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鏡子的童年與自戀創傷

缺少鏡子的童年與自戀創傷 2016-01-04 朱曉剛 衛彬心理工作室

我愛你,我需要你,是因為在你面前,我知道了自己是誰。成熟的愛,是做對方的鏡子和將對方理想化,也接受對方對自己的理想化想像,就象童年兒童將父母理想化,以及父母給予兒童的鏡像反映象是兒童是理想的一樣(因為父母出於喜愛,也理想化了兒童)。愛,就包含著彼此的反映和理想化,從而增強兩個人的自尊。「我看到了我被看到和理解,才知道自己是存在的,我看到了我是怎麼被看到的,被看到後對方是如何反應的,才知道自己是誰,是什麼樣的。我需要我已經被認識到是存在的、有價值有意義的存在。」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知道自己是誰,證明自己是誰。自己是誰、將會是誰、想成為誰、應該是誰,這些印象來自於童年早期,並在一生中不斷重複和修正。

  童年缺少鏡子反映的兒童(因父母太忙,或自身有心理問題,無法及時給予反饋),會有自己不存在,或存在沒有意義的空虛感,兒童期會通過多動、手淫等行為來與死亡感戰鬥,成年後,會用混亂的性行為、賭博或其他衝動行為來刺激自體,填補空虛的感覺與抑鬱。這種「鏡子饑渴症」的人被迫成天炫耀他們自己以便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抵消自尊的內在缺乏。自戀的人,大都童年早期缺乏父母的關注,缺少鏡像反映。

  又或者童年鏡子反映中多為負面的話,成人後會傾向於抑鬱、低自尊。因為從小被反映成為是個沒有價值的人,並且自己也認同了這個觀念。每個人有關自己是誰的初始問題,在生命的早期就已被雙親第一次地回答了,這是第一次的回答,也是最重要的一次。

  童年有兩大心理需要必須被適度滿足,沒有被滿足或過度滿足,會導致成人的各種自戀癥狀。這兩大心理需要:一是希望父母誇大的反映自己,表揚讚美自己;二是將父母理想化。兒童這樣的幻想,是為了應對不安全感,為了生存,因為自己強,就可以活下去,所以要從父母那裡知道:自己是強大的。而父母強,就可以保護我,所以,當第一種誇大性幻想破滅後,在生存的焦慮的推動下,傾向於去理想化父母。童年的自戀幻想通常以誇大的自體觀念或者以將重要人物理想化的形式出現,本質上是一種針對挫折、分離、攻擊、依賴及失望的退行性防禦。如果這一時期缺少適度的自戀滿足,則長大後會補償性的付諸行動,一直渴望別人的讚美(或相反一直貶低別人)或尋求一個完美的父母表象與自居或與其完美結合(或相反一直貶低自己的能力),比如:神、偶像、領導、權威、神秘主義、難懂的知識(心理學、靈學、玄學、宇宙學等);如果這一時期過度滿足,則孩子視對外在的進一步探索為創傷,因為一探索,就會知道自己和父母都不是那麼的理想的,所以,建議父母的讚美應多用在鼓勵孩子的探索行為上來,表揚孩子戰勝克服困難的勇氣,表揚的是行為表現,而非所謂本性。比如:可以多表揚孩子的努力、探索行為,少說「你好聰明」之類,這樣,有助於兒童對自身全能感幻滅的創傷處理。而對父母的理想化幻滅引起的創傷處理,則重點在於讓孩子知道:父母肯定不是全能的,但是擁有無條件保護孩子的態度。這樣,孩子才可以繼續成長,形成健康的、現實的自戀。

  治療中,就是要做這樣的父母,完成兩大移情需要:反映性移情和理想化移情,反映性移情是讚美、肯定來訪者,理想化移情是允許來訪者對諮詢師的理想化。之後,可適度地誇大鼓勵和表揚來訪者在成長,克服成長的挫折方面的努力,從而達到健康的自戀(千萬不可給予來訪者本身廉價的、誇張的表揚與肯定,那樣,來訪者在與現實世界互動時,將容易形成新的挫折或鼓勵他不去現實檢驗、躲在病態自戀的防禦里,損害其現實檢驗能力)。健康的自戀中,個體能夠維持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平衡。自戀健康與否,並不在於我們有沒有自戀誇大的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在於我們如何對待這些幻想,能否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能否區分它們。

  自戀的形成有其必要性,最有可能的一種解釋是:與孩子幻想中必須這樣才能獲得安全感和父母的關愛有關。當然,也很有可能與孩子的父母有要成為全能感的人、有被誇大表揚、被崇拜的需要有關,有自戀障礙的父母一般多認為自己是全能的,或者自己的孩子是特殊的(若孩子不能滿足雙親的這種自戀,雙親會對孩子產生憤怒,或內化後,孩子也對自己的不夠好產生憤怒)。這類雙親對這類的幻想和需要是成癮的,隨之而來的就是這類幻想影響了雙親與孩子的互動,在親子關係中形成一種特徵性地自戀式地互動模式。這樣自戀成癮的雙親的兒童,將習得和內化那種只能導致自戀障礙的關係模式。

  自戀,只要是健康的就沒有問題,之所以會有不健康的自戀形成,可能性有許多,試一一羅列如下:一是可能是童年早期缺少被理想化的客體,父母早亡或一直缺失,或是實在太差(嬰兒主觀感受到的,實際不一定);二是雖有理想化的客體,但不給我誇大性反映,不讚美肯定我;三是雖然有客體讚美我,可那個客體不夠理想化,嬰兒看不上,因而也就不滿足這樣的低級別讚美;四是父母過分需要嬰兒崇拜自己,因為父母有不健康的自戀需要;五是父母過分讚美嬰兒,來滿足自己的不健康自戀需要。以上這些情況會形成成年後的自戀問題,表現為:一是雙親缺失或不夠理想,長大後拚命尋找,偶像、宗教、單位、組織、領導等,其實是在尋找一個理想化的客體形象;二是當年被映照出來的自體不夠好,因而拒絕與其合併和認同,就象兒童拒絕穿一個自己覺得不好看不喜歡的衣服一樣。從而造成自體的分裂、不完全,不穿衣,象裸奔一樣,會體驗到沒人依靠,沒人愛及自卑;三是勉強穿上這件「我是誰」的自體的衣服,但對自我不滿意、自卑、空虛,有虛假感,也一直想脫掉;四是沒有健康的自戀,缺乏現實檢驗能力,無法維持幻想與現實的平衡,不能區分它們。

推薦閱讀:

治癒心情創傷的好句子
創傷
骨盆與髖臼創傷的影像診斷要點
氫化可的松可有效預防創傷後應激障礙
經歷失敗感情後,療愈創傷四步走策略

TAG:童年 | 自戀 | 鏡子 | 創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