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聖者言教》第十四課(二)方便與智慧不可偏頗

雖然有時候站在共同的立場之中,導師會講解方便的重要性,站在不共同立場之中又講解智慧的重要性,但在實際修學過程中是著重於方便還是著重於智慧,則需根據妄念起現的程度以及自己的見解來定。若將自己的根機擱置一旁,一味追逐最深奧殊勝的法,對自己成辦解脫而言,恐怕並沒有很大的意義。

從普賢王如來到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之間,歷代傳承祖師所傳講的一切法都可以分為三種傳承方式:心印傳承、表示傳承和口耳傳承。弟子與導師之間以心對心的方式印證見解,弟子即能成辦解脫,就是心印傳承。只要稍微點撥一下,聽法者即能開悟,稱之為表示傳承。這兩者講經不要口,也不需要用文字來詮釋見解,但要記住,雖然這樣的傳法很殊勝,但自己是否能接受這樣的傳法,還要先觀待一下自己的根機。若根機與法不相應,這樣的傳法方式即便有多麼殊勝,對你而言,恐怕也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天天都在講解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前行教言,因為我們的人生並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做試驗品。如果在做試驗品期間,無常就降臨在我們身邊,恐怕今生想要成辦解脫的心愿就難以實現了。所以,為了實現即生解脫這個心愿,在自己平常修學的過程中要時時銘記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無論做什麼,修什麼,都必須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

雖然我們現前所傳講的《聖者言教》好像是在著重講解方便,但其中還是會講解一些智慧,因為現前我們都是以實修為主而成辦解脫者,但在實際修學過程中,方便與智慧都不可輕視。例如你現前無論是依小乘無分微塵和無時分剎那抉擇的見解,還是依大乘教法緣起性空推理出來的見解,總之在文字上對空性都有所認識。即便你對這些空性智慧有多麼認識,但在實修中如果沒有按照次第修學,恐怕這些空性見解對你起不了切實之作用。例如當你在面對貪嗔痴煩惱時,恐怕空性對你而言就是一個名詞,它對治不了任何煩惱。

再舉個例子。在座的大部分弟子都已經聽了成熟口訣法,知道按照我等歷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的傳承,可以將整個修法過程總分為三個階段——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覺性和後行護持修行之方便。其中前行破除心房講解尋覓心之過患,就是「破人我」,這時知道我是不存在的。但「我」若不存在,為何在現實生活中又有那麼多煩惱,那麼多嗔恨心呢?為什麼即便在夢中還是會對好的景色產生貪心,對不悅意的景色產生嗔心呢?既然「我」不存在,為何自己還有這麼多煩惱?因此,我們所謂的空性,「我」不存在,都只是一個名詞而已,實際上自己的心相續並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空性。同樣一個道理,很多般若經典上也都會講解,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或者心無形無相等。若真如此,為何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還有那麼多因貪嗔痴而產生的執著煩惱呢?既然一切如夢境般虛幻不實,為何內心還是會隨順夢境而飄動呢?這些都充分說明,在我們的觀修過程中,只是走了一個過程。這樣的修學對於成辦解脫而言,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平常的修學過程中,一定要一步一步修學為妙。

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自在。如今我們求學佛法的時間已經不算短了,從某種角度而言,無論是內心還是外相之上,都應該有一定的改變。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恐怕我們的見解也還是那麼回事。雖然我們都認為自己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更加幸福,但在現實生活中,內心卻時時都在隨順習氣煩惱而飄動。習氣讓你快樂你就快樂,習氣讓你痛苦你就痛苦。為什麼自己還是和以前一樣不自在呢?就是因為修行還沒有到位。

我想,即便往昔你已經修過決斷心之根本或尋覓心之過患,如今在修學過程中,還是需要返回到初次修法時的狀態,認真修學止觀交修——觀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精通一切教理,另一方面是為了不令自己的見解墮入斷空之中。也就是說,在通常修學的過程中,方便與智慧都不可輕視,是運用剖析調伏妄念還是直視調伏妄念,需要根據妄念起現的程度來樹立,但前面的方便決不能輕視。在重視方便的同時,也必須契合智慧。

以上我們已經站在聞法者和講法者的立場上,講解了我們平常所從事的一切善法都應該契合六度波羅蜜。六度中的般若波羅蜜即為智慧,也就是說,一切善行必須配同智慧。若沒有智慧,沒有對空性的認識,則無法樹立般若波羅蜜,因此智慧當然重要。但還要記住的是,方便與智慧兩者並肩修學更重要。因為初次修法時,雖然達不到了義便智雙運,但是也應儘可能運用便智雙運,在不了義的前提下創造更高的境界。所以在修學的過程之中,方便與智慧都不能輕視。


推薦閱讀:

《周易》中暗藏的十大生活智慧
互聯網交流:提問的智慧
破局者:8大顛覆性人工智慧技術趨勢
智慧人生(四十)
一篇讓你讀完受用終身的鬼谷子智慧文章-頭條網

TAG:智慧 | 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