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講義》——八佾第三(1)

《論語講義》——八佾第三(1)(2007-12-28 10:47:32)

標籤:文化 分類:草堂國學

《論語》第一篇《學而》是講治學,要學習人生大道;第二篇《為政》講要用所學來治國平天下。要治理國家,首先就要認識這個國家,就要了解當時社會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第三篇《八佾》主要是批判現實,批判春秋末年混亂的各種社會現象。這就像要成為醫生,要能給別人看病,首先要學習醫學知識,學習醫生的職業道德,這就是為學。此後,你可以開始為病人診病了,這就是為政。這時你要給病人把脈,找出病症所在。《八佾》這篇就是把脈,把社會之脈,找出社會問題的病根。按中醫的理論,左手的脈關聯心、肝、腎,右手的脈則關係肺、脾、腎,醫生在把脈的時候,根據脈象判斷病根之所在。而春秋末年的時候,病根在哪裡呢?病在「非禮」上,這也是春秋末年最大的社會問題。什麼叫「非禮」?前面我們已經講過「禮」字的寫法。「禮」就是用一些祭品來祭拜神靈,是一種形式,把這種形式展開來,就是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存在的特定的禮儀形式、規定。有一句話最能講明儒家的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現在很多人批判這句話,還有人不理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啊?「君君」,就是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國君要守國君的禮法。臣子要有臣子的樣子,臣子要守臣子的禮法,這就叫「臣臣」。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守父親的禮法,這就叫「父父」;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守兒子的本分,這就叫「子子」。就是說,是什麼人就要守什麼人應該守的禮節,人應各安本分,各守己道。把儒家的禮歸納起來就是兩個字:人人,人要有人的樣子。人沒有人的樣子,你擁有人的軀殼,可是做的卻是豬狗的行為,那麼你不是成了豬狗了嗎?這就不是人人。所以人要有人的樣子,人沒有人的樣子就是非禮。春秋末年就出現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狀況,甚至臣弒君——做臣子的把國君給殺了,子弒父——做兒子的把父親給殺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非禮的,各人都不守本分。孔子針對這樣一些情況進行了批判,這就是《八佾》的核心。你把握了這個核心,再來看每一句話就好懂了。《八佾》是《論語》里很不好懂的一篇,因為這其中涉及很多春秋時候的禮制。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春秋初年的時候,諸侯就不聽天子的話了,他們互相攻伐,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穆公相繼稱霸。到春秋中期,大夫開始不聽諸侯的話,開始操縱諸侯,魯國就出現了三家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他們控制了魯國的朝政,魯國的國君成了傀儡。在孔子的時代,大夫季孫氏把持了魯國的朝政,魯國的國君是君不君,魯國的大夫是臣不臣了。孔子談論季孫氏就說「八佾舞於庭」。「佾」音yì,古代奏樂舞蹈,八人為一列,「佾」即列。在周朝的時候,將人分了五等,周天子是統治天下的,天子下邊分封諸侯,諸侯下邊有大夫,大夫下邊有士人,士人下邊是庶民,庶民就是老百姓。根據等級,各個階層享受的禮樂是有定製的。「八佾」就是八列,周禮規定天子能享受八列,八八六十四人;而諸侯用六列,四十八人;大夫用四列,三十二人;士人用兩列,十六人。「舞於庭」,什麼「庭」?就是季孫氏家裡邊的那個庭院。季氏只是一個大夫,他本來只配享受三十二個人規格的奏樂舞蹈,可是他卻用了天子的規格。一個大夫家裡邊居然用六十四個人奏樂跳舞,孔子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是」,就是「這」, 「孰」當「誰」講,表示什麼。如果這都可以忍,那還有什麼不可以忍啊?孔子認為天下最不可忍受的事是什麼呢?是非禮,就是人不安於自己的本分。因為各人都安於自己的本分,天下才可以太平,如果人人都不安於本分,天下就不太平了。做老師的不安於老師的本分,做學生的不安於學生的本分,我一邊講課,一邊接電話、發簡訊,你們呢,一邊聽課,一邊聽音樂,更有甚者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天下就混亂了。禮的作用就是維護社會秩序,從而實現和睦。


推薦閱讀:

韓愈李翺《論語筆解》
孔子《論語》中的「君子不器」該如何理解?
[轉載]猶太教的割禮和佛教的戒疤——《閑讀聖經和論語》
論語:學而第一 公冶長第五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