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00年前的80、90後什麼樣

李叔同、胡適、蔡鍔、張恨水……這些8090後們,對沒錯,是1880、90後!雖然咱們現代人總是在課本上見到他們,可是遙想當年,他們也曾是歷史推手和弄潮兒,個性與上進俱在!李叔同:不走尋常路的富二代(1880—1942)

李叔同留學日本時期飾演茶花女的劇照民國以來不斷有四公子、京城四少之說,他們因為家世、際遇而較早地展露其才華,但多數也終於公子狀態、止於少年才氣。少年李叔同就是這樣一個公子哥兒。他的父親曾經在吏部做官,後在天津改營鹽業,家境富有。李叔同天生聰慧,攻讀過四書、《孝經》《毛詩》《左傳》《爾雅》《文選》等等,對書法、金石尤為愛好。十三四歲時,篆字已經寫得很好,十六七歲時曾從天津名士學填詞、書法。他的聰明才情在十八九歲時,就已經發展到巔峰了。跟公子哥兒們不同的是,李叔同不僅得了中國文化的形,還得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即使生活在小康狀態,他也有社會關懷,憂時傷世;在優哉游哉之際寫下了大量憂國憂民、甚至憤世嫉俗的詩文。康梁變法失敗後,十八歲的李叔同到上海刻印明志:「南海康梁是吾師!」孫中山辛亥革命成功的時候,他譜一曲慷慨激昂的《滿江紅》以誌慶喜。1905年,二十五歲的他在國內無所事事,於是東渡日本留學。首先在學校補習日文,同時進修音樂、繪畫,編輯音樂書刊;又師從日本戲劇家研究新劇的演技,與同學組織了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1910年回國,任職天津高等工業學堂圖案教員。1913年,上海《太平洋報》創刊,李叔同被聘副刊畫報主編。《太平洋報》停辦後,應老友經亨頤之聘,到杭州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擔任圖畫和音樂教員,改名李息,號息翁。他在浙江第一師範初任教時寫過《近世歐洲文學之概觀》《西洋樂器種類概況》《石膏模型用法》,介紹西洋文學藝術各方面的知識。他在課堂上採用石膏像和人體寫生,在國內藝術教育上是一個創舉。音樂方面,他利用西洋名曲作了許多名歌,同時又自己作歌、作曲,向學生介紹新音樂思想。後來成名的豐子愷的漫畫、劉質平的音樂,就是他一手培養起來的。李叔同在杭州期間,跟夏丏尊、馬一浮等人來往密切。在他們的影響下,他對佛教產生了興趣。1917年舊曆正月初八,馬一浮的朋友彭遜之忽然發心在虎跑定慧寺出家,李叔同恰好也在那裡,他目睹當時的一切,大受感動,就皈依三寶,拜了悟老和尚為皈依師。1918年舊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結束了學校的教務,決心至虎跑定慧寺皈依師從了悟老和尚,披剃出家,正式名為演音,號弘一。蔡鍔:火速升職的護國將軍(1882—1916)

