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糖尿病的常識及防治

糖尿病是由於體內胰島素缺乏或者胰島素在靶細胞不能發揮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的糖、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的一種綜合病症。糖尿病的基本特徵是長期的高血糖。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體內糖、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的紊亂可導致眼、腎、神經、血管及心臟等組織器官的慢性進行性病變;若得不到及時的、恰當的治療,則會發生雙目失明、下肢壞疽、尿毒症、腦血管病變或心臟病變,以致危及生命。糖尿病是一個常見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全世界已有1億多糖尿病病人,我國糖尿病人總數至少有1000萬,約佔總人口1%。   造成糖尿病患病率迅速上升的原因為:  (1)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總熱量增加,脂肪攝入增加,碳水化合物減少及體力活動減少;  (2)糖尿病防治教育普及工作不夠,人民群眾自我防治糖尿病的知識不夠。  非胰島素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包括:  (1)遺傳因素及陽性家族史;  (2)年齡,隨年齡升高而上升;  (3)肥胖;(4)巨大兒或分娩巨大兒的母親;  (5)胰島素抵抗;  (6)脂肪代謝紊亂,尤其是甘油三酯升高。糖尿病起病時的癥狀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有典型癥狀,或無癥狀,或因糖尿病併發症而出現的癥狀,或因診治其它疾病而發現糖尿病的。  1、典型癥狀是疲乏、倦怠,尿量增多,口渴,飲水量增加,易飢餓,飯量增加,但是體重減輕。簡言之為多尿、多飲、多食及體重減輕,即「三多一少」。  血糖水平高於腎糖閾,尿中排糖,尿的滲透壓提高,尿量增加。尿糖增多,尿量相應增加。每日尿量可達5公斤。由於丟失水分,病人感覺口渴,飲水量增加。飲水增加是為了補充丟失的水分,並不是因為飲水增多才使尿量增加的。  吃的食物消化成葡萄糖進入血液,但組織細胞不能利用和儲存,大部分葡萄糖從尿中排出。病人感覺飢餓,飯量增加,體重仍下降。  2、起病時無癥狀者多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往往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血糖較高,高血糖是從何時開始的難以確定。  3、時常有因糖尿病出現併發症癥狀,經檢查才發現患糖尿病的。例如,病人因視力模糊到眼科,眼底檢查發現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再化驗血糖,證實為糖尿病,其時糖尿病早已存在。因貧血、浮腫就診於內科的病人,經檢查發現為糖尿病性腎病,才開始治療糖尿病。女性病人外陰搔癢求治於婦科,經檢查發現糖尿病,其外陰搔癢是尿糖較多所致。病人因噁心、嘔吐、腹痛、嗜睡乃至昏迷到急診室,可能是急性併發症——酮症酸中毒;約有半數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起病時,表現為酮症酸中毒。  4、在急性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等應激狀態下,可出現暫時性高血糖,不一定都有糖尿病,定期複查血糖可以判定是否患糖尿病。不是糖尿病,則高血糖不會持續存在。 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有:各種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昏迷、低血糖及昏迷、乳酸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滲性糖尿病昏迷等。但潛在的糖尿病或隱性患者為數不少, 可引起併發症。  糠尿病的慢性併發症有:    1、心血管病變  血糖指標長期過高會導致大血管損傷,從而大大提高冠心病、心肌梗塞和中風的發病率。  2、眼睛病變  毛細血管病變會導致糠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白內障、毛細血管瘤和眼底出血。玻璃體和視網膜受損,最終導致失明。  3、神經系統病變  過高的血糖指標時間越長,神經系統受損的次數越多。主要是下肢病變(臨床稱為「糖尿足」)  4、腎臟病變  人體內重要蛋白質長期「糖化」也會導致腎損傷。並發糠尿病性腎病。  此外,還可並發糖尿病性骨關節病、口腔疾病、脂肪肝、糖尿病性陽痿等。 按照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空腹血糖等於或高於140mg/dl(7.8mmol/1)或者餐後兩小時血溏等於或mg/dl(11.1mmol/1)方可診斷為糖尿病。  醫生在做出診斷時,往往還要結合臨床癥狀加以考慮。如果患者已有糖尿病的癥狀,只要有一次空腹血糖等於或mg/dl,或者有一次餐後或服糖後兩小時血溏等於或200mg/dl,就能診斷糖尿病了。如果完全沒有糖尿病的癥狀,則需要有兩個血糖值達到或超過糖尿病診斷標準方能做出斷。