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師】古代針灸處方配穴原則探析

不可以為良醫。人而無恆 ,大師傳承針灸處方是醫者在分析疾病病因病機、明確辨證立法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腧穴和針刺方法組合而成的,是針灸治療疾病的關鍵步驟。隨著臨床實踐的不斷深入,針灸配穴原則亦得到相應的發展。為更好地將古代針灸配穴原則運用於當代,本文就春秋戰國至明清時期的針灸著作及歌賦作一分析,以求歸納出古代針灸處方的配穴原則和規律。

1 針灸處方的形成和發展春秋戰國至東漢末年,一些典籍中就出現了腧穴的配伍方法,並尤其重視特定穴的應用。現存最早記載針灸腧穴配伍的古籍是《黃帝內經》,其中記載的針灸處方多達 400 余個,並設有專篇介紹內科病證的針灸治療,如《素問》中「刺熱篇」、「刺瘧篇」等。此外,《難經》、《傷寒論》等著作亦記載了與針灸處方有關的內容,為針灸處方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晉至隋唐時期,針灸處方理論不斷充實和積累,處方雖仍以單穴為主,但多穴處方已大量出現。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中取兩穴或兩穴以上的條文共 152條,占治療內容總條文(1045 條)的 14.5%;書中配穴條文雖少,但也可看出所蘊含的配穴思路和方法,如其中所載治療小兒脫肛取百會及尾翠骨(即長強)兩穴便是採用上下配穴法,現今仍為臨床所用。而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則從經絡臟腑角度闡發了疾病的病因病機,且其中許多病候已形成了固定的針灸處方。 如果說晉隋唐時期是針灸處方及其理論的積累時期,那麼,宋金元便是針灸處方理論不斷發展的時期。此時醫家注重針刺補瀉,出現了針灸的專病專書,同時還出現了針灸歌賦,這些歌賦中蘊藏了大量的配穴方法。如竇漢卿所著《標幽賦》就體現了其擅長運用特定穴並且注重按時取穴的配穴特點。明清時期,針灸專著和一些綜合性醫書中含有大量的針灸處方。如明·楊繼洲《針灸大成》記有150餘種病證的針灸處方,且認為針灸治療時應先分析病變所在經絡,再在此基礎上選擇穴位。對此,楊氏註解《標幽賦》時作了精闢總結:「寧失其穴,勿失其經。」如今仍為臨床所用。此外,明·何柏齋還仿照方劑配伍制定了針灸處方中的君臣佐使原則。總之,針灸處方及其理論在明清時期已經成熟。 2針灸處方配穴原則2.1 鄰近配穴2.1.1 局部配穴法即在病變部位或附近選取腧穴的方法。東晉·陳延之《小品方》已明確提出局部配穴的針灸配穴原則,將其稱為「近道法」,即「頭病即灸頭穴,四肢病即灸四肢穴。心腹背脅亦然,是以病其處即灸其穴」。該法是對《靈樞·經筋》中「以痛為輸」原則的綜合應用。至明清時期也大量記載了許多局部配穴的經驗,如《百症賦》中「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久知脅肋疼痛,氣戶、華蓋有靈」等。 2.1.2 前後配穴法前,是指頭面、胸腹;後,是指枕項、腰背。該法是將頭面、胸腹腧穴與頸枕、腰背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與《靈樞·官針》偶刺法「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痹」有異曲同工之處。可見,前後配穴法便是由偶刺法發展而來的。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到背部的穴位,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於腹部的穴位。由此可見,俞募配穴法亦屬於前後配穴法的範疇,如唐·孫思邈《千金方》中「虛勞、尿血、白濁,灸脾俞百壯,又灸……章門百壯」、「膽俞、章門主脅痛不得卧,胸滿嘔無所出」等。2.2 遠隔取穴2.2.1 本經配穴法該法是指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而未涉及其他臟腑時,選取該病變經脈上腧穴,配成處方進行治療的方法,如《靈樞·厥病》「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素問·刺瘧篇》「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等。另外,《靈樞·經脈》在論述十二經脈「是動則病」時,強調「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進一步論證了可用本經配穴法治療五臟六腑的病證。2.2.2 表裡配穴法本法是指根據十二經表裡配合關係進行選穴的方法。如《素問·刺瘧篇》云:「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至明清時期,針灸歌賦中亦常見本法,如《雜病穴法歌》云:「腰連腳痛怎生醫,環跳、行間與風市。」此外,由於原穴是臟腑之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絡穴是絡脈在本經別出部位的腧穴,且十二經脈的絡穴有溝通表裡經脈的作用,因此,原絡配穴法亦屬於表裡配穴法。2.2.3 上下配穴法即將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與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本法是根據《靈樞·終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原則確立的。在針灸歌賦中較為常見,如《百症賦》云:「半身不遂,陽陵遠達於曲池」、「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於經渠」等。 2.2.4 左右配穴法即將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左為陰,右為陽,醫者通過針刺平衡陰陽氣血,達到治療的目的。本法是根據經絡循行交叉的特點確立的,尤善於治療頭面疾患,如左側面癱取右側合谷,右側面癱取左側合谷。此外,《素問·繆刺論篇》還將本法分為「巨刺」和「繆刺」,《針灸大成·巨刺論》論其分別云:「巨刺刺經脈,繆刺刺絡脈,所以別也。」

