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規範中求發展

2011-12-2 02:29記者周軒千

  近年來,在金融脫媒的大勢下,銀行理財產品高速增長:在投資領域,銀行理財產品填補了無風險、低收益的銀行存款和高風險、高收益的股權類產品之間的空白;在融資領域,銀行理財產品幫助銀行騰挪信貸資產,節約貸款額度。然而,這一新興業務的風險不容小覷,監管部門三令五申,最近則叫停了期限在1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矛頭直指變相高息攬儲。此外,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調整的也是為了加強對理財產品等銀行表外業務的監控。長期而言,銀行理財業務必將在規範中可持續發展

  「叫停」短期理財產品

  今年以來,銀監會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短期化趨勢始終保持高度關注,監管程度則趨於嚴厲。

  6月末,銀監會紀委書記王華慶在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座談會上指出,理財產品短期化趨勢明顯,預期收益率持續攀升,甚至引發部分銀行間的惡性競爭,個別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有變相高息攬儲之嫌:「由於今年以來連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以及存貸比監管要求使商業銀行流動性趨緊,部分商業銀行為爭奪存款,獲得信貸空間,搶佔客戶,特別是在月末、季末等考核時點大量發行超短期或短期高預期收益類的理財產品,利用募集期和起息日的時間差達到增加存款餘額的目的,有些理財產品的清算期過長且不計利息,導致收益率被誇大;還有個別銀行不計成本地開展『價格戰』,通過用其他收益來源彌補的方式兌付客戶預期收益。」王華慶當時「點名」某股份制銀行的一款超短期高預期收益理財產品,產品期限只有4天,銷售起點為5萬元,預期年化收益高達7.5%—8%。「此類產品的發行將進一步激化行業間的惡性競爭。」王華慶說道。

  9月末,銀監會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要求,「不得通過發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在月末、季末變相調節存貸比等監管指標,進行監管套利;應重點加強對期限在一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和合規管理,杜絕不符合監管規定的產品。」

  11月11日,新上任的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銀監會2011年第四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分析會上強調,「嚴禁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規避監管要求、進行監管套利」。隨後便傳出銀監會口頭通知銀行在2011年年底前不得發行1個月內到期的理財產品的消息。

  此外,已經頒布並將於明年起實施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中有商業銀行「不得違反國家利率管理政策變相高息攬儲」、「不得無條件向客戶承諾高於同期存款利率的保證收益率」、「不得承諾或變相承諾除保證收益以外的任何可獲得收益」等禁令。

  據悉,有變相高息攬儲嫌疑的理財產品有兩種具體情況:一是理財資金未進行實際投資,而是直接通過銀行內部資金轉移價格,按產品預期收益進行兌付,即「高息攬儲」;二是理財資金進行實際投資,但當收益存在缺口時,銀行通過直接劃撥方式或其他渠道的盈利來填補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缺口,即「違規轉移內部收益」。

  「從9月的『加強管理』到11月的『不得發行』1個月內到期的理財產品,可窺見監管部門對短期理財產品的態度。」招商證券分析師謝亞軒表示,銀監會這次出台嚴厲措施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打擊商業銀行的變相攬儲行為,「每到月末、季末,銀行出於存貸比等監管考核的需要,會調整理財產品的資金募集期和產品到期日。銀監會叫停一個月內的理財產品,會增加銀行攬儲的難度和成本。」

  據中郵證券分析師王博濤保守估計,1個月以內的銀行理財產品總規模在2780億元左右。

  「商業銀行的公司客戶和同業客戶對資金流動性管理的要求較高,因而對短期產品的需求遠大於長期產品。保守估計,過半的公司客戶和超過八成的同業客戶的需求會受此影響。」謝亞軒估計道。

