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楊妹子(宋寧宗楊皇后)作品專輯

南宋 楊妹子楷書薄薄殘妝七絕頁 23.2 x 24.4 cm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上海博物館參觀記2012年11月舉辦的《翰墨薈萃——美國收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展》上,一件署名「楊妹子」的書法團扇格外引人注目。這件作品大約書於1225年前後,典型的宋代宮廷風格,上面有四句詩:薄薄殘妝淡淡香,眼前猶得玩春光。公言一歲輕榮悴,肯厭繁華惜醉鄉。這四句詩似乎不只是描寫春光,字裡行間隱含著對已逝青春的回憶和感慨。 展覽標籤上沒有作者介紹。那麼,這件流傳千年的團扇之上的「楊妹子」究竟是誰?中國歷史上又有誰敢於把「楊妹子」這樣別緻而又通俗到像村姑的名字直接署在書畫作品之中?

南宋 楊妹子 薔薇詩團扇 23.5 x 24.5 cm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對普通大眾而言,「楊妹子」這三個字只有在鄉間市井之中聽到過,把這麼俗氣的名字和千年傳世名畫聯繫在一起實在是聞所未聞。但對於博物館和鑒定大師而言,楊妹子卻並不陌生。因為這個名字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不僅是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許多宋代名畫上,都曾經出現過這位「楊妹子」的題字。

南宋 馬麟 層疊冰綃圖 絹本設色 101.7x49.6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另開 楊妹子在南宋畫家馬麟的傳世名畫《層疊冰綃圖》中題圖名「層疊冰綃」,並題詩云:「渾如冷蝶宿花房,擁抱檀心憶舊香。開到寒梢尤可愛,此般必是漢宮妝。」 馬麟(公元13世紀),麟一作驎,原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南渡後三代居錢塘,遂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馬世榮之孫,馬遠之子,生卒年不詳。馬遠是宋光宗、宋寧宗兩朝(1190-1224)畫院待詔,馬麟畫承家學,擅畫人物、山水、花鳥,用筆圓勁,軒昂灑落,畫風秀潤處過於乃父。《畫史會要》謂:「麟不逮父。遠愛其子,多於己畫上題麟,蓋欲其章也。」

宋馬遠 倚雲仙杏圖 設色絹本 25.8X27.3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另開 南宋馬遠《倚雲仙杏圖》描繪的是一枝杏花輕靈潤秀、堆粉砌霜之姿。用筆精細工整,設色淡雅,氣韻生動。右上角有楊妹子題「迎風呈巧媚,浥露逞紅妍」。左下角是馬遠署款「臣馬遠畫」。 事實上,關於楊妹子究竟是誰,楊妹子和楊娃、楊妹子和宋代的楊皇后究竟是不是一個人的討論,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了。

宋楊妹子 題馬遠 倚雲仙杏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有記:「楊妹子,楊後之妹。書似寧宗。遠畫多其所題,語關情思,人或譏之。」清孫承澤《庚子消夏錄》載:「馬遠,在畫院中最知名,余有紅梅一枝,蒨艷如生,楊妹子題一詩於上。按:楊妹子者,寧宗恭聖皇后之妹,書法類寧宗。凡御府馬遠畫,多令題之。」明王世貞則謂:「凡遠畫進御,乃頒賜貴戚,皆命楊娃題署。」以上所云楊妹子,皆認為楊妹子乃楊皇后之妹。 清孫承澤《庚子消夏錄》載:「馬遠,在畫院中最知名,余有紅梅一枝,蒨艷如生,楊妹子題一詩於上。按:楊妹子者,寧宗恭聖皇后之妹,書法類寧宗。凡御府馬遠畫,多令題之。」 明王世貞謂:「凡遠畫進御,乃頒賜貴戚,皆命楊娃題署。」 世傳其書法類似寧宗,清代姜紹《韻石齋筆談》評其書法「波撇秀穎,妍媚之態,映帶漂湘」。今存詩六首,詞一首。詩風清麗飄逸。

