩子當做是和我們大人平等的個體來與她交往,從沒有強烈的想知道並真正去挖掘孩童世界裡的思維模式。我們總是在不知不覺的無意識狀態中把諸多的不信任加註到了孩子的身上。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不自覺的行為和心理去掉,用足夠的愛心、耐性去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思考如何引導和激發孩子的天性,如何提供一個恰當的環境去發展孩子的天性,如何不用錯誤的方式打壓、歪曲、誤導孩子的天性上,相信我們的孩子就能真正的健康成長起來,我們的教育也才能夠真正走上正軌。4.3 我們的教育方式都是建立在無意識的不信任和擔憂的基礎上的看到這個小標題,可能很多人會非常吃驚,這怎麼可能呢?我怎麼會不信任我自己的孩子呢?說實在的,發現這個道理,也讓我哭笑不得,而實際上,這樣的行為確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自覺的重複上演著。我也是在看了很多書之後,在與女兒交往的過程中,細心觀察和反思,才發現了這個問題的。舉幾個簡單的小例子:例1:媽媽書里放著四個書籤,恬恬看到拿去玩了,媽媽不放心,跟著她的屁股後面,她正玩著時,媽媽提醒了一句「好好玩,別給媽媽折了啊」,話音剛落,只見在她手裡的書籤很快就變成了90度。例2:恬恬和媽媽去外邊玩,房廳里放著她的滑板車和自行車,臨走前,她說「我帶滑板車出去玩」,媽媽說「好」(自行車太沉,我就怕她要求帶自行車),這時,爸爸從房間里走出來說「咱就帶滑板車出去玩,啊,別帶自行車了」,小傢伙聽到這話後,立即說到「我帶自行車出去玩」。例3:同事6個月大的小孩,每天躺在小床里,總是不斷的用腳踢著周圍一切能夠得到的東西,從而去認識她自己的腳丫,感知腳的功能,感知周圍的事物。可是,同事怕孩子把腳踢破了,所以常常把周圍所有的物品全部拿開,讓孩子什麼都踢不到。孩子剛剛學會翻身時,很興奮,很奇妙,於是不斷的練習,可是每次練習,都會導致剛剛喝下去的奶因翻身擠壓而吐出來,無奈,同事只好經常把孩子抱在懷裡,盡量不讓孩子翻身。例4:就是書中所舉的孩子關於自我測驗的事。孩子錯過了其中考試,媽媽就把各科捲紙拿到家中,想讓孩子像正式的考試那樣,掐著時間,閉卷答。媽媽把孩子安排到屋裡,臨出門之前想提醒孩子不要作弊,到時間就停止答卷,突然轉念一想還是信任孩子一次吧。結果,這位媽媽沒有給孩子提醒,並在旁邊不打攪的觀察孩子,發現孩子就是到時間停止答卷,並且整個過程中都沒有翻書看的意識。可見,原本孩子心中就沒有作弊的想法,甚至都不知道什麼叫作弊,如果大人一提醒反倒讓孩子有了這樣的想法。當我們認真去觀察的時候,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很多這樣的實例,我們的不信任是建立在無意識的不自覺的基礎上的,而非有意的。因此,如果我們意識到了,我們就應該有意識的避免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不斷的上演,在提醒的話即將出口之前,我們不妨先考慮一下,我們到底該不該說,到底該不該提醒?我們是否應該給孩子更多的信任?4.4 面對孩子氣人、不聽話的時候,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每個孩子的問題都是千差萬別的,我們不可能針對每一個問題,都能找到合適的辦法去解決。但唯有一種方式卻可以解決絕大部分的問題,那就是父母的不斷反省。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不能把心思都放到怎麼解決問題上,而是思考我現在採取的方法為什麼沒有把問題解決,到底是哪裡出現了錯誤,如果認識到了,就修正這個錯誤。等這個錯誤修正了,仍然不能解決問題,再找原因,再修正,直到把所有錯誤的原因都找出來,都修正了,那麼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真正找到了。聽起來辦法很簡單,但是同樣,做起來很難,因為這需要父母的不斷反省、不斷糾錯。試問有幾個父母願意這樣做呢?即便願意,又有幾個能夠真正做到呢?4.5 做一個合格的父母最簡單、但也是最難的方法可能很多人會說,我們當初沒人看、沒人管的,不也照樣長大了,照樣活的很好、過的很好嗎。什麼教育理念不理念的,我覺得我自己的教育就做得挺好的。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現在,對於這種想法,我只想說:沒有人逼迫你去改變你自己的教育理念,沒有人逼迫你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方法,一切全在於自願。當你願意改變自己、願意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時,你就可以多去看看這方面的書籍,吸收不吸收也全在於個人自己的想法。但我要強調的是:孩子健康的成長 離不開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離不開一個有耐心、有好脾氣、並不斷追求完善自己的父母,離不開父母的信任、鼓勵和恰當的引導。只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能控制自己的脾氣,能更多的站到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問題,能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或許我們不必到處去尋找正確的教育方法,這些方法就已經不知不覺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你如何看待《早上老公把女兒打進醫院,骨折!》這篇文章?
※中國有哪些名人是「書二代」?
※[轉載]林美娟: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多說了幾句
※曾仕強家庭教育講座視頻共24集
TAG:閱讀 | 教育 | 家庭教育 | 兒童 | 親子閱讀 | 家庭 | 親子 | 名字 | 寶寶 | 心得體會 | 信任 | 現代 | 心得 | 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