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評案例】韓都衣舍:小組制背後的管理能力

商評編者按

韓都衣舍運營體系的真正過人之處,不是小組制,而是電商企業外衣下過硬的服裝品類管理能力,中國管理第一刊《商業評論》帶你走進韓都衣舍。如果你想繼續探討這個話題,歡迎掃描最下方的二維碼,加入商業評論「互聯網+集結號」微信群。

即便到現在,仍然有許多人沒有聽說過韓都衣舍,就像半年前的我。這或許剛好折射出互聯網時代的某種特點——每個人都在上網,卻居住在不同的空間。市場區隔變得越來越明顯,你的世界不等於我的世界。但在不少電商人眼裡,淘品牌韓都衣舍和它的創始人趙迎光,就像消費電子領域的小米和雷軍,都是傳奇般的存在。

2008年春天,濟南,趙迎光帶著7,000塊錢開始了韓都衣舍的創業之路。此前,這位1974年出生的電商老兵已經在網購領域摸爬滾打了7年,賣過汽車用品、母嬰用品等,結果卻不盡人意,團隊也只從1人做到7人。趙迎光後來感慨這段經歷時說,「太多的事情想不到,想到的事情想不透,想透的事情是錯的」。而2007年,在與韓國Tricycle快時尚女裝公司接觸的過程中,趙迎光意識到,做女裝才是更合適的方向,於是開始了又一次創業。到2015年初,韓都衣舍在線上正式運營的子品牌已有16個,加上已正式立項的共有22個。

更為難得的是,韓都衣舍在經營過程中找到了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管理模式,這便是在電商圈裡被傳得赫赫有名的「以小組製為核心的單品全程運營體系」,簡稱「小組制」。

小組制

這一模式將傳統的直線職能制打散、重組,即從設計師部、商品頁面團隊及對接生產、管理訂單的部門中,各抽出1個人,3人組成1個小組,每個小組要對一款衣服的設計、營銷、銷售承擔責任,相應的,小組提成也會根據毛利率、資金周轉率計算。

韓都衣舍的小組制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注意,甚至為許多企業的組織變革指明了一條方向。但是直到我走進韓都衣舍,跟趙迎光先生及其他高管展開對話後才意識到,韓都衣舍的單品全程運營體系的真正過人之處,不僅在於小組制及為小組制提供服務的公共部門,還在於韓都衣舍形成了過硬的服裝品類管理能力。

如果說,小組制更像是順勢而為的機制設計,那麼,這種管理能力的發育,則更像回歸本質的內功修鍊,它會讓企業走得更遠。

歡迎來到電商現場

韓都衣舍的辦公區比我想像的更「熱鬧」一些,散亂地放著各種各樣的衣服,成堆的、成片的。員工普遍非常年輕,彼此間的交流頻繁,大多數透明落地玻璃的會議室里都在開著小會。比較有意思的是,這裡的會議室都用名山命名,而所有員工都要以《本草綱目》中的藥材為花名,接待我們的這位員工的花名是「海龍」,而趙迎光的花名是「百兩金」。

與267個小組每年推出3萬款新品相對應的,團隊間的競爭和淘汰也是激烈的。不少人問趙迎光,韓都衣舍的這些小組中,一定有做得好的,也有做不好的,究竟是怎麼淘汰的?其實,公司並沒有淘汰機制,小組的新陳代謝是自然實現的,即「產品小組更新自動化」。原因在於,公司每天都會給出「每日銷售排名」,小組間「比學趕超」的氣氛就會很濃,同時又在激勵上向業績優秀的小組傾斜。這樣,做得好的小組形成示範效應,同時也會有組員提出要獨立出來單幹,而做得差的小組中的組員就會跟過去,小組間形成了自由組合。而為了避免「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狀況發生,防止不必要的細胞裂變,韓都衣舍又給出規定,新小組要向原小組貢獻培養費,比例是獎金的10%。

韓都衣舍的樓道里,印有「成就有夢想的團隊」的海報隨處可見,彰顯出這家電商企業的成長的力量。而在會議室里,我們也見到了高管團隊,在許多電商同行眼裡,韓都衣舍的聯合創始人團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中吳振濤、杜廷國是趙迎光的山東大學同學,張虹霞、劉軍光分別是當年山東菏澤、泰安的高考狀元,畢業於西南政法和中國政法。儘管學歷不能作為能力的絕對依據,但這五人團隊的素質之高卻是令同行羨慕的。

