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畫中琴·戴進(明)
[轉載]畫中琴·戴進(明) 2015-01-01 14:35閱讀: 原文地址:畫中琴·戴進(明) 原文作者: 戴進(1388—1462),字文進,又字文節,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四十餘歲前寓居家鄉,藉畫謀生;約宣德五、六年(1430-1431)間被徵召入京,待詔仁智殿,因受時畫院同僚畫家謝廷循等人的妒忌與排擠,不久便離開了畫院,羈絆京城十餘年;約正統七年(1442年)前後,返居錢塘,課徒作畫,聲譽越著。繪畫臨摹精博,得唐宋諸家之妙,故道釋、人物、山水、花果、翎毛、走獸等無所不工。,戴進逝於天順六年,終年七十五歲,葬於杭州玉泉山麓的橫春橋(今洪春橋)附近。
X早年為製作金銀首飾工匠,後工書畫,以賣畫為生。其山水取法宋元,主宗南宋「院體」。用筆勁挺方硬,水墨淋漓酣暢,發展了李唐、馬遠、夏圭傳統,並取法郭熙、李唐,俱遒勁蒼潤。技巧縱橫,畫風健拔,一變南宋渾厚沉鬱的風格。人物佛像師法唐宋傳統,人物能變通運筆。遠追吳道子、李公麟,近收劉松年、馬遠畫法,既有較為工整流暢的鐵線描、蘭葉描,也有頓挫有力的釘頭鼠尾描。花鳥花卉源於兩宋,呈工筆設色和水墨寫意兩種風貌,喜作葡萄配以勾勒竹、蟹爪草,別具格調。其畫風風靡於當時吳偉、張路、王世祥、方鉞、戴泉、夏芷、何適、謝賓舉、謝時臣、汪肇、蔣嵩、夏葵等多人,皆承其畫風,在明中葉影響較大,是「浙派」創始人。陸深在《春風堂隨筆》中說:「本朝畫手當以錢塘戴文進為第一。」董其昌稱「國朝畫史以戴文進為大家」。清代毛先舒在《戴進傳》開篇就是「明畫手以戴進為第一」。其父戴景樣亦是位畫工,其子戴泉、女戴氏、婿王世祥等皆善畫,能傳其法。戴進存世作品較多,可看出早晚變化。早年作品有《歸田祝壽圖卷》(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多南宋馬夏影響;《達摩至慧能六代像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人物近李公麟,樹石法劉松年。中年畫法較多,但多摹擬之作:有近馬遠、夏珪的《金台送別圖卷》(藏上海博物館);仿郭熙的《雪岩棧道圖軸》(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兼融兩宋的《春景山水軸》、《冬景山水軸》(均藏日本);師法盛懋的《歸舟圖卷》(藏蘇州博物館)、《松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岩蕭寺圖軸》(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似元四家的《長松五鹿圖軸》(藏台北故宮博物館);學北宋米氏雲山的《仿燕文貴山水軸》(藏上海博物館);近文人水墨寫意的《墨松圖卷》(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等。晚年形成成熟畫風,一路山水宗南宋「院體」而更趨簡勁,如《大春山積翠圖軸》(藏上海博物館)、《春遊晚歸圖軸》(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攜琴訪友圖卷》(藏德國柏林博物館);一類山水融諸家畫風呈集大成面貌、如《關山行旅圖軸》、《南屏雅集圖卷》(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人物畫也變為粗勁豪放,如《鍾馗夜遊圖軸》(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花鳥畫則有較工整的《葵石蛺蝶圖軸》、純寫意的《三鷺圖頁》(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工寫相間的《耄耋圖軸》(現藏日本)。也有不少偽品,多屬傳人之作,也有後世仿本,如《昇平村樂圖卷》、《海水旭日圖卷》、《浙江名勝圖卷》(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均屬贗本,畫法粗俗,風格亦不類。《歸田祝壽圖》 《歸田祝壽圖》卷,絹本設色,縱40厘米,橫50.3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