蔡鍔戎裝照蔡鍔六歲入私塾讀書,十三歲中秀才,十五歲入湖南時務學堂。類似於今天的80後六歲讀小學,十三歲中學畢業,十五歲考進大學。年齡最小,「白帽輕衫最少年」的蔡鍔在學校里接觸到了一些最傑出的維新志士,並跟梁啟超建立起深厚的師生友誼。十六歲的80後目睹了戊戌變法的失敗,他所在的湖南時務學堂也被解散,教育改革試點撤銷了。蔡鍔先後去武漢、上海、日本等地求學。1900年,十八歲的蔡鍔回國參加老師唐才常在武漢組織的自立軍反清起義,事泄失敗,師友多人遇難。蔡鍔幸免於難。這個十幾歲的孩子有了武裝革命、軍事解決中國問題的想法,「流血救民」。蔡鍔體質弱小,但才思敏捷,文章優美,實是大家之材,而對軍事從未涉獵,故梁啟超認為他還是以文救國的好。結果不到二十歲的蔡鍔對老師說:「我不做個第一流的軍人,就不是您的學生。」他到日本學習陸軍,1904年10月,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績在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畢業,與蔣百里(第一名)、張孝准並稱「中國士官三傑」。他的社會地位升遷仍是驚人的,畢業一回國即任江西材官學堂監督。1906年,清廷在袁世凱的老家河南舉行新軍秋操演習,蔡鍔奉令觀操,並任中央評判官。1907年,二十五歲的蔡鍔與老資格的革命家黃興會面,並計謀鎮南關起義事宜。1908年,出任廣西新練常備軍第一標標統,二十六歲的他有了軍權。1910年,蔡鍔任廣西混成協協統,學兵營營長。後又應雲貴總督李經羲之召赴雲南。在雲南,他寫成《曾胡治兵語錄》一書,後來蔣介石、毛澤東都曾拜讀過的這一現代軍事教材。他尚曾國藩、胡林翼「為將之道,以良心血性為前提」的思想,認為是「扼要探本之論」。1911年7月,蔡鍔任雲南新軍第十九鎮三十七協協統。新軍十九鎮中有大批同盟會會員的青年軍官,這些年輕相當的80後在積極策劃和組織反清鬥爭。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6日,同盟會會員唐繼堯、劉存厚邀蔡鍔一起策劃響應武昌起義,未參加同盟會的蔡鍔被推為起義總指揮。1913年10月,三十一歲的蔡鍔被袁世凱調到北京,任全國經界局督辦,蔡鍔的軍權和地方實權移於他人之手。沒有對手諍友的袁世凱終於一步登天,於1915年底復辟稱帝。此時,無論革命家孫中山、黃興,還是改良派政治家梁啟超,都沒有實力反對。年輕的蔡鍔孤身犯險,他逃離北京,去雲南說動實力派唐繼堯們組成護國軍,起義討袁。三十二歲的唐繼堯對三十三歲的蔡鍔說:「蔡老前輩,遠道來滇,甚為辛苦,宜在滇留守,繼堯願出征。」蔡鍔回答:「我來非佔位置,乃欲對國家民族效力耳。」杜月笙:會做人的黑幫老大(1888—1951)

杜月笙(前排左3)與梅蘭芳(前排左2)等名流合影在我國現代史上那樣「混亂的自由」里奮鬥的人物中,杜月笙是較有代表性的一個。杜出生於江蘇川沙高橋南杜家宅,不到四歲,父母先後去世。十四歲時,他到上海某水果行當學徒。他的打工生涯是卑賤、辛酸而墮落的,這種打工生活極容易讓人苟且認命。但杜不苟且,他有付出,比如他做事認真,削水果很在行,一時獲得「萊陽梨」的稱號。他更有出人頭地的願望,他跟王阿國等人一起,既體驗到底層打工的艱難,又學會了光棍自作自受、朋友義氣等不少江湖的生活。他有小錢會跟朋友分享,有巨款也會想起朋友,甚至在朋友中間散盡。為求上進,他拜青幫陳世昌為老頭子。由於陳世昌等人的關係,杜月笙獲得機會進入黃金榮公館。杜月笙機靈可意,很快獲得黃金榮的賞識。黃是當時法租界的華探頭目、黑社會頭面人物,其名號在當時的小混混之中如雷貫耳,是他們夢想的靠山。杜在眾多的小混混中一躍成為黃的親信,可見錐處囊中,脫穎而出,也必得在打工生活中把自己鍛造成為錐才是,有能力、有理想,有豪傑相照相惜的意志。在這方面,杜比他眾多的師兄弟甚至師父一輩的人都更具備條件。他沒有白白地打工,他的學徒生活足夠豐富,準備也足夠充分。故一旦進入黃金榮的視野,他就能夠迅速地擺脫下三濫時代的毛病,而努力學習著新生活和新規矩。由黃金榮的佣差上升為鴉片提運,因為善於糾合同夥,勾結軍閥,杜月笙成為在鴉片提運中最有勢力的一個。他的羽毛豐滿,使他迅速地跟黃金榮平起平坐,他也出色地完成了跟黃金榮在輩分、地位上的轉換,黃金榮由他的老闆、師父變成了他的「金榮哥」。1925年,杜月笙三十七歲,他在租界與軍閥當局庇護下,成立「三鑫公司」,壟斷法租界鴉片提運,成為與黃金榮、張嘯林並稱的「上海三大亨」之一。同年,擔任法租界商會總聯合會主席,兼納稅華人會監察。杜月笙的格局遠非黃金榮們那樣「一入黑道,便無足觀」,他的義氣、窮苦出身讓他成為青幫中的革命性人物,他最大可能地完成了對青幫的改造。「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是當時人的定論。胡適:高薪教授(1891—1962)