趙迎光在開了幾個會之後,終於有空坐下來交流。他穿著一件很普通的藍色坎肩,看起來跟時尚毫無關聯。他直言「我不懂時尚,女裝、男裝我根本就不了解」,一些媒體將他稱為「站在門外的時尚掌門人」,這反而成了一大特色。但趙迎光在公司有著很好的人緣,也因體型微胖、擅於帶人,員工戲稱他「安西教練」(安西教練是動漫《灌籃高手》里的角色,隨和、不容易煩惱、不氣餒,是湘北籃球隊的定海神針。渡邊淳一稱呼這種能力為「鈍感力」。)

從陸地到海洋,玩法變了

趙迎光語速很快,總能馬上給出你想要的答案,這一方面說明他腦子轉得快,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許多問題他早已想得很充分了。

趙迎光認為,對企業來說,互聯網不是多了一個渠道,事實上,互聯網是一場革命,傳統的渠道是「陸地」,互聯網則是另外的一個世界,是「海洋」。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加速了溫室效應,海洋在慢慢地擴大,不斷侵蝕陸地,對於大部分行業來說,特別是消費品行業來說,O2O不是Online To Offline,而應該是Offline To Online。「很多線下企業,現在還在陸地上,不識水性,但是面對的現實情況是,水在慢慢地上漲,陸地越來越小,海洋越來越大」,趙迎光說。

思考1:互聯網世界能不能做品牌?

趙迎光談到,大約2008年的時候,大家都在討論互聯網上可不可以做品牌,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淘寶商城(後來的天貓),只有淘寶。

「大家做淘寶的時候,覺得就是在賣貨,互聯網上是出不了品牌的。有人說,你看人家國外,互聯網只是賣個便宜。互聯網上的品牌,最終還是會歸屬於線下品牌互聯網化的過程,網上出不了自己的品牌,當然,這是2008年之前的想法。

「後來出了淘寶商城,大家又開始討論,淘寶商城和淘寶的差別在哪裡?那時就說,淘寶類似於集市,而淘寶商城是個Mall,那Shopping Mall里就會出現有品質的東西,大家說,互聯網上要出品牌了。2009年,有了『淘品牌』的概念,出現了第一批淘品牌。這個概念以前是沒有的,淘品牌的意思就是說互聯網上出來的品牌,它和線下沒關係,不是居於線下的。」趙迎光說。

2008年4月,淘寶商城成立,當時剛剛二次創業的趙迎光意識到,淘寶未來的戰略方向是扶植品牌,於是,韓都衣舍第一批進駐了淘寶商城。可以說,搶佔這一先機給韓都衣舍此後的發展帶來了太多好處,而這又得益於這位電商老兵對環境變化的敏感。

思考2:互聯網品牌的天花板有多高?

趙迎光說,「一個互聯網品牌的天花板有多高?剛開始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有人說線下有很多過百億的品牌,那互聯網品牌的天花板是不是有可能到百億?邊討論邊實踐,然後發現,互聯網上一個品牌做到百億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或者說幾乎不可能」。

「小米手機做到百億肯定是可以的。因為手機是標準化產品,它和非標準化產品很不一樣。我們討論的服裝是一種非標準化產品,它有非常多的個性化要求,可以產生非常多的不同定位,比如我們就有日系的、韓系的、歐美式的定位,也有甜美式的、森女式的定位。實際上這種定位可以非常多。

「互聯網上的市場更容易被切分,所以線下品牌的天花板可能要遠遠高於線上品牌,而當線上品牌的天花板大幅降低之後,這就意味著品牌的數量會大幅增加。因為天花板都低了,就會有很多小的品牌出現。」趙迎光說。

思考3:怎麼從增量市場轉到存量市場?

趙迎光接著談到,「在2014年的時候,整個互聯網市場已經由一個增量市場逐漸變成一個存量市場,即增速明顯放緩了。我們說品牌的天花板和市場的成熟度是直接關聯的,一個越成熟的市場,它越會驗證這個品牌的天花板。去年我們服裝行業裡面做得最好的幾個品牌,普遍都感受到了這個天花板。品牌將來肯定會有增長,但增幅會越來越慢。比如,韓都衣舍的女裝做到10個億,明年可能是11個億、12個億,它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翻倍增長了,那就意味著天花板開始出現了。」

做平台式的企業

2014年,韓都衣舍正式宣布致力於做互聯網時尚品牌孵化平台。這既是順勢而為,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又像是事後總結出的戰略。在已上線的16個品牌中,2個是外部得來,其他都是內部孵化,包括在2011年收購的設計師品牌素縷,旗下又誕生了自古、果芽兩個品牌,風格與素縷一致,只是分別指向男裝和童裝。