糖耐量低減則介於正常和糖尿病裼 一種狀況,糖耐量低減者一事實上沒有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但其血糖又已經不正常,服糖後兩小時血糖等於或高於140mg/dl而又低於200mg/dl不能診為糖耐量試驗的結果,餐後兩小時血糖在140-200mg/dl不能診為糖耐量低減。   下表可供診斷糖尿病或者糖耐量低減時的參考:  ——————————————————————————————————————  (mg/dl) 正常 懷疑 糠尿病  空腹血糖 <110 110-139 ≥140     餐後兩小時血糖 <140 140-199 ≥200     服糖後兩小時糖 <140 140-199 ≥200   正常 糖耐量低減 糖尿病  —————————————————————————————————————   1997年,美國糖尿病協會提出關於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新建議,他們認為與空腹血糖140mg/  dl相應的餐後兩小時務mg/dl相應有空腹糖應為125mg/dl左右,所以診斷糖尿病的空腹糖標  准應為126mg/dl(7.mmol/1),而餐後峽谷小時血糖診斷標準則不變,仍為200mg/dl。看來以後糖尿病診斷標準可能要有所改變。 糖尿病是一個複合病因的綜合病症。病因的異質性,導致臨床上的多樣性。從病因、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上可以分為以下類型:  1、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約佔糖尿病病人總數的5—10%。多數發病於兒童和青少年;亦可見於40歲以上,但較少。基本病變是胰島B細胞被異常的自身免疫反應選擇性地破壞。發病時糖尿病癥狀較明顯,容易發生酮症,需依賴注射胰島素存活,一旦中止胰島素治療則有生命危險。  2、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糖尿病病人總數的80—90%。多數發病在35歲以後,起病緩慢、隱匿,有些病人是在健康查體時發現的。體重超重或肥胖者居多。血清中不存在胰島素自身抗體及胰島細胞抗體。遺傳性較顯著。在未獲得適當治療時,偶爾出現尿酮體陽性,但無酮症傾向。不依賴注射胰島素生存。  3、營養不良性糖尿病:多起病於長期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入量較低的青年。非洲及南亞國家屢有報告。  上述三個臨床類型是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專家組報告所公布的。該報告同時指出,在一些非歐洲人群中,約有20—30%的糖尿病病人難於分型,介乎胰島素依賴型與非胰島素依賴型之間,需要長期觀察。 廣義的糖尿病的治療包括五大方面:教育、飲食、運動、藥物療法和血糖監測。五者不能相互取代。教育是根本,飲食和運動是基礎,在這些基礎上,藥物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治療的目標:  1、減輕及消除癥狀;2、預防及延緩急慢性併發症的發生髮展,減少病殘、病死率;3、提高生活質量。   一、病人的教育應包括:何謂糖尿病,血糖的產生和利用,尿糖的生成;維持血糖相對穩定的重要性;糖尿病的癥狀分型;糖尿病的損害;急、慢性併發症;血糖、尿糖、尿酮監測;治療方法以及相互關係等。   二、治療: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口服降糖葯,胰島素的作用、應用方法和調節等。   定期檢查及自我管理:定期檢查血糖、尿糖、糖化血紅蛋白、尿酮體、心電圖、血脂、腎功能和神經功能等。有的項目病人能準確操作。 ≤≥>   1、飲食療法: 飲食療法總原則:通過規劃總熱量,使體重努力接近和達到理想重量,並長期維持之;適當限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動物性),保證必要的蛋白質(優質)攝入量;適當限鹽;保證其他營養成分(微量元素、維生素、纖維素、水分);戒酒;定時定量。  飲食療法方案的制訂程序大致為:總熱量確定。據身高、性別、年齡從有關理想體重表中查出。據日常生活工作狀態確定每千克體重的熱量(休息者25-30千卡/千克, 輕體力勞動30-35千卡/千克,中體力勞動35-40千卡/千克,重體力勞動>44千卡/千克)。  下面以輕體力勞動、標準體重60千克者為例:30 x 60 = 1800千卡。總熱卡分配:碳水化合物約佔50%-60%,蛋白質約佔15%-20%(腎病酌減),脂肪約佔30%-35%。換算成具體食物,需查食物成分表。   三餐(及加餐)分配。早、中、晚三餐可按1/3、1/3及1/3,或1/5、2/5、及2/5分配。若有加餐可從正餐中分配出一部分。依療效適當進行調整。   2、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的意義在於:1)有助於體肉能量消耗,使肥胖者得以減肥;2)肌肉運動使肌細胞攝取較多的葡萄糖,故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3)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4)增強器官(主要指心肺等)功能;5)在心理、生活上有充實感、欣快感。  