2.3 特殊取穴2.3.1 補母瀉子配穴法該法是根據《靈樞·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治療原則確立的。《難經·六十九難》又提出「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補瀉大法,即「母能令子實,子能令母虛」。而《難經·六十四難》提出的「陰井木,陽井金」理論使十二經脈五輸穴具有了完備的五行屬性,於是各經五輸穴之間有了母子相生關係,即形成了「補母瀉子」配穴法。此外,《難經·七十五難》又提出了「瀉南補北法」,提示「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亦是指導臨床之大法。 2.3.2 交經八會配穴法八脈交會穴首見於《針經指南》,是指四肢上與奇經八脈脈氣相通的 8 個穴位。由於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的經氣由此相通,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經八脈的病證,也能治療十二正經的病證。在《針經指南》中,竇漢卿將此八穴分成四對,突出了配穴的主次先後關係,即「先刺主證之穴,隨病左右上下所在取之」,並認為「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2.3.3 擔截配穴法本法見於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中。根據《針灸問對》所載:「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擔者兩穴……」,可見本法是指運用四肢腧穴進行配穴的方法。根據疾病部位的不同,本法還可分為上擔下截法、下擔上截法等。一般病在臍上者,用上擔下截法,如心、胸、胃病取上肢雙側內關,配以下肢一側公孫;而病在臍下者,用下擔上截法,如痛經取上肢一側合谷,配以下肢雙側三陰交。 2.3.4 剛柔配穴法亦稱「夫妻配穴法」,剛柔相濟,即相剋而能相合,如金雖然能克木,但庚為陽剛之金,乙為陰柔之木,故二者不僅不至於相剋,且剛柔相濟而相合。所以,《難經》所提出的「陰井木,陽井金」原則就是陰陽相配、剛柔相濟的結果。《百症賦》對此法也有相關記載,如「夢魘不寧,厲兌相偕於隱白」就是庚金與乙木的配合,而「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則屬於壬水與丁火相配。2.3.5 按時取穴法按時取穴法是根據天人相應理論、人體整體觀、氣血恆動和生命節律性所創立的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國瑞創立的奇經納卦配穴法及十二經原穴夫婦相合法。由於現代醫院診療的局限性,本法已很少運用於臨床。3結語上述各種配穴方法均是古代醫家根據針灸基本理論結合臨床所創立的,在現今針灸治療中仍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然,臨證須以切合病情、部位與經絡相結合、取穴少而精為原則,根據病情正確選用,切忌雜亂選穴,否則只會事倍功半。 公眾號 ID:GYDSCCJL傳承 | 經典 | 交流 | 分享
推薦閱讀:

揭秘古代帝王的養生秘方,你也可以免費享用!
村民稱千年古墓中曾挖出古代兵器
古代抗擊外敵十大名將中華民族的風骨典範
視頻 古代秘而不傳的脈法78條
為何中國沒有類似於歐洲城堡或是日本天守之類的建築?

TAG:古代 | 針灸 | 大師 | 原則 | 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