南宋 楊妹子 七言詩一首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附屬圖書館藏 啟功《啟功叢稿》中《談南宋畫上題字的「楊妹子」》,認為楊娃即楊姓之誤,楊姓即楊後。徐邦達先生認為將楊後和楊妹子視作二人是明清學者的訛誤。理據有三:一,周密的《齊東野語》及葉紹翁的《四朝見聞錄》皆證明楊後是孤兒,並無兄弟姐妹,哥哥楊次山也是後來認的,並無血緣關係;二,現存的楊氏書畫題字,字體一致,只有早期、晚期的些許變化,並無出自二人之手的跡象,況且「坤寧宮翰墨」、「坤卦」、「坤寧殿」諸印,除皇后可以使用以外,非其他人可以擅用;三,在元吳師道《吳禮部集》卷四中,題《仙壇秋月圖》詩注,有這樣的記載「宮扇,馬遠畫,宋寧宗後楊氏題詩,自稱楊妹子」。

宋楊妹子 楷書清涼境界七絕 冊頁 絹本 嘉德香港2013秋拍 成交價2357.5萬港元(另開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江兆申的研究結果:楊妹子(1162~1232),即宋寧宗恭聖仁烈楊皇后。少以姿容選入宮中。忘其姓氏,或謂為會稽人。慶元元年(一一九五),封為平樂夫人。三年四月,封婕妤。有楊次山者亦會稽人。後自謂其兄,遂姓楊氏。五年進婉儀,六年進貴妃。恭淑韓皇后去世,以貴妃頗涉書史,知古今,立為皇后。性頗機警,如誅殺權相韓侂胄便出楊後作主。楊妹子雖出身微賤,無骨肉之親,幼年於戲班為雜劇。及長卻能書善畫,更擅詩詞,偶於書畫上自署名為楊妹子。著作以宮詞較多,編入二家宮詞,四庫提要曾著其目。題畫詩詞,散見於南宋院畫錄;善作花卉,真跡已不可見;書法真跡流傳至今者,目前最少尚有八件:三件存故宮博物院,見於宋馬遠華燈侍宴圖題詩、馬遠倚雲仙杏題句,無款宋人桃花題句。另兩件存於美國,兩件存於日本京都天龍寺,一件陷大陸。楊妹子書跡似宋寧宗,以其款署楊妹子,元明人誤為楊皇后之妹。而以藝文供奉內廷。

宋 馬遠 王宏送酒圖 美籍華人鄧仕勛藏 《王宏送酒圖》的作者是南宋的宮廷畫家馬遠,杭州人,在畫壇是「南宋四家」(其他三人分別是李唐、劉松年、夏圭)之一。  《王宏送酒圖》除了體現馬遠的畫風之外,右上端有宋寧宗皇后楊妹子意味深長的題詩:「人世難逢開口笑,黃花滿目助清歡」。  楊皇后在南宋歷史上是與慈禧太后有些類似的人物,她出身卑微,母親張氏是宮中教坊的樂女,生父不詳。公元1195年,宋寧宗27歲,楊妹子已33歲,被封平樂郡夫人。隨後她一路受宋寧宗寵愛,一帆風順,直至冊封皇后。再後,她大展身手,內外勾結,殺害忠臣,拔除眼中釘,達到人生事業的頂峰。宋理宗繼位後,她成為皇太后,喪失權力,只好在宮中頤養天年,於71歲壽終。  楊皇后雖然從政有爭議,但刻苦好學,她被稱為「宋代最傑出的女書法家之一」。而從「人世難逢開口笑,黃花滿目助清歡」的題詩看,這應該也是她身在宮廷的心態寫照。可惜的是,《王宏送酒圖》畫里的內容究竟是什麼情節,已經無從考證了。(來源:錢江晚報)