  盛世普益監測的數據顯示,10月份,71家銀行共發行了1512款個人銀行理財產品,較9月減少了263款,降幅為14.8%;其中,1個月以下期限產品發行量為407款,比9月減少了235款,降幅達36.6%。根據中信證券研究報告中的數據,商業銀行10月份共發行1個月以內的超短期理財產品761款,比9月份的991款減少23.2%;發行規模約為0.9萬億元,比9月下降27%。中信證券對中資銀行發行的人民幣非保本、偏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的統計結果還顯示,1周以內期限的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從9月的3.61%降至10月的2.39%。

  「禁止1個月以內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會給部分銀行年末考核增加難度,但銀行已有所準備。長期來看,此舉有利於降低銀行經營風險,使銀行理財產品回歸代客理財的本質。」光大證券分析師沈維表示。

  防範系統性風險

  謝亞軒指出,銀監會叫停1個月以內銀行理財產品的另一個主要目的是防範系統性風險。

  王華慶在年中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座談會曾指出:「由於資產池類理財產品採取滾動發售、集合運作、期限錯配、分離定價的運作模式,銀行可獲得一定的期限利差。因此,部分銀行相繼建立起資產池,將各種期限、各種類型理財產品募集的理財資金集合後投資配置多種資產的資產池進行集合運作,導致多個理財產品同時對應多筆資產。由於不能實現一一對應,單個理財產品無法實現成本可算、風險可控,無法進行估值和測算投資收益……同時,資產類理財業務支付給客戶的收益也是按事先約定的預期收益率兌付。」

  「隨著單一信貸資產標的理財產品的監管加強,銀行理財產品以資產池的運作模式為主。銀行通過滾動發售不同期限的理財產品持續募集資金,通過期限錯配溢價、流動性溢價、信用風險溢價來獲取利潤,從而管理資產端和負債端的利差和流動性。但在資產池運作模式下,銀行要用長期的資產來匹配多個短期產品,無法實現單筆產品的獨立核算,蘊含的風險會相應增加。當資產出現虧損或收益率較低時,短期理財產品無法找到虧損對應的歸屬,核算會產生問題。」謝亞軒表示。

  「從流動性的角度來看,理財產品短期滾動發行,對應的是中長期的信用擴張。在這一部分互相對應的資產負債之間,存在較顯著的期限錯配的風險。銀行無論是在監管機構要求下被迫或者在時點上主動將這一部分信用創造重新計入一般的存貸款,都會帶來較大的基礎貨幣需求,吸收大量的流動性。」中銀國際分析師李濤表示。

  因此,《銀監會關於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做好對每個理財計劃的單獨核算和規範管理:對每個理財計劃所彙集的資金進行規範的會計核算;為每個理財計劃製作明細記錄,覆蓋資金募集、投資過程、各類標的資產的明細、到期清算的全過程;為每個理財計劃建立託管的明細賬;每個理財計劃對應的投資資產組合實現單獨管理;計劃終止時,應準確地計算每個理財計劃單獨兌現的收益。

  中信證券分析師黃曉萍認為,銀行理財產品與投資標的的對應將迫使銀行更多地進行短期投資,這可能會降低理財產品收益率;理財計劃單獨核算將提高銀行的理財成本,進一步壓縮其盈利空間。

  「長期來看,商業銀行可能會通過調整理財產品期限來應對,如開發跨月期限的理財產品。因此,在利率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停發1個月以內的銀行理財產品的長期影響不大。」王博濤表示,由於1個月以內的銀行理財產品大多投資債券與貨幣市場,停發此類產品短期內將對貨幣與債券市場造成一定衝擊,但由於理財產品的到期日期比較均勻,影響應該會逐步顯現。

  影響貨幣供應量

  「目前,金融工具不斷創新,企業與居民投資渠道日漸豐富,分流了企業與居民存款,使貨幣供應量有所低估。」央行《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如是指出,其中,銀行表外理財資金就是一種創新型金融工具。2011年9月末,商業銀行表外理財產品餘額為3.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9275億元,同比增長45.7%。