運動量系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的乘積,運動療法的方案制訂程序為:日常生活行為調查→一天總耗能計算→約其10%耗熱量的運動→適合病人運動的三種類型及時間→調整。以每天消耗2000大卡(即千卡)計,該個體初定每天運動耗能可為200大卡。可選擇輕度運動,如步行每分鐘每千克體重耗能0.06大卡,廣播體操每分鐘每千克體重為0.05大卡,自行車為0.065大卡;中度運動,如上樓梯每分鐘每千克體重0.13大卡,自行車(坡道)0.147大卡,爬山0.1~0.15大卡;重度運動,如跳繩每分鐘每千克體重0.267大卡,游泳0.197大卡。運動實施每次不宜少於20分鐘,每周不少於4天,要循序漸進,宜在餐後1小時期間進行,並注意預防低血糖反應等。   3、藥物療法:降糖藥物大致可分為四大類:磺胺類(包括達美康、糖適平、D860、伏降糖等)、雙胍類(二甲雙胍)、拜糖平及胰島素。二甲雙胍適用於肥胖型糖尿病,用量250-500毫克、每天3次。磺胺類種類較多,均有刺激體內胰島素分泌作用,以格列奇特為例,每次80-16O毫克,每天2次。拜糖平以降低餐後血糖為主,用量50毫克,每天3次。  胰島素主要用於依賴型糖尿病以及處於應激狀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由於降糖作用顯著,多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在飲食和運動量相對固走情況下,用量從小劑量開始,謹慎調整。   糖尿病是一種終生性疾病,目前尚無根治辦法,糖尿病自我管理質量的高低,直接關係到病人的生命質量。理想控制水平應為空腹血糖(110毫克/100毫升(6.1毫摩爾/升)餐後1小時<150毫克/100毫升(8.3毫摩爾/升),餐後2小時(130毫克/100毫升(7.2毫摩爾/升),餐後3小時<110毫克/100毫升(6.1毫摩爾/升)。24小時尿糖定量<5克,血脂正常,糖化血紅蛋白(HbA1C )<6%。 有些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在糖尿病診斷之前或糖尿病初期有反應性低血糖表現:疲乏無力、出汗、顫抖、飢餓難忍,多發生在早餐後或午餐後,少數病人出現嚴重低血糖。  主要是由於這些病人的胰島B細胞雖有缺陷,但尚有一定分泌能力,在進餐之後,胰島素分泌的早期快速相(第一時相)基本上不出現,胰島素分泌推遲,分泌高峰後移,分泌總量仍接近正常,因而出現反應性低血糖。  但當糖尿病繼續發展,胰島B細胞缺陷加重,胰島素分泌量逐漸減少,同時存在胰島素抵抗,則不再出現反應性低血糖 。 糖尿病病人在黎明時出現高血糖,稱為「黎明現象」。血糖升高開始於凌晨3時左右,持續至上午8—9時。「黎明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午夜過後體內生長激素增多(垂體前葉分泌生長激素是有時間節律的),生長激素是促血糖升高激素,血液中生長激素水平升高,需要較多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在正常範圍。正常人的胰島B細胞自動分泌較多的胰島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糖尿病病人的胰島B細胞功能缺損,尤其是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凌晨血糖顯著升高。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中亦可出現「黎明現象」。 糖尿病得到及早診斷、及時治療,對於預防各種併發症是極為重要的。有下列情形者,應及早到醫院檢查血糖:  (1)出現口乾,飲水量增加,排尿量增加,而找不到明顯原因;  (2)飯量增加,但體重下降;  (3)肥胖者;  (4)有糖尿病家族史,出現糖尿病癥狀。  (5)反覆發生皮膚瘡、癤、癰;  (6)創傷或手術傷口不易癒合;  (7)婦女有巨大兒分娩史(分娩的新生兒體重超過4000克),反覆流產或胎死宮內等異常產史;  (8)婦女外陰搔癢;  (9)少年兒童無明顯誘因出現疲乏無力、多飲、多尿時;  (10)40歲以上做健康查體時,應常規檢查飯後2小時血糖。 設想一下通過自己腕上的手錶隨時檢查自己的血糖指數,根本不需要提取血樣就能知道血糖是過高還是過低。不可想像?那麼在你的皮膚下植入一個感測器,它不僅可以檢測血糖指數,還能夠從一個內部胰島素儲存裝置里向外提供胰島素。英格蘭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儀器都將在不遠的將來用來治療糖尿玻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在致力於研製一種可以連續對血糖進行監控的設備,主要是針對1型糖尿病患者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對他們目前主要是通過手指針刺,採集少量的血樣來分析血糖指數。然而,低血糖併發症的發作常常沒有先兆,尤其是夜間發病時。過去的研究已經表明肌肉組織中葡萄糖指數降低預示著血糖指數的降低。研究人員聲稱如果體內感測器能檢測出肌肉組織中葡萄糖指數降低,低血糖就能得到及時治療,甚至可以避免。科學家們正在探索一種完全的非侵入性的監測系統,比如,通過一些特定光的波長檢測葡萄糖指數。這種被廣泛研究的葡萄糖感測器叫作電流酶電極。葡萄糖氧化酶被固定在植入皮下的電線的一端,葡萄糖指數通過葡萄糖氧化酶的反應得到監控。這些感測器在體外功能很正常,倫敦聖托馬斯醫學院化學病理學博士約翰.皮卡普指出,這項技術在用來檢測血樣中的葡萄糖指數時十分精確,但當其同時作用於體內和一種血樣時,一些不明因素使電極得到兩種不同的讀數。