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謀 深諳孫子兵法的普京
2015臨近終了,風起雲湧的一年見證了各方大國的博弈以及其背後領導人的角力。普京帶領俄羅斯逆流而上,在國內經濟貧乏、國外壓力嚴峻的情況下屢次獲得外交戰略成功,在國際政治、軍事外交層面上演了一次次以少勝多、借力打力、逆境求存之舉。而瑞士的獨立調研組織WIN/GIA於12月21日發布的全球主要政府領導人的國內受支持程度民調,普京以88%穩居榜首,在顯示了民眾對其工作肯定的同時,也是普京今年對外政策以及對內把控的完美收工。從《孫子兵法》的準則來看,普京實乃用兵、邦交的大家。
普京的高支持率幾乎完全得益於他的外交戰略。在美國及西方的地緣政治高壓之下,敘利亞、烏克蘭相繼動蕩,直逼關乎俄羅斯核心戰略意義的地區。在烏克蘭有被歐美納入囊中之虞的時候,普京果斷採取態度,在克里米亞全民公決之後,全盤將其併入俄羅斯版圖,使得俄羅斯在黑海地區進一步穩固了自己的地位。假使普京當時展現出些許遲疑,不僅克里米亞將為此失望,烏克蘭也很有可能在歐美的幫助下強力阻止克里米亞分裂出來。如今,克里米亞人民以及俄羅斯百姓為之歡騰之時,普京也因此名利雙收。
《孫子兵法·虛實篇》,「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普京在這一回合中果斷決策,正是他不受對手所制、主動調動對手的結果。
克里米亞之後,歐美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進一步擴大,烏克蘭東部的衝突不斷升溫,國際輿論對普京以及俄羅斯的撻伐更是不絕於耳。在這樣的情況下,普京一方面穩固克里米亞情況,辟如在烏克蘭切斷對克里米亞的電網之後,大量增加對克里米亞的物資資助,並加速建設從俄羅斯對克里米亞輸電的網路;另一方面又與中國等國家簽訂更多的能源交易協議,拓展與金磚五國的經濟往來,以維繫國內基本的民生需要。在做好基本安排之後,趁著8、9月敘利亞難民潮巔峰期的爆發,在阿薩德政府的邀請下毅然發兵敘利亞,以雷霆之勢打了歐美個措手不及。隨著敘利亞境內反恐行動之進展,不僅歐美政府對俄羅斯難加指責,就是歐美民眾也對俄羅斯的果斷行動表示讚許,敘利亞政府及民眾更是歡欣沸騰,在政府軍治理地區的百姓已然喚普京為「救世主」。至於西方媒體,也只能發言稱普京其實並未打擊「伊斯蘭國」(ISIS)而旨在針對敘利亞反對軍勢力。然而ISIS勢力隨著俄羅斯軍隊進攻而日縮的事實,卻是有目共睹的。
《孫子兵法·九地篇》有言,「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在歐美對俄羅斯日益加重經濟制裁志得意滿之際,普京揮大纛直指敘利亞,令西方瞠目結舌。普京在獲取戰略收益、贏回國際輿論的同時,也有效地緩解了東烏克蘭危機的壓力,奪回了主導地位。與美國在敘利亞一年多的反恐軍事行動相比,俄羅斯瞄準對手所沒有看見的盲點,以直接有效地大規模正面進攻,正可謂應了《勢篇》中「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的道理。
更可貴的是,當俄羅斯軍隊迅速地取得一定成果之後,並不以武力自恃,反而選擇將戰場上的階段性優勢轉化為談判桌上的籌碼,繼續和美國保持政治合作。此前美國一直堅持阿薩德(Bashar al-Assad)必須下台,但近日卻改口,稱阿薩德將可以在過渡期間繼續執政。《作戰篇》有言,「兵貴勝,不貴久」,普京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便是很貼切的實例。
11月24日,土耳其擊落了俄軍剛剛執行完反恐任務,正在歸途中的Su-24轟炸機。考慮到這是北約成員國貿然攻擊俄羅斯,以至事發之時各國輿論大為恐慌、眾說紛紜,甚至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之論調。《九地篇》說將領有五種致命的危險,其中「必死,可殺也」、「忿速,可侮也」,如若去死拼硬打,就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而假使暴躁易怒,則會在受到侮辱時妄動。對當時的俄羅斯而言,如果對土耳其發動戰爭,不僅將對國家經濟帶來更重的壓力,也會打亂敘利亞境內的戰略部署。在這種情況下,普京卻選擇了冷靜地忍住惡氣,並以其他方式在日後給予土耳其沉痛的報復。
「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普京這一年來的軍事、政治、戰略行動,不僅好看,而且也引來了不少人看。在危機重重的一年當中,普京成為屢次借力打力、乘勢造勢,將俄羅斯從被動的國際局勢下重新推到了談判桌上的主導者。從長遠來看,普京的這種做法其實有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雖然普京在國情咨文中宣稱對敘利亞的軍事作戰只是將以往演習訓練的預算用在實戰而已,但其實人人皆知這番軍事行動對俄羅斯經濟造成了不小的負擔。在恐怖主義本土化的今天,俄羅斯也會因為其強硬作為而成為眾矢之的,未來或將面臨更多的威脅。對美國咄咄相逼的正面交鋒也會使得俄羅斯面臨更多的挑戰,畢竟從綜合國力來看,美國是完全可以凌駕在俄羅斯之上的。但是僅從今年的諸多「戰術」行動來看,普京的用兵以及邦交水平實乃大師,且和《孫子兵法》的精髓有著不少的契合之處。
(希文 撰寫)
推薦閱讀:
※從孫子兵法看中美貿易戰
※孫子兵法之謀攻,聰明人的處世技巧,善於計劃,會說話,會辦事
※《孫子兵法》與現代戰爭
※《孫子兵法》的出土:解開了千古之謎,歷史上孫子和孫臏是否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