趙迎光談到,韓都衣舍在2014下半年做出的重要策略調整是從「抓大放小」轉為「抓小放大」,因在全公司15個億的營收中,女裝HSTYLE和男裝AMH佔到了12億多,其他品牌仍然相對較小。「2015年,幾個合伙人的重點就是要抓小放大,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培養和孵化新品牌上,因為它們更需要關注。就像帶孩子一樣,孩子大了就不用管了,但孩子小的時候要多多照顧」。

2015年2月14日,韓都衣舍在年會上為AMH舉辦了「成人禮」。當子品牌首次達到年度經營指標後,公司就為其舉辦儀式。相應的,以前該團隊的薪酬主要是基本工資加提成,提成和毛利潤的達成情況相關,但在成人之後,會加上第三塊收入,即凈利潤和收入掛鉤,加強獨立核算。有象徵意味的是,此後AMH搬到別處辦公,用趙迎光話的說,「離母體遠一些」。

和成人禮同樣體現「抓小放大」策略的是,韓都衣舍對「掌門大會」的重視。

2014年底,韓都衣舍成立了以小品牌負責人為成員的「掌門大會」,成熟品牌只作為觀察員參加,掌門大會每月至少召開一次,關注小品牌成長中所需的幫助,各位掌門可以在會上提出各種訴求,平日有問題也可向擔任大會秘書長的總經辦主任隨時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年會,除了舉辦品牌成人禮,韓都衣舍格外強調品牌創始人的核心作用,給每位創始人製作了單獨的海報。在趙迎光看來,韓都衣舍的核心是經營人,而不是經營事,如果要做50個品牌,那就是要成就50個品牌運營團隊。

「選品牌就是選靈魂人物,只要那個能代表這個品牌靈魂的人存在,這個品牌就能做起來。每個品牌都有定位,其實定位就意味著一個品牌原則上只能服務一類人,而靈魂人物指的就是他有能力讓這一類人變成粉絲,線下品牌不太強調這點,但我們管它叫『人格化營銷』,線上品牌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重視品牌人格化,粉絲即顧客。未來的競爭態勢就是,誰有能力在自己的系統上培養出更多的能夠凝聚粉絲的人格化品牌的掌舵人,那這個企業的競爭力就比同行強很多」,趙迎光說。

在這次採訪中,我見到素縷品牌的創始人劉婷,她就是趙迎光所說的靈魂人物之一。當劉婷穿著一襲長衫進來,我們很快就意識到,面容姣好、言語溫婉的她,就是其創建的東方復古風格女裝的最佳代言人,氣質與產品高度統一。劉婷曾在《素縷的「前世今生」》中寫道:

於我而言,所有的美都是相通的。時尚無法脫離文學、藝術、音樂、生活而單獨存在,否則再好看的衣也只是一具軀殼。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日復一日地浸潤滋養才會賦予其真實存在的生命,新鮮的面貌,明澈的覺知。與清風共吟唱,與日月共消長。

但始終,素縷應該是「慢」的,這種「神」,應該是聚在一起的。但在團隊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會不經意地傷害到她。有時她會變亂,」神」也在散,你可能覺得,素縷怎麼越來越不是你喜歡的樣子了,你會懷疑素縷是否還記得初心……但是親愛的姑娘們,你們可以原諒和包容么,請給我們時間,素縷的成長需要依靠團隊而不是個人的的力量,而團隊的成長需要時間。

僅靠機制是不夠的,關鍵是能力

現在擺在韓都衣舍面前每天都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管理和協調22個子品牌(含已立項的品牌)和267個小組的日常運營,推動這些品牌持續成長。

趙迎光認為,從部門制切換到小組制,效率曲線是一個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過程。因為在部門制下,部長做決策,員工做執行,在專一業務上,其效率一定是比小組制高的,而拆開之後,每個小組的頭都是一個部門長,都要操心經營的問題,要去試錯,肯定需要一段時間過渡,而等整套系統的能力具備了之後,效率又會高上去。

但僅有「倒逼」機制是不夠的,還要形成很強的中央能力。趙迎光喜歡將主管、經理的管理行為稱為「服務型管理」,而根據我們的多方調研,公司層面對各個子品牌、小組給予的支持與服務,才是多品牌持續擴張更關鍵的原因,可分為三條線:

其一,按照規模和成長性劃分,集團總經辦下設兩個組,品牌規劃組與運營管理組。品牌規劃組的定位在於幫助品牌走完「從無到有」的過程,包括前期的市場調研、商標註冊、知識產權保護等等,從0到1,000萬,這個階段的品牌都由該組來協助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運營管理組的功能則在於「從小到大」,過了1,000萬以後,主要由該組提供支持。