皮卡普博士和同事們已經對葡萄糖感測器進行了20年的研究。目前他們對熒光比較感興趣。這一技術的原理是一些熒光分子和葡萄糖分子中的特定部分聯結起來。當葡萄糖被聯在一起時,熒光的程度也隨之改變。這時就可以把探針植入皮下進行測試。皮卡普指出,這項技術十分靈敏,通常不會受干擾因素的制約,如擾亂紅外紅光譜學的方法。紅外線光譜學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種非侵入性新技術。在一定區域的光譜下,肌肉組織對光線是透明的。在該部位使用光線,無需再穿刺皮膚對葡萄糖進行檢測。為使這項技術更加完善,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但是終極目標還是要使其具有徹底的非侵入性。 糖尿病人飲食宜忌:1、碳水化合物的食品   所有植物性食品均含有碳水化合物,這是因為它們均含澱粉和糖,而澱粉就是由很多相連接的葡萄糖組成的。對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吃某種食品後血糖會不會升高升得有多高所以我們可以將所有碳水化合物分為三類:  第一類食品幾乎或根本不升高血糖,你可以照常吃,屬於這一類的主要是蔬菜。一些豆類蔬菜中含有許多碳水化合物,不過血糖升高幅度不太大,你可以吃少量,如綠豆和扁豆。但也有幾種蔬菜不屬於這一類,吃後可引起血糖增高,像豌豆、胡蘿蔔、土豆等;  第二類為含純糖的食品和飲料,進食後可使血糖急驟升高,不能吃;  第三類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主要有:糧食及其製品,如米飯、饅頭、麵包等;水果;某些蔬菜,如土豆、新鮮玉米等。進食這些食品是應該按每日定量計算。總的來說,碳水化合物食品中含植物纖維多的、粗加工的食品比精製食品使血糖升高慢,對糖尿病有利。   2、高膳食纖維食物   高膳食纖維食物如蕎麥、燕麥、豆類和蔬菜類;進食時,飽和脂肪酸(動物脂肪)所佔比例不超過10%,膽固醇每天食量小於300毫克(1個雞蛋);不宜飲酒,飲酒對肝臟不利,易造成低血糖,飲用低度酒要減主食量;同時有腎病的患者蛋白質攝入應選擇優質蛋白(動物性蛋白),並根據病情限量;糾正低血糖時,可以喝150毫升含糖果汁及其他飲料;運動量大時,可適當增加熱量攝入,休息時應減低熱量的攝入;血糖超過200毫克分升時,不應進食水果;進食乾果如花生、瓜子等要按每天定量計算;一天的飲食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一定要按比例配製,不能以一種來代替另一種,比如少吃糧食,多吃肉是錯誤的;飲食要有規律性,不能三餐並做二餐或一餐進食,也不能因幾天沒吃過的食物,一次就能多吃一些。比如有人認為一周才吃一次肉就可多吃一些也是不可取的。 每日快步1小時預防糖尿病   在新出版的《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中,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內科醫生髮表的醫學研究顯示,增加運動量能顯著降低成年人罹患糖尿病的機率。    美國醫學界將糖尿病稱為「當代流行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全球有1億3500萬人患上糖尿病,預計在2025年將增加到3億人,且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在發展中國家。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7萬名中年婦女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散步也可以減少罹患糖尿病的危險率。研究報告說,一個人如果每天快步走大約1個小時,就可降低約五成的患糖尿病危險。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內科說,重要的是以運動消耗體能,而不是運動的種類,即使是快步行走等看起來比較溫和的運動和跑步等比較激烈的運動,都同樣能明顯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也稱為非依賴胰島素型NIDDM)的危險。    其實,在過去,醫學界也有研究認為,堅持進行適當的運動,是防治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有效方法。其主要作用在於減少脂肪、降低體重、增加糖耐量及胰島素敏感性,從而降低血糖。步行是最安全、簡便,同時也是最易堅持下來的運動, 但切忌空腹運動,以避免引起胰島素下降而使血糖增加,加重病情。同時,運動的環境應選擇新鮮空氣、環境安靜的地方如公園等場地。    糖尿病是一種容易引起併發症的慢性病,如果不及時控制病情,血糖一直居高不下,會損害體內器官,幾種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包括因視網膜病變引起的失明、高血壓、腎臟衰竭、心臟病和心臟病暴發、中風、傳染病和手腳壞疽。    專家認為,儘早發現及儘早治療是控制糖尿病重要的一環,因此,中老年人每年不妨檢驗血糖一次,同時,那些有糖尿病家族史者更應定期進行血糖試驗,防患於未然。     糖尿病是指體內所生產的胰島素份量不足而引起的疾病,是一種血中葡萄糖濃度(簡稱血糖)過高的疾病。食物經消化後,會被化解成葡萄糖,然後由血液吸收。    