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你意識不到,大腦卻在悄悄做的事(四)-鳳凰新聞
母子同盟:
在家庭治療中,我經常發現這樣的情況:父親對於孩子的教育不聞不問,和妻子的關係也頗為冷淡,一心忙著事業。母親則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培養孩子的身上,對於丈夫的冷淡也沒有多少抱怨。孩子則因為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對於父親在教育中的角色缺失也沒有體會。
看起來,這並不像是一個有問題的家庭,每個人都覺得比較舒服。但在不經意間,「母子同盟」卻已經形成了。
母子同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父親在家庭系統中的長期缺席,導致母親在家庭中感受不到親密關係的存在,這個時候,母親就有可能把情感投注在孩子身上,形成一種補償性的親密關係。而孩子因為渴望得到更多的關愛,對於母親的情感投入也會欣然地接受。
但在孩子逐漸長大以後,「母子同盟」的危害便逐漸顯現。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有獨立的要求,渴望更多探索外面的世界,建立更多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母親來說,她已經習慣於把自己的孩子當成自己的「情人」看待,很難接受孩子的獨立,因為那意味著她親密關係的又一次喪失。
於是,母親會想方設法把孩子留在身邊,儘可能壓制孩子獨立的願望。即使孩子結婚,有了自己的妻子,母親還是會用各種方法親近孩子,把孩子的妻子排除在關係之外。出於對兒媳婦「搶走」自己孩子的不滿,即使孩子在和兒媳婦的關係中犯了錯,母親也可能把問題推到兒媳婦的身上,由此引發了眾多的婆媳矛盾。
一旦兒媳婦在與婆婆爭奪「愛人」的戰鬥中敗下陣來,無法與自己的丈夫建立親密的關係,她也有可能把情感投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形成新一代的「母子同盟」。現在和兒媳婦爭奪丈夫的婆婆,當年也可能是婆媳矛盾當中的受害者。這對於目前被婆媳關係困擾的兒媳婦來說,也許算是一個安慰。
要解決母子同盟的問題,妻子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的丈夫理解「母子同盟」的概念,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了母親的情感依賴對象。只有丈夫表現出心理獨立的需求,克服母親的依賴心理,才能從「母子同盟」中走出。同時,妻子也要避免自己把過多的情感投注到孩子身上,不讓「母子同盟」延續下去。
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
在心理學上,相同的一個行為可能是由不同的動機引發的。在經濟學中也是如此,相同數額的金錢,對於消費者來說可能存在著不同的心理價值,也就會引發不同的消費行為。
心理賬戶的概念首先由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於1980年提出,如今已經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你購買了一張今晚音樂會的門票,票價是200元。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發現早上買的200元的手機充值卡找不到了,你是否還會去聽這場音樂會呢?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會選擇去聽。
你購買了一張今晚音樂會的門票,票價是200元。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發現門票找不到了,不過你還可以去現場補票,票價也是200元,你是否還會去聽這場音樂會呢?這時絕大多數的人就會說不去了。同樣是丟失了價值200元的東西,但是人們的行為卻出現了不同的結果。
心理賬戶是這樣解釋這個現象的:個體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消費支出劃分到不同的心理賬戶當中去。在第一種情況下,手機充值卡和音樂會門票沒有直接的關係,屬於不同的心理賬戶,所以即使丟失了充值卡,個體為了音樂會所付出的錢仍然是200元。然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個體要想聽音樂會,就必須再花200元購買門票,這和之前的200元都屬於聽音樂會的這個心理賬戶,等於是要聽這個音樂會,個體要花費400元,自然就會覺得很不值得了。
對於收入而言,個體也有不同的心理賬戶。一個人可能會小心翼翼地把辛苦掙來的工資存起來,但如果是工作中得了3000元的獎金,他就很有可能找同事們請客吃一頓,或是買一套心儀已久的西裝。
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中,金錢的價值差距很大。我們可能會為一兩塊錢的問題和街邊的小販討價還價,卻會在和同事的聚會上搶著付幾百乃至上千的賬單。同樣是1000元錢,放在銀行卡里,絕對沒有換成現金放在錢包里「長壽」。
鏡我: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的1902年出版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一書中提出,個體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一部分來自個體的自我概念,另一部分則來自於個體和他人的社會互動,由此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這個時候,他人就好像一面「鏡子」,個體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理解自己。個體認為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就是「鏡我」。
「鏡我」是個體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一個被父母溺愛的孩子,自我意識過強而「鏡我」偏弱,缺少換位思考的能力,不在乎他人的感受。這樣的人並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在人際關係里容易製造矛盾。而一個經常被父母打罵、批評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弱而「鏡我」過強,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先考慮別人會怎麼想,會怎麼看待自己,而忽略了自己的內心感受。這也不能算正確地認識了自己,而且這樣的人不喜歡人際交往,更內向也更容易抑鬱。
對於不同的人對我們做出的評價和態度,個體的反應也是不同的。越是和自己親密的人,我們越會覺得他們和我們有利害關係,越傾向於認為他們給我們的反饋帶有主觀色彩。並不是真實的反映。而對於陌生人來說,由於沒有這一層利害關係,我們就傾向於認為他們給我們的反饋更客觀、更真實。所以我們總是會對親人的意見不理不睬,而陌生人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卻又可能給我們深刻的警醒。
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不僅要做到客觀的反饋來訪者,同時還必須拋下自我的價值觀念,並且避免用社會的道德規範來評價來訪者。只有將「鏡子」當中這兩個有色的部分除去,諮詢師反饋給來訪者的「鏡我」才能最為真實地反映他的內心狀態,幫助來訪者了解自己。
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 龍舟
查閱過往文章,您可以訂閱《舟公談》。
或訂閱微信公眾號:zhougongtan
版權申明:本文系鳳凰新聞客戶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與作者,並通知wanghuan1@ifeng.com,連同此句話一併帶走。
推薦閱讀:
※【喚醒你的本源意識】覺醒的二步舞
※騙保救命呼喚生命共同體意識
※幽暗意識與蘇格蘭啟蒙思想
※於迎春:曹丕文學不朽的新意識及其「文章」、「文人」觀念
※全面喚醒黨章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