宋楊妹子 楷書清涼境界七絕 冊頁 局部延伸閱讀楊妹子:中國美術史上第一女性朱紹良在張伯駒先生的《春遊瑣談》里,先後三個章節談到南宋楊皇后---楊妹子其人,是其他人物所不能比擬的。究竟什麼原因使張伯駒及筆友如此關注其人其事?楊妹子為何超越美術史上書畫大家,被多次專門加以大書特書呢?  卷三《楊妹子》:  關於楊妹子有無其人一節,各家意見殊不一致。余以為楊妹子即宋寧宗楊皇后,而非楊皇后另有其妹。···楊後由封平樂郡夫人晉封婕妤,而進封婉儀貴妃。及帝立為皇后。在楊次山為兄而冠以楊妹子之後,著有宮詞十九首,世稱楊後宮詞。···又按厲樊榭《宋詩紀事》一百卷楊皇后詩在卷一中。而卷八八十七有閨媛一門,共計十八家,如有楊妹子詩,亦不應遺落,亦可見楊妹子除楊皇后外,更無另一人也。  張伯駒先生在此處考證楊妹子,主要是以著錄詩詞而來,這在當時資訊尚不發達時代已難能可貴了。張伯駒真正的職業是銀行家,大部分時間還從事京劇、評劇、社團活動,收藏只是他的一部分,能對楊妹子的考證如此深入,我們只有欽佩了。  經考周密的《齊東野語》卷三,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及葉紹翁的《四朝見聞錄》乙集<真文忠居玉堂>皆證明楊後是孤兒,並無兄弟姐妹,哥哥楊次山也是後來認的,並無血緣關係。在韓侂胄「開禧北伐」失敗後,另一權臣史彌遠勾結貴妃楊妹子,在玉津園「矯旨殺韓」。同為貴妃的曹氏由於韓侂胄死去失去靠山,楊妹子在史彌遠、楊深甫等人擁戴下,被宋寧宗冊封為皇后。據《宋史》、《歷代婦女著作考》、《紹興縣誌》、《紹興市志》等史料記載,楊妹子死後被宋理宗謚封為恭聖仁烈楊皇太后(1162-1232),原名楊桂枝,也就是南宋寧宗皇帝皇后。(《通鑒輯覽》卷九十二)  卷四《楊妹子詩詞》:  黃君坦(黃蘇宇)是稊園詩社的主要成員,張伯駒先生的筆友,《春遊瑣談》部分章節是其所著。雖然不是收藏大家,卻是對書畫的理解超乎常人,尤其是以詩詞鍥入點研究書畫深層內容,也屬文學佐證範疇。  文中記敘楊妹子題《馬遠梅花四幅》···  斷句···  題馬和之畫···  題馬遠《松鶴》對幅···  自題《菊花圖》···  書團扇···  這裡再次論證楊妹子是否為楊皇后,通過已刊載的楊皇后詩詞加以證實,並且通過詩詞的詞義加以分析判斷。由於黃君坦與鑒定大家張蔥玉交往過甚,對不少楊妹子題畫的作品認識,深受張蔥玉《書畫鑒賞》一文的影響。  斷句:人世難逢開口笑,黃花滿目助清歡.  此小幅馬遠繪畫,楊妹子將詩題於畫幅右上方,曾藏於聽颿樓主人潘正煒處,潘氏著有《聽帆樓書畫目錄》,在嶺南地區聽帆樓收藏書畫無出其右。