對於正常的人來說,胰島素幫助把葡萄糖帶入細胞內,以便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但糖尿病患者,由於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內而累積在血液中,導致血液出現高血糖的現象。    根據美國糖尿病資料組及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糖尿病分為第一類型(胰島素依賴型#,IDDM)及第二類型(非胰島素依賴型 ,NIDDM)兩種。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內科醫生髮表的文章也指出,目前全球最常見的糖尿病是第二型糖尿病,致病因素是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無法吸收血糖滿足細胞的需求,使到血糖上升。    第二型糖尿病也是本地最常見的糖尿病,患者通常是40歲以上者,致病原因大多數是由於長期飲食不當,以及缺乏運動所引起。 忠告糖尿病患保牙衛齒 糖尿病患者面對的問題很多,如果病情惡化,將面對「截腿」的命運。平時,患者的口腔與牙齒問題,也帶來不少煩惱。    嘴巴里,牙齦最先受到傷害,接著就是牙齒掉落。安微尼亞山醫院的牙科醫生吳仕正說,嘴巴是人們吃東西時的「通道」,如果口腔不健康的話,將影響糖尿病患者對葡萄糖的吸收,特別是一些口腔問題如abcesses,更會對葡萄糖的控制造成更大的破壞。    不過,只要好好控制糖尿病病情,口腔和牙齒問題是可以找到醫療途徑。通常,那些大部分得依靠自然痊癒的療法如移植手術,將不適合患者,因為被感染的機會相當大,療程失敗率也高。  最常見的糖尿病患者的口腔問題包括口乾、感染、傷患復原較慢、更易患嚴重的牙齦疾病。    吳醫生說,一個無法很好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其牙齦疾病將增加17倍,牙齒脫落也增至3倍。如果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糖尿病患者面對上述問題的機會可減少很多。    牙齦疾病由遺留在牙齒和牙齦間累積的食物碎屑造成。這些食物碎屑中的細菌,不斷「攻擊」牙齦,引起發炎,破壞內部組織。這將影響牙齦,或其下的骨層。    如果牙齦下的骨層受到影響,在逐漸的侵蝕下,牙齒將失去支撐的「靠山」,也就是說,受波及的牙齒將鬆脫,最後向你告別。    他說,受到嚴重牙齦疾病破壞的牙齒,保存的機會非常低,即使不是蛀齒,也得「連根拔起」。  他說:「我們可以停止牙齦疾病繼續蔓延,但是其破壞力是無法挽救的。因為一旦失去了牙齒,人們在吃食物時,咀嚼能力將受到影響,得藉助齒橋或假牙的協助,才能吃東西。」 「另外,由於病人抵抗感染的能力減弱,因此一類如念珠菌屬的感染酵母菌,會在病人的口腔里找到「立足點」。病人對口腔傷患如潰瘍、手術傷口,甚至是普通的割傷、抓傷等,也非常容易受到感染。這就是為什麼病人接受醫治時,牙醫有時會配給預防劑的抗生素。」 唾液的功用相當多。  它包含抗體,具滋潤作用,可清除死皮細胞,吃食物時,也能感覺其美味。如果唾液一旦減少,糖尿病患者受感染的機會也增加。  裝假牙者,少了唾液的潤滑作用,將會造成潰瘍及摩擦時所帶來的口腔不適。此外,少了唾液的「清洗」,口腔里的死皮細胞日益沉積,除了容易受感染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令人噁心的口臭。    所以,糖尿病患者如果裝有假牙,更必須注意口腔衛生,預防感染與組織受到進一步的破壞。同時,病人得配一副適合與舒服的假牙,減低牙齦與牙齒受傷的機率。    糖尿病患者,除了得注意每天的口腔清潔外,每三四個月,就得給牙醫檢查口腔與牙齒。    病人平日得根據醫生指示,照樣服用糖尿病藥物,找牙醫前,不要因為要給牙醫好印象,要口腔清潔而不吃東西。吳醫生說,東西應該照吃,只要把牙齒刷乾淨就行了。他建議病人早上去看牙醫,因為那時葡萄糖的需求較低。    在等待看牙醫時,病人會感到擔心與憂慮,這壓力會造成體內對葡萄糖的需求增加。病人如果覺得頭暈,應通知牙醫,這可能是低血糖所造成的。病人可攜帶糖果或葡萄糖飲料以備用。 糖尿病食療方簡介食療是中醫治病的重要特色,用於治療糖尿病的食療方數以百計,現簡介如下:  1葯粥  (1)菠菜粥:菠菜100~150克,粳米50克,煮粥食用。適用於糖尿病陰虛化熱型。便溏腹瀉者禁服。  (2)芹菜粥:鮮芹菜60~100克,切碎,粳米50克,煮粥食用。適用於糖尿病合併高血壓者。  (3)木耳粥:黑木耳30克,粳米50克,大棗3枚,先浸包木耳,將粳米、大棗煮熟後加木耳共煮粥食。適用於糖尿病血管病變者。美國明尼索達大學醫學院漢穆希密特教授認為,常食木耳可以減少和預防心臟病的發作。  (4)蘿蔔粥:新鮮白蘿蔔適量,粳米50克,煮粥服用,適用於糖尿病痰氣互結者。  (5)山藥粥:生山藥60克,大米50克,先煮米為粥,山藥為糊、酥油蜜炒合凝,用匙揉碎,放入粥內食用。適用於糖尿病脾腎氣虛,腰酸乏力、大便溏泄者。  (6)槐花粥:干槐花30克或鮮品50克,粳米50克,煮粥服用。適用於糖尿病合併高血壓、中風患者。槐花可擴張冠狀動脈,可防治動脈硬化,常服用有預防中風作用。  (7)菊花粥:秋菊烘乾研末,先以粳米50克煮粥,調入菊花末10克稍煮一二沸即可服用。適用於糖尿病雙目乾澀、視物昏花者。菊花清肝明目,臨床用於防治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症。  (8)荔枝粥:荔枝5~7個,粳米50克,水適量,煮粥服用。適用於一般糖尿病患者。  (9)葛根粉粥:葛根粉30克,粳米50克,共煮粥服用:適用於老年人糖尿病,或伴有高血壓、冠心病者。