本幅無款署。鈐「錢塘戴氏」、「文進」印。畫幅引首劉素題:「壽奉訓大夫兵部員外郎端木孝思先生詩敘」,由此得知此圖是為明初書法家端木智祝壽所畫。詩敘款署「丁亥」,為明永樂五年(1407),端木智時值60歲。後紙有曾棨、許翰等諸人題詩。
戴進作此圖時年僅20歲,這是其已知創作年代的作品中最早的一件,對於了解戴進早年的經歷、交際及其早期的繪畫風格頗有意義。畫面中一所寬敞的廳堂坐落於蒼松翠竹之間,主人居中而坐,祝壽者紛紛而至。院落之後有高嶺飛瀑,遠山隱現。畫中景物集中於一側,明顯延續南宋「馬、夏」一角半邊式的構圖。筆墨寫意,皴筆簡短勁健。人物勾畫簡括,略具形態而已。左二有一童子懷中抱琴。 《攜琴訪友圖》《攜琴訪友圖》卷,紙本,水墨,縱25.5厘米,橫137.2厘米。現藏德國柏林博物館(東亞美術館)。此長卷僅見各類記載,但未見原圖,其他相關資料也幾乎不見,留待日後補缺。《月夜訪友圖》《月夜訪友圖》,設色絹本,立軸,橫47.5厘米,縱73.6厘米。現藏於日本東京根津美術館。
款識:「正統三年(1438年)四月望後 一日錢唐戴文進筆。」鈐印:「文進」。
該畫筆墨多取法自南宋時代的馬遠、夏圭一派,構圖上雖然仍然舊沿襲著南宋院畫體系風格,保留了大部分空虛的地方,但是畫面比較平板,近景和遠山幾乎是在同一平面上,比較缺乏景緻空間的深度。這也是浙派繪畫的共同特色之一。左二有一童子一手執傘,另一手抱琴,正回頭與一挑擔童子竊竊私語。從畫風及款識時間可推斷是戴進在北京時期的作品。《仿燕文貴山水圖》《仿燕文貴山水圖》,立軸,紙本水墨。縱98.1厘米橫45.9厘米。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款識「錢唐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有董其昌題識一段:「國朝畫史以戴文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盪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董其昌題。」其實此作雖非平日本色,但也不是學燕文貴。燕文貴是北宋前期畫家,其畫工整精細,時有「燕家景緻」之稱。戴氏這幅作品,景緻很簡略,清幽迷濛,迥異燕氏。筆墨形式更無共同點,除屋宇和點景人物用線條約略勾勒外,山石林木,幾乎純以水墨暈染而成,從取景、布局到筆墨、意趣,都取自二米、高克恭,屬於典型的仿米雲山圖。右下角有石橋之上,戴進描繪了他最喜歡在山水畫中融入的人物主題,即一老者策杖前行,身後童子抱琴相隨。附:該圖的仿本以《攜琴訪友圖》之名出現了香港的拍賣市場。《攜琴訪友圖》《攜琴訪友圖》,立軸,紙本。縱98厘米,橫43.5厘米。
款識:「錢唐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印鑒:「錢唐戴氏文進」。董其昌題識:「國朝畫史以戴文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盪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董其昌題。」鈐印:「宗伯學士」、「董氏玄宰」(此圖有董其昌的這兩方印章,是與上海博物館所藏最大的區別之處。)鑒藏印:「畢澗飛秘籍印」、「仲清所藏」、「仲清鑒藏」、「盧庄珍藏」、「明德士元珍藏」。盧壽澄題籤:「戴文進山水。畢瀧秘藏。」鈐印:「盧壽澄」。畢瀧(生卒年不詳),乾隆、嘉慶年間人,字澗飛,號竹痴,江蘇鎮洋(今江蘇太倉)人。趙溶婿,秋帆制府畢沅之胞弟(畢沅是乾隆年間的狀元、大學者)。工詩畫,富收藏。該圖曾著錄於《麓雲樓書畫記略》2009年11月香港長風2009秋季拍賣會上拍,估價120,000-150,000元,成交價為162,104元。