  其他創新型金融工具還包括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和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前者包括信託公司、租賃公司、證券機構、保險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活期和定期存款。央行稱,其與整個金融市場運行聯繫緊密,與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流動性水平基本一致。2011年9月末,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為2.8萬億元,比年初增加5499億元,同比增長31.9%。後者是指住房公積金中心通過受託銀行歸集的、沉澱在受託銀行的公積金存款。這部分存款能夠在支取時或以住房公積金貸款的形式構成對實體經濟的貨幣供應。2011年9月末,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餘額為6992億元,比年初增加1130億元,同比增長39.0%。

  考慮到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和住房公積金存款規模較大,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較大,人民銀行自2011年10月起將這兩類存款納入M2統計範圍,並於本月首度公布了新口徑下的M2增速———2011年10月末,M2餘額為81.68萬億元,同比增長12.9%。

  在上海證券分析師胡月曉看來,央行修正M2統計口徑,就是為了加強對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的監控。

  「在負利率的宏觀背景之下,商業銀行發行的各類理財產品加速了存款的分流。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10月份人民幣存款下降2010億元,同比少增3618億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類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不斷攀高,尤其是信託類、外匯類、債券投資及結構類理財產品的推出加快了存款流失的速度。信託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對資金的吸納能力可見一斑。」胡月曉表示。

  據謝亞軒介紹,按照本金和收益是否保證,銀行理財產品可分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理財產品。保本型的理財產品屬於銀行自營業務,一般計入資產負債表;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屬於銀行代客經營的中間業務,一般不計入資產負債表。不計入資產負債表的部分不在存貸比的考核範疇內;即便是計入資產負債表的部分,銀行會將其計入設立在同業存款項下的單獨資金託管賬戶,而同業存款不納入M2的統計範疇,也不需要繳納存款準備金。

  東方證券分析師金麟指出,非保本型信貸類理財產品的發行類似於直接融資。「就整個銀行體系而言,非保本型信貸類理財產品發售的會計影響是個人存款表外化以及貸款的表外化,銀行的資產、負債規模都因此收縮。但在信貸額度管控環境下,這種收縮就提供了新的貸款額度,而銀行會充分利用這一稀缺資源。新發放貸款造成貸款與存款同時增加。最終的結果是銀行貸款、資產與負債規模都不變,而個人存款轉換為企業存款。」金麟表示,「對保本型信貸類理財產品來說,產品發售對銀行體系的會計影響是存款不變,貸款轉為金融投資(可供出售或持有到期),總體資產負債規模也不發生增減。但在大量信貸需求未被滿足的信貸額度管控環境下,由此新派生出的信貸額度會立即被使用,於是,銀行的貸款不變,但存款與資產、負債規模都有所增加。」

  金麟還表示,信貸類理財產品資金流向企業,形成一般性存款;而非信貸類理財產品,不論投向債券、股票、利率、匯率或是商品,資金都是流向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形成的是同業存款。

  「在季末,銀行理財產品大量迴流至M2的統計口徑之內,造成貨幣供應量的較大波動。」謝亞軒表示,「擴大統計口徑後的M2已經考慮了保本型理財產品的影響,預計今後M2的波動將更為平滑。」據他測算,在新的M2口徑下計入有關銀行理財產品餘額後,2011年10月末的M2增速達到15.78%,對M2的「擾動」為2.78個百分點。而在M2口徑調整前,銀行理財產品餘額對M2的「擾動」從2007年年底以前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逐漸擴大至1.8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表外業務的回表可能導致流動性比信貸增速所顯示的更緊。銀監會在2010年8月發文,加強規範銀信理財合作業務,要求商業銀行在2010年和2011年將表外資產轉入表內,並按照標準計提撥備和資本;2011年1月再次發文,要求將銀信理財合作業務表外資產轉入表內,原則上要求信託貸款餘額按照每季度至少25%的比例予以壓縮。同時,對於未轉入表內的信託貸款,信託公司應當計提風險資本。這些規範性文件促使銀行此前迅速擴張的表外業務開始了回表的進程。