葛根含黃酮類,具有解熱、降血脂、降低血壓、降低血糖作用。  (10)生地黃粥:鮮生地150克,洗凈搗爛取汁,先煮粳米50克為粥,再加入生地汁,稍煮服用。適用於氣陰兩虛型糖尿病者。  (11)杞子粥:枸杞子15~20克,粳米50克,煮粥服用。適用於糖尿病肝腎陰虛者。  (12)天花粉粥:天花粉30克,溫水浸泡2小時,加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入粳米50克煮粥服用,適用於糖尿病口渴明顯者。糖尿病孕婦禁用。  (13)韭子粥:韭子10克炒熟,粳米50克,煮粥服用,適用於糖尿病性陽萎病人。  2食療菜肴與葯膳  (1)苦瓜:清熱解毒,除煩止渴,臨床與動物實驗證明苦瓜具有明顯降低血糖作用。糖尿病人常食有一定降低血糖作用,可用鮮苦瓜作菜食用或紅燒苦瓜,每次100克。糖尿病脾胃虛寒者不宜服用。  (2)南瓜:具有降低血糖、血脂作用。國內外臨床研究表明,南瓜粉對輕型糖尿病確有療效。可將南瓜烘乾研粉,每次5克,每日3次,也可用鮮南瓜250克煮熟食用,既充饑又可降低血糖。  (3)洋蔥:味淡性平,具有降低血糖作用,可用洋蔥50~100克水煎服,也可作菜食用。  (4)蚌肉苦瓜湯:苦瓜250克,蚌肉100克,共煮湯,加油鹽調味,熟後喝湯吃苦瓜蚌肉,適用於輕型糖尿病。  (5)沙參玉竹煲老鴨:沙參30~50克,玉竹30克,老雄鴨1隻,蔥、姜鹽少許燜煮,熟後食肉飲湯。適用於中老年糖尿病患者。  (6)玉米須燉龜:玉米須100克,烏電1隻,蔥、鹽、料酒適量,燉熟食肉飲湯。適用於一般糖尿病患者。  (7)黃鱔:具有一定降糖作用。用黃鱔製做的葯膳有:參蒸鱔段、內金鱔魚、燴鱔血絲、歸參黃鱔、翠皮爆鱔絲等均可選用。  (8)韭菜煮蛤蜊肉:韭菜250克,蛤蜊肉250克,料酒、姜、鹽少許,煮熟飲湯食肉。適用於糖尿病腎陰不足者。  (9)枸杞子蒸雞:枸杞子15克,子母雞1隻,加料酒、姜、蔥、調料,共煮熟食枸杞子、雞肉並飲湯,適用於糖尿病腎氣虛弱者。  其它:田螺、鱈魚、蠶蛹、海參等均有一定降低血糖作用。  3湯類、飲料  (1)雙耳湯: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洗凈加清水蒸籠蒸至木耳熟爛,食木耳飲湯。適用於糖尿病人眼底出血症。  (2)豬胰湯:豬胰1個,黃芪60克,山藥60克,水煎湯,食豬胰,飲湯。適用於各型糖尿病。  (3)糯米桑皮湯:爆糯米花30克,桑白皮30克,水煎服。適用於糖尿病口渴多飲者。  (4)菠菜銀耳湯:鮮菠菜根150~200克,銀耳20克,共煎湯,飲湯食銀耳。適用於糖尿病大便秘結者。  (5)鴿肉山藥玉竹湯:白鴿1隻,山藥30克,玉竹20克,共煮熟食肉飲湯,適用於陰虛型糖尿病。  (6)菊槐綠茶飲:菊花、槐花、綠茶各3克,沸水沖泡飲用。適用於糖尿病伴高血壓患者。  (7)苦瓜茶飲:鮮苦瓜1個,綠茶適量,溫水沖泡。適用於輕型糖尿病患者。  (8)烏梅茶:烏梅15克,沸水沖泡代茶飲。  (9)黃精枸杞茶:黃精15克,枸杞10克,綠茶3克,溫開水沖泡代茶飲。  (10)鮮生地露:鮮生地500克,切成小塊,制露1000克,每服100克,具有滋腎養陰、生津止渴作用。適用於一般糖尿病患者。  (11)麥冬茶:麥冬、党參、北沙參、玉竹、花粉各9克,烏梅、知母、甘草各6克,共為細末,每服1劑,白開水沖代茶飲。  (12)生津茶:青果5個,金石斛、甘菊、竹茹各6克,麥冬、桑葉各6克,鮮藕10片,黃梨2個(去皮),荸薺(去皮)5個,鮮蘆根(切碎)2支,上藥共為粗末,每日1劑,水煎代茶飲。  以上食療方對於糖尿病的治療確有一定輔助作用,糖尿病患者可在原來治療的基礎上,選擇應用。 糖尿病人膳食安排原則 糖尿病病人的膳食安排是糖尿病治療過程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吃飯」的基本知識病人必須掌握,因為病人都是自家安排飲食起居,只在出現嚴重並症時才住在醫院裡。  有些病人以為吃糖食血糖就會升高,不吃糧食就能控制糖尿病,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糧食是必需的,糖尿病病人的飲食應該是有足夠熱量的均衡飲食,根據病人的標準體重和勞動強度,制定其每日所需的總熱量。總熱量中的50%—55%應來自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糧食來提供;15%—20%的熱量應由蛋白質提供;其餘25%—30%的熱量應由脂肪提供,脂肪包括烹調油。如果不吃或很少吃糧食,其熱量供應靠蛋白質和脂肪,長此以往,病人的動脈硬化、腦血栓、腦梗塞、心肌梗死及下肢血管狹窄或閉塞的發生機會就會大大增加。不吃糧食,還容易發生酮症。  目前市場上出現了「無糖」的食物,一般是指這些食品中沒有加進白糖,而是採用甜味劑製成的。美國紐特健康糖是天門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組成的雙肽糖,是較好的甜味劑。吃甜味劑與麥粉製作的各種食品時,麥粉或米粉等這些糧食應該計算在規定的主食量中,也是不能隨意吃的,多吃後血糖是會增高的。  既然甜食不敢多吃,肉類等是否可以多吃呢?我認為肉類食品過多,也會使病人血脂升高,增加冠心病的發生機會,肉類食品提供的熱量較高,病人容易發胖。因此,肉類食品的攝取量應計算在蛋白質和脂肪的分配量中。  糖尿病病人宜少量多餐。每天多吃幾頓飯,每頓少吃一點,可以減少餐後高血糖,有助於血糖的平穩控制。  此外,糖尿病病人的飲食宜低鹽、低脂,多吃新鮮蔬菜。對能否進食水果的問題,我認為,糖尿病病人的飲食是控制總熱量的均衡飲食。根據食品所含熱量,我們制定了食品交換份,每份90千卡。例如25克大米是1份,200克的蘋果也是1份。