所幸此幅馬遠繪畫恰被美國好友所收藏,雖然盈尺大小的丹青,卻被友人視若天賜。  卷五楊婕妤《百花圖》卷:  素絹本,著色,畫無款,凡十七段。每段楷書標花名,並記年,詩於句上。總識,今上御制中殿生辰詩,下注云四月八日。···見明史諸王年表,及《書還會要》。跋語稱楊婕妤,又謂以色入宮,似謂楊皇后也。···是皇后生日為四月八日浴佛節。宋理宗謝皇后為四月八日生,則所稱中殿者即謝後也。···  張伯駒先生對楊婕妤《百花圖》卷的認識,似乎是將之推論為楊妹子所繪,又顧及第十二段的文字,明顯是指謝道清皇后。楊妹子能否擅畫,畫史上並無明確記載,楊妹子的書法卻流傳甚多,由於極似寧宗書法才導致「矯旨殺韓」玉津園事件。  經查吳自牧《夢粱錄》皇太后記載:四月初八日,壽和聖福皇太后聖節。壽和是理宗謝皇后的尊號。又據清·畢沅《續資治通鑒》記載,四月八日是宋理宗謝皇后謝道清的生日。而從《百花圖卷》每段詩意,都為頌揚謝皇后的。《宋史》后妃下、理宗謝後傳:理宗謝皇后,諱道清,天台人。初封通議郡夫人,寶慶三年九月,進貴妃,十二月冊封皇后,號壽和聖福。《百花圖卷》生辰詩註明四月八日的時間,而中殿就是謝道清,今上所指是理宗趙昀。因此,此卷就是為宋理宗謝皇后謝道清祝壽所作,此時楊妹子或為七十五歲以前,或已死去多年,況且身為皇太后不可能為皇后親自繪事。  這位謝道清皇后,是南宋丞相謝深甫孫女,因寧宗時代擁立楊妹子封后有功,被楊妹子訂立為理宗皇后。1275年,其孫宋恭帝趙即位,由於恭帝只有4歲,由65歲的太皇太后謝道清垂簾聽政,軍政大權操控在權臣賈似道之手。後來,謝太皇太后在國人的壓力下殺死賈似道,但是為時已晚,元軍已破襄樊,南宋亡國已成趨勢。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兵臨宋都臨安,帶著南宋文武群臣出城跪迎,向元軍統帥伯顏投降。南宋滅亡後,謝道清已太皇太后之身北行大都,被忽必烈降為壽春郡夫人,潦倒死於大都。  談到這裡大家可能看出,緣何將楊妹子列為中國美術史上第一女性?從王羲之老師衛夫人始起,其人並無證據說明,也無傳世作品;宋高宗吳皇后雖有少量傳世作品,因其傳奇色彩、藝術水平並不甚高。只有楊妹子的掌控朝野、身世傳奇、藝術造詣、存世瑰寶的知名度,都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美術史上無人能與之相比。  驚悉在香港某拍賣公司,即將上拍楊妹子楷書《清涼境界七絕》團扇,屬於其獨立作品,該幅書扇曾在大都會博物館展覽出版,與大都會所藏楊妹子書扇《薄薄殘雲淡淡香》,都是不可多得的楊妹子(楊皇后)傳世真跡。

