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海:傳統繪畫的精神與意境重在佛學

賴永海:傳統繪畫的精神與意境重在佛學

提要:中國傳統文化中,詩書畫為「三絕」,承載著文化精神。從畫的發展歷史就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在融合外來文化與自身文化的發展變化史。賴永海教授在《中國佛教文化論》中就簡要概述了佛學對中國畫的影響。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有許多著名畫家染指佛畫。最早的如東吳的曹不興、西晉的衛協和顧愷之。曹不興根據康僧會帶來的佛畫儀範寫之,身體比例十分勻稱。其弟子衛協又畫七佛圖。衛協的弟子顧愷之更擅長佛畫,相傳所作有《凈名居士圖》、《八國分舍利圖》、《康僧會像》等,其中尤以他在江寧瓦官寺所畫之維摩詰像為最著名。相傳所畫之維摩詰「清羸示病之容,隱几忘言之狀」,極是形象逼真,時人以十萬錢爭先一睹,遂為該寺募錢百萬。南朝之張僧繇也擅畫佛像,所作獨出心裁,創立了「張家樣」。相傳他在安樂寺作四條龍壁畫,均栩栩如生,其中二龍點睛後即飛去,由此衍出「畫龍點睛」之典故。張僧繇之佛畫,在當時影響甚大,《歷代名畫記》說他「筆才一二,而像已應焉。因材取之,今古獨步。像人之妙,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與張僧繇同時,曹仲達享譽於北朝畫界。曹畫帶有域外之風,所畫佛像衣服緊窄,近於印度笈多王朝式樣。他所創立的「曹家樣」與吳道子創立的「吳家樣」並稱,史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之評語。

到了唐代,佛教繪畫更盛極一時,其中以吳道子聲名最著。他在長安、洛陽兩地所作壁畫,多達三百餘間,且筆跡恢宏磊落、勢狀雄峻飄逸,使人有「吳帶當風」之感。杜甫詩稱「畫手看前輩,吳生獨擅場」。唐初之尉遲乙僧也以擅長佛畫聞名於世,曾在長安光宅、慈恩等寺作《降魔變》、《西方凈土變》、《千缽文殊》等壁畫,其畫「奇形異貌」、「身若出壁」,富有立體感。降至晚唐,出現了一批專工佛道人物畫的畫家,其中聲名最著的當推左全。其畫「多仿吳生之跡,頗得其要」,用筆最尚風神骨氣,後人評之「名高當代,時無儔倫」。另外,范瓊也是當時名震三川的佛像畫家,據說他在聖興寺畫的天王、大悲像,轟動一時。圖中烏瑟摩像,設色未半而罷,筆蹤超絕,後人未之能補。咸通年間的常燦亦擅長佛道人物畫,其畫注重氣韻,開宋代「自在在心,不在象也」畫風之先河。

五代時期,佛教繪畫也很盛行。著名畫家如朱繇、厲以真、張南、左禮、王仁壽、杜龜等創作了許多佛教畫,釋門中人如貫休、智蘊等,也涉足畫壇,以畫羅漢知名。

宋、元、明、清諸朝,畫家涉足佛教,僧人染指繪畫,代不絕人。北宋時期的名畫家高益、高文進、王道真、李用和、李象坤等創作了大量佛教壁畫,場面熱烈,富有生活氣息。其中高益在大相國寺所作的《擎塔天王》等,曾名噪一時。王靄、王仁壽二人更專工佛道人物畫,受到當朝皇帝的垂青。著名畫家李公麟也取材佛教,作有《維摩演教圖》、《羅漢圖》等。元代趙孟、劉貫道的《紅衣天竺僧卷》、《羅漢圖》等,工筆重彩、樸素傳神,別具風格。明末清初的石濤、八大山人、石谿、弘仁更被稱為畫壇「四大高僧」。他們的畫「自作聰明,無所師承」,筆勢雄闊,形象傳神,對後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繪畫史上曾出現過一種別具風格的禪意畫。這種畫高遠淡泊、超然洒脫,禪機意境,躍然紙上。開其端者乃唐代的王維。

