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打了孩子並不可怕,最怕的是……
《01
朋友轉發給我一個Youtube上的萌娃視頻,很有趣:
一個小男孩(一兩歲的樣子),因為翻垃圾桶屢教不改而被爸爸打了屁股。
被打之後,小男孩特別生氣。他開始滿屋子暴走,嘴裡還不停地嘟囔,跟爸爸理論,說爸爸打了他屁股,還不搭理他,要爸爸放下菜刀跟他道歉。那個又生氣又委屈的樣子特別可愛。
可是,爸爸忙於切菜,只是偶爾應付性地搭理幾句,大概意思是說,小男孩不應該翻垃圾桶,跟他說了很多次,他不聽,所以才打了他的屁股。
這讓小男孩更加不滿,在犟著脖子叉腰頓足之後,又氣急敗壞地走到爸爸背後,掄起小手,打了爸爸屁股幾下。並嚷嚷道:我即使犯錯了,你也不能打我啊!
其實,字幕應該是配上去的——小男孩說的外星語我一個字都沒聽懂。不過,從視頻中爸爸、媽媽的聲音和小男孩憤怒的表情可以判斷,事情發生始末和字幕意思倒是比較吻合的。
當然,如果視頻到此結束,那我們就當有趣視頻看好了,這不過是我們育兒生活中的常見畫面。但最後,事情發生了180°大扭轉。
爸爸沒有再繼續講道理,沒有在繼續指責孩子的錯,而是蹲下來,伸出雙臂,溫柔地問孩子:
「可以給我一個抱抱嗎?」
小男孩猶豫了一下,很快向前擁抱了爸爸。
爸爸又說:「親親呢?」
這下,小男孩沒有猶豫,馬上又么么噠了爸爸一下。
親過爸爸之後,小男孩雖然還嘟著嘴巴說,還沒有原諒爸爸,但明顯氣已經消了。
……
不得不佩服這位爸爸的高情商。
其實,孩子的思維是有短板的。很多時候,他們比大人更固執。當爸爸不斷強調是孩子翻垃圾桶屢教不改才導致挨打時,孩子關注的東西可能就是爸爸打他屁股的這個行為——不管怎樣,你也不能打我。有的孩子甚至會將爸爸的這個動作理解為:你打我是不是因為不愛我了?你打我是不是因為我不是個好孩子?
當我們和孩子的想法不在一個點上時,越是執意為自己辯護,越是容易激起孩子的對抗情緒。
這時,我們不妨學學這位爸爸。蹲下來,給孩子一個擁抱。
這個擁抱,並不表示向孩子妥協了,而只是向孩子表達一種愛的態度——你可以對我的管教方式不服,我也可以堅持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必須讓你知道,意見不同並不會減少我對你的愛,爭吵過後我還是一樣愛你。
02
衝突之後,及時修復感情,對任何親密關係都適用——對親子關係更是如此。
一位媽媽給積木育兒留言,說:
孩子5歲,爺爺奶奶比較寵愛,什麼都依著孩子。之前,我在家時間多,還能管管孩子,可這段時間,孩子明顯被寵壞了。吃糖、看動畫片都沒有節制了。
今天回家稍微早點。一開門,看見孩子正在看動畫片,問奶奶這是今天看的第幾集。她說,是第5集了,提醒了很多次,就是不肯關電視。
我當時一聽,火就上來了,朝他大吼:我們的約定不是每天看一節嗎?說著,就強勢把電視關了。
沒想到孩子一下怒了,他馬上跳下沙發,掄起拳頭用力打我,口裡還生氣地「哼——哼!!」著。我捉住他的手,他就用腳踢我,感覺那一刻我就是他的仇人,而不是他媽媽。
剛好孩子爸回來了,看到了這一幕,他說:年紀這麼小,居然就敢打媽媽了,這還得了?就把他拉到門外,讓他在門外靜一靜。
當孩子爸爸把他關在門外之後,他歇斯底里地大哭。哭聲中的委屈和憤怒讓我特別難受,就趕緊開門把他拉進門。
後來,孩子爸狠狠地批評了孩子,並讓他向我道了歉。但是,看上去他並不服氣。我隱約意識到,我和孩子爸的做法並不妥當,這讓我很內疚。
碰到這種情況,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好呢?
