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香江雅集》特展

東方明珠香港歷來是亞洲藝術品、古玩交易、收藏的重鎮,劉鑾雄、張宗憲、翟建民等等都是那些叱吒古玩市場的耳熟能詳的香港同業翹楚。出於對中國古典傢具的摯愛,更加膜拜香港的古典傢具收藏巨擘,例如斥巨資購藏王世襄先生多年積累的明清古傢具,進而又全部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從而構成上博「中國明清傢具館」主體陳列的庄貴侖先生,受王世襄先生影響、提點而成長起來的「黃花梨女皇」伍嘉恩女士。這個前賢當中更有收藏、保護、搶救、推廣中國傳統古玩藝術品的徐展堂先生,乃德藝雙馨的老前輩,他們都是收藏愛好者心目中的典範和楷模。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之所以能夠取得世界收藏中心之一,恐怕與收藏群體和收藏組織密不可分,在眾多雅集當中,最為收藏界所熟知的,恐怕非「敏求精舍」莫屬。「敏求精舍」成立於1960年,由當年雅好古物鑒藏的「北山堂」利榮森、「暫得樓」胡惠春、「上博」首任館長徐森玉公子、受鄭振鐸委託在香港搶救流散國寶文物的銀行家徐伯郊等近十位大鑒藏家自發組織。永久名譽會長為著名銀行家、上海銀行創始人,同時也是外國金銀幣收藏家的陳光甫,首任及前八任會長是揚州江都籍著名銀行家、中南銀行總經理胡筆江先生之子胡惠春。對於其組織命名,據說是出自於《論語》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作為香港著名的收藏家組織,「敏求精舍」入會資格標準極嚴;不僅需要有相當規模人所公認的珍藏,更注重藏德雙馨和藏家個人素質,且入會採取一票否決制,由此可見其門檻之高非等閑之輩敢於涉足,這也許正是它區別於香港另一個以古董經營者居多的民間團體「求知雅集」的原因。而但凡正式會員則個個都是身價、收藏雙贏且業績斐然的各界精英與社會賢達。到上世紀90年代,敏求精舍的香港會員達44人,海外會員13人,名譽會員8人。2005年敏求精舍四十周年時,有香港會員36人,海外會員9人,名譽會員22人。 敏求精舍中的重要個人收藏,有精舍首屆主席胡仁牧的清代官窯單色釉器收藏、葉義醫生的竹刻犀角雕收藏、羅桂祥的宜興陶瓷茶具收藏、葉承耀的明清傢具收藏、九如堂李大鳴的高古瓷收藏、天民樓葛士翹父子的明清官窯瓷器收藏、徐展堂的歷代瓷器收藏等。

不難看出,這些大藏家能夠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必定少不了雄厚的財力支持、暢通的收藏渠道和健康的營銷環境。但是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個人的品格、審美的情趣、藝術的修養對於藏家來說更為重要。個人的收藏理念、審美境界、體系建構是決定自身收藏品味和收藏等級的重要支撐。這一點對於剛剛興起古玩藝術品收藏的大陸藏家來說顯得格外重要,像明清瓷器、古董傢具這樣的大類收藏類型,在二三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基本完成了自身的等級劃分、審美標準、收藏價值等體系的建構。而對於過去曾是偏門小眾的雜項類古玩類別,由於其發展較晚、受眾群體較小,至今還沒有系統全面的理論體系建構。其中的收藏家和愛好者也沒有建立起獨立的收藏理念和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這或許是在未來幾年當中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敏求精舍」所有的活動都限定在會員之間,基本實行封閉式的交流環境,甚至連女性都不允許進入,這種近似於刻板的規定反而造就了它的理性與嚴謹。這樣的形態似乎也有一些個人治學的靜思、冥想室一樣的意味,更有些「閉門造車」的特徵。對於「閉門造車」的斷章取義,讓我們長久以來都把這個成語當做和「故步自封」一樣的貶義詞使用,其實在「閉門造成」之後還有「出門合轍」一句,正所謂二者之間取法相同。如果沒有相對封閉的研究討論交流的空間,怎能做到心無旁騖、篤定執著的精神追求,如何能夠成為首屈一指、開華人收藏之先風的群體。茶、茶器、紫砂亦如此,哪怕是再小的門類都應該建立自己獨立的收藏、價值、審美體系,而這一切的建立也恰恰需要一個專業的群體來完成。

2017年正值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由香港華人收藏家學會集結了當地近30個知名收藏家或團體的收藏精品,於初秋時節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辦了「香江雅集——紀念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特展」。這又是古玩藝術品愛好者的一次視覺盛宴,由於本號專註於中國傳統茶具,特將本次展覽中的茶具和傢具部分呈現出來,以嗜同好。


推薦閱讀:

西藏博物館的館藏玉器
首都博物館  記憶北京的「城」與「文」
館藏系列 | 台北故宮博物館之中國古董珍藏(七)
俄羅斯都有哪些博物館?

TAG:博物館 | 首都 | 首都博物館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