  「信託貸款的回表主要體現為商業銀行資產項下的信託貸款回歸為表內的貸款,而在負債方則由原先表外的負債轉為表內的其他負債,主要是不計入M2的對同業負債。這種回表造成的一個統計結果就是信貸增速較M2增速加快。」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雖然我們沒有信託貸款的存量數據,但是通過社會融資總量中的新增數據可以看出,去年下半年以來信託貸款新增量與此前相比顯著下降,反映出回表的進程應該按照銀監會的指引節奏進行。」據中金公司的估算,截至11月初,今年由於信託貸款回表造成的貸款虛增大約為6000億元。

  彭文生稱,銀行表外業務回表的另一方面體現為銀監會對票據貼現的管理。「銀監會要求票據到期後不許延續,導致企業通過票據貼現的融資被迫轉為貸款,這從今年以來尤其是在第三季度,新增銀行承兌匯票大幅減少可以看出。與信託貸款回表類似,這部分貸款的增加純粹由於融資方式從貼現轉為貸款,並不會導致相應的M2增加,因此,也誇大了貸款增速。」彭文生表示。

  助推利率市場化

  中金公司分析員毛軍華表示,銀行理財產品的積極意義在於緩解高通脹下的負利率,並推動利率市場化,總體上,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利大於弊,未來銀行理財業務仍然需要監管部門鼓勵發展。

  「從居民和企業的實際存款成本來看,各種短期理財產品收益水平已經遠超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基準利率,我國存款的利率市場化已經事實性展開。」民生證券分析師表示。

  「由於銀行理財產品的基礎資產中,有相當大比重是債券、同業資產等利率敏感資產,而這些資產都已經實現了利率市場化,且多以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定價。

  這意味著作為存款替代品的銀行理財產品的定價也將跟隨市場利率的波動而波動。銀行理財產品對存款的替代作用不斷加大,實質上是一個變相的漸進式利率市場化過程。」毛軍華指出。

  金麟指出,銀行理財產品發售是可控的利率市場化,原因是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售價格和規模都由銀行主動確定。「雖然銀行理財產品規範化以及中國利率體系租金的逐步減少,將會壓縮銀行通過理財產品發售獲得的收益,但理財業務仍然是受到利率市場化和脫媒化影響最小的業務之一。負債脫媒是未來銀行業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而理財產品的機遇能夠為銀行受到的衝擊提供對沖。」金麟表示。

  民生證券分析師指出,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過程和步驟,應與宏觀經濟形勢密切結合,其原因在於: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涉及到資金價格的自主浮動,進而通過資金的供給和需求變化影響宏觀經濟的諸多指標。

  「在貨幣政策緊縮的條件下,資金需求旺盛,利率市場化推行的初期階段很可能帶來資金價格的上揚,其結果一方面可能會抑制資金需求,反而加大實體經濟資金緊張的局面,另一方面,過高的資金價格和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會帶來『逆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加大銀行信貸資產的質量隱憂。」民生證券分析師表示,「因此,在貨幣政策緊縮的時候,利率市場化需要和降低存款準備金、加大公開市場投放等政策相結合。同時,可以考慮在存款端逐漸放大利率上浮的幅度,參考同期銀行理財產品的利率,對存款利率做同方向、小幅度調整,從而擴大銀行體系對資金的吸收和配置能力,理順資金價格,提高政策傳導的有效性。」

  廣發證券分析師沐華表示,從發展趨勢來看,脫媒效應將持續體現。他建議有關部門在規範吸收存款方式的同時,適當放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如放開大額長期存款利率定價,或在當前貸款趨緊的背景下,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從而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

推薦閱讀:

中國領袖們的舞姿:毛主席跳舞講專註 周總理跳舞規範優美 朱德跳舞如同行軍
法學研究與學術規範
讀《通用規範漢字表》隨想
2016年1月1日試行《執業藥師業務規範(試行)》
不動產登記操作規範(試行)-分則(15-20)

TAG:銀行 | 產品 | 理財 | 理財產品 | 銀行理財產品 | 發展 | 財產 | 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