假如某病人每日需熱量1800千卡,就是20份。糧食佔10份,吃1份蘋果就少吃25克大米。吃水果也應計算在總熱量內,並且不要和飯同時吃,而是作為兩餐之間的加餐,這樣安排比較恰當。食品交換份的辦法,病人需要掌握。 高血糖有什麼危害 血糖是指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血糖值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糖類就是碳水化合物,正常水平的血糖對於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是極其重要的。正常血糖在一定範圍中波動,空腹血糖3.4—6.2毫摩爾/升(60—110毫克/分升),飯後2小時血糖不超過7.8毫摩爾/升(140毫克/分升)。葡萄糖既為人體所必需,高血糖是否對人體有好處呢?短時間、一過性的高血糖對人體無嚴重損害。比方在應激狀態下或情緒激動、高度緊張時,可出現短暫的高血糖;一次進食大量的糖,也可出現短暫高血糖;隨後,血糖水平逐漸恢復正常。  糖尿病時,長期的高血糖使全身各臟器及組織發生病理改變:  (1)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很高,但是缺乏胰島素,葡萄糖不能進入靶細胞被利用,組織細胞中缺乏葡萄糖,脂肪及蛋白質分解加速。  (2)全身廣泛的毛細血管管壁增厚,管腔變細,紅細胞不易通過,組織細胞缺氧。  (3)腎臟出現腎小球硬化、腎乳頭壞死等。  (4)眼底視網膜毛細血管出現微血管瘤、眼底出血、滲出等。  (5)神經細胞變性,神經纖維發生節段性脫髓鞘病變。  (6)心、腦、下肢等多處動脈硬化。高血糖常伴有高脂血症,冠狀動脈、腦血管及下肢動脈硬化比一般正常人發生得早而且嚴重。 糖尿病人的冬季保養 糖尿病(II型)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和常見病之一,據臨床觀察,冬季是該病病情加重和發生併發症較多的季節,故在冬季來臨時,糖尿病人更應增強自我保健意識,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有效治療的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切實做好自我保健,以平安渡過嚴冬。  情緒穩定:過度的喜、怒和悲傷,使情緒出現波動,與糖尿病有著密切而微妙的內在聯繫,因此時交感神經興奮,可促使肝臟中的糖原釋放進入血液,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導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療效果,故病人應學會控制情緒,避免負性情緒影響,保持情緒穩定。  節制飲食:糖尿病人本來就多食,尤其是冬天,氣溫下降,出汗減少,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慾更旺,也是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故應在醫生指導下制訂科學的食譜,控制主食如米、面及澱粉食物,忌食糖及甜糕點,有飢餓感者,可增加副食如豆製品。乳類、肉類等,多吃些新鮮蔬菜,以滿足機體需要。  防止感染:呼吸道、皮膚、尿路感染等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甚至成為危及生命的因素。故應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經常洗澡、皮膚破損、癤腫、毛囊炎等應及時治療;注意口腔衛生,堅持早晚、飯後刷牙漱口,患有牙病及時治療;積極治療慢性咽炎、鼻竇炎、支氣管炎,以消除發生肺炎的隱患。  注意護肢:糖尿病人,多有血管功能不全和神經病變,造成腳的局部感覺遲鈍,足部的皮膚破損或癬感染等,均可發展成經久不愈的慢性潰瘍,甚至發展成難以控制的嚴重感染或壞疽,有時被迫截肢或感染擴散到全身引起危及生命的敗血症,故糖尿病人應穿寬鬆的棉鞋,經常換襪子,保持腳的清潔、乾燥,每晚以45℃左右熱水泡腳15分鐘,有助於子防寒保暖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同時要防止跌傷,積極治療足癬,避免用手撕腳皮和擦腳趾止癢,以防皮膚破損招致化腔性細菌感染。  注意保暖:寒冷刺激,可使體內兒茶酚胺物質增加,促使血壓升高、冠狀動脈痙攣,易誘發腦溢血、心肌梗塞等嚴重疾病,故應注意防寒保暖,及時增加衣服。  適當運動:運動是糖尿病綜合治療措施的重要一環,也是增強耐寒能力及抗病能力的措施,可根據年齡及健康狀況,積極、適當地參加慢跑、散步、打太極拳、舞劍等健身鍛煉,可刺激胰島素分泌,對調節血糖、穩定病情十分有益。 10種人需定期做糖尿病檢查 糖尿病可分為胰島素依賴型(1型)及非胰島素依賴型(2型)兩種。2型糖尿病病人占糖尿病病人總數的95%。  目前糖尿病的病因不明,但在1型糖尿病病人已找到異常基因,其觸發因素可能性是病毒或某種化學物質。在異常基因,其觸發因素協同作用下引起體內自身免疫反應,對胰島細胞產生損害,導致1型糖尿病的發生。  特異性強的免疫檢查,加上靜脈葡萄糖耐用量試驗時急性胰島素分泌反應的改變,可以在1型糖尿病病人親屬中檢出在3年內發生1型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學者報道,對這些高危人群給予小劑量胰島素治療,可延緩(或制止)顯性1性糖尿病的發生,有人在這些高危人群中試用免疫抑製劑治療,以設法制止1型糖尿病的發生,但由於這些製劑的毒性大,未能推廣應用,不少專家推測,在未來10-20年內有可能找到無害而有效的預防措施。  