胡適致族叔胡近仁簽名照,右下為照片背面簽名因為在美國讀書時給老鄉陳獨秀的雜誌投稿,陳獨秀推薦胡適任北大教授,1917年,26歲的胡適學位還沒有拿到,就回國任教。北大教授薪水優厚,該年4月,胡適給母親寫信說:「即此一吉事,已足滿意,學位乃是末事耳。」扣掉所有的生活費,胡適每個月可以存下230元,足夠北京窮苦人家兩年四個月的開銷。胡適雖比魯迅小10歲,但他趕上了好時候。即他就職的現代中國大學與國際接軌,跟魯迅所在的教育部等相比,要優待得多。26歲時的胡適拿的月薪要高於36歲的魯迅的月薪。不僅如此,做公務員的魯迅還沒有胡適在文化界的資源多。當時中國的文化產業算得上是「朝陽產業」。現代大學、新聞業、出版業都迅猛發展。當時的商務印書館就希望挖到胡適。張元濟的日記1919年4月8日載:「托伯恆轉託陳筱庄約胡適之,月薪300元。」可見在個人的生活中,青年胡適有「海闊天空」的條件。27歲時的胡適請北大朋友吃飯,一次就花掉了60元,相當於今天的3000元左右。他租住的鐘鼓寺14號是個四合院,共有17間房屋,9間正房,5間偏房,加上廂房、耳房。庭院不大,有幾棵小樹,幾盆夾竹桃。月租20元,相當於今天的800元左右。胡適租這樣的四合院,也是希望把母親接來一起住。胡適的生活顯然是今天北京的屌絲們難以相比的。他的住處也是一處比一處寬敞,到入住米糧庫四號院時,更成為朋友和文化人的中心。米糧庫衚衕是文化人的聚居地,陳垣、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徐悲鴻、徐志摩、丁文江都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身影。一號住著陳垣、傅斯年,三號住著梁思成、林徽因,胡適住四號院,這些人算得上是「京派文人」的基礎。胡適家也是一時的文化中心,還是親友的臨時棲身之所,徐悲鴻、徐志摩、丁文江等友人,石原皋、胡成之等親戚甚至長期住在那裡。林語堂曾說:「在北平,胡適家裡每星期六都高朋滿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販夫,都一律歡迎。對窮人,他接濟金錢;對狂熱分子,他曉以大義。我們這些跟他相熟的人都叫他『大哥』,因為他總是隨時願意幫忙或提供意見。他對寄給他的稿件都仔細閱讀,詳盡答覆。他的朋友,或是自稱他朋友的人,實在太多了,因此我有一次在我主編的幽默雜誌《論語》上宣布:這本雜誌的作者誰也不許開口『我的朋友胡適之』,閉口『我的朋友胡適之』。」盧作孚:草根大亨(1893—1952)

青年盧作孚盧作孚出身於四川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自學成才,二十來歲開始辦報,三十一歲時在軍閥楊森的支持下創立四川通俗教育館,三十二歲時轉向實業。盧作孚以八千元開始創辦民生輪船公司,但這種創業絕非我們現在以為的那樣容易。在當時,長江上的航運是由外國人瓜分的,外資財大氣粗。盧作孚靠鄉親、朋友、地方士紳的支持,才募集了一點資金購置了一條僅七十餘噸的小客船。這種艱難的起步或說夾縫裡的生存大概是我們能夠想像的,但我們想像不出的是盧作孚堅持了下來,而且成功了。幾年後,盧作孚統一川江航運,迫使外企退出長江上游。十年後,相繼在上海、南京、武漢、宜昌等地設立分公司。他從只有一艘七十餘噸的客船發展到擁有一百三十多艘、三萬六千餘噸的船隊,職工則有七千餘人,成為名副其實的「船王」。盧作孚又是清廉的。他克勤克儉,嚴於律己,雖身為民生公司總經理,其股份卻只有一股,全家僅靠工資度日,其夫人子女乘坐民生公司輪船一律按規定買票。他也從不求田問舍,他兼職所得的車馬費、津貼費,全都捐了出去。他的孩子回憶說,他擔任民生公司的總經理,但多年來只靠一份工資維持家庭生活,其他兼職收入都捐給了北碚的公益事業,家中的經濟狀況一直是相當緊張的。盧作孚說過這樣的話:「人生的快慰不是享受幸福,而是創造幸福,不在創造個人的幸福,供給個人欣賞,而在創造公眾幸福,與公眾一同享受。最快慰的是且創造,且欣賞,且看公眾欣賞。這種滋味不去經驗,不能嘗到。平常人以為替自己培植一個花園或建築一間房子,自己享受是快樂的,不知道替公眾培植一個花園或建築一間房子,看著公眾很快樂地去享受,或自己亦在其中,更快樂。」張恨水:有錢任性(1895—1967)