宋楊妹子 楷書清涼境界七絕 冊頁 局部東方早報:楊妹子與楊娃近讀蘇州王稼句先生的《吳門煙花》(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5月)中《楊皇后與楊妹子》一文,文中寫道:「楊皇后有個妹妹,人稱楊妹子。」又說:「楊妹子,也沒有名字,她在畫上別署『楊娃』,有時還鈐『楊娃』的印章。……她的身世更沒有任何記載,只說她是楊皇后的妹妹,至於父母是誰?都不知道。……甚至她又是一位不可考證的私生女,進入宮中後,派定與先進宮的楊氏以姐妹相稱。不管如何,她自署『楊娃』,透露了她的故鄉情愫,想來總與吳中有點關係。」王先生此文中有多處謬誤,足見他對中國書畫史和南宋史並不熟悉。因為它涉及中國書畫史上的一個著名謎案——「楊妹子和楊娃」。  王先生文章中所說的「楊皇后」,即南宋宋寧宗趙擴(1168-1224)的皇后楊氏(1162-1232)。《宋史·后妃傳》中對她的身世、籍貫等記載均含糊其辭,似有難言之隱情:「恭聖仁烈楊皇后,少以姿容選入宮,忘其姓氏,或雲會稽人。」又云:「有楊次山者,亦會稽人。後自謂其兄也,遂姓楊氏。」《宋史》竟然連一個皇后的姓氏和籍貫都無法弄清楚,簡直令人匪夷所思。但我們不應去苛責元人修史的不嚴謹,這其實是南宋皇家在當時的檔案記錄(各朝實錄)中有意隱刪或毀滅了一些原始史料。但是在南宋人的野史和筆記中卻有楊皇后身世的相關文字記載,其中以葉紹翁的《四朝聞見錄》較為清晰:  慈明太后(註:即楊皇后),越人也。善通經史,能小王書。母張夫人以樂部被憲聖幸,後以病歸李氏,死葬西湖小麥嶺下,地名放馬場。憲聖常因樂部不協顧左右曰:「我記得張家,今安在?」左右對曰:「已死矣。有女頗聰慧。」憲聖念張氏,故招後人。時年十一二。嘗置憲聖側,宮中謂之「雜劇孩兒」。既長,寧皇侍宴長樂,目後有異,而重於自請。憲聖知其意,遂宴寧皇而賜之,曰:「做好看待,他日有福。」由此遂正六宮之位。  據傳張氏原配丈夫名叫楊懿。從上可知楊皇后的家庭出身是非常的卑微,母親張氏是宮中教坊的樂女,後因病出宮,再嫁李氏,但已無法考證楊皇后的生父究竟是誰。「憲聖」即宋高宗吳皇后(1114-1197),她隨宋高宗南渡,「讀書萬卷」、「翰墨尤絕」,是「功佑三代」的太皇太后。而王稼句先生在《楊皇后與楊妹子》一文中,將「憲聖」誤為宋光宗趙惇,「被憲聖幸」誤解為被宋光宗寵幸且「有了身孕」。所以他懷疑楊皇后可能是宋光宗的私生女,她與宋寧宗可能是同父異母的姐弟。  後來宋寧宗的皇后韓氏病故,她被繼立為皇后。宋理宗立,她又被尊為太后。她工於權術,計殺韓侂胄,重用史彌遠,把持朝政。她在慶元三年(一說慶元六年)四月封婕妤時,因自感身世卑微,引同鄉庠生楊次山為兄。宋末元初人周密(1232-1308)《齊東野語》曾記載云:「密遣內璫求同宗。遂得楊次山。宣召入宮。次山言與淚俱,且指他事為驗,或謂皆後所授也。後初姓某,至是始歸姓楊氏焉。次山隨即補官,循至節鉞郡王雲。」楊次山(1139-1219)比楊皇后年長二十三歲,兩人相認時在慶元三年或慶元六年,楊次山已是六十歲左右了,他縱有妹妹,恐怕早已結婚生子。兄妹或血緣關係破綻百出,但時人敢疑敢想卻不敢言。  如果楊皇后僅僅因為是一個出身卑微的政治女強人,也不會引起後人多大的興趣,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出身卑微的強勢皇后也絕非她一人,但是她卻有意或無意地與中國的繪畫史、鑒藏史發生了關係。我們今天在閱讀古代的書畫著錄書籍中,在觀賞收藏於北京、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南宋宮廷畫家的作品上,常常會看見有一些署名「楊妹子」題詩、題畫名或鈐「楊姓翰墨」、有干支紀年的「貴妾楊姓之章」等印章的繪畫作品。她為什麼只在馬和之、馬遠和馬麟等少數院體畫家的作品上題字?為什麼後人會仿冒她的書法題在一些南宋佚名的畫作之上?她為什麼又被後人稱之為「楊娃」?  最早解開這些疑問的是元代人吳師道(1283-1344),他在《禮部集》題《仙山秋月圖》一詩自注云:「宮扇。馬遠畫。宋寧宗後楊氏題詩,自稱楊妹子。」(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可知楊皇后自稱「楊妹子」。