《春山積翠圖》《春山積翠圖》,紙本,墨筆。縱141厘米,橫53.4厘米。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款署「正統己巳上元日,錢塘戴文進為文序至契寫春山積翠圖」,鈐「文進」、「靜庵」朱文印。曾經清代劉恕、近代龐元濟收藏。此圖作於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作者時年六十二歲。是作者現存畫跡中有年款可考的僅存幾幅之一,是研究戴進畫風演變的一件重要代表作。布局取南宋「院體」程式,用對角線截斷式構圖表現近、中、遠三個景物層次,明快簡潔。中景和遠景的山體皆從畫外切入,一左一右相互交叉,與近景結合形成S形曲線。近景山腳屈曲盤桓的勁松,曳行在山間小徑上的老者、書童等的處理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松樹的畫法帶有「拖枝馬遠」的味道,可見作者受南宋「院體」影響是很深的。山石用小斧劈皴和渴筆苔點畫出,但其筆法已從馬、夏樸實嚴謹的畫格中突破,顯示出輕快疏放的風采。
圖中描繪了松下一老者策杖緩行,侍童攜琴隨後,一前一後行進在山間小徑之上。山間深處屋宇隱約。構圖簡括,用筆剛健;山巒用淡墨皴染,以濃墨點苔及雜木,寫出了「山翠拂人」的意境。《春山積翠圖》很典型地代表了戴進中晚期畫風的演變。作此圖時,戴進這個「浙派」首領生活已經窘迫不堪,在京城已難以立足,只好「乞食南還,既還錢塘,又值俗令票拘畫公署屋樑,遂逃入餘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畫這種春山積翠、隱土攜琴的題材只能抒發不得其志的抑鬱之氣,重溫昔日「遂名海宇」的舊夢,表達對自然景色的依戀。《溪堂詩意圖》《溪堂詩意圖》軸,絹本,設色。縱194厘米,橫104厘米。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該圖從近、中、遠三個層次取景。近處,三株挺拔的古松屹然挺立於石上。松枝虛實相襯,筆墨簡潔、乾淨。寂靜的空山間,一位童子正抱著琴沿著橋朝畫右側走來。
順著他走來的方向,可以看見一間茅草屋。草屋的主人正坐於屋內,神態悠閑,一派文人氣度,想必他是隱居在此。畫中人物的衣服用線爽勁洒脫、沉穩果斷,雖是寥寥幾筆勾勒而成,但卻很好地表現出衣服的質感。畫面左側大面積的留白代表了清澈的溪水,突出了人物。中景處,兩山之間一彎溪水蜿蜒而來,至山口處飛流直下,形成一股瀑布。一寺觀藏於重疊的峰巒後面。這若隱若現的寺觀,不僅使畫面的視野更加深遠、開闊,而且也為這寂靜的空山增添了幾許生機。遠處的崇山峻岭似乎籠罩在雲霧之中,雖只有淡淡的一抹,但卻富有神韻,彷彿讓人進入了仙境。遠山不僅銜接了近景與中景,加強了畫面的縱深效果,而且也映襯出近處山崖的凝重與渾厚。這種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構成了該作品的顯著特色。。整個畫面層次清晰,有曲盡意幽之趣。
《溪堂詩意圖》用筆精到、瀟洒從容、放而不亂、松而不散;樹木用中鋒、濃墨草草畫成,用筆乾淨利落;近景山石以墨線勾勒、皴擦,一氣呵成;布景和諧、整飭,畫面引人入勝。這應是戴進晚年的作品,正如李開先所說:「如玉斗,精理佳妙,復為巨器。」《南屏雅集圖》《南屏雅集圖》,絹本,設色。縱33厘米,橫161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戴進的山水畫方面,取法兩宋傳統,尤有馬、夏遺風,被稱為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工整與粗放的變化。戴進早中期的山水畫,以細筆為主,其特點是從李唐、劉松年的畫法中融合變化,工細嚴整。其後期的山水畫則筆墨疏放,以粗筆寫意為主。戴進回杭州後,過了一個相對平和的晚年,更加專心作畫,畫藝日益爐火純青,傳世之畫也多作於這段時間。西湖山水滋養了戴進,戴進也畫了多幅西湖題材的作品,《南屏雅集圖》作於天順四年(1460),是戴進晚年的代表作。距畫家去世僅兩年,當時七十三歲高齡時所作,筆力絲毫未減,反而更趨謹細。畫中的西湖雲水潤澤而秀雅。該圖是應當時名流所請而作,描寫元末名士楊維楨春日帶友攜妓游西湖,在南屏山下莫景行山莊中宴飲酬唱時的情景。筆法圓熟,人物刻畫用釘頭鼠尾描,簡練清勁,人物與周圍自然景物的相互配置很有節奏感。圖中有兩處出現了古琴,一處是在松下石几上放置了一床琴,四周高士正在觀畫揮毫。類似於宋元時候《文會圖》或《西園雅集圖》的畫法。
