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與文學

 人字是由一撇一捺簡單結構組成的,人字是相互支撐,是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結合、相互促進,這就給人與人之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人的本質就在於人自身,人從感覺實體上升為思維實體,人的本身最高本性及其生存的目的,是在於意志、思維與情感之中形成的人的感覺、知覺、意識等精神實體,即人的自然本性。人是一個憑著感覺認知世界的感覺主體,才逐漸地形成了人的核心內容即人的自我。人就是從生到死這麼一個過程,人生最美好的,就在於體驗過程,而不必在乎結果。在人生的整個過程中,無論是順利,還是坎坷,無論是甜蜜,還是勞苦,都是一道道風景,你都得走過、穿過、度過,好過你得過,難過你也得過,關鍵就在於會過;只要你努力,去創造人生過程中最美好的東西,你就沒有白過,就沒有枉費和虛度人生。  人活著就是享受活著的過程;人生有兩個維度,一是享受過程,另一個是追求結果,過程是重點,是一個個量變,是尋求可以扭轉的質變,結果是勾勒人生過程的記號。因此,文學引導人自我完善、誠實守信、誠懇待人,使道德互相滲透、互相促進,人可以相互影響,優缺點也會相互轉化,使人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才能得到提高,才能讓人領悟生命的奧秘,尋找心態和諧的真諦,這是屬於人的精神領地。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不滿足本性就是人不滿足於現狀,從而導致了人類的更強渴求(求知)欲,以及實踐欲,從而使人類自身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因此,維繫文學藝術內在人性和人的地位問題突出地提了出來,並在價值層面關注和張揚人的價值和獨立,在那個特定時期無疑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理論突破,從而一方面為以後文學主體性觀點的提出做了必要的理論鋪墊;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支持了當時的文學創作更好地描寫和剖析人性。  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的不滿足本性就是人不滿足於現狀,例如人都喜歡聽表揚的話,不願意聽批評的話,人類的進化史也間接的證明了人的本性是不滿足。從社會歷史文化的演化來看,人經歷了大致相同的階段,在物質生活的需求、心理、感情、審美意識等方面積累了共同的因素,並保留至今天。共同的人性也是社會現實關係的組成部分,人並不只生活在階級關係中,還有倫理、道德、宗教等對人性共同形態的描寫,可以從真實的、歷史的、道德的要求進行評價。  把描寫人和人性作為文學的出發點是「以人為本」,把張揚人道主義精神作為文學的基本要求,不但牢固確立了文學的基礎,也為文學主體性觀點的提出和對於文學審美本質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準備,為文藝學研究的整體推進和突破創新清理出了必要的空間,是新時期文藝理論的一個重大收穫,以人為本就是要體現人的品德和人格、尊嚴和良知,是人養成的個性習慣在社會環境、生活周圍與人產生的利害關係等複雜而又簡單的不同生活方式所決定的。從而把握自己,大膽地去實踐,致使人愈有才能有見識,愈有修養有教養,人也就愈文明,愈能調動人的思想和行為向正確方向引導。  一個好的作家作品中會吸收、融鑄多元的文化傳統,文學作品的思想性是以積極健康的思想,以高尚的情操引導人、鼓舞人、塑造人,文學即學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文學是一種人文的意識形態,通過用文字記載著心靈的聲音,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使人有深刻藝術內涵和獨特的韻味,是人的思想發展的融合,詮釋不同語言和塑造大腦,併產生不同文化、感知。讓自己的觀察能力、有新穎的想像、富於哲理意味和寓意深長,文學的要旨是從大處著眼,小處著墨,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追求。  文學既然以人為對象,當然非以人性為基礎不可,離開人性,不但很難引起人的興趣,而且也是人所無法理解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級所產生的偉大作品之所以能為全人類所愛好,其原因就是由於有普遍人性作為共同基礎。比如說人理想和人道主義精神,就應該是其世界觀中對創作其決定作用的部分。再者就是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權利,人性、人情、自由等等;不僅逐漸活躍在藝術家的筆底,而且成為文學理論界探討的重要方向。  毫無疑問,從思想的深邃到藝術的創新,文學作品必須具有鮮明的個性,必須是獨特的深深紮根於社會變革與民族精神搏動的深處,才有希望豎立起一座座文學史上的豐碑。這就要求作家必須具有鮮明的主體意識的精神。反之,如果作家主體意識僵化,缺失個體的獨立精神,缺失個體心靈的自由,作家們的主體精神,要麼是極端禁錮,要麼是極端放縱,兩種傾向,其源一也。傳統文學與現代文學徘徊於時代、政治之外,既反感現代都市文明,又對人生愛美傾心,由此形成文學主體認知上的表達,有效地吸收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傳統文化實行了現代性轉化,表現出集古典理想與現代文化於一體的文學審美理想,以藝術溝通現實與理想的文學審美定位。  文學應當「以人為本」、以人道主義精神為靈魂的觀念,即強調文學「必須從人出發,必須以人為注意的中心」,反對將人的描寫作為「工具」和「手段」,而是將人看成「文學的目的所在」;生命的健康向上與人性的優美自然,在形式上,文學審美的形式感,要求和諧恰當,充分體現出人生的美與文學的美與「以人為本」和諧。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文學的表達與思考,貫穿於社會、時代、人生、民族等諸多層面,充分顯示出作家以自我主體能動精神溝通文學本體層面的審美自覺,和以文化改變現實人生的審美救贖。  文學是探究人文精神的深層理論基礎,使人走向現實生活世界,文學抒發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於現實生活。洞察現實人的生存體驗,關注人、尊重人、塑造人,為人類發展實踐提供人文精神、核心的文化理念、合理方式和觀察方法。對人性關係的認識逐步走向辯證,這就豐富了人們對「人」的本質和人性內涵的理解,不斷深化對於當代文學創作實踐的理論觀點,為新時期文學創作描寫和表現人性做好了理論準備,從根本上是基於對人及其本質人性、存在和歷史發展規律的現實把握和時代詮釋,是具有根本性和建設性的。文學對人思想起著引導作用,對社會和諧起著滋潤作用,對人的進步起著催化作用,文學是提高人的素質,是指導人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思想應對。文學文化在不斷碰撞、交融和互補中產生變異,顯示出文學文化的鮮活生命力,激發人們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追求。
推薦閱讀:

除了喪劇,哪些《美劇》更適合觀看?
描寫狡詐的句子有哪些?
(蘇俄作家專題)肖洛霍夫(上)
牧羊人的奇幻之旅
瑞典詩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