雖然我們不知道吳師道憑什麼證據證明「楊皇后」就是「楊妹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一定見過楊妹子題字的繪畫上有「賜大知閤」、「賜大太保」等題字以及古代皇后才能使用的坤卦印,因為《易經》中云:「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另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相對而言,時代愈近,事情的真相就愈清晰。  但在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宗儀(約1329-1412)所著的《書史會要》卷六中卻云:「寧宗皇后妹,時稱楊妹子。書法類寧宗。馬遠畫多其所題,往往詩意關涉情思,人或譏之。」陶氏將楊妹子變成了楊皇后的妹妹,也就是宋寧宗的「小姨子」,她「關涉情思」,還可能與姐姐爭風吃醋。一個本來基本清楚的史實開始變得以訛傳訛起來,竟因此影響了近五百年的中國書畫著錄史和鑒藏史。後來明清兩代許多鑒藏家的書畫著錄書籍或士大夫的書畫品藻隨筆均沿襲此說,一個中國書畫史上人為製造的「謎案」由此誕生了。  明代文學家、歷史學家王世貞(1528-1590)又將這個謎案弄得更加的撲朔迷離,他在跋馬遠的名作《畫水》圖十二幀(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中云:「其印章有楊娃語。長輩云:『楊娃者,皇后妹也。以藝文供奉內庭,凡遠畫進御及頒賜貴戚,皆命娃題署雲。』然不能舉其代,及遍考畫記稗文俱無之,獨往往於他跡見楊跡如一。按遠在光寧朝,後先待詔藝院,最後寧宗。後楊氏承恩執內政,所謂楊娃者,豈即其妹耶?」(見李日華《六硯齋筆記》,上海中央書店1936年1月)馬遠此圖冊堪稱繪畫史上的赫赫名跡,流傳有緒。入明為陸完收藏,後歸王世貞收藏,內有李東陽、吳寬、王鏊、文伯仁等人題記。從此之後,人們又將楊妹子與「楊娃」聯繫起來,或視為一人;或視其為楊皇后的妹妹。為什麼王氏會有此說?這主要是他誤讀了《畫水》圖上的楊妹子印章所致。在十二幀畫上均題字的「賜大兩府」上端,有「壬申貴妾楊姓之章」朱文長方小印。南宋內府用印為蜜印(又稱水印),印泥用白芨水或蜜調製,有些還加入少量的珍珠粉。但此類印泥在絹上極易褪色,在經過了三百年左右的時間更是模糊難辨。所以王世貞將「壬申貴妾楊姓之章」中的篆書「姓」字誤讀為「娃」字,望字生義,憑空想像而虛構出一個所謂的「楊娃」來。由於對名人名家的過分信賴和崇拜,從而使得後人對他們的某些失誤也深信不疑,這樣的案例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史或藝術史上可以說是舉不勝舉。人類的許多歷史就是在接受這種誤讀和誤解與真相的角逐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的面貌。  1964年啟功先生髮表了《談南宋院畫上題字的「楊妹子」》一文(見《啟功叢稿·論文卷》,中華書局1999年7月),通過對史料的研讀,又對馬遠《畫水》圖上楊氏印章的仔細鑒讀,糾正了從陶宗儀開始的誤解和王世貞後來的誤讀,指出楊皇后即是楊妹子,也不存在「楊娃」此人。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台灣著名的書畫家、書畫史家和鑒定家江兆申先生髮表了《楊妹子》一文(見《雙溪讀畫隨筆》,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10月)。他通過對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有楊妹子題字的繪畫作品,以及美國收藏家顧洛阜收藏的楊妹子書法作品的研究,再輔之於詳實的文獻史料,披沙揀金,考據論證,進一步確定了楊皇后與楊妹子實際上同為一人,而「楊娃」則是人們杜撰出來的「空中樓閣」。此文比啟功先生的文章論證更為詳盡,圖片和史料豐富,所以也更具有說服力。啟功與江兆申兩先生分析性的閱讀和解釋性的寫作所得出的結論,後來得到了書畫史研究專業人士的普遍認同。一樁瀰漫在中國書畫史、鑒藏史上近五百年的迷霧就此散去,謎案也終於真相大白。江先生曾在文章的結尾處無不感慨地引用了孟子的一句名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陰山箴言閱畫千幅,不如讀透一幀。
推薦閱讀:

任建鯤作品
解讀李可染的山水作品與市場行情
孫天牧 山水作品
【國畫】鄭午昌山水繪畫作品欣賞(6)
楊惠姍琉璃作品欣賞

TAG:南宋 | 作品 | 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