這種機構設置與公司「抓小放大」的策略是一致的:當品牌小的時候,由品牌規劃組和運營管理組提供幫助,總經辦也會定期為小品牌的負責人召開掌門大會;當品牌大到一定規模之後,就為其舉辦成人禮,令其獨立出去,不再佔用總部職能。

其二,按照功能和合伙人的注意力劃分,分成產品系和營銷系,產品系由劉軍光負責,營銷系由趙迎光負責。趙迎光談到,「其實我們每個子品牌也是由這兩個部門組成的,每個子品牌的標配是15人,10個人做產品,5個人做營銷,即產品團隊加營銷團隊,光有產品沒有用的,對於子品牌的孵化,營銷能力很關鍵,你怎麼提煉賣點,怎麼做產品規劃的企劃,這是需要一套能力的。而在子品牌的分工方面,也主要是由我們兩個人負責,他分幾個我分幾個,其他合伙人不直接管理子品牌」。

趙迎光說的其他幾位合伙人,張虹霞主要負責財務中心與客服中心,吳振濤主要負責人事中心,而杜廷國主管生產中心。趙迎光曾在一次小規模分享中聊起,韓都衣舍走到今天最重要的就是合伙人制,他比較認同「企業創始人最核心的任務就是找人」的說法。他說,「我找人有一個原則,就是只找比我能的人,原則上他不應該和我合作的人」。

在另外的場合,趙迎光也曾談到,「我真的不覺得自己厲害,但我最厲害的就是知道自己不厲害。合伙人都比我優秀,名利上我會儘可能給他們尊重(四位合伙人的股份加起來約有39%),我只在乎能不能做成事兒。」

其三,由企劃部提供專業支持。韓都衣舍的企劃部有將近100個人,相對其2,600人的員工總數,這一比例是驚人的。企劃部負責制定詳細的企劃案,以此把握品牌和品類的產品結構和銷售節奏,為品牌規劃組和運營管理組提供專業建議。

總經辦主任賈鵬向我們介紹,「商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在韓都衣舍,產品設計必須符合企劃周期,你在什麼時間段要上什麼產品,你要什麼時間來下單,都要根據周期來。還有就是商品比率,你不可以太偏,不可以因為設計師的個人偏好導致某個類目太大。這相當於給出一些框位,比如給你100個上衣的框位,50個褲子的框位,那麼當你想設計上衣,設計完100個就行了,你只想設計10個褲子,那不行,你得向50個靠,也就是說,要把銷售曲線做對,把商品比率做對。

韓都衣舍的小組制有兩套並行不悖的邏輯,一是自下而上的人人創新,二是自上而下的中央控制。某種意義上,企劃部相當於韓都的發改委與數據中心,根據歷史數據,參考年度的波峰波谷節奏,制定目標,然後分解到小組。每個小組在月度、季度、年度,都有細分的考核指標。可以說,企劃部的有效控制對整個供應鏈的協調工作是極為關鍵的,否則每年由小組制策動的數萬款產品下單,沒有節奏控制,純粹找死。

就像華為公司經常提及的「企業沒有成功,只有成長」,對於韓都衣舍也是同樣如此。就我們的調研感受而言,韓都的管理團隊仍保持著旺盛的創業精神。就像趙迎光說的,O2O不是Online To Offline,而是Offline To Online,等最終有一天跟傳統企業在網上較量的時候,希望韓都衣舍不落下風。

這也許就是我們所面對的「環境的進化」:電商領域的創業、創新、創富,在度過最初的興奮期之後,已逐漸進入實質階段,真正的較量可能才剛剛開始。人們越來越能夠理解:重要的不是互聯網,而是通過互聯網進一步回歸商業的本質,最終留下來的終將是那些更懂這門生意本質的企業,而非更懂互聯網的企業。

韓都衣舍已經不再是一家互聯網企業,從能力上看,它就是一家服裝企業,這可以看做我們這個互聯網+時代萬眾創新之下的一種保守,只不過,它在用新的方法論指導實踐,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創新。

推薦閱讀:

斯諾登消失令美抓狂 西媒猜疑普京是背後指使
罪孽與惡名背後的偉業
每位「網紅女人」背後,都有個「悲慘男人」?
溢油門背後的理賠困局
男人出軌背後的隱情

TAG:管理 | 能力 | 韓都衣舍 | 案例 | 背後 | 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