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多動症的心理療法
07-07
關於孩子多動症的心理療法 敬敬的爸媽快40歲時才有了他,所以敬敬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家心理關注的焦點。全家人百般溺愛,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就連每天洗澡的水都是爸爸親自用溫度計試好的,誤差與專家建議的溫度幾乎不超過1度。 隨著敬敬漸漸長大,敬敬的爸媽對他更是百依百順,事事遷就,可各種問題也不斷呈現出來。敬敬變得難於管教,很不聽話,送到幼兒園後,老師也反映他在幼兒園裡不遵守規則,不專心聽講,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圍其他事物所吸引,總喜歡動來動去,經常亂扔東西,很難安靜不下來。後來,敬敬媽帶他去醫院做了檢查才發現,原來敬敬是多動症。 敬敬為何多動之心理透視 現代科學認為,多動症不屬於一般的「疾病」,它與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有關,與人的心理素質,也就是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強弱有關。 通常,多動症寶貝在出生後的各個階段,都有特殊表現: 新生兒期: 寶貝有神經不穩定的表現,如難於入睡、入睡後睡眠不穩定、易驚醒,易興奮、有時又表現出嗜睡。 嬰兒期: 寶貝好動不好靜、抱在懷裡也不安寧、愛哭、好發脾氣、氣質類型屬於難養育型。 幼兒期: 寶貝的多動癥狀在這個時期尤為明顯,走路不穩、亂奔亂跑、不聽大人的話、做事注意力易分散、亂扔玩具,在幼兒園裡不遵守規則…… 產生多動的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很多,在現代獨生子女家庭中,家長或長輩很容易溺愛寶貝,這也是多動症兒童比例越來越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像本文例子中的敬敬,父母對他百依百順,卻忽視了培養他形成好的生活習慣,造成了寶貝隨心所欲、嬌生慣養、自控力差,並引發了多動症的情況。 引發多動症的其他心理原因 1.家長過於冷漠 有的寶貝處在經濟貧困或家庭不和、父母離異的不良環境中,也會導致多動症的發生。這類家庭中的父母,往往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關心和關注寶貝,寶貝也缺乏玩具、圖書等成長所需要的物品。這類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寶貝,容易產生行為異常、性情孤僻、學習困難、多動等情況。調查顯示,多動症兒童組父母的文化程度,明顯低於正常兒童組父母的文化程度。 2.家長過於嚴厲 有些家長望子成龍,但又缺乏基本的早教知識,不了解兒童的心理變化,對於寶貝要求過於苛刻,這樣很容易導致寶貝心理過度緊張,情感壓抑,從而出現多動癥狀。如果此時,家長認為寶貝是故意不聽話,採取暴力管教方式,就會更為加重寶貝的多動癥狀。 應對寶貝多動行為的專家建議 1.鼓勵法則 鼓勵一般是以精神或語言的刺激為主,促使寶貝自願、主動地去嘗試或重複那些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比如,他聽家長的話去做一件事了,就及時表揚他,增加他這種行為的產生。 但此法單獨使用往往效果不明顯,要配合其他辦法共同使用,而且要經常使用。 2.獎勵法則 除了鼓勵之外,當寶貝出現了符合規則的好的行為習慣時,也要適當獎勵。這樣,可以讓寶貝產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促進他進一步形成好習慣。 獎勵的方法也可投其所好,多種多樣的,比如寶貝喜歡汽車,就告訴他每次做得好,就可以得到1分,做得不好就減去1分,當累計得到5分時,就可以給他買一輛小汽車。隨著汽車的增多,寶貝自己也會有成就感,而這些良性的感受會促進寶貝的自控力提高。 3.塑造法則 這種方法可以很好的鍛煉多動症寶貝的專註力。找些他感興趣的事,如畫畫,給他規定每天要堅持一定長的時間,時間可從短到長。 比如,從5分鐘開始,根據寶貝的表現慢慢延長,但切記不可操之過急,是慢慢延長。開始由家長陪伴寶貝,待寶貝可以達到了,就讓他單獨完成。這種方法要配合著鼓勵及獎勵法一起進行,當寶貝做得好時,就及時鼓勵並適時獎勵,強化他堅持做事的興趣和決心。 4.處罰法則 這種方法的目的,是為了減少或消除寶貝的某些不良行為。對寶貝的不良行為的結果或表現,給予不愉快的刺激,讓寶貝感知他的這種行為是不被欣賞和認可的,父母不喜歡。 但在使用處罰法時,家長要注意讓寶貝明白你是愛他的,要幫他改正錯誤,並沒有其他惡意。在方法的選擇上,也要多動腦筋,不可採取大罵或恐嚇等簡單粗暴的方式。 常用的處罰方法推薦 指出不足給予批評 家長要直接、清晰地指出寶貝的錯誤在哪,正確的是什麼、他的行為帶給別人什麼樣的感受。家長在說話時,語氣要嚴肅,態度要認真,讓寶貝感知到,你真的不喜歡他這樣。 取消計劃 如果寶貝做得不好,經過警告後也不改正,就取消一些他喜歡的計劃,比如說禮物或外出旅行等。讓他明白,他要為他的行為承擔不愉快的後果。 計時隔離 讓寶貝自己在某個角落或房間單獨待一會兒,讓他明白,他的行為可能失去大人的喜歡或關注。但注意要掌握好隔離的時間,對於小寶貝來說時間不宜過長。 5.消退法則 所謂消退法,就是對寶貝的行為不理不睬,不過分關注,讓其自然消退,應該選擇合適的時機,配合其他方法使用。比如,寶貝大發脾氣或擠眉弄眼時,如果家長訓斥或大罵他,反而會讓他愈演愈烈。這時,要對他採取不理不睬的態度,只是輕描淡寫的引導,這樣他的不恰當行為反而會消退。 你的寶貝是否有多動症傾向?——家庭小測試 1.反手實驗 讓寶貝兩手手心向下,拇指置於掌心,其餘四指併攏,兩手食指靠緊放在桌面上;此時讓寶貝將兩手反過來,手心向上並小指靠攏。如此這般在「原位」上反覆翻動並加速,翻手動作笨拙,擺動超過一個肋部寬度者有多動症傾向。 2.點指實驗 讓寶貝一隻手握成拳頭,另一隻手用拇指依次接觸其他手指,可按照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順序,如此反覆幾次,然後換另一隻手做同樣的動作數次;也可以從反方向開始,按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的順序,或雙手同時重複以上動作。寶貝動作不協調,出錯多,可能有多動症傾向。 3.指鼻實驗 讓寶貝先用左手食指再用右手食指,輪流指自己的鼻子尖,睜眼指5次,再閉眼指5次。動作笨拙,錯誤次數達3次以上者,有多動症傾向。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關於「最後的開國中將」,這8件事不可不知
※關於喝茶的三十宜與忌
※關於愛與婚姻,那些曾經的我以為
※有關於書的格言
※關於乳腺癌,被誤解和被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