2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遺傳病。目前,各國各民族正對其易感性進行大規模的研究,但觸發2型糖尿病發生的環境因素遠比1型糖尿病明確,在發展中國家裡,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總是與文化習俗的變遷及城市化過程密切相關。肥胖、體力活動減少及應激已被公認是2型糖尿病觸發因素。  據文獻報告,在世界各國約有30%-70%,平均50%的糖尿病病人雖然已得糖尿病多年,而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這是為什麼呢?  簡單地說,正常人飲後1小時血糖多不超過180毫克/分升(10毫摩爾/升)。血糖超過180毫克/分升以後,尿中即會有糖,換言之,已經有了糖尿。當血糖高達一定水平,全天中多在270毫克/分升(15毫摩爾/升)時,患者就會有典型的癥狀,如疲乏,倦怠,尿量增多,口渴,飲水量顯著增加,易餓,飯菜量增加,但量體重減輕,即所謂多飲、多尿、多食及體重減輕。此時患者多會主動到醫院求醫,而初次被確診為糖尿病。1型糖尿病病人在剛得病時即已有典型的「三多一少」,易於早期發現。而2型糖尿病病人則不然,他們在剛得病時,全天中血糖水平多在140毫克/分升到270毫克/分升之間,沒有明顯的「三多一少」,不會主動去醫院看病,在體檢或因患其它疾病檢查時才被發現,有的病人不是沒有癥狀,只是忽視而已。患者家屬及患者本人常認為多食即是食慾好,是身體健康的標誌,他們常常因為一些糖尿病的併發症,如視力減退、水腫、蛋白尿、足部潰瘍/陽痿、牙周炎或尿瀦留到醫院看病而進行檢查時,才被發現有高血糖而被確診為糖尿病。  我們曾對幾個工廠的25645名職工進行過糖尿病的篩查,發現糖耐量低減(有輕度高血糖,但還不足以診為糖尿病)者92名,糖尿病病人215名,其中有106名糖尿病病人是篩查中新發現的。通過10年的隨查,我們觀察到糖尿病早期可以轉為糖耐量低減,而後者有的可以轉為正常。另外,我們也觀察到相反方向的轉變:即糖耐量正常≒糖耐量低減≒糖尿病→終身性糖尿病。這提示早期糖尿病的病情很輕,血糖多不很高,可以逆轉,有的可以痊癒。但高血溏時間持續長久以後,就要轉為終身不可逆轉的糖尿病。長期高血糖對胰島中分泌胰島素的細胞具有毒性作用,使其分泌功能減弱,且引起器質性損害,高血糖還可以引起神經、心、腦、下肢血管、視網膜及腎臟的病變,甚至有的病人已經雙目失明才被發現糖尿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以通過有效治療或在適當時期應用激光治療等使患者視力得到保存。  由上可見,我們必須提醒人們,有以下情形者要及時到醫院求診,進行檢查,以了解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1)體重減輕,找不到原因,而食慾正常者。(2)婦女分娩巨大兒(體重>4000克)者。(3)有過妊娠併發症,如多次流產、妊娠中毒症、羊水過多、胎死宮內、死產者(特別有先天性畸形及屍檢發現有胰島細胞增生者)。(4)年齡超過50歲。(5)肢體潰瘍持久不愈。(6)40歲以上有糖尿病家庭史者。(7)肥胖或超重,特別是腹部肥胖者。(8)有高血壓、高血脂者。(9)有反應性低血糖者。(10)會陰部瘙癢、視力減退、重複皮膚感染及下肢疼痛或感覺異常而找不到原因者,長期使用得尿劑治療或使用糖果皮質類固醇治療可以使糖尿病得到顯露。 糖尿病人應定期查眼底 糖尿病是一種複雜的代謝性疾病,往往引起全身許多組織、器官的文廣泛損害,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眼部繼發性損害,據統計,在糖尿病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在發病後5-9年便可發生視網膜病變,約50%的病人15年後發生,而在25年後則有80%-90%的人出現視網膜病變。  多數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在病變初期,眼部一般無自覺癥狀,但隨著病變發展,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若黃斑區受累,病人可有視野中央暗影、中心視力下降及視物變形等癥狀。當視網膜小血管破裂,少量出血進入玻璃體,患者可自覺眼前有黑影飄動。當新生血管大量出血到玻璃體腔,病人視力可嚴重喪失,僅存光感,黃斑區以外的視網膜血管閉塞,或增殖性視網膜病變可導致視網膜脫胎換骨離,患者視野出現相應部位較大面積的缺損。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相當一部分患者,當有眼部自學癥狀時,視網膜 病變已比較嚴重,往往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因此,糖尿病患者應定期檢查眼底,及時發現情況及時治療。一般認為,病人半年到一年應檢查一次,平時若有變化,則應及時檢查處理。 定期檢查及自我管理:定期檢查血糖、尿糖、糖化血紅蛋白、尿酮體、心電圖、血脂、腎功能和神經功能等。
推薦閱讀:

選購睡衣6小常識 讓你睡出健康覺
男人應該知道的十條常識
女性必知的生理常識 (1/7)
家庭護膚美容小常識
顧惟穎| 書寫城市的「流言」與「常識」(15.4.10)

TAG:常識 | 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