其實,當孩子犯錯時,這種居高臨下的管教孩子的方式非常普遍。當孩子犯了錯,父母沒有有效的管教辦法時,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可能會採用發火、打罵、站牆角、關禁閉等非常不友好的方式。
這種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人情味兒,損壞了親子關係,還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即使孩子最後認了錯,那也是因為害怕被懲罰,而不是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
所以,我們最好不要使用這樣的方式。但如果萬一這麼做了,也不要太過內疚。因為父母是人,不是神,所以會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沒有誰能夠永遠不發火,永遠溫和且堅定,永遠冷靜不失態。
但是,當我們冷靜下來之後,一定要及時跟孩子重建關係,保護好孩子的安全感,將對他傷害降到最低。比如:
可以像上文中那個小男孩的爸爸,給孩子一個擁抱他;
就自己懲罰孩子打方式,跟孩子道歉,討論以後更好的處理方法;
跟孩子做親子遊戲,或者親子手工,親子閱讀,等等。
03
忍不住向孩子發火了,不要內疚,要成長。
有一個媽媽留言說,她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之後又非常內疚,擔心自己的盛怒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於是,痛哭,愧疚,妥協,反悔,甚至懲罰自己。事後她也會跟孩子道歉。可是下一次,又是同樣的情形,孩子繼續任性,媽媽繼續崩潰,親子關係陷入對抗的僵局。怎麼辦,我始終做不到溫柔而堅定?
其實,育兒方法都是給我們自我提升作參考用的,並沒有絕對的條條框框。
育兒方法也不是用來攻擊父母和讓父母內疚的——如果我們對自己做錯的事情過於內疚,反而會給親子關係帶來負面影響。因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讓父母們怒不可遏的事情一定會存在,幾乎無法避免。
我們說,每個人都有權憤怒,父母也是——憤怒是人類基本情緒之一,是人類進化的產物,是適者生存的一項本領。
憤怒的情緒對我們來說,也是有好處的。研究表明,憤怒時流下的眼淚會在5秒鐘讓一隻小白鼠斃命。所以通過憤怒,我們排除體內的毒素身體得到健康。而且,通過憤怒,我們還可以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態度,心靈得到成長;通過控制憤怒,我們的智慧也得以增加。
所以,著名心理學家格桑澤仁說,「憤怒與快樂對人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不過,話說回來,發火也有學問。
如果我們的發火只是簡單地發泄情緒,讓我們逞一時之快,那麼對孩子確實是有害無益。我們大部分人向孩子發火的初衷,可能是想要更好地解決孩子的問題。
那麼,下面的做法可以幫到你:
憤怒來了!首先,接受這個事實:我很生氣!我有權生氣,我接受我生氣的現實。不必內疚或者羞愧。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他此時此刻的情緒反應是什麼。
其次,客觀地表達出自己的感覺,你對孩子的擔心。比如說:我生氣是因為我擔心你;而不是說:你這個孩子怎麼總是這麼讓人頭疼!不要翻舊賬、給孩子貼標籤,或是口無遮攔的指責。
最後,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我們的期待是什麼,孩子如何做會更好。這樣可以明確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避免「闖禍」,或者能夠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若上述3步你發火時沒有做到,請在意識到不妥、感到內疚的時候(最好在同一天內),去跟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包括告知孩子你發火的原因(你愛他,只是不喜歡他的錯誤行為),為你的情緒失控說對不起(只是為情緒失控說對不起,不能為此想要彌補孩子,而放棄之前自己在堅持的原則,否則功虧一潰),最後跟孩子再次討論引起你發火的事情本身,包括你對孩子的期待,並就某件事定個規則,做個約定等。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對不起,或者仍然擔心孩子被你的負面情緒影響了,試試繪本吧。
試著按照上面的建議多次練習吧,新的行為習慣的建立需要時間。如此,才是「不要內疚,要成長」的意義。
其實,教育孩子也需要適時變通。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跟孩子硬碰硬,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你硬他越硬。這種情況最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還會帶來一系列的不良後果。
很多時候,孩子往往服軟不如硬。正如我兒子每當大人生氣發火時說的那句話一樣——「你太嚴厲了!你要溫柔地跟我說,我才聽。」
所以,當我們和孩子僵持不下的時候,我們能不能試著軟一點,更加愉快地解決問題呢?
?文章最後,插播一條自家廣告哈:)集趣味性、科學性於一身的《積木寶貝闖世界》上卡酷了,吼吼!播出時間和愛奇藝兒童、新浪微博同步哦。下面是播出時間表,快帶孩子一起看看吧!
更多有關幼兒園的視頻,請看:
《你的不經意 影響孩子一輩子》
《天使寶寶是怎麼養出來的?》
推薦閱讀:
※寶寶取名大全,每一個都超好聽!再也不用頭疼給孩子取名了
※如何培養「戰狼」一樣的孩子,媽媽們看後紛紛轉給爸爸們
※老人帶孩子,你在擔心什麼?
※?? 熊孩子一個比一個搞笑,讓你凌亂不已
※在家也要小心翼翼的孩子,真可憐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