張恨水家庭照22歲時,張恨水辭去工作,到北京做「北漂」。他為此給記者做助手以得10元的勞務費,他的一首詞,「十年湖海,問歸囊,除是一肩風月……」讓後來的報業巨子成舍我看到,兩人成為好友。成舍我辦報,就請張恨水當助理,副刊主筆。年輕的張恨水抓住了機會,他藉此平台使自己成為一個「副刊聖手」「小說大師」。為辦報,他一度放棄了自己的創作,全身心投入編輯工作當中去。成舍我創辦《世界日報》時,請29歲的張恨水擔任副刊主筆,張恨水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春明外史》,號稱「用作《紅樓夢》的辦法,來作《儒林外史》」,90多萬字的小說,連載四年多,風靡整個北京,張恨水一舉成名。當時的盛況是:每日下午兩三點,許多讀者便在報館門口,焦急地排隊等待當日報紙發售,只為先睹《春明外史》為快。他們不論寒暑,不管風雨,堅持在報館門口排隊,天天如此,一排就是5年!31歲時,張恨水開始另一部長篇小說創作,即100萬言的《金粉世家》。就是說,30來歲的張恨水能夠同時駕馭兩部以上的小說創作。小說的成功,使張恨水成為出版界的寵兒,他曾經一下子得到8000元的稿酬(合今人民幣60萬元左右),以及每月500多元的稿酬,這在當時,絕不亞於一流大學教授的收入。當時人傳說張恨水,「十分鐘成交數萬銀圓稿費,在北平買下一座王府」。張恨水小說的受歡迎程度大概只有今天的美劇、韓劇可以與之相比。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張恨水書店」,不法書商也攢出了100多種偽書。當張恨水的《啼笑因緣》在上海《新聞報》連載時,《新聞報》的副刊主編嚴獨鶴立即與嚴諤聲、徐恥痕辦了一個叫「三友書社」的出版社,這個出版社唯一的目的就是出版《啼笑因緣》。

1930年開始於上海《新聞報》副刊連載的《啼笑因緣》1930年年底,張恨水用4000銀圓購置了前門大柵欄12號的一所大宅門四合院,據說這跟魯迅購置的北京西直門八道彎大宅門價格相似,規模相當。對比魯迅中年借款置業,30來歲的張恨水置業無論如何是一項足以自傲的人生成就。但張恨水很是淡然,他說:「我雖然現在天天發表文字,卻只有兩個目的,其一是混飯,其二是消遣。混飯是為職業寫字,消遣是為興趣寫字──四十年記者生涯,以字當米一顆顆蒸了煮了吃了,甘苦自知,悲喜兩忘。寫字就是營生罷了,如同擺攤之類的小本生意,平淡如斯,實在如斯。」寫字對他成了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他的名言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內容節選自余世存「立人三部曲」)搜索微信「嘉林堂」有驚喜新浪微博@時尚風水師李嘉林、@嘉林堂
推薦閱讀:

90後爆笑語錄,我愛你!關你什麼事...
90後警花晚高峰狂奔救輕生男 生活照又萌又軟
人稱「校內第一萌」!這位90後遊戲美少女!你喜歡嗎?
最讓90後男生受不了的女生五個行為,尤其是第五個
【裝修風格】 90後MM豪裝105平裝修效果圖

TAG:90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