而另一張琴則出現在湖邊渡口的泊舟旁,接客者正迎來一位氣宇軒昂的尊客,身後童子畢恭畢敬地彎腰捧琴。
楊維楨(1296—1370),元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字廉夫,號鐵崖、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會稽(浙江諸暨)楓橋全堂人。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為「元末三高士」。楊維楨生於元貞二年(1296),卒於明洪武三年(1370)。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進士。歷天台縣尹、杭州四務提舉、建德路總管推官,元末農民起義爆發,楊維楨避寓富春江一帶,張士誠屢召不赴,後隱居江湖,在松江築園圃蓬台。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行世。楊維楨毫無疑問是懂琴的。其詩歌作品常以《履霜操》、《烏夜啼》、《別鵠操》等琴曲命名。拍賣市場上的其他戴進(款)畫作:《攜琴訪友圖》——不同名字的孿生兄弟之一。戴進(款),水墨設色,絹本。尺寸不詳。
款識:「錢唐戴文進寫」。有印章十七枚。其中「三希堂精鑒璽」、「乾隆寶翰」、「御書房鑒藏寶」、「乾隆鑒賞」此四印若真,則為乾隆年故宮舊藏。邊款有後人補提詩句 「水碧山明錦障開,溪邊有客抱琴來。」原詩應該是文徵明在《清秋訪友圖》中的題詩「清秋攜手夕陽台,水碧山明錦障開。欲寫高深無限意,溪邊有客報琴來。」圖中遠山奇峻雄渾,近舍玲瓏精緻。主人翹首企盼,客人策杖前行,身後童子抱琴相隨。標準的攜琴訪友的傳統體裁。遠門虛掩,家僕在門外清掃。不由得讓人想到唐代詩聖杜甫在《客至》中的那一句「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2007年12月此畫於一小型拍賣會上拍,估價3—5萬元人民幣,最終成交價為25萬人民幣。《溪橋訪友圖》——不同名字的孿生兄弟之二。戴進(款),水墨設色,絹本。縱161厘米,橫98厘米。
外簽:戴進溪橋訪友圖。容庚題。畫心右部中上處有「靜蓭」款識。鈐印:靜庵、玉泉道人。該軸畫心上部正中為堂堂高聳的山峰,中部以一株盤桓的闊葉古木將遠景與近景分隔開來。近景所描繪的場景充滿生活氣息:一位文士正在臨水的台榭中悠閑地讀書,種滿竹子的院落門扉半掩,一位童子正在門前洒水打掃,似乎正在迎候那位即將過橋而來的策杖高士。如果僅僅觀察畫面下部的這個場景,我們很容易就會想到中國傳統繪畫中諸如訪戴一類的題材。事實上,這種溪橋策杖的畫面局部在元代文人畫家群中逐漸興盛起來,到了明代吳門畫家們的手中,已經成了十分流行的畫面構成元素。畫面遠景中的大山堂堂與山頂密林讓人很容易就能想起肇始自北宋范寬而傳至南宋李唐的經典圖式。然而,不僅從構圖上,戴進在本作中還充分運用了李唐式的緊張利落的短皴來描繪岩體肌理和近景中的坡石,表現出他對於宋代繪畫技巧高深的認識與應用。戴進通過糅合宋元兩朝繪畫的精華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繪畫風格,這種風格樣式後來又成為浙派畫家乃至明代宮廷畫家們所常用的構圖模式,而本作正是戴進這一創舉的最好見證。此畫同上述《攜琴訪友圖》幾乎一模一樣,只是沒有什麼收藏印章,整體反而顯得比較素雅。