王維性喜山水,耽於禪悅,既工詩,又善畫。其詩如畫,其畫如詩,蘇東坡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作畫的特點是將墨色潑成深、淺、濃、淡等多種色調,用來表現山石林木,與青山綠水不同,別有一種清雅灑落的自然情趣。此種畫風突破過去只限於細線勾描的畫法,而改用潑墨山水的方法,使筆法更加豐富,意境更為深遠。從畫論的角度說,潑墨山水畫更注重「妙悟」,王維在《山水訣》中說「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學者還從規矩」,此話頗有禪宗「至理越乎浮言」、「三十年後看山還是山」的味道。實際上,王維之畫如同其詩一樣,深受禪宗的影響。他所作之《輞川圖》等,山谷鬱郁,雲水飛動,顯得清寒、靜寂、淡遠而又空靈;他的《袁安卧雪圖》,雪中有芭蕉,似與常理不合,但卻與禪宗跳躍式思維方法遙相符契;他的許多畫作,不問四時,以桃杏芙蓉蓮花同入一幅,也有禪宗「一念包九世」之意蘊。後人論王維之畫曰:「意在塵外,怪生筆端」,「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機,此難與俗人論也」。這種寓禪境於畫中的禪意畫,畫史上稱之為「南宗」。沈灝在《畫塵》中說:「禪與畫俱有南北宗,分亦同時,氣運復相敵也。南則王摩詰,裁構淳秀,山韶幽淡,為文人開山。若荊、關、宏、璪、董、巨、二米、子久、叔明、松雪、梅叟、迂翁,以至明之沈、文,慧燈無盡。北則李思訓,風骨奇峭,揮掃躁硬,為行家建幢。若趙斡、伯駒、伯驌、馬遠、夏圭,以至戴文進、吳小仙、張平山輩,日就狐禪,衣缽塵土。」如果從畫風和禪風的角度看,王維之禪意畫主要是受禪學南宗的影響。

王維所開創的禪意畫,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得王維心要之張璪、王墨,曾盛極一時。有人論張璪之畫曰:「非畫也,真道也。當其有事,已遣去機巧,意冥玄化,而物在靈府,不在耳目。」此中所言,實系禪家功夫。王墨作畫,則潑墨手抹、應手隨意,或吟或笑,形似癲僧。

降至宋元,王維開創的南宗禪意畫更受推崇。王維被推上南宗始祖的地位,在相當程度上就是宋之蘇東坡極力鼓吹的結果。同時,宋時畫壇之幾大巨子,如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等,皆師承王維筆法;米芾父子,更是南宗之一巨擘,其畫也頗富禪機意境。米芾曾說:「山水古今相師,少有出塵格者,因信筆作之,多煙雲掩映樹石,不取工細,意似便已。」這話帶有後期禪宗超佛越祖之色彩。米芾之子友仁則曰:「王摩詰古今獨步,仆舊秘藏甚多,既自悟丹青妙處,觀其筆意,但付一笑耳。」又說:「王維畫見之最多,皆如刻畫,不足學也。惟以雲山為墨戲。」簡直是呵佛罵祖。他還有詩云:「解作無根樹,能描濛鴻雲。如今供御也,不肯予閑人。」此中之「濛鴻雲」,乃是米家之獨創畫法,能盡江山之妙處,實乃是其胸中禪境之再現。

縱觀宋、元之後的畫壇,其興衰起落往往與禪學發展密切相關,禪學興,則畫壇昌盛,禪學衰,則畫壇冷落,此足見禪學對繪畫影響之一斑。


推薦閱讀:

孫天牧 繪畫作品(下)
工筆畫墨紫色牡丹繪畫步驟(1)
清 鄒一桂繪畫作品彙集(4)
小島光徑(日)四季風景 繪畫集(06)(21P)
美國藝術家Native.Califonian繪畫作品(2)

TAG:繪畫 | 傳統 | 精神 | 佛學 | 意境 |