曾被收錄於《中國浙江歷代書畫名家精品展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2009年6月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季藝術品拍賣會上拍,估價60—70萬元人民幣,最終成交價為151.2萬元人民幣。2010年12月該圖在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5周年秋季拍賣會「暢神觀道—中國歷代名家重要書畫夜場」中再次上拍,估計200—260萬元人民幣,最終成交價為291.2萬元人民幣。時隔一年半,價格已翻番。藏家頗認可,再見難上難。《秋山行旅圖》戴進(款),設色絹本,立軸。縱110厘米,橫40.5厘米。
款識:靜蓭。 鈐印:印不辨。籤條:戴進山水圖。黃賓虹題。
圖中描繪了老者策杖前行,童子抱琴相隨。2008年12月上海敬華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秋季拍賣會「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上拍,估價30—50萬元人民幣,最終成交價為33.6萬元人民幣。《梅花雪屋圖》戴進(款),設色絹本,立軸。縱172.5厘米,橫100.7厘米。
題識:梅花書屋。仿梅道人筆意,玉泉山人戴進位。鈐印:戴文進印、靜庵。
圖中描繪了書屋門外有兩位童僕,一人在前捧物回首,一人抱琴相隨。兩人似乎正在竊竊私語。2009年5月佳士得香港拍賣有限公司春季拍賣會上拍,估價15—20萬港幣,最終成交情況不詳。其他兩件名稱不詳(筆者自加)、資料不詳、來源代考的戴進(款)畫作:《松溪坐忘圖》
題款:「看山如看畫,聽水如聽琴。水流碧溪轉,山高白雲深。俯仰天地間,萬物本無心。松風颯然來,為我滌領襟。錢唐戴進。」圖中紅衣儒者正在撫琴動操,對面藍衣儒者正在聽琴。誠如背後屹立的青山,高士們排除一切世事困擾後,心靜如面前潭水清澈空靈,游騁於「胸中丘壑」的性靈。畫中題詩用的是與岳飛、張煌言並稱為「西湖三傑」的同時代朝廷重臣于謙(1398—1457)的《題壁間畫》。整幅作品繪畫、書法功力皆弱,屬於後人托款中的偽劣之作。說一句題外話,于謙顯然也是會彈琴。招錄其另一首詩作以證。《梅花圖為嚴憲副題》(明·于謙)我家住在西湖曲,種得梅花遶茅屋。雪消風暖花正開,千樹瓏璁綴香玉。有時抱琴花下彈,有時展易花前讀。浩然清氣滿乾坤,坐覺心胸絶塵俗。一從遊宦來京師,幾度梅花入夢思。為君展卷題詩處,還憶開窗對月時。醉墨淋漓染毫素,筆底生春若神助。調羮鼎鼐愧無功,何時卻踏西湖路。猛然記起家師劉正春先生在二十五年前,曾經在筆記中摘錄過於謙的《石灰吟》,想來他一定是知道于謙也是一位琴人的。《松下放鶴圖》
款識:錢唐戴進寫。鈐印:印不辨。該圖描繪了松下一紅衣高士,正悠閑得靠在身前抱琴僮僕的背上。兩人的視線都集中在山腳下漏出一角的另外一位僮僕。遠處飛瀑流泉之上,一鶴正回首低飛。整幅作品構圖不脫俗就,頗有意趣。
不由得讓人想到了林逋。張岱在《西湖夢尋》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山麓多梅,為林和靖放鶴之地。林逋隱居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賜號和靖處士。常畜雙鶴,豢之樊中。逋每泛小艇,游湖中諸寺,有客來,童子開樊放鶴,縱入雲霄,盤旋良久,逋必棹艇遄歸,蓋以鶴起為客至之驗也。臨終留絕句曰:『湖外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另附:明代沈周《臨戴進謝安東山圖》
此圖中有一女樂伎懷中抱琴,將在之後的《畫中琴·沈周》篇中詳細介紹,藉此只為觀者參考想像一下,早已不復存世的戴氏原作《謝安東山圖》的昔日風采。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轉載]餓命改運學5
※[轉載]心經直解
※無 名 醫 方 錄(轉載)
※轉載(男人的善解風情)
※【轉載】[原創]嫁給你,就是要你疼的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